上古至先秦之時,蠻荒之地多猿猴之獸,而猿猴因性喜自由,活躍於叢林秘處,又常為看成是擁有隱士般習性的獸類。那時候有中原與戎狄蠻夷之說,中原有蠻荒之地,而異族也多叢林。異族之地,是真的蠻荒,人跡罕至。中原之地,所謂蠻荒都不是真蠻荒,是可開發之地。
最早的隱士許由等即生活在這樣的地方。蠻荒的地方沒什麼人,多的就是飛鳥猿猴之獸。而能跟猿猴共同生活的隱士們,多被認為很是厲害,是神仙一般的人物。比如秦晉之間就生活著一個叫蹇叔的人,他生活的地方就是「得趣猿猴堪共樂,忘機麋鹿可同遊」。
諸子百家們對猿猴多有關注。《詩經》有:「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把猿猴說成是小人。莊子則專門記載了一則典故:「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莊子是把猿猴看成是傻子了。
猿猴之族,在早期也多受人們之重視,還有國君被比喻成猿的,有「曹伯襄得釋,如籠鳥得翔於霄漢,檻猿復升於林木」,說的是曹伯得勢之時,跟飛猿一般。晉國欒氏有個將軍叫欒樂的,是個常勝將軍,也尤其擅長弓射,《東周列國志》評欒樂為「猿臂將軍」。
楚國還有個養由基,其擅射之名,也是來自射殺猿猴。「楚王獵於荊山,山上有通臂猿,善能接矢,楚兵圍之數重,王命左右發矢,俱為猿所接。乃召養繇基,猿聞繇基之名,即便啼號,及繇基到,一發而中猿心,其為春秋第一射手,名不虛傳矣。」
那時代裡跟猿猴關係最為密切的,正是南方的楚國,在屈原的《楚辭》中就多記載有猿猴。只是在楚人的意象中,猿猴多悲情之習,有著大量「猨啾啾兮又夜鳴」 「玄蝯失於潛林兮,獨偏棄而遠放」的詞句,說的是猿猴生活在深山老林和荒蠻之地,生存環境相當險惡。
當然,屈原這樣看待猿猴,正是把猿猴比成是楚國人,因為楚國人所生活的地方就常年被中原人稱作為「荊蠻」。在中原人看來,楚國就是個大農村,似乎什麼都沒有,跟中原的富庶繁華簡直就沒法比。屈原如此比喻,其實也屬對自我處境的自嘲而已。
《史記·項羽本紀》載:「楚人沐猴而冠耳。」什麼是「沐猴而冠」呢,其實是當時列國諷刺楚國人虛有其表。但後來據考證,「沐猴而冠」其實不是諷刺楚國人的成語,而本身是記載的楚國人的一種風俗。
《白虎通》云: 「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侯者也。猴好拭面如沐,而後人訛沐為母,又訛母為獼,愈訛愈失矣。」這似乎像是楚國人的某種祭祀活動,即是會在祭祀活動中佩戴上猴形帽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