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成語背後的楚國淵源你可能想不到!

2020-12-15 海叔說春秋

上古至先秦之時,蠻荒之地多猿猴之獸,而猿猴因性喜自由,活躍於叢林秘處,又常為看成是擁有隱士般習性的獸類。那時候有中原與戎狄蠻夷之說,中原有蠻荒之地,而異族也多叢林。異族之地,是真的蠻荒,人跡罕至。中原之地,所謂蠻荒都不是真蠻荒,是可開發之地。

最早的隱士許由等即生活在這樣的地方。蠻荒的地方沒什麼人,多的就是飛鳥猿猴之獸。而能跟猿猴共同生活的隱士們,多被認為很是厲害,是神仙一般的人物。比如秦晉之間就生活著一個叫蹇叔的人,他生活的地方就是「得趣猿猴堪共樂,忘機麋鹿可同遊」。

諸子百家們對猿猴多有關注。《詩經》有:「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把猿猴說成是小人。莊子則專門記載了一則典故:「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莊子是把猿猴看成是傻子了。

猿猴之族,在早期也多受人們之重視,還有國君被比喻成猿的,有「曹伯襄得釋,如籠鳥得翔於霄漢,檻猿復升於林木」,說的是曹伯得勢之時,跟飛猿一般。晉國欒氏有個將軍叫欒樂的,是個常勝將軍,也尤其擅長弓射,《東周列國志》評欒樂為「猿臂將軍」。

楚國還有個養由基,其擅射之名,也是來自射殺猿猴。「楚王獵於荊山,山上有通臂猿,善能接矢,楚兵圍之數重,王命左右發矢,俱為猿所接。乃召養繇基,猿聞繇基之名,即便啼號,及繇基到,一發而中猿心,其為春秋第一射手,名不虛傳矣。」

那時代裡跟猿猴關係最為密切的,正是南方的楚國,在屈原的《楚辭》中就多記載有猿猴。只是在楚人的意象中,猿猴多悲情之習,有著大量「猨啾啾兮又夜鳴」 「玄蝯失於潛林兮,獨偏棄而遠放」的詞句,說的是猿猴生活在深山老林和荒蠻之地,生存環境相當險惡。

當然,屈原這樣看待猿猴,正是把猿猴比成是楚國人,因為楚國人所生活的地方就常年被中原人稱作為「荊蠻」。在中原人看來,楚國就是個大農村,似乎什麼都沒有,跟中原的富庶繁華簡直就沒法比。屈原如此比喻,其實也屬對自我處境的自嘲而已。

《史記·項羽本紀》載:「楚人沐猴而冠耳。」什麼是「沐猴而冠」呢,其實是當時列國諷刺楚國人虛有其表。但後來據考證,「沐猴而冠」其實不是諷刺楚國人的成語,而本身是記載的楚國人的一種風俗。

《白虎通》云: 「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侯者也。猴好拭面如沐,而後人訛沐為母,又訛母為獼,愈訛愈失矣。」這似乎像是楚國人的某種祭祀活動,即是會在祭祀活動中佩戴上猴形帽子而已。

相關焦點

  • 透過成語沐猴而冠,來看世人對項羽的誤解?西楚霸王是個明白人
    沐猴而冠帶來的誤解,項羽是個明白人第一次見到「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是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注釋中,當時在讀到這段時,第一感覺便是為項羽沒有聽從留在關中稱王的建議而感到惋惜,緊接著便對項羽處死提出建議的人感到不可理喻,縱使對自己有冒犯,但這樣的謀士留著用不可以麼?還是劉備禮賢下士的作風給人感覺更好些。
  • 中華成語小故事——沐猴而冠
    成語 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而冠 解釋 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 有個成語叫「沐猴而冠」,「沐猴」是個什麼東西?
    「沐猴而冠」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成語,雖然這個成語口頭上用得不多,但在書面語裡能經常看到。這個成語就是形容那些徒有其表的人,表面上打扮得有模有樣、實際上非常low,意思有點接近「衣冠禽獸」或者「道貌岸然」。在這個成語裡,「冠」是指帽子,而「沐猴」是個什麼東西就比較奇怪了。
  • 眾所周知的成語「沐猴而冠」暴露項羽最大弱點,到死項羽都不明白
    有一個眾多周知的成語,它就是「沐猴而冠」,其中暴露項羽一個最大的弱點,直到死前項羽都不明白!所謂「沐猴而冠」,表面的意思就是猴子穿衣戴帽,從裡子上來說,這根本就不是真人,用來譏諷那些愚昧無知、空有表面的人。
  • 沐猴而冠,沐猴是什麼猴?
    就拿簡單的詞語來說,有的詞我們平時經常在用,而且還用得非常正確,可是一旦深究,真要我們說出個所以然來,多數人都要一臉懵。比如「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就是「裝B」的意思,很多人也都知道這是罵楚霸王項羽的話。《史記》記載,項羽攻進鹹陽後,有人勸他就在這裡定都,因為關中是個好地方。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 一起來看,《史記》中的成語典故與常識考點
    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一下高頻考點《史記》中的成語典故及其考點。 典故 01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西漢剛建立時,漢高祖劉邦宴請群臣,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會失敗?」大家眾說紛紜。
  • 「加減乘除」「阿貓阿狗」竟是成語!還有更多你想不到的成語……
    在你的印象中「加減乘除」「喝西北風」「阿貓阿狗」「卿卿我我」是成語嗎?蒙曼當場回應:「那你就得喝西北風了!」【出處】《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叫我們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象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
  • 一不小心你可能就創造了成語
    成語,從小時候還沒上學,父母就要求我每天背成語記成語,那時候貪玩很牴觸。例如一心一意,三言兩語,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等。當時覺得很不解,為什麼要記這些四個字四個字的東西呢?中國漢字那麼多,學習生字也不能這樣學呀。
  • 上下其手這個成語,真的是代表「猥瑣」嗎?其實很多人都用錯了
    有很多報刊媒體的撰稿人,都很喜歡不厭其煩地使用「上下其手」這個成語,來形容對異性的不檢點的騷擾行為。比如形容一個人十分「猥瑣」,就會說對方是上下其手。那麼為何人們願意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耍流氓」呢?因為這個成語聽起來太過於生動形象,而人們又習慣性地從字面去理解成語的意思。
  • 「亡羊補牢」,這四個字的成語我們可能理解錯了兩個字……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言簡義豐,耐人尋味,至今鮮活地存在於大眾語言中,但是由於古今詞義的變化,有些成語我們雖然常用,但是組成這個成語的那些詞語的意思,你就不一定知道了。比如,「亡羊補牢」是一個常用成語,但是你真的知道「亡」和「牢」的意思嗎?讓我們從成語故事說起。
  • 一天一個成語:一言九鼎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來啊,造作啊 一言九鼎 【成語拼音】yīyán jiǔ dǐng 【成語釋義】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
  • 諸侯史話番外篇三:不知名的小國一戰成名,他留下的成語你也用過
    這個「名不見經傳」(其實他還是在《左傳》中留了名的)的蕞爾小國名為息國,是位於今河南省息縣一帶的姬姓宗國。並且息國的爵位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低,乃是一個侯爵之國。至於息國給鄭莊公添了什麼亂,說出來可能大家都不太相信,他們居然主動向國力正盛的鄭國發起了進攻。
  • 成語故事:比肩接踵
    有一年,晏子出使到楚國,楚王知道晏子的身材矮小,楚王仗著楚國國勢強大,對齊國的使臣很不禮貌,於是就命令人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洞,請晏子從小洞進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戲弄他,嚴詞加以拒絕。他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洞。」招待晏子的官員只好請晏子從大門進去。晏子進去拜見楚王。楚王故意問:「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
  • 「沐猴而冠」釋義
    項羽沒有採納謀士的話,且回敬了一句:富貴不還鄉,等於錦衣夜行。意思是,他還想把國都定在自己的老家江蘇宿遷。項羽的決定受到當時人的嘲弄,於是,就有了開頭的「沐猴而冠」這個詞,意思是說,項羽不過是穿著人的衣服、戴著帽子的猴子而已。項羽很生氣,他將那個人給烹了。通過這段史料,我好像都看到了項羽那張因極度氣憤變得扭曲變形的臉。
  • 中華文化的精髓—成語!淺談那些因典故而形成的成語
    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成語、諺語、歇後語。很多詞語不僅讀音有四種,還分別有幾個釋義,這也是令很多外國友人學漢語頭疼的原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中華文化的語言精髓—成語,淺析他們背後的歷史典故。寓意:如今買櫝還珠這個成語,表示買了木匣子,還回了珍珠。說明一個人沒有識貨的眼力,不會辨別好壞,取捨不當。
  • 這些常用成語的來源故事,與現代含義完全不同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用到成語,比如畫龍點睛、沉魚落雁等等,但是是誰畫的龍,又是誰的美貌讓魚兒下潛、大雁跌落?關於這些細節就不甚了解了。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常用成語的背後故事,這些成語的初始含義也與現在截然不同,歡迎大家收藏分享哦。
  • 伍子胥:成語故事大王(1)
    因此以伍子胥作為故事線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成語相互之間的關聯境界。【吳國崛起:晉吳兩國的友誼】晉國和吳國,一個位於當時的山西絳縣,一個位於江蘇太湖平原,直線距離約962公裡,可謂友誼之花不分時空。這還得從晉楚交戰說起,各位都知道,晉國和楚國兩個諸侯國也是玩「過家家」的高手,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不是你打敗我,就是我打敗你。
  • 你可能不知道的成語故事:一問三不知
    晉軍統帥苟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裡有點害怕,便對左右的部將說:「我佔卜過攻打鄭國,卻沒有佔卜過和齊國作戰。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苟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謀士去齊軍營地遊說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
  • 《成語升官記》第20關成語是什麼 第二十關成語填空位置介紹
    導 讀 成語升官記遊戲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個成語的意思,每一個成語都有不同的意思,有些是比較相近的,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的相同。多個成語的意思是很值得學習的。
  • 木猴而冠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沐猴而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木猴而冠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人面獸心的人。木猴而冠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木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成語釋義:猴子穿衣戴帽裝扮成人樣。比喻虛有其表而無真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