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成語小故事——沐猴而冠

2020-12-13 騰訊網

成語

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而冠

解釋

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近義詞

衣冠禽獸

反義詞

造句

讓這種不學無術的人當研究所所長,沐猴而冠,不把學術搞垮才是怪事!

成語典故

話說秦朝末年,項羽與劉備共同伐秦,並事先約好先攻佔鹹陽的得天下,由於項羽手下兵強馬壯,綜合實力遠勝劉邦,但劉邦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先攻佔了鹹陽,於是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

鴻門宴過了幾天之後,項羽帶著兵馬向西進軍,屠殺了整個鹹陽城,他殺死了秦朝已經投降的君王子嬰,還放火燒了秦國的宮殿阿房宮,大火燒了三個月都沒有熄滅。不僅如此,他的軍隊還搜羅了整個鹹陽城裡面的財物珠寶和婦女,準備向東離開。有人和項羽說:「關中這個地方被山河包圍,土地肥沃,你可以在這裡建都稱王,建立霸業。」

項羽一看現在秦朝的宮殿都被自己燒得破破爛爛了,要在這裡建都恐怕是要重建了,而他這個時候又想著自己出身的老家,就更加想要東歸了。於是他對這個建議持反對意見,還說了一句:「富貴了卻不回到故鄉,就好像是穿了錦衣華服但是在夜裡行走,有什麼人會知道呢?」

那個勸項羽的人後來說:「人家說楚人是獼猴帶了帽子,看來真的是這樣啊。」項羽聽了之後非常生氣,就烹殺了那個人。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項羽最後還是因為自己的性格缺點被劉邦擊敗,最後在烏江自刎。

沐猴,按照《現代漢語詞典》所說就是獼猴,但是在屈原的作品《漁夫》中卻有一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所以有學者認為,其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應該是「猴子學人一樣把頭髮洗乾淨了然後把帽子戴上」。

不過這個差別並不影響它的真實意義,「沐猴而冠」,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經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相關焦點

  • 中華成語小故事——道聽途說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成語解釋成語dào tīng tú shuō道聽途說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上期中華成語小故事——簞食壺漿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 中華成語小故事——畫龍點睛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成語解釋成語huà lóng diǎn jīng畫龍點睛解釋畫龍之後再點上眼睛。
  • 中華成語小故事——膾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膾 炙 人 口(註:視頻與下面內容不完全對應)《孟子·盡心下》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裡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 中華成語小故事——杞人憂天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成語解釋成語qǐ rén yōu tiān杞人憂天解釋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 中華成語小故事——杯弓蛇影
    成語解釋成語bēi gōng shé yǐng杯弓蛇影解釋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近義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反義詞處之泰然、談笑自若造句聽完這個故事,小東總是杯弓蛇影,疑神疑鬼的。上期中華成語小故事——包藏禍心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 中華成語小故事——門可羅雀
    成語解釋成語mén kě luó què門可羅雀解釋大門之前可以張起網來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上期中華成語小故事
  • 有個成語叫「沐猴而冠」,「沐猴」是個什麼東西?
    「沐猴而冠」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成語,雖然這個成語口頭上用得不多,但在書面語裡能經常看到。這個成語就是形容那些徒有其表的人,表面上打扮得有模有樣、實際上非常low,意思有點接近「衣冠禽獸」或者「道貌岸然」。在這個成語裡,「冠」是指帽子,而「沐猴」是個什麼東西就比較奇怪了。
  • 眾所周知的成語「沐猴而冠」暴露項羽最大弱點,到死項羽都不明白
    有一個眾多周知的成語,它就是「沐猴而冠」,其中暴露項羽一個最大的弱點,直到死前項羽都不明白!所謂「沐猴而冠」,表面的意思就是猴子穿衣戴帽,從裡子上來說,這根本就不是真人,用來譏諷那些愚昧無知、空有表面的人。
  • 透過成語沐猴而冠,來看世人對項羽的誤解?西楚霸王是個明白人
    沐猴而冠帶來的誤解,項羽是個明白人第一次見到「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是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注釋中,當時在讀到這段時,第一感覺便是為項羽沒有聽從留在關中稱王的建議而感到惋惜,緊接著便對項羽處死提出建議的人感到不可理喻,縱使對自己有冒犯,但這樣的謀士留著用不可以麼?還是劉備禮賢下士的作風給人感覺更好些。
  • 沐猴而冠,沐猴是什麼猴?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不是吹出來的。就拿簡單的詞語來說,有的詞我們平時經常在用,而且還用得非常正確,可是一旦深究,真要我們說出個所以然來,多數人都要一臉懵。比如「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就是「裝B」的意思,很多人也都知道這是罵楚霸王項羽的話。
  • 寫給兒童的《中華成語故事書》彩圖注音版提升兒童閱讀樂趣
    小孩子對故事、神話自己生活中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有著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父母在教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教授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其中成語故事就是非常好的東西。成語是由典故引申而來,有些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每一個成語都有其小故事,孩子可通過學習成語故事拓寬知識面、積累詞彙,從小積澱下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推薦共有4冊的《中華成語故事》,到手13.8元!寓教於樂,又可讓孩子儘量避免過度沉迷於手機之中。
  • 沐猴而冠,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成語背後的楚國淵源你可能想不到!
    《史記·項羽本紀》載:「楚人沐猴而冠耳。」什麼是「沐猴而冠」呢,其實是當時列國諷刺楚國人虛有其表。但後來據考證,「沐猴而冠」其實不是諷刺楚國人的成語,而本身是記載的楚國人的一種風俗。《白虎通》云: 「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侯者也。
  • 四字成語創新演繹 《成語魔方》傳遞中華傳統美德
    四字成語創新演繹 作為「201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年」的延續,中國兒藝自2014年始,將陸續推出「中國故事」系列劇,內容涵蓋中國觀眾家喻戶曉的各類成語、諺語、典故等,希望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更多地搬到兒童劇舞臺,用充滿藝術想像和童趣的表達方式展現給當代觀眾,將「中國故事」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 中華成語小故事——模稜兩可
    成語 mó léng liǎng kě 模稜兩可 解釋 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
  • 中華智慧成語「入木三分」的故事
    成語「入木三分」講的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他是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家喻戶曉的大書法家,被後人譽為「書聖」。他的書法到底有多棒呢?四個字——冠絕古今。王羲之之後,在書法上能夠超越他的可謂鳳毛麟角。
  • 60名學生演繹成語故事
    1月2日,由我縣學生參演的微電影《中華成語故事》首映禮成功舉行。《中華成語故事》是一部兒童益智系列微電影,通過演繹成語故事,讓少年兒童更好地理解成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培養青少年的國學素質。影片共分為《一鳴驚人》《車水馬龍》《沉魚》《落雁》四個小劇本,60名孩子們身著古裝「穿越」到古代,通過短小精悍的成語故事,詮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身臨其境感知成語故事的時代背景,深刻了解中華歷史的燦爛文化。(潘偉、文雅婷)【來源:衡山手機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中華成語故事之《車水馬龍》——回望潁川國學堂
    同學們大家好,這裡是《回望潁川國學堂》,我是龍丹,歡迎收聽今天的《中華成語故事》,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的名字叫《車水馬龍》,我們一起來聽。漢明帝的皇后馬氏是名將馬援的小女兒,她德、才、貌俱全,尤其喜歡讀書並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 媽媽講故事—歷史經典成語故事「買櫝還珠」
    文/燕兒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我們稱之為成語。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幾乎每個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 成語從未如此有趣,《婷婷講成語故事》新書發布
    《婷婷講成語故事》,現場分享有趣的成語故事和學習成語的方法。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學習,《婷婷講成語故事》嚴格參照小學語文教材,從3萬個成語中精選常用成語,並特邀清華大學心理學專家、語文教材組專家等,為每個成語單獨策劃故事教案並設計了幫助孩子培養邏輯認知能力的小遊戲。此外,還邀請國內專業的配音團隊,用新穎有趣的情景劇形式進行演繹。書中每個成語都配有即掃即聽的二維碼,可以把成語「演給孩子聽」。
  • 中華成語「一竅不通」的故事
    「一竅不通」的故事就發生在商朝末期,距今也有3000多年歷史了。話說商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叫紂王,這是個荒淫無度的國王,商朝就是在他手裡滅亡的。紂王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妃子叫妲己。傳說這個妲己人長得很美,可心腸如蛇蠍般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