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沐猴而冠」,「沐猴」是個什麼東西?

2021-01-09 上遊新聞

「沐猴而冠」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成語,雖然這個成語口頭上用得不多,但在書面語裡能經常看到。這個成語就是形容那些徒有其表的人,表面上打扮得有模有樣、實際上非常low,意思有點接近「衣冠禽獸」或者「道貌岸然」。

在這個成語裡,「冠」是指帽子,而「沐猴」是個什麼東西就比較奇怪了。我們聽說過猿猴,狐猴、白臉猴、長尾猴、金絲猴,這個沐猴是種什麼猴?

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對「沐猴」的解釋就是獼猴,意思就是說獼猴戴帽子,打扮得像個人,其實不是人。《現代漢語詞典》把沐猴解釋為獼猴,沒有說任何理由,直接就說沐猴即獼猴。

《現代漢語詞典》的這個解釋,其實問題很大,因為在古籍裡找不到任何其他的文字能佐證沐猴就是獼猴,甚至古書裡都找不到有「沐猴」這種猴。並且,古人無意中造出來的成語都是單字為詞,極少出現雙字詞,所以「沐猴」並不是一種猴的名字,它們是分開的,沐就是沐浴、洗澡,猴就是猴子。

「沐猴而冠」就是說,一隻猴子洗完澡,也學人一樣戴上帽子,裝得很像人,其實不是人。

先秦時代的人有一個生活禮節,叫做「沐者彈冠,浴者振衣」,就是剛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戴上帽子,還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表明自己的生活態度,修身養性,所以古代都是「沐人而冠」。現在有隻猴子也學人做這個動作,就叫「沐猴而冠」。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最著名的一篇之一——《項羽本紀》,是一個人罵項羽時不小心造出來的成語。項羽在中國歷史上人氣很高,雖然項羽是失敗者,但相比劉邦,項羽獲得了後世更多的崇敬和好感。一般人對項羽都是讚美的,像司馬遷、李清照、杜牧,喜歡罵項羽的人確實不多。而這個敢罵項羽的人,是項羽的一個部下,名叫韓生。

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打進鹹陽,虜獲無數財寶和美女,殺了子嬰,燒了宮殿,滅亡了秦朝。這個時候,韓生跟項羽建議說:「關中這塊地方,地理位置極好,地勢險要,有天然的山河作為屏障,易守難攻,而且土地肥沃,物產豐足,我建議大王可以在這裡定都,建立霸業。」

這確實是個非常好的建議,如果項羽採納了,或許歷史會不一樣。但項羽卻回答了一句著名的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顯擺一下,就像在大晚上穿個漂亮衣服,誰看得見啊!

作為項羽的部下,韓生本來很看好項羽,結果項羽的這句話讓韓生很失望,覺得項羽鼠目寸光,難成大事。於是韓生就感嘆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這句話對項羽的嘲諷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項羽聽到這句話,立刻下令把韓生烹了,就是放沸水裡煮死。

項羽志向高遠,英勇無畏,這是後人佩服他的地方,但他目光短淺、不懂政治戰略也是最被後人詬病的地方。最慘的還是韓生,隨口吐槽了一句就被丟鍋裡煮了,不過他也不小心造出了一個成語,也算為中國文化做出了一點貢獻。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沐猴而冠,沐猴是什麼猴?
    就拿簡單的詞語來說,有的詞我們平時經常在用,而且還用得非常正確,可是一旦深究,真要我們說出個所以然來,多數人都要一臉懵。比如「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就是「裝B」的意思,很多人也都知道這是罵楚霸王項羽的話。《史記》記載,項羽攻進鹹陽後,有人勸他就在這裡定都,因為關中是個好地方。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 衣冠沐猴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衣冠沐猴,沐猴:獼猴。穿衣戴帽的獼猴。比喻人虛有其表而人品低下。出自:元·汪元亨《朝天子·歸隱》曲:「厭襟裾馬牛,笑衣冠沐猴。」近義詞有:沐猴而冠,衣冠沐猴是貶義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衣冠沐猴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衣冠沐猴(yī guān mù hóu)成語釋義:沐猴:獼猴。穿衣戴帽的獼猴。比喻人虛有其表而人品低下成語出處:元·汪元亨《朝天子·歸隱》曲:「厭襟裾馬牛,笑衣冠沐猴。」
  • 中華成語小故事——沐猴而冠
    成語 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而冠 解釋 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 沐猴而冠,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成語背後的楚國淵源你可能想不到!
    比如秦晉之間就生活著一個叫蹇叔的人,他生活的地方就是「得趣猿猴堪共樂,忘機麋鹿可同遊」。諸子百家們對猿猴多有關注。《詩經》有:「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把猿猴說成是小人。莊子則專門記載了一則典故:「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莊子是把猿猴看成是傻子了。
  • 透過成語沐猴而冠,來看世人對項羽的誤解?西楚霸王是個明白人
    沐猴而冠帶來的誤解,項羽是個明白人第一次見到「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是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注釋中,當時在讀到這段時,第一感覺便是為項羽沒有聽從留在關中稱王的建議而感到惋惜,緊接著便對項羽處死提出建議的人感到不可理喻,縱使對自己有冒犯,但這樣的謀士留著用不可以麼?還是劉備禮賢下士的作風給人感覺更好些。
  • 跟猴相關的吉祥詞少?尖嘴猴腮 殺雞儆猴 沐猴而冠
    猴年將至,最近大家是不是都在忙著備年貨呢?年貨除了吃喝玩樂,傳統的春聯、福字和紅包是不能少的。  明天,浙江美術館將按慣例開出春聯展——「玉宇金猴——丙申春聯展」,並送上美美的新年福袋。福袋中不但有書法家們寫的春聯和福字,還有美院設計師設計的紅包。
  • 眾所周知的成語「沐猴而冠」暴露項羽最大弱點,到死項羽都不明白
    有一個眾多周知的成語,它就是「沐猴而冠」,其中暴露項羽一個最大的弱點,直到死前項羽都不明白!所謂「沐猴而冠」,表面的意思就是猴子穿衣戴帽,從裡子上來說,這根本就不是真人,用來譏諷那些愚昧無知、空有表面的人。
  • 有個很常用的成語叫「沆瀣一氣」,沆瀣是什麼東西?
    沆瀣一氣是個很常用的貶義成語,意思是說那些臭氣相投的人勾搭在一起,和一丘之貉、狼狽為奸相近。
  • 木猴而冠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沐猴而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木猴而冠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人面獸心的人。木猴而冠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木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成語釋義:猴子穿衣戴帽裝扮成人樣。比喻虛有其表而無真本領。
  • 李白的一首古體詩,順手借來,最後10字包含一個成語
    下面介紹李白的一首古體詩,順手借來,最後10字包含一個成語。古風唐代:李白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功成無所用,楚楚且華身。大雅思文王,頌聲久崩淪。安得 郢中質,一揮成斧斤。初唐時期的陳子昂就曾提出掃除六朝弊習、恢復漢魏風骨的主張。
  • 韓信「身負」20個成語典故,個個經典,堪稱成語專業戶
    背成語,或許是很多人老大難的問題,不是記憶力不好,而是實在沒興趣。筆俠也不喜歡背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但,如果裡面有故事,那就另當別論了。「兵仙」韓信就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發生在他身上的成語典故多大20個(或許還不止),不由得不讓人稱奇。
  • 什麼?這四個字組合在一起竟是成語
    時常就感覺自己像個非常沒有文化的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無釐四字,但卻是地地道道的成語!喝西北風是不是經常在沒有錢的時候,別人問你吃啥,你就說喝西北風?沒想到吧!它是一個成語!西北風是冬季到來的寒風,指沒有東西吃,只能喝著寒風,空著肚子過日子。形容饑寒交迫的樣子。酒店猛狗沒看解釋以前,小編以為是酒店來了只猛狗?
  • 十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文與可有天在山谷中遊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蘇軾寫給他的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噴飯滿案」自此成為蘇軾相關的成語。在後人的使用中,逐漸衍生「令人噴飯」,用來形容事情或說話十分可笑。什麼?博士買驢?是想吃火燒了嗎?那就去買啊?
  • 看圖猜成語:1個"胡",8個"一一"!啥成語?
    開心一刻:周未有雨在家,中午肚子很餓,我和老婆都不想下樓,老婆拿出手機說:打個電話讓人送點吃的來。我說:叫誰送呢?她說:嘿嘿,追我的人可多了,挑個醜一點的,殷勤一點。忽然,我電話就響了……           開心一刻:一對老夫妻吵架後,幾天沒說話。這一天,老先生見老太太仍然在慪氣,於是他採取了行動:他在所有的抽屜,衣櫃裡亂翻,弄得衣服、東西到處都是。老太太實在忍不住了,說:你到底在找什麼呀?老先生說:謝天謝地,終於找到你的聲音了!
  • 背成語還在死記硬背?100個成語100個故事,學習更有趣!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東施效顰(pín)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
  • 一起來看,《史記》中的成語典故與常識考點
    ,也會在邏輯判斷中的類比推理考察,比如成語對應歷史人物等。平原君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去楚國。經過挑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到了楚國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
  • 成語:魑魅魍魎有什麼歷史典故?四個之間有什麼區別?
    這是很囂張的上聯,把八個帝國主義國家比喻成八個大王,而且還高高在上,因為琵琶琴瑟四個字共有八個王字旁,而且都在字體的上部,既形象又切題,很有難度。清朝的官員略一思考對出了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對的工整又有力的回擊了了帝國主義分子。
  • 「沐猴而冠」釋義
    他屬下的謀士給他建議,關中地理位置非常好,適合定都漢中,因為漢中不僅有險可守,且土地肥沃。項羽沒有採納謀士的話,且回敬了一句:富貴不還鄉,等於錦衣夜行。意思是,他還想把國都定在自己的老家江蘇宿遷。項羽的決定受到當時人的嘲弄,於是,就有了開頭的「沐猴而冠」這個詞,意思是說,項羽不過是穿著人的衣服、戴著帽子的猴子而已。項羽很生氣,他將那個人給烹了。
  • 50個四川話裡的「土成語」,懂一半以上就是資格的四川人了
    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多為四字,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大部分是從古代沿用下來的,是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四川話作為漢語重要方言之一,也有許多不見於普通話和書面語的「土成語」。這些四川人常用的「成語」,雖然在一般的字典裡找不到,但確確實實活躍在四川人的口中,是四川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