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8號線建設爭分奪秒進行中。 青島地鐵供圖(資料圖片)
半島全媒體記者 郭振亮
「剛剛通過雖然只用了短短幾分鐘,但這幾分鐘是我們用4年不間斷的努力換來的。」中鐵二十五局青島地鐵1號線項目經理周偉激動地說道。12月15日,在青島地鐵1號線北段通車進入倒計時之際,中國鐵建青島地鐵1號線建設總部組織40名建設者試乘體驗自己的「勞動成果」。正如周偉所說,青島地鐵1、8號線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以汗水解難題,攻堅克難,付出了大量心血,攻克了重重難關。
據介紹,地鐵1號線建設先後攻克了全長499米的全線最長車站——正陽中路站,富水砂層密集車站——流亭站等施工難題。其中,流亭站處於富水砂層,基坑開挖深度大,地下水位埋深較淺,開挖過程中基坑止水帷幕的止水效果極為重要,加之車站緊鄰城市主幹道,管線複雜,車流密集,施工風險高、難度大。為了確保施工質量,保障工程進度,項目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多次與青島理工大學專家組商定施工方案。在增設12座降水井的基礎上,配備90臺(套)抽排水設備,累計排水達200多萬立方米。此項工作相當於通過人工作業構建出一圈無水層,將主體開挖區從富水砂層中剝離開來,為施工創造良性地質條件,最終順利完工。
8號線的建設面臨了穿越國內最長的過海地鐵海底隧道、與濟青高鐵並行施工、下穿已運營的地鐵3號線等一系列重大難題。針對過海段下穿9條破碎帶地質非常複雜這一特點,青島地鐵8號線施工單位邀請了院士陳湘生、史玉新研究各類重難點技術和施工問題的風險管控,為過海段順利推進出謀劃策、「把脈會診」,最終攻克「咽喉」。
青島地鐵運營公司副總經理劉紀儉介紹說,目前,1、8號線北段開通前各項工作進展有序,運營人員、設備設施、規章制度、應急預案、後勤物資等各方面工作已準備就緒。兩條新線的2300餘名運營人員目前已經全部到位運營人員的相關培訓和取證工作已經完成,生產人員及特殊作業人員全部持證上崗。據了解,地鐵1、8號線北段試運行工作自8月30日開始,列車上線時間逐漸延長,行車間隔由20分逐步壓縮至最短2分30秒以內,雙線運行圖兌現率100%,試運行情況良好。
講述
「青島速度」創造多項「首次」
據八號線公司副總經理程學友介紹,8號線北段經過3萬餘名建設者1300多個日夜的辛勤工作,8號線北段在軌道交通領域創造多項「青島速度」:僅用3年半時間實現48.3公裡地鐵線路開通,在國內巖石隧道地鐵中是沒有過的;僅用2年零7個月,國內最長的地鐵過海隧道在消除了大量重大安全風險源後,順利實現「洞通」,泥水盾構實現220米/月掘進速度,這在國內是最快的;僅用32天完成過海隧道5.8公裡軌道鋪設,創造行業新標杆。此外,通過有效的技術以及管理措施順利消除多個重大風險源。例如順利近距離下穿運營地鐵3號線、順利穿越5條鐵路線、順利完成隧道狹小空間內7臺數百噸盾構機拆解、順利下穿數百棟房屋、過海段順利穿越9條地質斷裂帶,斷裂帶與海水聯通,總長1.1公裡等等。在確保安全質量的同時,為了加快施工進度,採用了多種先進工藝,例如過海段聯絡通道在國內首次採用小盾構機械施工、在省內首次採用電瓶式鋪軌門吊、首次引進自動打孔機器人等等。
冷凍法施工開先河
據青島市地鐵一號線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振介紹,地鐵1號線自開工建設以來,一號線公司在「科技先導」的理念下,立足建設工程中遇到的實際難題,通過邀請國家知名專家把脈、研究,充分發揮後方設計和施工單位技術儲備,引入國內先進工藝技法,創造了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和工法。如1號線北段廟文區間聯絡通道地處富水砂層,靠近膠州斷裂帶。公司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進行方案評審,最終形成措施得當、風險可控的施工方案。作為青島首個冷凍法施工聯絡通道,參建各方克服地質風險高、施工作業面狹小等困難,也為後續青島地鐵冷凍法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還有我們有一批最核心的供電設備,供應商是武漢的,當時武漢處於封城的狀態,因為這個設備如果到不了我們青島,我們就無法在4月份完成電通,我們提前協調、費了諸多周折,終於在3月上旬把這個設備正常運到了青島,搶回了寶貴的時間。」
■人物
從萊蕪炒雞到啤酒蛤蜊 感覺已成了半個青島人
「我畢業以後就來到青島地鐵1號線工地,一轉眼在這已經工作四年了。」今年25歲的山東萊蕪籍現場技術員崔振口中的「這裡」,指的就是中鐵二十五局施工的青島地鐵1號線2標項目,包含四個車站。「四年時間,從內陸到沿海,從萊蕪炒雞到啤酒蛤蜊,感覺自己成了半個青島人。」作為地鐵1號線的一名建設者,崔振說,自己已經深深戀上了青島這座城市。
青島地鐵1、8號線全體參建人員奮戰在施工一線,揮灑青春和汗水,收穫快樂和成長,崔振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張磊是青島市地鐵八號線有限公司工程管理處的一名普通員工,身為「85後」,張磊已經有了不少白頭髮。自從投入地鐵8號線建設,張磊的腦海裡就一直繃著兩根弦,一個是安全質量,一個是施工進度。為了讓這兩根弦保持平衡,張磊經常吃住都在現場,「釘」在工地上。張磊所管轄的工區,包括大青區間東側過海段和青滄區間折返段,在這些工區內,有3個一級風險源和幾個一級風險點,且施工周期均在半年至一年,這無疑給了張磊不小的壓力。為了保證工程的安全質量和施工進度,張磊將工地當成了自己的家,以便隨時協調各方,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以保障現場施工。
張磊本計劃在青島穩定下來之後,便找機會將在廣東的愛人接到青島團聚,但一晃兩年多過去了,因為忙於工作,張磊還沒來得及實現家庭的遷居計劃,只能每天通過視頻電話和愛人見面。他甚至沒時間去老家聊城看望父母,逢年過節只能電話問候。有那麼幾次,還是老兩口專程跑到青島的工地上去探望他。迄今為止,張磊已經在工地上度過三個春節了。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