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讓學習成為一種信仰 !
中國迅速崛起的中產階級正成為全世界商人們瞄準的肥肉。他們像全世界中產者們一樣:看起來挑剔,然而一旦說服了其中一位,剩下的就跟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沒有任何階級能像他們一樣:忠誠,購買力強,生怕走錯一步就被本階層甩回貧民窟裡去。
小編|綺思
隸屬|我愛學習俱樂部編輯部
如何成功打造一款中產階級水果?
請將下面AB兩組堪稱「中產聖物」的詞彙進行隨機兩兩組合,只要能貼上2個及以上標籤,恭喜,你成功了~
A組:有機、綠色、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
B組:排毒、養顏、抗癌、減肥、抗衰老、降膽固醇……
從芒果、荔枝、草莓、火龍果到牛油果、奇亞籽、車釐子……中產階級的水果進化史,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營銷pk戰。
-1-
中產階級水果的挑選標準大概是從地域的稀有性到節令的稀有性,價值的稀有性自然是永恆不變的終極標準。
由此觀之,最早一批的中產階級水果可能是夏天嶺南的荔枝,慢慢變成冬天裡新鮮的草莓,最後是漂洋過海來到餐桌的牛油果和奇亞籽。
東南亞水果都是一股cheap的大眾流行口味,就像去越南旅遊的出國熱潮一樣廉價又流俗,過於normal,連小布爾喬亞的小資階級都看不上,還妄想攀上中產階級的餐桌,簡直naive。
尤其是泰國這種聽起來全是廉價熱帶水果的地方,其實不過是個舶來的假洋鬼子,還不如兩廣地區的水果,又多又便宜。
只有源自於北美、大西洋、北歐這種聽起來遙遠又孤獨地方,才能被渲染出一絲絲高級的味道,仿佛連水果的表皮都被賦予了墨西哥暖流的營養水蒸氣。
就好比一根普普通通的廣西香蕉,當前綴換成南美洲厄瓜多的時候,朋友圈回複評論都回的倍有底氣。
在中產階級水果進化史裡,有時候改個名字,比換個出產地包裝還要重要。比如羽衣甘藍,說白了就是花菜。
前者是高嶺之花,後者充其量就是村頭一枝花。名字的差別之下,價格更是能差出四分之一斤車釐子。
-2-
再比如牛油果,一個典型靠炒作發家的營銷大戶。
牛油果改名之前叫「鱷梨」,樣子像梨,粗糙的外皮又很像鱷魚,非常象形,就是聽起來有點土土的,不夠洋氣。
所以1914年,墨西哥鱷梨被美國列入禁止進口名單時,很多人就甩鍋給了「鱷梨」這個名字,覺得是它拖垮了銷量。
經過一番醞釀和打磨後,他們決定重新取一個帶有異域風情名字——牛油果,於是乎一個從北美橫掃到亞洲的牛油果營銷奇蹟誕生了。
中產階級的感情縹緲。這群人精於算計,吃個水果都要計算卡路裡,恨不得一邊塞滿小投入大產出的「超級食物」,一邊保持魔鬼身材。多數時候,他們對顏值有近乎瘋狂的偏執,而且從來沒有時間搞清楚自己到底愛誰——「I SHOULD」遠比「I WANT」重要。
營銷家們首先在《紐約客》和《Vogue》雜誌上端出一盤使用了牛油果的高級沙拉,稱它為「沙拉水果裡的貴族」,哪怕牛油果這輩子才第一次見到沙拉碗;新鮮出爐的牛油果食譜必須得配上昂貴的龍蝦,否則無以彰顯它的高貴。
他們也並沒有忘記中產階級的精明屬性。為了打消胖起來的美國人最後的顧慮,有錢的水果莊園主們甚至拉來了哈佛大學一起推廣「地中海式飲食」——高脂肪,少碳水化合物。
雖然有些中國消費者抱怨這種沒味道的東西啃起來像肥皂,但並不妨礙他們一年啃掉三萬多噸牛油果——七八年前,這個數字只有兩噸。據說,墨西哥的下一個GDP增長點,就是讓每一個中國人喜歡上牛油果。信心百倍的經銷商甚至妄圖讓它入侵中式菜譜:拌生抽,或者包牛油果餛飩。
而且他們最大的優點:從不敢吐槽。有網站列出了一張《哪些食物體現中產階級味覺》的菜單:他們偏愛羽衣甘藍的又硬又苦的味道、冷榨果汁的冰冷味兒、牛油果的生雞蛋味、冷三明治那種吃後胃疼的感覺、99%黑巧克力的苦味、素食者吃的黑豆做的漢堡扒……
-3-
早在二十世紀中葉,作為少數派水果的牛油果,還只是作為狗糧的添加物。但經過了漫長的營銷戰役後,牛油果成功躋身美國最受歡迎的健康水果行列。
中間都經歷了什麼?
1、高辨識度和富有內涵的顏值擔當
在這個一切向顏看的世界上,水果也不能例外。牛油果就是顏值網紅的代表,最重要的是其代表了「富有內涵的顏值擔當」。這是因為在黑綠黑綠的醜陋外表下,那種獨特的、鮮嫩的、生機勃勃的漸變綠,不需要其他修飾,本身就很好看。稍加修飾(哪怕只是切一切),隨便跟雞蛋、麵包片、藜麥等食材搭配在一起,拍出來就是一張朋友圈大片。
由於牛油果圖片畫風高級,而且裝逼效果拔群,所以會讓人想曬。曬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流行起來。
2、明星加持引領風潮
牛油果在中國的宣推路線與在其它國家是一樣的,其成功的利用「階級模仿」的群眾心理。中產階級喜歡模仿比他們層次更高的人的生活,而平均收入偏高的明星(超模)就成了大家爭相模仿的榜樣。
現實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懷疑偶像的號召力。大量的超模和明星讓中產們覺得吃牛油果是一種高級風尚。這種號召力甚至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幻覺——「我吃牛油果也能變得和她們一樣美」。
3、高度適中的門檻給了你希望
當牛油果回歸到其商品屬性以後,其自帶的「高貴身價」也成為中產階級喜歡它的原因之一。據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在2005年的時候,牛油果的價格在80元人民幣一斤,直至現在電商滿天飛的時候,一個牛油果也要10元左右。這個價格對大部分人來講都是偏貴的,儘管沒有到買不起的地步,但不是人人都捨得隨便買的。
相對於價格門檻來說,其食用門檻,或者說這背後的知識門檻,在無形中令中產們有了知識碾壓的優越感。每當有人說牛油果不好吃的時候,就會有愛好者跳出來解釋,是你打開方式不對。網上會出現N種吃牛油果的方法,而這種「正確的打開方式」在提高自身逼格上的作用上令中產們感到了安心。
4、新的生活方式讓你不甘落後
與國外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在完成了財富的積累以後開始追逐更高層面的享受。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於健康的關注。牛油果自身豐富的營養成分也幫助它扛起了健康生活的大旗,其中備受推崇的就是其極高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
牛油果擁有脂肪的口感,但卻可以保證你不會發胖。這簡直就是愛美又貪吃人群的最高福利,牛油果在最大程度上減輕了你的負罪感。
然而牛油果真有這麼好嗎?世間許多事,不過套路二字,下面也許是「反套路」時間。
首先,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2009》的資料顯示,牛油果的營養成分是非常豐富的,但是每100g牛油果的脂肪含量高達15.3g,其脂肪含量是普通水果的幾十幾百倍。儘管各大研究機構表示「牛油果所含的脂肪是不飽和脂肪」,但其實只是相對健康,吃多了牛油果還是很容易長胖。
其次,二十世紀初,牛油果名字才被正式從鱷梨改過來。牛油果行業為了對抗營養專家的反脂肪運動,出錢資助專家研究牛油果如何有利健康並成功打造出有助健康的牛油果形象。
牛油果在人們的心中已經被綁定為輕食、健身、閒適、高逼格的代表了,朋友圈的高畫質照片等看起來都那麼美,連帶著你的生活態度也顯得格外的有調性。但你別忘了,它只是個牛油果。用一顆普通的心看到牛油果,就像對待其它水果一樣。
-4-
當然,對牛油果先生來說,現在是個黃金時代,它終於離開了擁擠的叢林,舒服地生長在充滿陽光的果園裡,興高採烈地攫取幾倍於其他果木的水分。
但它永遠不能對人類過於樂觀。環保主義者們已經在抗議種植者的不知滿足。
為了能栽種更多的牛油果樹,人們不惜砍倒松樹和冷杉,截斷河流,以供應這些傲嬌的果子。種植者們也無法改變全球變暖的趨勢,從今年夏天開始,牛油果已經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
等待上位的水果們正蠢蠢欲動。櫻桃和藍莓雖然在明顯們的食譜中緊隨牛油果之後,但太過廣泛的種植讓它們失去了神秘感。
試圖再造神話的是奇亞籽,這種同樣產自墨西哥的作物擁有同樣神秘的出身,美國人的國民醫生Dr.Oz在節目中把它從瑪雅人的食譜裡帶入公眾視野:奇亞籽加到果汁刨冰中,當芝麻一樣的小籽慢慢膨脹成「青蛙卵」。
超模米蘭達可兒不失時機地出來說她生完孩子後立刻恢復好身材的秘密就是「奇亞籽」。於是,歐美國家含奇亞籽成分的食品銷量增長了1353%。
你還可以繼續從哥倫比亞麒麟果、美國藜麥、埃及虎堅果這些新晉」網紅食物中體會中產階級獨特的幸福感,但直覺告訴我們,真正的富豪正在把目光重新投入叢林。
如同那些真正的水果愛好者一樣,水果獵人們懷揣著人類祖先的好奇心在世界各地的叢林裡爬上爬下,為超級富豪們帶回聞所未聞的新奇水果,櫻桃山竹馬來菠蘿蜜、桂木果、米糕果、刺黃果圓果杜英樟葉西番蓮……他們再也不用操心中產階級喜歡吃什麼,因為他們自己就剛剛脫下中產的偽裝。
-5-
如果沒有出身、也沒有一個優秀的名字,那麼就必須擁有審美。
在中產階級水果審美史上,流行向我們證明了,獵奇才是審美的高階,不用知道有哪些營養,一看這個水果的顏色和外型,就知道它是多麼的中產階級。
用色一定要大膽,比如紅殼榴槤,就像是被血色浸泡過的穿山甲外殼一樣,剽悍的外形+大膽的用色,甩黃皮榴槤十八條街;
造型一定要前衛,比如阿基果,成熟的阿基果果殼呈大紅色,天生自然開裂,露出幾個連著奶黃色果肉的黑色大種子。
而諸如蘋果、香蕉和梨這類無論用色還是造型都過於保守的大眾水果,是永遠不可能上位中產舞臺的。
一旦貼上有機兩字,事情就變得不太一樣了。
從計量上看,有機不是按斤兩算的。有機的蔬菜按株算,有機的水果按個稱,有機肉類按片量——唯有這樣,才對得起他們的昂貴身價。
畢竟有機之物,不是尋常東西,不易得。
旁的蔬菜、水果、肉類只能跟壘大山一般,擺在大賣場裡供人挑選。但有機之物不同,它們被靜靜封在塑料盒與保鮮膜之中,整整齊齊擺在貨架上,享受24小時的白熾光浴,時不時的,還有陣陣水霧從貨架上噴出,顯得它們的水靈動人。
據說,這是模仿蔬菜水果們在溫室大棚裡生長的環境,使它們產生一種錯覺:自己還長在地裡。這種幻覺令它們保持新鮮。
這種幻覺令對有機趨之若鶩的中產也覺得飄飄然,覺得從此隔絕了化肥、農藥和汙染,吃下肚裡,也能永葆青春,長生不老。
殊不知。哪怕歐盟標準的有機,化肥也不在禁止範圍以內。
野生比有機更加不得了。
有機能在超市的貨架上買到,野生之物只能偶遇。
它們出現的地方是兩個極端:要麼是蠻荒的鄉下地方,要麼是富麗堂皇的高級餐廳。這也是當代中產生活的兩大極端,一面嚮往著返璞歸真,一面又對現代文明欲罷不能。
在兩股力量的拉扯下,當代中產多少顯得有些精神分裂,承受著極大的焦慮。
他們迷信從農家樂親手採下的蘋果是野生的,也迷信在餐廳花兩三百吃到水餃裡的餡兒是野生的。
殊不知。哪怕所有野生之物卯開了勁兒長,一頭野豬長到八百斤,也不夠飽這一億中產的口腹之慾。
至於這吃進肚內的東西,哪些是真的野生,哪些是濫竽充數;掏出去的錢,哪些是物有所值,哪些是打了水漂,完全靠撞運氣——就和他們的人生一樣,究竟是階層躍升,還是階層下跌,完全靠運氣。
中國的中產消費者,迷信進口二字。
法國的紅酒,德國的刀具,美國的魚油,義大利家具,紐西蘭牛排,日本馬桶蓋,衣索比亞咖啡……一一陳列開來,隨便到一二線城市體面中產的家中逛一圈,就好像來到了萬國博覽會現場。
雖然美國的牛也是飼料餵大的,但在進口二字面前,中產階級可以勉強放棄有機與野生標籤。
進口商品可以創造一種似有若無的疏離感,仿佛把我們同這個世界微微拉開了。對體面中產生活而言,這層疏離感至關重要。活在這方小小的結界之內,仿佛外面的紛紛擾擾都與自己無關。那些裁員、降薪、加班、二胎之類的破事,都暫時遠去了。
-6-
進口商品營造的是一個世外桃源。
對於一個普通水果而言,難吃,意味著它職業生涯的終結,但在中產階級的世界裡,難吃,卻能夠打開另一片全新的天地。
如今,各種各樣的中產水果已經取代了安慰劑,成為這個時代的精神幻覺,偶爾一次的車釐子自由和奇亞籽泡騰水讓我們從精神上預支了新中產想像。
而當用餐結束後,我們依舊是活躍在微博上的隱形貧困人口。
【驚】商界「暴君」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悟】25歲成聯想接班人,27歲被柳傳志送進監獄,草莽英雄終成房地產大佬!
【悟】「死於25歲,葬於75歲」,你的人生也會是這樣的嗎?
【新】比海底撈的服務更「毒」,可以毫無理由退貨,這家超市被星巴克稱為「價格警察」
【悟】30歲喪夫,36歲南下打工,放棄8000萬年薪,董明珠為格力耗盡一生,圖的啥?
【思】市值1萬億!他18歲被迫創業,曾多次破產、遭背叛,如今收入是BAT總和,締造世界神話!
【醒】從賣血度日到身家650億,紅牛之父是如何逆襲成功的?
聯繫方式:
①俱樂部微信:973802447
②小秘書微信:ilslub
③原創文章投稿:ilsclub@ils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