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覺察是自我關懷的基礎。禪修不僅是為了證果或達到什麼境界,也是慈悲自己,療愈自己。如果沒有自我探索或自我了解為基礎,自我關懷也只是空中樓閣。也可能修行用錯方式都不知道。
生活中,我們學習了太多人際關係或宗教的教條主義,比如哪種方法可以證悟或哪種方式最符合經典。卻忘記了如何與自己相處。我們都奢求別人的給予與愛,幫我們療愈,從現在開始學著自己愛自己。
《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有一段話很精彩——「我們確實活得很艱難,既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的內心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撇,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可見,獲得充滿愛意、感同身受的關懷與理解,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奢望。心理學提到愛的能力也是一個人綜合能力與素質之一。
事實上很多人在沒有正念,不了解自己,不愛自己的情況下,在幫助別人的名義下傷害別人。焦諦卡禪師在《覺知生命的七封信》書上反覆提到,如果在自己內心不平靜,不了解自己或對別人的生活經歷不清楚時,不一定能給於正確幫助的,不是拿過去自己的經驗套到每個人身上即可。畢竟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否則佛陀也不會因材施教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是孤獨的,最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外求不得,不如向內求索。在今年因為疫情我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在家網絡學習,慢慢找到通過自我關懷,學會獨處,療愈自己,賦予自身內心溫暖的強大力量。焦諦卡禪師在書上常提到要接受寂寞,學會獨處。
一誰都想無條件地被愛,但是有誰能無條件地愛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在心理上不獨立,不能也不會真的去愛任何人。二自己真的愛別人嗎?許多人之所以愛人,是因為自己非常寂寞,希望自己真的愛對方,而對方也真的愛自己,這樣就能克服寂寞。自我關懷,教會我承認痛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要過度強化自己「受害者」的角色和感覺,自己的苦並沒有特殊性。畢竟佛陀在2600多年前就發現:苦才是人生,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苦,但是佛陀不只是探討苦,研究苦,他給出滅苦的方法:八正道,正念,緣起法,慈悲喜舍等。
很多人說佛陀沒有講原生家庭,因為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的業力。心理學很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其實從緣起法也能說明,環境與個人互為因果關係,當下六根對六塵也是緣起,如果我們沒正念就會捲入其中。比如孩子在幼小時需要依靠外界的愛才能存活,但是孩子如果沒有得到愛的回饋又沒能力避免被父母身口意的傷害,很多成年人心智如果還是小孩,伴侶之間,朋友之間,也會衝突。
因為我們內心從小到大沒有培育正念,慈悲喜舍的素質,才會互相傷害,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長期被打壓或否定就會把煩惱隱藏起來,變成創傷或潛意識。到了因緣成熟時自然會發作,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就以為是自己脾氣不好或別人的問題。
自我接納:自我接納前提是了解自己,我花很多時間了解自己,這樣才能懂如何愛自己,真正的自我接納是欣賞自己的美,也接納自己的缺點,因為缺點與優點都是緣起法。自我接納以後會慢慢欣賞世界的美。
自我療愈:自我療愈方法很多,很多方法可以融合,比如禪坐,行禪,放鬆,去大自然走走,欣賞美,運動,學會獨處,覺察自己的身心,或畫畫,閱讀,與內在小孩對話,與信任的朋友建立關係,發展自己興趣愛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了解養生知識,包括提升認知,多學習各類心理學等。
自我價值:之前我以為要幹大事業或證到果位才有價值,今年我才意識到,很多小事也能提升價值,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養植物,打掃衛生,燒菜,寫一篇文章,禪坐,公眾平臺分享,幫助客戶做一份保險方案,今年我也學會如何安裝電燈,水龍頭,馬桶蓋,當我帶著正念做完這些內心充滿喜悅,滿滿的價值感。一個有自我價值感的人不會去乞求別人的關懷的。
樹立正見:了解生命的緣起,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學會尊重自己。自我關懷在佛教裡是自我慈悲,慈心是看見自己的美,悲心是看見自己苦,因為自己這個眾生也有局限,被煩惱束縛著,不是被我控制的,才要學會自我慈悲。昨天整理電腦看自己從小到大的相片,發現自己原來也挺美的,第一次真正開始認真欣賞自己的美,曾經很長時間覺得自己沒價值,然後修行以後又覺得人生很苦,要趕緊解脫,其實是用靈性逃避現實。要欣賞自己,但不執著於自己。接納緣起會更好的自我關懷。
因為之前寫過好幾篇關於愛自己的文章,一些微友後臺或微信會留言想電話溝通或交流,平時都是零零碎碎發朋友圈,今天總算抽出時間寫下,我發現自己需要靜下來才能用文字梳理。不是說我已經很強大了,只不過學會了面對、接受自己所屬的一切,包括自己過去的經歷,當下所有的想法與感受、念頭等。慈心小孩(文字版+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