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才懂自我關懷

2021-02-19 徐小黃正念微觀

在我還沒了解自己內心時,無論是剛參加內觀禪修或佛法共修時,很多老師或同修都會說要向內看,覺察自己,不要向外攀緣。事實上如果我們沒有智慧,不了解自己,是不懂如何向內探索的。了解自己其實是很難的,必須足夠多的時間梳理一下成長過程遇到各種問題、內心動機或人際關係反應模式,包括痛苦的因緣。當我們沒智慧時,就會用佛法來改造或包裝自己,內心被各種觀念與概念充斥著,然後用這些觀點對照自己的行為或別人其實是從世俗價值觀轉移到佛法或心理學的價值觀。如果沒有了解自己修行也像複讀機一樣機械化,心依然會隨波逐流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向外投射,就像漂流的浮萍在大海中浮沉,很不穩定。「向內看自己」不是一句心靈雞湯它是需要反覆探索、生活體驗、時間沉澱與禪觀領悟的智慧。

正念覺察是自我關懷的基礎。禪修不僅是為了證果或達到什麼境界,也是慈悲自己,療愈自己。如果沒有自我探索或自我了解為基礎,自我關懷也只是空中樓閣。也可能修行用錯方式都不知道。

生活中,我們學習了太多人際關係或宗教的教條主義,比如哪種方法可以證悟或哪種方式最符合經典。卻忘記了如何與自己相處。我們都奢求別人的給予與愛,幫我們療愈,從現在開始學著自己愛自己。

《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有一段話很精彩——「我們確實活得很艱難,既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的內心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撇,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可見,獲得充滿愛意、感同身受的關懷與理解,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奢望。心理學提到愛的能力也是一個人綜合能力與素質之一。

事實上很多人在沒有正念,不了解自己,不愛自己的情況下,在幫助別人的名義下傷害別人。焦諦卡禪師在《覺知生命的七封信》書上反覆提到,如果在自己內心不平靜,不了解自己或對別人的生活經歷不清楚時,不一定能給於正確幫助的,不是拿過去自己的經驗套到每個人身上即可。畢竟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否則佛陀也不會因材施教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是孤獨的,最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外求不得,不如向內求索

在今年因為疫情我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在家網絡學習,慢慢找到通過自我關懷,學會獨處,療愈自己,賦予自身內心溫暖的強大力量。焦諦卡禪師在書上常提到要接受寂寞,學會獨處。

一誰都想無條件地被愛,但是有誰能無條件地愛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在心理上不獨立,不能也不會真的去愛任何人。二自己真的愛別人嗎?許多人之所以愛人,是因為自己非常寂寞,希望自己真的愛對方,而對方也真的愛自己,這樣就能克服寂寞。

自我關懷,教會我承認痛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要過度強化自己「受害者」的角色和感覺,自己的苦並沒有特殊性。畢竟佛陀在2600多年前就發現:苦才是人生,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苦,但是佛陀不只是探討苦,研究苦,他給出滅苦的方法:八正道,正念,緣起法,慈悲喜舍等。

很多人說佛陀沒有講原生家庭,因為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的業力。心理學很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其實從緣起法也能說明,環境與個人互為因果關係,當下六根對六塵也是緣起,如果我們沒正念就會捲入其中。比如孩子在幼小時需要依靠外界的愛才能存活,但是孩子如果沒有得到愛的回饋又沒能力避免被父母身口意的傷害,很多成年人心智如果還是小孩,伴侶之間,朋友之間,也會衝突。

因為我們內心從小到大沒有培育正念,慈悲喜舍的素質,才會互相傷害,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長期被打壓或否定就會把煩惱隱藏起來,變成創傷或潛意識。到了因緣成熟時自然會發作,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就以為是自己脾氣不好或別人的問題。

自我接納:自我接納前提是了解自己,我花很多時間了解自己,這樣才能懂如何愛自己,真正的自我接納是欣賞自己的美,也接納自己的缺點,因為缺點與優點都是緣起法。自我接納以後會慢慢欣賞世界的美。

自我療愈:自我療愈方法很多,很多方法可以融合,比如禪坐,行禪,放鬆,去大自然走走,欣賞美,運動,學會獨處,覺察自己的身心,或畫畫,閱讀,與內在小孩對話,與信任的朋友建立關係,發展自己興趣愛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了解養生知識,包括提升認知,多學習各類心理學等。

自我價值:之前我以為要幹大事業或證到果位才有價值,今年我才意識到,很多小事也能提升價值,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養植物,打掃衛生,燒菜,寫一篇文章,禪坐,公眾平臺分享,幫助客戶做一份保險方案,今年我也學會如何安裝電燈,水龍頭,馬桶蓋,當我帶著正念做完這些內心充滿喜悅,滿滿的價值感。一個有自我價值感的人不會去乞求別人的關懷的。

樹立正見:了解生命的緣起,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學會尊重自己。自我關懷在佛教裡是自我慈悲,慈心是看見自己的美,悲心是看見自己苦,因為自己這個眾生也有局限,被煩惱束縛著,不是被我控制的,才要學會自我慈悲。昨天整理電腦看自己從小到大的相片,發現自己原來也挺美的,第一次真正開始認真欣賞自己的美,曾經很長時間覺得自己沒價值,然後修行以後又覺得人生很苦,要趕緊解脫,其實是用靈性逃避現實。要欣賞自己,但不執著於自己。接納緣起會更好的自我關懷。

因為之前寫過好幾篇關於愛自己的文章,一些微友後臺或微信會留言想電話溝通或交流,平時都是零零碎碎發朋友圈,今天總算抽出時間寫下,我發現自己需要靜下來才能用文字梳理。不是說我已經很強大了,只不過學會了面對、接受自己所屬的一切,包括自己過去的經歷,當下所有的想法與感受、念頭等。

慈心小孩(文字版+音頻)

相關焦點

  • 愛自己是終身自由的開始丨靜觀自我關懷是每個人在世間的必修課
    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者愛人」 、「捨身取義」等,強調了人的原則,我們要愛人,要為公,但是重要首先保障我們自己的精神和身體的狀況是健康的,可以承擔起一定社會責任的。《靜觀自我關懷》這本書中,對於讀者的建議確實很走心,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靜觀自我關懷是學習情緒管理的核心和基礎。
  • 「對別人太好,對自己太苛責」:克服內在羞恥感,靜觀自我關懷
    本書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博士,是哈佛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他個人踐行靜觀和自我關懷有40多年的歷史。他曾經提到,自己有20多年的公眾演講焦慮,曾經嘗試過各種方法都沒能解決,最後,通過自我關懷練習,化解了自己內心當中的羞愧感之後,他才真正解決了自己的公眾演講焦慮問題——在這種焦慮背後,是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的羞恥感。
  • 《靜觀自我關懷》:理解自身的羞愧感,與自我來次大和解
    在克裡斯汀.內夫和克里斯多福.傑默合著的新書《靜觀關懷自我》裡,提到任何人都可以用靜觀自我關懷的方法,來平復內心的憤怒、痛苦、自卑、挫折感,我們可以像對待朋友那樣,友好地對待自己。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渴望找到一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但其實從出生到離世,父母也好,伴侶和孩子也罷,他們終究會離開,唯一能夠陪伴我們的人只有自己。
  • 免費參與 | 靜觀自我關懷(MSC)線上讀書會
    其實很多時候都跟自我批判有關。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競賽,我們並不能時時刻刻自我感覺良好,並不總是出類拔萃。當我們開始審視自己的缺點的時候,羞愧、自我批判乃至自我苛責就產生了。而自我批判往往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 最好的自我關懷就是休息
    做與不做有序交替才是自然的、健康的。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擺動的吊床,我們應該在活動和休息之間來回擺動,同樣嚴肅地對待二者。我們需要更多的休息,更充分的休息。休息當然是出於我們自身的需求,也是為了拓展我們的生活。休息不僅讓我們感到快樂,也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在網上搜索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當今是一個注重自我關懷的時代。無論你怎麼看待這個詞,它的觀念都是有益的。
  • 父母的「關懷強迫症」,容易讓孩子喪失自主能力,家長自我反省
    後來我與這個孩子聊天才知道,她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自己做課前準備、自己上課,她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大了,不需要媽媽的百分百關懷。一、什麼是「關懷強迫症」簡單來說,「關懷強迫症」就是在別人需要關懷的時候關懷,在別人不需要關懷的時候繼續關懷,想讓別人受到自己的關愛與呵護。
  • 真正的朋友:懂你的欲言又止,懂你的口是心非
    一個懂你的人,知道你的口是心非,知道你的欲言又止,知道你內心真真的悲涼和孤獨。成為了你可以完全依靠的存在。看似冷漠無情的內心,往往會被一些簡單的關懷打破;看似果敢堅強的人,往往在懂你的人面前顯得柔軟渺小。無論多麼堅強的偽裝,在懂你的人面前都可以退下這沉重的外殼,展示自己柔軟而溫和的內心。
  • 懂什麼,都不如懂人心
    任何一個人都會隱藏自己的內心,或深或淺,或是善意之下的自我保護,或是徵服之前的老謀深算。像變色龍一樣,隨著環境的改變把自己偽裝起來,不輕易展現真實的一面。無論是你的親人、朋友、同事、領導、伴侶,有時候你會覺得本以為已經足夠了解他,卻發現他只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而已。
  • 「車輪上的藝術療育」|「世界自閉症日」 獻給特殊教育教師的禮物:音樂舞動自我關懷(self-care)
    和的慈善基金會(和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高壓人群音樂舞動自我關懷計劃」——面向醫護人員、教師、社工等高壓力群體開展藝術療愈工作坊,通過音樂、舞動、繪畫等表達性藝術手法為媒介,引導高壓力群體與自我對話、自我表達,以及接納和管理情緒,並通過一定的藝術療愈方法協助其促進身心健康,緩解職業壓力。
  • 了解自我最好的方式:對自己坦率
    」——張輝這段時間在實踐探索真相和自由,這一過程是漫長的,同時伴隨著這些經歷與選擇,每次說話做事,我都需要用真實和坦率去衡量比如,昨晚我推薦同事去參加一讀書會,順便提到了我和另一朋友講了大概5-6小時(嗓子都有點疼了),感恩萌萌,她是一個非常棒的聽眾(能持續聽一人講這麼久的人也了不起),並且能接住不少話題~同事問結果如何,我回了兩句:收到了:6666還有就是:你真是個人才後來過了一會兒才知識到
  • 山東懂美:自我進化,才是化妝品店生存之道|問渠齊魯
    懂美連鎖店總經理楊建蒼告訴記者,實行產品末位淘汰並及時引進新品牌,保證門店產品更新節奏,是店鋪保有活力的重要一環。01體驗式營銷:從「走著買」到「躺著買」記者了解到,懂美化妝品店在選品上格外重視,由店長、採購等對市場「敏感」的人員組成選品委員會,一起討論新品的選定和落地執行方案。並且為了鼓勵好的品牌落實到門店,懂美還會對能持續產生反彈的新品,實行獎勵。
  • 山東懂美:自我進化,才是化妝品店生存之道 | 問渠齊魯
    懂美連鎖店總經理楊建蒼告訴記者,實行產品末位淘汰並及時引進新品牌,保證門店產品更新節奏,是店鋪保有活力的重要一環。 01體驗式營銷:從「走著買」到「躺著買」 記者了解到,懂美化妝品店在選品上格外重視,由店長、採購等對市場「敏感」的人員組成選品委員會,一起討論新品的選定和落地執行方案。
  • 心理學: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真正的自我由四個部分組成
    周哈裡窗是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來的,它指出我們每個人自我由四部分組成,我們對這四個部分了解越多,那麼我們對自己認識也就越深刻:曾經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肖像畫家根據女性自己的描述和來自他人的描述分別創作兩幅畫像,而最後兩幅畫像的對比卻令人無比震撼。 往往女性對自己描述與他人的描述大出所料,這意味著自我認識與他人認識有較大差異。所以了解自己的盲區對於了解自我非常重要。比如你覺得自己其實性格非常友善,但是周圍的人其實覺得你的性格偏向高傲,這就是自我與他人不同認識形成的誤區。
  • 如何全面了解自己,這些方法教你重新認識自我
    -這是餘小漫的第68篇文章-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如何進行自我探索。來自於資深心理諮詢師水淼的書籍《我手寫我心》。小漫之前總是希望大家自己可以對自我有個充分的了解,但是從未系統地總結如何了解自我。此次水淼提出的方法你也可以試試,讓你在對自我了解的過程中更進一步。-1-首先第1步準備一張白紙,以及一支筆。以下的內容你可以一個人進行,也可以多個人進行,看你自我的心情。
  • 課程階段總結:全面了解自己,然後全面自我矯正,然後全面進步
    最初遇到了很多問題,性格問題,管理問題,溝通問題,發現別人的問題其實是自己的問題,有問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般能找到。這個時候,就對自己開始感興趣。一般來說,女人對男人感興趣,男人對女人感興趣,一個人對自己開始感興趣,就是一個新的階段。
  • 你了解自己嗎?心理學:認識自我,是掌控自己命運的開始
    作家紀伯倫曾說:「智慧的基礎,就是認識自我。」只有認清自己,才能更堅定地跟隨心意,真正的把握命運,擁抱最好的自我。你真的了解自己嗎?心理學家通過調查發現,人們經常「自視甚高」,傾向於認為自己的品質或能力,特別是在自己比較重視的品質或能力方面要比其他人好。
  • 懂點心理學的人,更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
    其次,心理學講究的更多是人文關懷、情感需求,在這個物質需求基本被滿足的時代,我們的精神層面卻有很多缺失,人們在心理上渴求關注、關懷與關愛。相信大家對於這些需求都有自己的感受,也都能夠深刻體會到心理學對於人們工作與生活的重要性!曾有媒體問著名教育學家劉墉之子劉軒,如何能擁有他那樣開掛的人生?
  • 你是不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不懂拒絕
    專注女性自我蛻變和解放,願你面向太陽,堅定而溫暖。不懂拒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沒有自我價值,意味著你沒有界限,意味著你沒有力量,意味著你的討好,意味著你的恐懼,你不敢拒絕任何一個人的要求,包括父母、朋友、同事、老闆、孩子等等,長久以來,就失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為何而活?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 「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怎麼辦?」|了解自我
    看不到自己的長處,是對自我的認知不足破除這種困境,應該先從「認識自己」開始!無價值感和低自尊,看不到自身的長處和優勢,不知道何去何從,習慣於否定自己,迴避人際交往,更願意躲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青春期沒有形成完善的同一性,自我認知能力低下,即使成年後依然渾渾噩噩,缺乏目標感和使命感。
  • 九型人格:你了解自己嗎?知道自己是哪種人格嗎?快來了解一下
    九型人格個性測試主要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並知道在什麼情況下你的行動會更有效。同時,你也可以通過評估的結論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以及他們是如何相處的。近年來,該課程受到了美國、斯坦福,等國際著名大學MBA學生的高度讚揚,成為最熱門的課程之一。並且近十年來,它在歐美,的學術界和商界都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