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心理危機幹預和疏導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目前,包括多所高校在內,北京已經陸續開通了二十餘條心理援助熱線,所有接聽人員均為專業人士,他們為市民免費提供心理支持、情緒疏導、危機幹預,幫助大家穩定情緒,維護心理健康。特別是近期國外疫情暴發後,部分海外留學生面臨困境。如何緩解、排解這些焦慮和緊張,心理援助熱線在線為他們提供實時幫助。
留學生輾轉回國
同行人員被確診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20歲的留學生小陳(化名)這會兒應該正在英國倫敦的學校裡準備學業考試。然而,平靜的生活被這場肆虐全球的疫情打破了。
「此前,英國有一種防控思路叫『群體免疫』。那段時間,我的切身體會就是大家都沒有重視疫情,英國確診的病例數每天都在增加。即便是這種情況下,國外的大多數同學都不戴口罩,依然照常外出購物、遊玩。」雖說自身的防護措施還算到位,但某天突然出現的輕微咳嗽讓小陳緊張不已,「當時很慌,害怕自己被感染。」不過,經過醫生檢查,並且按醫囑吃了幾次藥之後,小陳的咳嗽症狀消失了。
出於對自身安全的擔憂,小陳在和家人商量後,做出了回國的決定。當時回國的機票是6000多元,價格還算適中,不過,在等待回國的過程中,小陳眼瞅著機票價格「三連跳」,從1萬多元一下漲到了3萬多元。「後來,我們的課程和考試都改成了線上進行,很多同學意識到形勢的嚴峻,都挺恐慌的,為了回國想盡了辦法。有的同學買不到直飛的機票,甚至繞道衣索比亞,再中轉回國。」
3月20日,小陳終於踏上了從倫敦經新加坡轉機再回北京的航班。長達20多個小時的飛行,再加上機艙密閉、人員擁擠,小陳幾乎不敢摘下口罩吃東西。實在餓得不行,他就掰下一小塊巧克力,把口罩露出一個小縫,迅速塞進嘴裡,然後又匆匆戴嚴口罩。就算這樣,他還是憂心忡忡:「航班上這麼多人,萬一有人攜帶病毒,大家都有感染的可能。」
就在這樣一路忐忑中,飛機終於落地。下了飛機,在海關報備的時候,小陳如實填報了幾天前曾有過的咳嗽症狀。和小陳一樣,最近有過感冒、發熱、咳嗽症狀的乘客都被集中到一塊特定的區域,等待被送往指定醫院進行核酸檢測。
核酸檢測顯示陰性之後,小陳緊張的心才稍稍放鬆下來。隨後,他乘坐指定大巴前往酒店進行集中隔離。在酒店隔離了3天後,小陳突然被通知需要轉移到另一家酒店繼續隔離。原來,就在他當天乘坐的大巴車上,一位乘客被確診。相隔這名確診乘客僅一排座位距離的小陳,作為密切接觸者,按照規定也需要進一步隔離觀察。
小陳先後又做了兩次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陰性。他每天還會自測兩次體溫,並且按時上報。雖然沒有出現什麼異常,但回國前前後後經歷的一系列波折,讓小陳總覺得自己哪個環節沒有做到位,自己極有可能也感染了新冠病毒。加上在集中隔離點裡的封閉生活,也讓他很不適應,「每天一睜眼,就感覺心慌、很煩,也沒法與家人見面,會不受控制地悲從中來。」小陳變得焦躁不安,時常失眠,所有積壓的心理情緒此刻完全爆發了。在獲悉北京開通多條心理援助熱線的消息後,小陳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打通了電話。
「開通心理援助熱線,就是為了讓有急需的人有地方傾訴。心理治療的起效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人認真、專業地傾聽你的訴說。」負責大興區某集中隔離點心理疏導工作的心理諮詢師王海濤表示,很多境外返京人士一開始不太容易接受現實,會胡思亂想,這屬於正常現象。這時候,可以通過認知引導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
王海濤幫著小陳仔細回顧了他回國以來的一系列經歷,在確認小陳口罩、手套、護目鏡等防護措施做到位,自身沒有出現任何疑似症狀,並且幾次核酸檢測都呈陰性之後,王海濤努力讓小陳相信自己沒問題。
「我們通過改變當事人對這件事物的看法,來改變他的情緒狀態。如果按照錯誤的認知方法去看,情緒就會一直在。而換一種認知方法,心情就會好很多。」針對在封閉隔離期間產生的心理問題,王海濤耐心解釋隔離觀察的必要性,還分享給小陳減壓的小竅門,比如深呼吸、聽音樂,同時推送心理課程,和他聊聊興趣愛好,並且鼓勵他積極在房間做運動,讓自己變得充實起來。
王海濤說,大部分人都有自我修復的能力,會通過自身的力量恢復心理平衡。但對於那些面對生活重大變化,暫時處在紊亂狀態、找不到方法積極應對的人,心理援助就顯得尤為迫切。比起常規的心理諮詢,雖然「話聊」的形式相對簡單,但取得的效果也很明顯,小陳目前正在調整狀態,王海濤也隨時幫助他掌握積極的應對方法。
(劉世紅正在接聽心理諮詢來電。)
貼心「話聊」
幫老人緩解焦慮
劉世紅是北京一名中級心理治療師。對他來說,為別人提供心理諮詢和幫扶已是駕輕就熟。但疫情之下,主動致電對方,提供心理諮詢對於他來說還是頭一遭。
心理危機幹預是戰「疫」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疫情暴發後,劉世紅就加入了豐臺區心理援助熱線。2月中旬,劉世紅在值班期間接到了一個特別的來電。電話另一端,區級定點收治醫院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醫院剛剛收治了一名確診老人。老人年過七旬,之前心理、身體狀況都不錯。自從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後,老人的心態一下「崩」了,不止一次說出「我都七十多了」「已經活夠了」的話。為了方便後續治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工作人員打來電話,希望心理援助熱線能夠進行適當的介入和幹預。
主動致電提供心理諮詢對於劉世紅來說還是頭一次遇到。他既要跟老人搭上話,又不能讓老人家覺得自己心理出了問題。為了達到治療目的,撥通電話沒說幾句,劉世紅就「撒了謊」。
「我跟老人說我是做心理諮詢方面工作的,每一個來到醫院的患者我們都會打電話關注。我想和您聊聊天,看看您這幾天在這邊過得還適應嗎?」在交談中劉世紅得知,老人退休前曾是一名高級技術員,退休後生活充實,身體十分硬朗。在進一步的「聊天」中,劉世紅開始引導老人談論起自己患病後的內心想法。老人說,自己身體很好,之前的生活一直順風順水,這次疫情出現後,自己不知怎麼被感染,進而被確診,感覺「天都塌了」。
「在重大事件面前,有些人會覺得生活失控了,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了掌控感。伴隨著這種失控感,他們就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像這位老人,如果是平時,通過住院治療和調理,他慢慢就可以調整過來。但長時間的抗擊疫情,又無法與熟識的老友聯繫,老人才會出現消極的想法。」劉世紅一邊陪老人聊著他喜歡的話題,一邊也在不斷疏導著他的情緒。在接近一個小時的通話過後,老人的情緒明顯有了變化。
兩天後,為了進一步確認老人的狀況,劉世紅再次撥通了老人的電話,陪著他繼續做心理疏導。此後,通過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醫護人員的反饋,劉世紅得知,消極的話老人沒有再說,在後續的治療中也變得更加配合。
來源:北京晚報「我們日夜在聆聽」|記者 陳聖禹實習記者 孫延安
編輯:陳聖禹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