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到美國人拍的照片,頓時兩腿發顫

2020-12-11 騰訊網

幾年前,國內上映的電影《1942》回顧了70多年前那場大饑荒,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

實際上,用「河南大饑荒」描述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那場災荒不太準確。除了河南,還有山西、河北、山東和安徽北部等地區都不同程度受災,或許應該叫做「華北大饑荒」。

電影《1942》畫面

比如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裡,多次描寫了當時侵華日軍佔領區北平的受災情況。

我們不禁要問,這場罕見的大饑荒是如何爆發的呢?可以說既是天災,又是人禍。

水旱、蝗災在那個年代是很常見的。河南更是有「十年九荒」之說。從1942年春天起,河南地區幾乎滴雨未下,人們眼睜睜看著田間的莊稼漸漸枯萎。老百姓們都在嘆息又一個荒年的到來。這一年的夏糧收成還不到正常年份的兩成,麥收之後,整個河南都人心惶惶。

美國記者拍攝的大饑荒中的兒童

人們把希望寄託於秋收。可是天公吝嗇,夏天還是滴雨不落。大旱之後,蝗災往往接踵而至。同年的夏秋之交,河南全境都出現了遮天蔽日的蝗蟲,所過之處寸草不留。那些靠河、臨井的莊稼同樣被一掃而光,人們連最後的救命糧都指望不上了,絕望的情緒迅速蔓延。

如果沒有戰亂,天災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災難。當時的河南支離破碎,半數土地都被日軍佔領。

早在1938年,蔣介石為遲滯日軍的攻勢,下令炸開了黃河花園口大堤。「以水代兵」雖然達到了一定的軍事目的,但豫東平原的萬頃良田被毀,河南的糧食產量劇減。1942年之前,日寇在河南先後發動過多次大規模的進攻。大批青壯年因連年的徵兵徵而糧離開農田,普通農民家裡根本沒有存糧。

蔣介石

即便如此,國民政府仍然強徵軍糧。於是,一場近代罕見的大饑荒無可避免地爆發了。

電影《1942》中有一處情節,時任第一戰區司令的蔣鼎文不顧百姓死活,在河南強行徵糧。蔣鼎文執掌河南軍權,自然難辭其咎。而當時河南災區流傳著一句民謠,「水旱蝗湯,河南四荒」。這個「湯」指的是國軍第三十一集團軍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魯蘇皖豫邊區總司令湯恩伯。

湯恩伯

湯恩伯對日作戰還是頗有功勞的。可他的數十萬部隊駐紮河南,軍紀渙散,為害不淺。在河南災情嚴重的時候,湯恩伯強徵民役,致使民怨沸騰,因此被民間列為河南四大災害之一。

由於災情起初被瞞報,國民政府救災不力、救災款項被挪用等原因,河南的饑荒加劇。全省100多個縣裡有90多個縣受災,不少地區災情嚴重。僅河南的受災人口就達1200萬,約有150萬人死於饑荒以及災情引起的瘟疫,300萬人流離失所,向陝西等地逃荒。

剝樹皮的百姓

河南大饑荒被美國記者白修德(西奧多·H·懷特)披露出去。這在電影中也有所展現。白修德的新聞稿《等代收成》發表於《時代》周刊,像一顆重磅炸彈,震動了西方世界。發生在河南的大饑荒極其慘烈,讓他們難以想像。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白修德專攻中國歷史,1938年來到中國,曾在重慶政府擔任新聞工作顧問。後來他辭去這一職務,應聘為美國《時代》周刊駐華記者。

受災百姓

白修德在大饑荒的報導中說,"狗在路邊啃人的屍體,農民趁夜色降臨後尋找人肉,乞丐在各個城門的門洞裡擠成一團,每條公路上都有棄嬰在號哭,在死去……"。

據美國作家彼得·蘭德在《走進中國》一書中講述,目睹災情的白修德回到重慶後,心情難以平復,試圖尋找重慶政府要人反映情況。他找過的人裡有宋慶齡、孔祥熙、何應欽等。

據說,白修德通過宋慶齡的幫助見到了蔣介石。會見之前,宋慶齡還捎給白修德一張便條:「我建議你毫無保留、毫無顧忌地如實對他報告。如果因此會讓有些人被治罪甚至掉腦袋,也請不要過於忐忑不安……舍此一舉,形勢就再沒有可能扭轉了。」

樹皮被剝光

白修德和神情嚴峻的蔣介石會面,並把他在河南拍攝的照片拿給蔣介石看。在白修德的一封書信中提到了這次會面,「這個老傢伙(蔣)給我二十分鐘時間。開始,他不相信我所報導的狗從土裡扒出屍體的事情,我就拿出照片給他看。……他便開始相信我,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記下。」

至於蔣介石見到大饑荒的照片作何反應,白修德在回憶錄中是這麼說的,「他的兩膝輕微地哆嗦起來,那是一種神經性的痙攣。」

然而,國民政府的有關人員後來卻表示,白修德根本沒有在重慶見過蔣介石,純屬杜撰。

蔣介石有沒有看過白修德拍的照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饑荒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奪去了不計其數的人命。由於當年的統計數字只是粗略估算,究竟有多少人死於大饑荒,已經沒人說得清。

參考資料:《1942:河南大饑荒》

相關焦點

  • 19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災民屍體,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大公報》因報導河南大饑荒被勒令停刊三天1942年,中原河南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豫中平原,餓殍遍野,屍塞於道。據說,總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河南這次大饑荒的特別之處,是在於公正而有責任心的媒體率先披露了真相,而最終是被一位美國記者攪得天翻地覆。這個有責任心的媒體是中國的《大公報》。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
  • 1942年河南的饑荒有多慘?餓死150萬人,美國記者看完吃不下飯
    據史料記載,1942年的大饑荒,就餓死了150萬人之多,美國記者看完幾天吃不下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人餓死,當時的政府又在幹什麼呢?一、國家動亂,又逢天災1932年是災難的一年,中國這片土地上不止是逢天災,更有的是國家的動亂局面。
  • 蔣介石將花園口決堤,黃泛區89萬人死亡,1942大饑荒慘絕人寰
    在抗戰時期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些「優良作風」了,這樣的軍隊焉能不敗?負責阻擊援敵的第8軍102師受到日軍的猛攻,損失很大。5月25日晚,師長柏輝章收到第8軍軍長黃杰的命令居然是「碭山不必守,碭山不可失」……這是猜啞謎呢?
  • 1942年的河南饑荒有多悲慘?150萬人被活活餓死,記者看完後吃不下飯
    歷史的長河緩緩流過,有些人有些事過去了便消逝了,而有一些卻讓我們難以忘懷,讓小編帶你走進歷史的長河裡遨遊吧! 「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每到饑荒來臨之時,封建時代就會出現這樣的場景。老百姓餓得活不下去了,只能死在路邊,連骸骨都沒人理睬。
  • 手握100萬袋麵粉,為何河南大饑荒,湯恩伯不救災?一官員說出真相
    今天要講的故事,便是從那場1942年爆發的,讓河南人痛徹心扉的河南大饑荒說起。 河南,是古代狹義上的中原,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河南成為日軍侵略者佔領的重要目標,中日雙方拉鋸戰,在此長期展開,河南百姓飽受戰火摧殘。
  • 1942年河南饑荒有多慘?150萬人被餓死,這組老照片讓人不忍直視
    這是抗戰初期的一次大勝利,也是整個正面戰場最大的勝利之一,對國內、國際來說都有著重大的意義。更是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然而沒想到的是,這令老蔣產生了一種錯誤的判斷。很早之前軍事家蔣百裡就曾給出未來的預言,在他的國防論中提出:抗日必須以國民為本,打持久戰。
  • 抗戰國軍一等兵的這張面孔,是他拍的 ∣ 卡帕鏡頭裡的抗戰中國
    從卡帕在《生活》上發表的照片,可以倒推出他是什麼時候、在中國的哪個城市、拍攝了什麼。卡帕的運氣真好。他在中國一出手,就拍到了中國抗戰的第一場勝利。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六日的《生活》雜誌推出了卡帕在中國的第一組圖片專題。 「現在,卡帕正在中國,為《生活》拍攝另一場大型戰爭。這是他第一批經過海運傳回作品的一部分。
  • 歷史老照片,再現40年代河南大饑荒的心酸,慘烈無比
    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華戰爭時期,中國發生了一場大饑荒。這場大饑荒除了河南,還包括河北、山西、山東和安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由於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災情嚴重的有39個縣,受災總人數達1200萬人。
  • 花園口決堤,以89萬人死亡的代價,僅僅阻擊日軍4個月的抗戰慘案
    在這期間,抗戰史上發生了三大慘案,分別是花園口黃河決堤、長沙文夕大火和重慶防空洞慘案。這三大慘案造成了成千上萬的普通民眾死亡,損失慘重。特別是花園口決堤事件,不僅在當時造成了難以計數的損失,還間接導致了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數千萬人淪為難民,死難無數,真是慘絕人寰。
  • 1942年美國郵票紀念中國抗戰:美總統親設計(圖)
    而1942年整整一年,美國郵政一共才發行了3枚郵票,這枚「中國抗戰五周年紀念」郵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抗戰五周年紀念」郵票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枚用外國文字組成中心圖案的郵票,也是美國第一枚印有中文的郵票。在郵票設計時,羅斯福特意要求將郵票面額設為五美分,這是當年寄往中國航空信件的基本資費。
  • 抗戰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史記
    為報復日軍暴行,蔣介石和國民黨採取軍事「復仇」,收集證據對外揭露。特別是對外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不僅保存了大量大屠殺第一手資料和證據;還讓世界首次看到了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並產生了較大影響,為中國抗戰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高度的同情和支援。
  • 蔣介石同意史迪威指揮國軍,卻突然將其趕回美國,不只是性格不合
    蔣介石才表示:「最後允史迪威悔改留任,重加信用。」美國人在與蔣介石的合作過程中,慢慢了解到,蔣介石的抗日熱情並不高,反而是一心想著剿共。他把大量部隊部署到陝北地區,防止紅色武裝發展壯大,而抗日卻是是消極的。美國人甚至認為蔣介石希望靠他們的軍隊登陸去幫助他打敗日本。
  • 1942年的河南饑荒,到底有多慘烈?啃樹皮吃草根活活餓死148萬人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句話用來形容1942年的那場饑荒十分應景,後來這次災荒還被拍成了電影,從電影的角度去感受當時的困境,十分容易讓人抑鬱,實際上這場災難如果親身看到,一定會更加絕望。當年這場災難,究竟是如何一副慘景。
  • 抗戰三大慘案之一,花園口決堤,無奈選擇下的犧牲!
    在地處中原大地的河南鄭州北郊,有一個名字十分好聽的黃河渡口叫花園口。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在八十多年前,這個渡口卻是一個驚天慘案的發源地,中原人民因此死傷無數傷痕累累!
  • 蔣介石日記披露:其在1923年訪問蘇聯時碰了「大釘子」
    蔣介石從1915年開始到1972年,57年從未間斷寫日記。這在政治領導人中非常少見。楊天石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當年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正式對外公開蔣介石1918年至1931年的日記,那也是「蔣介石日記原本」的首次公開,吸引了世界各地研究蔣介石的學者的目光。
  • 胡適擔任駐美大使,逐字反駁蔣介石來電,蔣介石:我是小學生嗎?
    抗戰開始後,胡博士在國內參加低調俱樂部,主張投降,因為他覺得中國對日本毫無取勝機會,投降苟且偷生,以待將來,也許還有機會,不投降就只能玉石俱焚了。他這種主張影響還挺大,不少人喜歡聽他這一套。當時中美關係其實並不密切,中國駐美大使館還是北洋時期留下來的,總共就三個人,也沒多少業務,基本上就是照轉,把國內來的轉給美國,把美國來的轉到國內,其它就沒什麼事兒了。抗戰開始之後,常公覺得這樣不行,要加強對美外交關係,找一個熟悉美國的人去當駐美大使。他覺得,既然胡博士在美國讀過書,影響又大,在美國應該是有很多人脈的吧?
  • 抗戰最絕望時蔣介石說,只要這三省在,失去再多領土也能收復
    到1939年,中國已經失去了中東部地區的半壁江山,中國所有可以接受外界援助的通道幾乎都被封鎖,再加上國民黨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導致大批軍政要員也跟著叛變,這時候只剩下了西南各省,蔣介石為了拱衛西南各省,對大家說:「只要四川,雲南,貴州還在,失去再多領土也能收復。」四川是抗日戰爭期間出兵最多,犧牲最大的省份。
  • 1944年,美國記者拍下一張13歲娃娃兵笑臉照片,現今如何?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前,全國人民經歷了14年的抗戰生涯。在這段艱難而漫長的日子裡,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和傷害,無數人流離失所,無數人失去親人,日軍的侵略帶來了血的代價。抗戰結束後,有一張12歲娃娃兵的笑臉照片被全國各大報社刊登。照片上的娃娃兵年僅12歲,在那個慘烈的年代,他卻露出一張燦爛的笑臉,仿佛在告訴人們這次抗戰中國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 日本投降儀式上美國大怒,細節揭露蔣介石意圖,何應欽登報解釋
    在二戰期間,日軍諸高級將領中,岡村寧次侵華的時間最久,他長期研究中國情報,在所有的重大侵華事件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可以說他參與了整個侵華戰爭。在掌握對日本的分寸上面,何應欽遠遠比陳誠高明,如何能夠把握日本人的心態,讓日本人(岡村寧次)能夠真誠的跟蔣介石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按照蔣介石的意圖來投降,陳誠比何應欽差遠了。1945年8月18日,蔣介石致電何應欽,命他:承委員長之命,處理在中國戰區內之全部敵軍投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