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儀式上美國大怒,細節揭露蔣介石意圖,何應欽登報解釋

2020-12-23 文銘初讀歷史

臨深履薄,戰戰兢兢

多年以後,負責「前進指揮所」的中國陸軍副總參謀長冷欣中將在回憶錄中寫下了當時的心情。

1945年8月27日上午十點,7架美軍飛機陸續從芷江機場起飛,他們的目的地是南京。乘坐飛機的是先行飛赴南京,為受降打前哨的「前進指揮所」成員,時任中國陸軍副總參謀長的冷欣中將便是這次行動的負責人。

中國陸軍副總參謀長冷欣中將

此時南京城內情況究竟如何,此行能否成功完成任務,誰的心裡都沒有底。

臨深履薄,戰戰兢兢。

這八個字,是冷欣中將在回憶錄中屢次提起的,因為這一任務史無前例、責任重大,不容許出任何差錯。

然而,從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2天,南京城內的日軍是否真的已經遵從命令放棄抵抗了沒有,誰也說不清楚。

日本派遣軍中國總司令,坐鎮南京城的岡村寧次到底在做什麼?

岡村寧次這個名字,從30年前起就如噩夢一般縈繞在中國人民耳邊。在二戰期間,日軍諸高級將領中,岡村寧次侵華的時間最久,他長期研究中國情報,在所有的重大侵華事件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可以說他參與了整個侵華戰爭。

岡村寧次

此時敗局已定,但岡村寧次仍然垂死掙扎,日本軍國主義的狂熱和囂張有目共睹,更何況岡村寧次手中仍有128萬侵華日軍,僅在南京上海一帶就有第6軍跟第13軍,共計33萬人,更不用說日軍的武器裝備跟火力配備都強於中國軍隊。

雖然日軍國內枯竭,敗局已定,但中國面對的這支敗軍戰鬥力也仍然強大。

8月15日,蔣介石以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的名義,向岡村寧次致電,指示日軍須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並派代表接受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命令。然而,整整兩天過去了,重慶方面也沒有收到岡村寧次的答覆。

那麼岡村寧次對戰敗的事實到底是什麼態度呢?

其實,在收到蔣介石電報後不久,岡村寧次就致電了日本大本營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他揚言日本駐中國派遣軍有百萬餘眾,且連戰連勝。在國家間的戰爭上雖然已經失敗,但在戰役上仍然處於壓倒性勝利的地位!

崗村還聲稱,由如此軟弱無能的重慶軍隊,來解除強大的日本軍隊的武裝實為不應有的事情,他根本不承認日本是戰敗國,此時岡村寧次的態度仍然十分囂張。

然而,他等了一天,等到的卻是日軍大本營「即刻停戰」的命令。岡村寧次沒有辦法,才不得不黯然接受投降的命運。

直到8月17日傍晚,整整兩天之後,蔣介石才在重慶收到了岡村寧次接受指示的復電。

但是,雖然岡村寧次已經明確復電給重慶,表示接受指示,但是並不代表日軍上下所有人都已接受,日軍還有很多接受法西斯教育的年青將領,他們並不會在第一時間接受這個事實,所以中國軍隊還要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問題。

就在這樣的緊張氣氛中,「前進指揮所」所有官兵抵達了南京,隨後由冷欣率領前往黃浦路的勵志社,和中山北路的華僑招待所駐防辦公。

時隔八年,再一次回到了南京,海陸空三軍都有代表參加受降。所有人之中,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特派代表的何應欽,地位最為尊貴。

何應欽

但是,何應欽一向被稱為「親日派」,而蔣介石為什麼會選擇他,作為中國戰區的受降代表呢?

何應欽,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在何應欽畢業的十三年前,岡村寧次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並一路平步青雲,不斷在中國各地活動,被認為是「中國通」。

何應欽與崗村寧次在學校的時候雖未曾謀面,但隨著日軍加緊侵華,兩人或直接或間接都打過不少交道。

1933年初,日本關東軍佔領熱河,突破長城防線,直指華北,此時岡村寧次還是關東軍的參謀長,而何應欽剛剛接任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秉承著南京國民政府「一面抗日一面交涉」的政策,何應欽派遣北平軍分會總參議熊斌與岡村寧次在塘沽開始了談判。

日本方面想不斷的蠶食,而蔣介石政府考慮到自己的國力和抗戰還沒有準備好,於是就進行拖延。所以何應欽派遣熊斌去談判,最後中日雙方籤訂了《塘沽停戰協定》,而這個協定卻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中方的確做出了妥協,讓出了華北的一部分的利益。另一方面則是日本拿到了一定的利益,就沒有藉口馬上大舉進攻華北,使中國在華北有一個基本穩定的局面。

《塘沽停戰協定》籤屬雙方

正是在談判期間,何應欽與岡村寧次有了第一次見面。此時的岡村寧次與何應欽,一個是咄咄逼人的關東軍少將,另一個卻苦與國力衰微,只能無奈看著自己與敵人籤訂城下之盟。

後來何應欽跟梅津美治郎籤訂的《何梅協定》與此如出一轍。而正因如此,何應欽便正式與「親日派」劃上了等號。

何應欽早年在日本留學,他的軍事生涯跟日本處處關聯,但是他所處的時代恰好又是日本想要滅亡中國的時期,所以他個人的情感變化也是非常糾結的。

作為中國陸軍總司令,由何應欽代表中國戰區受降,接受日軍派遣軍中國戰區總司令岡村寧次的投降,可以說再合適不過了。

當然,蔣介石或許考慮的更多…

在抗戰的大本營裡,蔣介石最高層次的「四大幕僚」中,他只能選擇何應欽。

白崇禧屬於桂系,與蔣介石素有矛盾,第一個出局。徐永昌已被安排參加東京灣密蘇裡艦受降。所以受降人選只能從陳誠何應欽之間選擇,兩人不管哪一個都是蔣介石的嫡系,在反對共產黨的問題上跟他絕對是也是一條心,無二話。

陳誠

但是要論誰能讓岡村寧次,及其麾下能夠服服帖帖、按蔣介石的意願向國民政府投降,何應欽的留日背景,他與岡村寧次過去的交往,便成為了蔣介石重點考慮的方面。

在掌握對日本的分寸上面,何應欽遠遠比陳誠高明,如何能夠把握日本人的心態,讓日本人(岡村寧次)能夠真誠的跟蔣介石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按照蔣介石的意圖來投降,陳誠比何應欽差遠了。

1945年8月18日,蔣介石致電何應欽,命他:承委員長之命,處理在中國戰區內之全部敵軍投降事宜。

八年前的11月26號我們離開首都時,都有沉痛的決心和堅強的自信,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最後勝利,重回首都!

抵達南京的當天晚上,何應欽在勵志社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他在會上感慨萬分的如此說道。

受降細節敲定,蔣介石「太用心」

這次受降儀式的時間特意選擇了9月9日9時這個「三九良辰」,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9被認為是極陽之數,有完全勝利的寓意。

不僅僅只有「三九」這個數字,短短的十幾分鐘受降儀式,幾乎每一處都是精心安排的。

受降儀式的地點原本選擇在總統府內的小禮堂裡,這裡原本是清朝兩江總督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曾在此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這裡又成為了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府。

然而,總統府裡的小禮堂地方狹小,不管是停車還是人選容納都是問題。最終,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籤字儀式的地點定在了:黃浦路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大禮堂舉行

抗戰前,這裡曾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光復南京時陸軍總司令部設在了這裡。那麼為什麼設在中央軍校這個位置呢?

蔣介石的考慮是很有深意的因為蔣介石是靠黃埔軍校起家的,黃埔生在抗戰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在黃埔軍校大禮堂舉行受降儀式,蔣介石臉上也無比的榮光。對黃埔軍校的各級指揮官來說,也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9月9日上午8點,中方及盟軍代表都陸續到場,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坐在中間,左邊是海軍上將陳紹寬,空軍上校張廷孟,右邊是陸軍副總師令顧祝同上將和陸軍總參謀長蕭毅肅中將。

8點45分,日方代表到場,日本方面的人員包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副參謀長今井武夫等七人。

人員上場面人中日雙方基本是對等的,但在細微安排上是有差別的。比如說,受降方前面的的桌案要寬大,日方的就比較窄小;中方人員的椅子後面是皮靠背,日方的椅子則沒有。

此外,儀式前日方代表被要求剃了光頭,以示戰敗輸光,這些微小的細節,無不體現出設計者的想法,那就是:侵略者應該為昔日的窮兵黷武殘暴惡性付出代價。當然,他們如今付出的代價,比起中國人民承受的傷害根本不值一提。

雖然受降不是勝利者對失敗者、正義者對殘暴者的懲罰和羞辱,但勝利者也絕對不可能對侵略者敬煙上茶、奉若上賓的。

在記者的鎂光燈攝影機下,在戰勝國威嚴的目光跟自豪的神情當中,鞠躬致敬、籤名蓋章、呈遞降書、黯然退場,雖然整個過程不過20來分鐘,但是對投降者來說,絕對是「度秒如年」。

然而岡村寧次卻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

在今天的受降儀式上,也沒特別緊張和擔心。

何應欽的一個舉動惹怒美國人

9時整,何應欽宣布受降儀式正式開始。

何應欽命令岡村寧次呈驗籤降代表證件,以證明他的身份。岡村寧次的參謀長小林淺三郎,此時離席走到何應欽面前鞠了一躬,將岡村寧次的任命書呈遞上前,何應欽檢視後將文件留下。

9時15分,日本代表開始籤署受降書。中國陸軍參謀長蕭毅肅將「日本投降書」轉交給岡村寧次,岡村寧次起身,雙手奉接。然後岡村寧次打開「日本投降書」,小林淺三郎在一旁磨墨,兩人的動作都有些僵硬。

岡村寧次用顫抖的手恭恭敬敬的籤下自己的名字後,又取出印章來,哆哆嗦嗦的蓋到了投降書上。

或許是由於心情慌亂,投降書上的圖章都蓋歪了。

日方代表退場後,何應欽發表了簡短講話,敬告全國同胞,這一對中國人民極富意義的歷史時刻。

整個受降過程中不過20分鐘左右,然而就在這短短的二十分鐘之內,一個小小的細節卻引發了一場風波。

就在小林淺三郎帶著岡村寧次籤署過的降書緩慢僵直的走向受降席,微微鞠躬將受降書呈遞何應欽之時,意外發生了。

此時,何應欽站了起來,雙手接過了降書,還微微彎腰,從側面看,何應欽甚至比小林淺三郎鞠躬還深!

何應欽的反應,立刻引發了他身旁的美軍代表麥克魯的不滿。這張照片出自曹聚仁所編的《中國抗戰畫史》,如今已經有些模糊不清,照片底下一行小字說明了照片中的情況:

參加南京受降的美軍代表,美軍作戰部司令麥克魯對何應欽在接受投降書的表現失態時十分生氣,在受降儀式完成,何應欽向參觀投降典禮之中外來賓說明投降書的內容及意義時,麥克魯怒氣未消,一臉不滿。

細節背後隱藏的蔣介石的意圖暴露無遺

我們再看看美軍受降的細節,或許會更理解麥克魯的憤怒。

9月2日,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號」上,舉行了日本向盟國投降的儀式,所有美國人都穿著軍便服,不打領帶,不回禮,以示輕蔑。相較於美軍,何應欽給足了岡村寧次面子。

從進場來講,日軍沒有交武器這個儀式,軍刀也沒有交接儀式,這肯定是事先溝通的。岡村寧次坐在自己位置上,除了籤字外所有的事情都是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做的:從接過受降書,再遞給岡村寧次,然後給崗村寧次磨墨,等崗村寧次籤完字再將投降書呈遞給中方,這個過程岡村寧次始終安然自若。

而且最重要的是,由小林淺三郎呈遞投降書給何應欽,這是不對等的。小林淺三郎只是中國派遣軍參謀長,而何應欽則是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幕僚長對司令官,這是不對等的。

對何應欽來講,或者對中國以及中國軍人來講,這可以說是一個侮辱和屈辱。

1965年,日本投降20年之際,早已不肩任何要職的何應欽在雜誌上發表了對當年受降籤字的感言,他在文中寫到:

8月15日日本投降,從那一刻起,我開始忠實的執行委員長「以德報怨,不念舊惡」的指針。

這到底是自己的一時感慨,還是在這件事上為自己做開脫,這恐怕之後他自己知道了。

而且,也就是從受降那一天起,岡村寧次對自己未來不確定的命運,多少產生了一點把握了。

受降儀式的第二天,何應欽便率領一些高級將領與岡村寧次舉行了「親切會面」,何應欽提出:

對日戰事結束了,國共戰爭將開始,我們對共產黨作戰困難不少,蔣主席說要請貴軍協助。

岡村寧次馬上回應,說道:

我既受天皇之命向中國投降,就應該忠實的為中國政府效勞。

兩人的這一番對話,恐怕不管是誰都能看出國民政府的真正意圖了。

後記:南京受降當天上午,副參謀長冷欣就帶著日本的投降書飛回了重慶。第二天,蔣介石在黨內要員的矚目中,從冷欣手中接過了日本遞交的降書。

然而,南京受降的歡欣還沒有持續多久,14年抗戰一朝勝利的喜悅還沒有過去,內戰的陰影已經再次籠罩在了中國上空。一個月之後,還都南京的蔣介石便親自出馬,會晤了岡村寧次,這時的崗村寧次已經儼然成為了座上賓,沒有多少戰犯的樣子了。

相關焦點

  • 日本投降儀式的真實細節:鬼子剃光頭,應欽腰媚骨,崗村沒獻刀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投降儀式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日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陸軍上將,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依次籤字。
  • 南京受降儀式上,何應欽的這個舉動,被中國人認為是恥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這標誌著我國14年抗戰終於取得了勝利。日本投降之後,對於我國來說下一件事就是受降儀式了。當時國民政府對這件事也非常看重,1945年9月8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飛抵南京,準備受降儀式。第二天,受降儀式正式開始。
  • 「八大金剛」之首的何應欽,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何應欽出生於1890年,他是貴州省興義人,家庭條件一般,既不算富豪也不貧困。何應欽小時候就讀的是私塾,他讀完私塾後決定棄筆從戎,先是入讀貴陽陸軍小學,之後又入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公費留學生,留學日本入振武學校就讀。
  • 日本投降儀式的細節,美國海軍與陸軍博弈,日本代表大喊降書無效
    日本向同盟國投降的儀式是在1945年9月2日舉行的,地點在日本東京灣美國戰艦「密蘇裡」號上。代表中國參加受降儀式的是徐永昌將軍。日本投降儀式現場為何要選擇在一艘戰艦上受降?這背後隱藏著美國海軍和陸軍的博弈。
  • 他接受日本人的投降,為何兩次向日本人鞠躬?
    1945年8月,日軍投降,代表日方向中國投降的是日本二戰著名將官岡村寧次,因此中國方面代表接受投降的也應該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就是何應欽,一個在軍閥割據的夾縫中平步青雲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其實他做過很多事遠超蔣之上。
  • 何應欽的別樣人生,身居高位一生只愛一人
    何應欽和王文華,是遠方的親戚,也是小時候的玩伴。1906年,王文華考入公立中學堂,1907年何應欽考入陸軍小學,一直到1911年之間,兩人都一直有很多的交集。     後來何應欽,進入日本振武學校,後來又加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回國,於蔣介石一起在陳其美的手下任職。
  • 民國第一越獄案:氣壞日本人後,又氣壞蔣介石
    他曾破獲很多大案,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原來,根據徐恩曾的情報網顯示,日本人已經獲知南京防禦圖紙。徐恩曾不敢怠慢,他立即向蔣介石匯報。蔣介石聽後,十分震驚,立即讓人問清是誰負責防禦圖紙。要知道此時的南京防禦計劃還是草稿,身為主腦的蔣介石都未看到,反而讓日本先睹。這不禁讓蔣介石覺得手下出了大問題,他命令徐恩曾火速查清此事。
  • 二戰日本投降時,儀式上的美軍為什麼都不穿正裝不戴領帶?
    1945年9月2日,停泊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海軍「密蘇裡」號戰列艦上舉行日本投降籤字儀式。從相關的歷史照片可以發現,出席這個如此莊嚴肅穆的典禮的美國軍人,從最低的小兵到五星上將,無一例外,都不穿正裝不戴領帶,這是為什麼?
  • 美國將軍麥克阿瑟為羞辱日本,在投降儀式上,一連換了五支筆籤名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德國都已經投降後日本還在負隅頑抗,且準備實施"一億玉碎"計劃,說白了就是讓一億軍民跟美國戰士以命換命。 在確定投降後,之後的安排便快速了起來,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以日本外相重光葵為代表的日本正式籤署投降書。當時接受日本投降的同盟國代表分別為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另外澳大利亞、荷蘭、紐西蘭、加拿大、法國等也都有代表出席。
  • 日本戰敗投降儀式上,麥克阿瑟為了羞辱日本人,一連換了五支鋼筆籤名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這次儀式宣布著二戰結束。這次投降儀式上,美國代表麥克阿瑟在籤字的時候,一連更換了五支鋼筆。他為什麼要更換五支鋼筆,完成這場籤名?而這五支鋼筆,全都送給了其他人,放到今天,絕對是能上全球熱搜的大事件。
  • 馮玉祥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拜把兄弟到決裂,究竟經歷了什麼?
    01 拜把子 馮玉祥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安徽巢縣人,是民國時期著名的直系軍閥,戎馬從軍50年,領導的部隊一向以吃苦耐勞素質過硬著稱,曾上過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 讓蔣介石在日記中反覆提到他,並說必須槍斃
    1945年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命戴笠成立了調查組,專門懲辦漢奸,順便列出戰犯名單,並統計在抗日戰爭過程中我們所遭受的經濟損失。一個月後,蔣介石向遠東軍事法庭提交了這份戰犯名單。但根據美國的意見,甲級戰犯由法庭處理,而剩下的戰犯則交給蔣介石處理。據史料記載,蔣介石在處理這批戰犯時頗花了一些心思。
  • 何應欽怕老婆?照顧癌症妻子20年,寧領養女兒不納小妾
    長期被同學嘲笑和欺壓反而激發了何應欽的上進之心,他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貴州陸軍小學,一路保送至日本振武學校,和蔣介石是同窗。在日本留學期間,他一心求學,從來沒有想過和日本少女談戀愛。何應欽畢業之後回到國內,幫助督軍劉顯世訓練部隊。文武雙全的何應欽越來越得到劉顯世的賞識,他親自做媒,介紹自己的外甥女王文湘和何應欽認識。
  • 日本投降儀式上,麥克阿瑟用了6支鋼筆籤字,分別都是送給了誰?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許,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盟軍舉行了隆重的接受日本投降的受降儀式。8點50分,日本方面的代表登上戰艦。而投降儀式的主角,以盟軍統帥身份代表盟軍各國籤字的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卻表現得出奇冷靜,日本代表在投降文本上簽字後,麥克阿瑟在籤名的時候,竟然變戲法似的,先後用了六支鋼筆。麥克阿瑟籤名為什麼用了六支筆,他這樣做有何深意?
  • 1945年9月9日,親曆日本投降的貴陽人
    投降儀式,在原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 貴陽人曾鴻圖,作為當時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秘書,參加了這次受降儀式,見證半個多世紀以來,受盡日本侵略者侮辱和摧殘的中國人民在浴血奮戰後取得的勝利。 受降儀式上,面對日本投降書的中文版本,岡村寧次低頭籤名,完全喪失在中國大地作惡多年的驕橫跋扈。
  • 為報答蔣介石的恩德,日本人修建了中正神社
    毫無疑問,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欠下了累累血債。蔣介石長期生活在南京,但凡有一點點良知,都不應該對此無動於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日本戰敗之前的舉行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詢問蔣介石對於天皇制的看法時,蔣介石回應到:「發動戰爭的人,只是一小撮日本軍閥,我以為必須的條件是根本剷除軍閥,不能讓他們再起幹政;至於日本的國體應該如何,最好待戰爭結束之後留日人民自己來決定。」
  • 應美國要求,日本二戰投降書只有英文,中國將軍看不懂,險出問題
    1945年9月2日,距離日本宣布投降已經過去了19天,時間無法再拖延,日本人不得不籤署正式的投降文件。文件籤署地點就在美國密蘇裡號軍艦上,當時這艘戰列艦停泊在日本東京灣,炮口對著其城市。不過,在部署籤字儀式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問題。
  • 日本投降儀式上,麥克阿瑟用5支鋼筆籤字,這其中到底有何含義?
    麥克阿瑟將軍分別用5支鋼筆見證了日本的投降,也見證了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更見證了美國藉助這次二戰在世界上一躍崛起,成為戰後兩大超級大國之一。可麥克阿瑟將軍為何要選用5支鋼筆,而不是4支或6支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麥克阿瑟將軍已經想好了這些鋼筆分別要送給誰,其中兩位是陪同他一起參加日本受降儀式的美國將軍,他們分別是溫萊特將軍和珀西瓦爾將軍。為何要請這兩位呢?
  • 一系列「善意」的舉動,蔣介石被日本人祭拜,卻受中國人唾棄
    此時此刻的蔣介石卻與眾不同,他沒有想著懲罰日本人,爭取戰爭賠款,為人民重建家園,而想著如何爭取更多地盤,爭取日本人向他投降,以準備再次掀起國共內戰。 蔣介石的表態讓日本人十分感動,很多日本媒體表示,這是「以德報怨」!除此之外,蔣介石也在行動上做了表態。 一、拒絕瓜分日本 二戰結束之際,戰勝國本可像瓜分德國一樣,分別控制日本的幾個地方,防止軍國分子捲土重來。按照各方商談的方案,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可以駐軍日本的四國島。
  • 日本戰敗,蔣介石做了啥?如今,日本有個神社,裡面供奉著蔣介石
    日本第124代天皇兼陸海軍大元帥,法西斯主義者,1926年-1989年在位,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日本天皇,執政長達63年。裕仁對日本侵華和發動太平洋戰爭有最高責任,他在制定日本侵華戰略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1945年8月發布「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因美國的幹涉戰後免除了審判,帝統得到保留,戰後在位期間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促成神武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