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經濟發展就一直保持著高速前進狀態,2011年我國又超越了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中國速度」也成為了國人的驕傲。
除了經濟騰飛以外,我國的醫療、教育和軍事等各個領域也都處於迅速發展中,各行各業都取得了明顯進步和突出的成果。與經濟發展對應的是,我國的醫院、學校、體育文化場館等基礎設施也在迅速建設,除了國內的工程外,國外的大型工程項目,也越來越多的出現了中企的身影,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基建狂魔」的稱號。
基建狂魔的稱號還真的不是我們自吹自擂,也是有著一系列的工程作為證明,比如全長1956公裡的,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工程,此外,還有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南水北調等。
即使很客觀的說,說到基建能力,我國還真的就是當仁不讓。
不過時間再往前推些,因為當時的中國綜合國力較差,經濟發展也有限,並沒有能力進行如此大的工程項目,而除了現代的中國外,另一個能配上基建狂魔稱號的只有美國了。首先美國國家體量夠大,人口也相對較多,而再將時間繼續往前推的話,當時全世界都沒有多少工程,和現在根本沒法比較。
下文就給大家介紹下第一代的基建狂魔美國,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
說起工程上的「奇蹟」項目,美國有帝國大廈、金門大橋和胡佛水壩等等,這些也都是美國標誌性的建築,不過真正令人驚奇的是,這些項目開建的時候二戰都還沒開始打。
美國地標帝國大廈於1931年竣工,共103層樓,381米高,如果算上樓頂的天線,整體高度為443.7米。帝國大廈的建造一共用了3400餘名工人,當時的整體造價達到了4000萬美元。另外,帝國大廈的總建造時間只用了1年零45天,以當時的建造水平和生產力來看,如此短的時間就建造出如此高樓是十分驚人的。
金門大橋從1933年1月5日開始動土施工,到1937年4月宣布竣工。大橋全長度為2737米,寬度為27米,總耗資3550萬美元。如今的金門大橋早已成為舊金山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胡佛水壩的建造期為1931年4月到1936年3月,胡佛水壩主要是為了科羅拉多河及其附近流域產生防洪、灌溉和發電等效益。胡佛水壩與我國的三峽有著很多的類似之處,但是我國的三峽是2006年5月20才竣工,要比美國晚了70年。
除了建築外,美國早期在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方面也是獨一檔的存在。美國從1828年時就已經開始修建鐵路,美國最巔峰之時的鐵路總長度共有41萬公裡,而那時還是在1916年。不過隨著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和部分鐵路的拆毀,現在還剩下25萬多公裡,依舊排名世界第一,而我國目前的運營裡程共計13.9萬公裡,排名第二位。公路方面,雖然中國的高速公路世界第一,但是所有公路的總長度還是位居美國之後。
得益於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才使美國的經濟始終排名世界第一。比如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宣戰後,迅速擴軍並加大馬力生產軍用裝備,當時全美國一天即可生產出130架飛機和100輛坦克,產能在世界範圍內遙遙領先。
美國早期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動力和保障,而近些年的衰落一方面是因為前期的飽和,另一方面也是美國越來越多的在第三產業發力,比如20世紀後期開始的「去工業化」。
不過即使如此,憑藉前期百餘年的努力和建設,美國依然有好多項目還是排名世界前列。相比下,雖然我國各項事業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也成為了新的基建狂魔,但是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這也不是我們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