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粗講》:中原與草原的統治邏輯有什麼不同?

2020-12-26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的內容,在昨天的內容裡,我們知道了「漢人」的文化定義,是在儒家指導下生活的定居人群,這與草原的遊牧有很大不同,這背後的本質其實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同。

有這種種不同,也導致中原和草原的統治邏輯也完全不相同。中原是農耕文明,人口是定居的,這就意味著能夠形成穩定的中央財政,有了個基礎,中原才有可能發展成一個郡縣制的官僚帝國。

官僚帝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君主和官僚。我們讀歷史應該知道君主的首要功能是維持統治集團的合法性,這就牽扯到統治者必須能夠象徵正當性,所以君主繼承的穩定性是君主功能的第一位,所謂的明君、昏君、開明、迂腐這些具體的道德品質或者辦事能力都只能排在第二位。

所以,中原王朝為了繼承秩序的穩定,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共識。在這種共識下,只要是嫡長子,無論這個人的能力如何、品性如何、年齡大小其實都能夠作為正當性的象徵,其他的一切事情教給官僚去具體處理就可以了。

草原那邊因為降水量的不足,所以只能以遊牧為生。也正是如此,中原帝國的官僚體系、中央財政在草原根本無法施行。

通過稅收建立起中央財政,需要一個大前提,就是:稅收的收益必須大於成本。就比如一個政府花了10塊錢去收稅,不可能只收到2塊錢就滿足,必須是20塊錢,甚至30塊錢,這樣才能持續下去。

中原人是定居生存,徵稅相對容易;草原上則是遊牧生存,他們的流動性太強,很容易就可以逃避徵稅,所以徵稅成本遠遠超出了稅收的收益。

這也就意味著,在草原上沒有中央財政,沒有官僚體系,他們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治理。所以在草原上,人們都是以小部落為單位行動的。這種情況下,是可以依靠熟人關係來完成管理的。

那麼小部落的規模上限是多大呢?英國人類學家鄧巴,曾經提出這個規模的上限應該是150人左右,而150這個數字也被稱作「鄧巴數」,超過150人,要維持群體內所有人之間的密切關係,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會超過了人類大腦的承受極限。

我們也可以說,一旦群體超過這個臨界點,就必須分化出新的小集群來進行活動。說到這裡,您可能會很不服氣的反問我:「既然草原不能大規模治理,那麼為何會有匈奴、蒙古這些強大的遊牧帝國呢?」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時代背景,就是強大的遊牧帝國會在什麼時候出現?我們知道,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前,並沒有出現過強悍到不可一世的草原民族,那時候的遊牧民族,連「跑龍套」的都不算。但到了西漢帝國時期,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突然從天而降,這是為什麼呢?

中原形成龐大的帝國,花費了上千年的時間,而草原帝國似乎都是「嗖」的一下就冒了出來,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些,就是今天您的思考題,歡迎討論。我們明天繼續。#歷史#

相關焦點

  • 《國史粗講》:草原帝國形成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的問題是:既然草原只能依靠一個個小部落進行治理,那麼那些強大的遊牧帝國又是怎麼來的呢?並且這些遊牧帝國仿佛是一夜之間出現的,這裡面又蘊含著什麼邏輯呢?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有一些無釐頭,草原帝國能夠建立完全得益於中原帝國的成型,這是為什麼?這個答案太反常識,中原強大不是草原的災難嗎?怎麼還會促進遊牧帝國的建立呢?說到這個,我們要清楚一點:草原的資源一般只有肉類和奶類,非常單一,那些生活資料只能從南方農耕文明獲得。
  • 《國史粗講》:什麼是「漢人」?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上一單元裡我們談論了所謂的「周秦之變」,最終此次重要的轉型在漢武帝的手上完成。這一單元,我們來看影響中國歷史的另外一條重要線索:中原與草原的關係。研究中國歷史,只看我們所謂的中原固定區位是遠遠不夠的,中原與草原、海洋、高原本質上是互相塑造,相愛相殺的關係。而其中的草原最為關鍵,甚至可以說,脫離了草原我們根本無法理解中原。
  • 《國史粗講》:「四個時間坐標」與「五個空間坐標」
    「王庶文講壇」用了超過兩個月的時間,終於為大家講解完畢《人間詞話》,頓時停筆,一股空虛撲面而來,接下來的主題,到底應該寫些什麼呢?我曾經糾結過三個主題:第一個:《水滸傳》詳解,但考慮篇幅過大,如果真的說完大概需要1年到2年的時間,太耗時;第二個:想要逐字逐句講透《論語》,這個篇幅或許略短一點,但不能來的太突兀,我們要知道《論語》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說白了它只可能發生在中國貴族社會,後世對它的解讀往往矯枉過正,又或者有「政治掛帥」之嫌,所以要搞清楚
  • 胡虜無百年國運,為何滿清卻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答案你想不到!
    一、胡虜無百年國運的依據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要草原政權與中原政權的統治邏輯是不一樣的。草原之上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其整體的資源是極為有限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遊牧部落之間必然就要為這有限的資源進行激烈的爭奪。
  • 生不逢時的柔然:本以為自己是草原狼,在中原眼中卻淪為了蠕蟲
    柔然存在的幾百年中,幾乎從沒有攪起過什麼什麼大風大浪;而且最後「死法」也相當憋屈:被為自己打鐵的「鍛奴」匈奴亡國,餘部要麼西遷,要麼融於其他民族中。 柔然之所以這麼悲劇,只怪太「生不逢時」。下面兩張圖來自某版本的電影《花木蘭》,面對魏軍,胡軍飾演的柔然可汗很囂張:「魏人是羊,我們柔然是狼!」
  • 冒頓單于:草原帝國史上第一個英雄,匈奴成「百蠻之長」
    秦朝著名大將蒙恬頭曼單于統治時期,「東胡強而月氏盛,」等到中原秦末農民起義,匈奴才敢侵擾中原邊界。鳴鏑在野蠻的草原,匈奴的風俗就是父不講慈子不行孝,貴壯賤老,有實力能讓匈奴強盛起來,匈奴才會擁護他。在中原王朝,因為一座高高在上的龍椅,父子相殘,手足相殘,叔侄相殘也是司空見慣。
  • 在古代,為什麼南方民族不像北方的匈奴、蒙古一樣侵擾中原?
    但縱觀古代歷史,南方少數民族雖然也時有造反作亂,比如唐時的南詔進犯四川,宋朝的儂智高之亂,明朝的平播之戰等等,但就整體來說,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形成的危害遠遠不及北方少數民族來得嚴重,這是什麼原因呢?在當時的西南這樣南方少數民族聚集區,擁有成百上千這樣大大小小的土司,而有的土司更是統治了其下屬土地七八百年,時間遠遠超過中原王朝的朝代更替。
  • 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同日本侵略中國,我們如何區分看待?有何不同
    這本就是完全不同性質的事兒。元朝和清朝的挺進中原,屬於是民族融合,是中華民族不同政權間的較量,對南宋和明朝來說,是入侵,但對中國而言,只是內部政權的較量。而日本入侵就不同了,那是外國對中國的入侵,是民族侵略和奴役,是列強的殖民擴張行為。
  • 冒頓單于的悲哀:雖是草原共主,但各部落卻難以達成高度統一
    我有飲器非飲酒,開函視之萬鬼走。世世無忘冒頓功,月支強王頭在手。戰國末年,北方的遊牧部落曾經聯合進犯中原,可是數十萬大軍卻被趙國名將李牧成功擊潰。自此後的數十年間,這股強大的力量出離的平靜,除了小規模的摩擦外,基本不見其和中原政權的大規模作戰。
  • 遊牧民族「光復中華」口號下的草原文化及其體系考察
    軍事組織結構的不同只是匈奴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不同點之一,因其自然條件與生活環境不同,北方民族還有很多獨特的生活方式與行為邏輯。04草原文化的流動性與開放性鑄就了獨特的草原文化北方的區域文化中涵蓋得有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漁獵文化等。不過這些都以草原文化為基本形態,而草原文化的特性就是具有流動性與開放性。這一點恰恰與中原地區穩定、保守的農業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 從亂華前的五胡與中原王朝的關係,看西晉滅亡是否是自食惡果
    而畜牧生產過程中,一個地區一定時間內的牧草數量和被牲畜啃食後重新生產的牧草是需要一個過程,所以為保障牲畜有足夠的食物生存和生長,牧民們只好趕著牲畜「逐水草遷徙」。中國北方草原受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牧草資源和水資源分布並不均勻。
  • 為什麼古代的中國的政權一直沒有徹底佔領,永久統治朝鮮半島呢?
    為什麼古代的中國的政權一直沒有徹底佔領,永久統治朝鮮半島呢?朝鮮半島,也叫做韓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一面與中國比鄰。朝鮮半島有主半島和3300對個大小島嶼構成。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原政權曾經有很多次都全部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並於此設立郡縣,為何始終沒有長期的維持半島的統治,而半島上的政權卻屢屢崛起,獨立穩定了自主的政權呢?
  • 蹀躞帶玉,金冠紫袍:「旅居」中原的馬背政權,遼代契丹官服演變
    中國的官服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設定,當時的官吏品級確立以後,百官們在不同的場合要穿著不同形式的官服。而到了隋唐時期,從皇帝到文武百官,官服系統已經成為了一套完整的體系。這些都決定於古代漢民族,在儒家思想的引導下所遵循的尊卑理論。而在遼代這個多民族交融的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官服又有著怎樣的特點?他們如何將中原文化融入到自己民族的服飾之中?
  • 大唐的爆款商品是什麼?
    我們來認識一下寫《茶經》的陸羽,他本來是一個棄嬰,是唐代開元年間的後期,在河北一座寺廟當中長大的青年的時候,也沒有什么正經工作,就是在江南各地四處評鑑茶葉,居無定所,24歲的時候在浙江湖州定居,結合自己的經歷和見聞寫出了《茶經》,這是陸羽的身份。用今天的話來講,這就是草根階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怎麼可能擁有影響草原部落的能力呢?所以茶葉的流行一定另有原因。
  • 給孫女講呼倫貝爾大草原傳奇故事——獻給「六一」兒童節的禮物
    聽了孫女的話,我思潮洶湧,思緒萬千,想起了「北國碧玉」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想起了在草原當兵修伊敏線的情景,草原上那藍天白雲、彎彎河水、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嫋嫋炊煙,不禁地浮現在自己的眼前……我當兵時間不長,但是第二故鄉——呼倫貝爾大草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眼下又到「六一兒童節」,怎能不把呼倫貝爾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呢
  • 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為何清朝統治時間是元朝的三倍?
    清朝(1636年-1912年), 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共傳12帝 ,統治中國276年。兩者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統治中國。元朝軍隊的戰鬥力,放眼世界歷史,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但如此強大的元朝蒙古帝國,為什麼統治中國不到百年,遠不如清朝統治的時間,幾乎只有清朝三分之一?
  •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有怎樣的陰謀?
    表面上看,這兩個觀點頗有幾分道理,又有現實的事例支撐,好像說得沒錯!但是……其根本性的問題在於,把草原文明與漢人文明進行了人為的割裂!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二、「中國」的概念如前文所述,我們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中國不單純地等同於一個國家,也不單純地等同於一個民族,他更應該稱之為一種「多元的文化」!
  • 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部落,為什麼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鑄造不上呢?
    這樣帶來結果,就是回到草原的蒙古各部經歷了生產力大倒退黑暗時代,徹底丟失了冶鐵工藝,連鐵鍋也造不出來了。那麼漢人工匠在蒙古時,為什麼蒙古人不學習冶鐵技術呢,主要蒙古人統治期間制定的政策,漢人屬於最低等一類,蒙古人不屑學習這種工藝,漢人只配給蒙古服務。二,蒙古缺少鑄造鐵鍋的技術、原料。
  • 趙修義:做哲學的基本功就是要講邏輯
    對未來的追求,決定了你現在做什麼,學什麼。薩特講的就是這種主觀意識中的時間。簡言之,將來選擇什麼職業,或者說,你的職業規劃,對你如何學習必有影響。當然,規劃也是可變的。從以往的是的情況來看,哲學系畢業生以哲學為業的,做哲學教師或從事哲學研究的,佔比很小。因為社會沒有那麼大的需要。77屆有個校友告訴我,他在國內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到哈佛大學又拿了一個博士。
  • 臺灣網紅力挺「中原大學」 「歧視陸生」教授被批:意識形態操控了...
    挑釁別人」;「意識形態操控了你的腦,一個老師講出這種話來」。    「發生了事情,卻沒有勇氣承認,還去找『立委』哭哭什麼『中華民國』、『主權』,抓到了中原大學教務長副教務長的語病,黑整個中原大學,作為中原一份子,不可忍」。張嘉航說,今天的場合是學校,教書是你的本分,搞什麼主權、意識形態你教的是政治系?他呼籲,不要把意識形態帶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