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田林縣:姬松茸產業助力「空殼村」脫貧致富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我剛到塘合村的時候,這完全就是一個空殼村,沒有一點兒村集體收入。」7月9日,在百色市田林縣浪平鎮塘合村姬松茸產業基地裡,塘合村駐村「第一書記」劉維濤看著一批批剛採摘的姬松茸倍感欣慰。

長勢良好的姬松茸 攝影 鄭妮

「發展姬松茸產業確實不容易,中途我們也想過放棄。」回想起發展初期,劉維濤感慨萬分。七分石頭三分土是塘河村的真實寫照,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玉米和外出務工,大石山區裡的貧困村,想要發展產業極其困難。

地處海拔高度1100米的塘河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在16.7℃左右,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合姬松茸的生長。2018年,經過多方調研,塘合村決定引進姬松茸產業。但是,面對完全未知的產業村民紛紛表示擔心,因害怕賺不到錢,而遲遲不肯種植。

2019年,塘合村「村兩委」決定發揮帶頭作用,率先發展姬松茸大棚13個,當年產值就達到了58.5萬元,並為村集體經濟貢獻了3.2萬元的收入。

「一批姬松茸的種植周期大概5到6個月,一共能收10次,一個菌棚至少有一萬斤的收成,公司以4.7元/斤的價格保價回收,一個菌棚就能帶來4.7萬元的收入,利潤是非常可觀的。」劉維濤介紹,去年底,塘合村在政府的支持以及幫扶單位中國電信集團的援助下,決定擴大姬松茸的種植規模。目前,塘合村姬松茸基地共建了111個大棚,種植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

貧困戶正在對烘乾的姬松茸進行包裝 攝影 鄭妮

據了解,該基地主要以「公司+村民合作社」的方式發展姬松茸產業,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姬松茸收購、銷售,村民合作社負責流轉土地、建設大棚、生產種植以及吸納貧困勞動力務工等。

「在這裡務工很方便,既可以照顧老人陪伴孩子,還能有收入。」塘合村的村民李金周說,以前自己和丈夫都在外地打工,家裡2位老人和3個小孩都需要照顧,可一年到頭只能回來一次。今年年初李金周就來到離家不過千米的姬松茸基地務工,主要負責採菇和削菇的工作,一個月就有3000元的收入,也不用擔心無法照顧家裡了。

該車間招收附近安置點貧困戶來削菇 攝影 鄭妮

為了進一步促民增收,浪平鎮將該基地打造成扶貧車間,建設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吸納周圍更多貧困勞動力就業。「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預計今年姬松茸總產量能達111萬斤!」劉維濤表示在姬松茸產業的助推下,今年村集體經濟將更上一層樓。

(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出走大山的姬松茸 成央企產業扶貧「代表」
    (央廣網張棉棉、實習記者陳慧)從「桂西屋脊」岑王老山深處,到人們的餐桌,姬松茸翻越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的數重大山,帶給浪平鎮的11戶47人貧困村民希望。  中國電信集團自2015年8月開始,對廣西面積最大的縣田林縣進行定點幫扶,姬松茸這樣走出大山的「代表」,正是七項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扶貧的一個項目。
  • 靈臺縣西屯鎮店子村:「空殼社」變形記
    「空殼社」變形記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吳正楠 蔣文豔6年前,靈臺縣西屯鎮店子村興旺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於各方面原因,跟大部分基層合作社一樣,是一個無經費、無人員、無場地的「空殼社」。自2018年,店子村開始自我造血,重新啟動合作社後,在管理上實行機制創新,採用「村社合一」工作模式和「三合三分三變」工作思路,提高合作社工作管理和資金管理水平,規避空殼社和資金管理風險,積極發展產業掙錢「生財」,用黨建統領農村改革發展,並帶動店子村走出了一條特色富民的強村路。
  • 【百村百變】嵐天鄉三河村:「空殼村」變形記
    資料圖 過去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基礎設施滯後、思想觀念陳舊」等制約,祖祖輩輩三河人深受貧窮之苦,找不到出路,70%以上的年輕人不得不外出當礦工、下苦力,剩下老弱婦孺在村留守,土地嚴重撂荒,三河村戴上了「空殼村」的帽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思茅:發展姬松茸產業 引領鄉村振興
    為較好地發揮自身產、供、銷體系優勢,思茅區以產業扶貧為切入點,在南屏鎮曼歇壩村種植姬松茸,引領鄉村振興,帶動農戶增收。在思茅區南屏鎮曼歇壩村大興量販姬松茸種植基地,種植戶李忠祥正在自家的種植棚裡忙碌著,他告訴記者,自己過去都是以打零工為主,收入不穩定。
  • 產業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2020-12-15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空殼村「脫殼」記
    對這個典型的空殼村,他覺得當務之急得把村集體經濟做起來。想法有了,怎麼幹?他注意到燎原村大都是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長期單打獨鬥,既沒有規模效應,也不熟悉市場銷售。於是,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便提上了日程。無米也能成炊既然要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那就得有產業,有產品。
  • 第一書記尚新周:用畫筆描繪廣西大山深處的歲月靜好和脫貧致富路
    第一書記尚新周:用畫筆描繪廣西大山深處的歲月靜好和脫貧致富路 2020-11-27 17:3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中國扶貧第一村脫貧致富報告會 暨「六妙杯」2020首屆中國白茶茶王...
    圖集 「今天,我非常榮幸來到人民網一號演播廳,向全國人民匯報赤溪村人民脫貧致富的情況!」12月6日,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在「中國扶貧第一村脫貧致富報告會暨『六妙杯』中國白茶茶王賽頒獎典禮」上談到。
  • 熊家場鎮:「四舉措」鋪就產業脫貧致富路
    近年來,熊家場鎮制定「四個萬畝+」「1210」產業規劃布局,以「黨委領、聯社幫、支部強、產業興」為工作思路,以打造一示範、盤活一基地、培植一片區、鞏固一產業的「四個一」工程為抓手,精準謀劃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全面補齊短板,闖出了一條切合熊家場實際的農業產業脫貧致富新路子。
  • 海報丨村村盛開產業花 看瀘溪縣產業富民明星村
    近年來,杜家寨村大力推行「互助五興」基層治理模式,引導鼓勵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目前,全村迷迭香達500餘畝,烤菸100餘畝,油菜195畝,青蒿80餘畝,養魚20餘畝,帶動脫貧100餘戶,人均增收超過7000元。
  • 四季青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近年來,四季青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立足本地謀發展的同時,不忘帶動當地貧困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 杜春光是四季青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名運輸司機,由於他的母親和妻子身患疾病,2017年杜春光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第一書記」溫家毓:湖谷村脫貧致富「牛」參謀
    時光荏苒,作為廣州南沙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駐梅州市蕉嶺縣蕉城鎮湖谷村第一書記,他來到這裡踏上扶貧的道路已經一年,在他的帶領下,村裡的貧困戶不僅解決了吃飯收入等問題,還成為越來越多脫貧先進事跡的主角,湖谷村正向著未來充滿希望和美好的小康生活不斷邁進。
  • 永靖縣「大產業+小產業」讓群眾收入穩增長
    原標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看臨夏】永靖縣「大產業+小產業」讓群眾收入穩增長唐玉良手捧著剛挖出來的三年成品百合滿是笑意新甘肅客戶端4月8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上午10永靖縣近年來把百合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東部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加大扶持力度,藉助被列入蘭州百合原產地保護區的核心區,以及「蘭州百合」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優勢,通過基地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將百合產業帶打造成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大產業」。
  • 小產業釋放大能量
    雲南省西疇縣龍正村大棚裡的姬松茸每24小時能收穫3次。有些直接粗加工後賣鮮的,還有一部分烘乾賣到更遠的地方去。食用菌產業栽培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是許多地區首選的扶貧產業。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嚴重缺水,產業的發展被緊緊卡住了脖子,廣西田東平略村精準選擇了養鴿產業。
  • 扶貧濟困 深圳各區出錢出力助力鄉村振興
    據悉,寶安將認真落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部署要求,緊扣活動主題,紮實開展「幹部職工愛心捐贈」「社會組織扶貧濟困」「寶企幫百村」「學子獻愛心」「社區扶貧募捐」「擁政愛民獻愛心」「助力脫貧攻堅獻愛心項目眾籌」等一系列「廣東扶貧濟困日」愛心捐贈活動,廣泛動員全區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濟困,決勝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截止6月30日,寶安區已通過提前開展的系列活動募集到社會幫扶資金1923萬元。
  • 一個「空殼村」的文明進步之路
    西區格裡坪鎮莊上村面貌煥然一新。莊上,位於西區格裡坪鎮南部與川滇交界處的一個少數民族社區村。11月19日,莊上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給全村幹部群眾注入了新的動力。村黨總支書記王永安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後,村支兩委組織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學習,並就利用村集體閒置土地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基地進行分析討論,「搞發展,現在大家心齊得很!」會場上,村民胡平春說:「那些地一直空起,附近村民每年種些苕藤藤,又不能賣錢,只能餵豬,還是搞集體經濟好。」
  • 「我的扶貧故事」「空殼村」有了「綠色存摺」|岑鞏縣天馬鎮巖灣村...
    於是,在脫貧攻堅的政策支持下,我動員村裡、鎮裡有勞動能力的人、想發展產業擺脫貧困的人種植油茶,向荒山求金。「楊站長,全靠你發動我種油茶,要不然我還在貧困線上掙扎。有你經常來做我的思想工作,我的眼界才越看越遠了,發展思路也更清晰了。」巖灣村建檔立卡戶周龍餘很感激地對我說道。
  • 一片莓茶葉承載脫貧致富夢 智慧財產權助力打造「張家界莓茶」公共品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幫扶不斷助力張家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而今,莓茶已成為張家界貧困山區農戶快速脫貧、穩定致富的重要支撐點。張家界莓茶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有機產品認證、中國馳名商標等品牌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