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輸穴的運用:子母補瀉之一般用法

2021-03-04 彩雲長在

一、 子母補瀉之一般用法

  子母補瀉始載與難經六十九難:「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法是應用五輸穴,根據其臟腑經絡之間的五行生剋關係,配用母穴或子穴,使其補瀉的作用。所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古人所稱的虛症與補的意義,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減退而予以興奮;實證與瀉的意義,亦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亢進而予以抑制。此法多用於臟腑疾患,但經絡病症亦可採用。首先判斷發病臟腑或發病所在之所屬經絡,辨別疾病性質的虛實,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採用本經或異經的五輸穴,並施以相應的補瀉手法。


  要運用這種取穴原則,首先必須將五臟的相生關係搞清,而其相生關係是由於每一臟器都有一個代表該臟器功能的五行性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它們的相生關係。因其順序相生,所以木的母是水,木的子是火;火的母是木,火的子是土;土的母是火,土的子是金;金的母是土,金的子是水;水的母是金,水的子是木。這種母子相生的原則應用在治療上,其具體操作方法有二種類別:

(一) 本經母子穴補瀉法

  此法為時下一般針書最常見之母子補瀉法,各經取穴參考後表,例如:腎臟虧虛,腎臟屬水,則可取本經之母穴復溜補之,腎實則可在本經之子木穴湧泉瀉之;如:肝病虛,肝屬木,可取本經母穴水穴曲泉補之,肝實則取本經之子穴火穴行間瀉之,以下按十二經分別說明如下:

  膽經 膽經屬於甲木,滎穴俠溪是膽經中的水穴,屬於壬水,水能生木,即膽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俠溪能治膽經虛病;經穴陽輔是膽經的火穴,屬於丙火,木能生火,即膽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陽輔能治膽經實證。

  肝經 肝經屬於乙木,合穴曲泉是肝經中的水穴,屬於癸水,水能生木,即肝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泉能治肝經虛症;滎穴行間是肝經的火穴,屬於丁火,木能生火,即肝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行間能治肝經實證。

  小腸經 小腸經屬於丙火,輸穴後溪是小腸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木能生火,即小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後溪能治小腸經的虛症;合穴小海是小腸經的土穴,屬於戊土,火能生土,即小腸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小海能治小腸經實症。

  心經 心經屬於丁火,井穴少衝是心經中的木穴,屬於乙木,木能生火,即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少衝能治心經虛症(玉龍賦:「心虛熱壅,少衝明於濟奪」);輸穴神門是心經中的土穴,屬於己土,火能生土,即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神門是精神病及心臟病的要穴,能治心經實症。

  胃經 胃經屬於戊土,經穴解溪是胃經中的火穴,屬於丙火,火能生土,即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解溪能治胃經虛症;厲兌是胃經的井穴,屬於庚金,土能生金,即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厲兌能治胃經實症。

  脾經 脾經屬於己土,滎穴大都是脾經中的火穴,屬於丁火,火能生土,即脾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大都能治脾經虛症;商丘是脾經的經穴,屬於辛金,土能生金,即脾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商丘能治脾經實症。

  大腸經 大腸經屬於庚金,合穴曲池是大腸經中的土穴,屬於戊土,土能生金,即大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池能治大腸經虛症;二間是大腸經的滎穴,屬於壬水,金能生水,即大腸經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二間能治大腸經實症。

  肺經 肺經屬於辛金,輸穴太淵是肺經的土穴,屬於己土,土能生金,即肺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太淵能治肺經虛症;合穴尺澤是肺經的水穴,屬於癸水,金能生水,即肺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尺澤能治肺經實症。

  膀胱經 膀胱經屬於壬水,井穴至陰是膀胱經的金穴,屬於庚金,金能生水,即膀胱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至陰能治膀胱經虛症;輸穴束骨是膀胱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水能生木,即膀胱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束骨能治膀胱經實症。

  腎經 腎經屬於壬水,經穴復溜是腎經的金穴,屬於辛金,金能生水,即腎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復溜能治腎經虛症;井穴湧泉是腎經的木穴,屬於乙木,水能生木,即腎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湧泉能治腎經實症。

  三焦經 三焦經是相火,亦屬於丙火,輸穴中渚是三焦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木能生火,即三焦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中渚能治三焦經虛症;合穴天井是三焦經的土穴,屬於戊土,火能生金,即三焦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天井能治三焦經實症。

  心包經 心包經是相火,亦屬於丁火,井穴中衝是心包經的木穴,屬於乙木,木能生火,即心包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中衝能治心包經虛症;輸穴大陵是心包經的土穴,屬於己土,火能生土,即心包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大陵能治心包經實症。

   上述十二經的二十四個母子穴,《針灸大成》載有一首簡明的歌訣是:「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間,胃瀉厲兌解溪補,脾瀉商丘大都邊,心先神門後少衝,小腸小海後溪連,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復溜焉,心包大陵中衝補,三焦天井中渚痊,膽瀉陽輔補俠溪,肝瀉行間補曲泉。」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沙的微信公眾平臺。如果你喜歡穴位養生。想要學到更多的中醫養生知識,請加入:

穴位密碼1每天學習群 184221189

穴位密碼3每天學習群 82716593

穴位密碼5傷寒學習群 273819936

穴位密碼6每天學習群 136590148

相關焦點

  • 針灸大全:口訣、取穴,配穴,五輸穴!
    也可根據六十九難「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理論,按五輸穴五行屬性以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的原則進行選穴,虛證選用母穴,實證選用子穴。 這就是臨床上所稱的補母瀉子法,如肺屬金,虛則取太淵(土),實則取尺澤(水)等。具體應用又有本經補母瀉子法,子午流注納子法和異經補母瀉子法。(1)本經本穴補瀉法,是指選取病變所屬經脈的本穴進行補瀉。如肺實證瀉肺經本穴經渠,肺虛證則補經渠。
  • 針灸大全:口訣、取穴,配穴,五輸穴大全!
    也可根據六十九難「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理論,按五輸穴五行屬性以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的原則進行選穴,虛證選用母穴,實證選用子穴。 這就是臨床上所稱的補母瀉子法,如肺屬金,虛則取太淵(土),實則取尺澤(水)等。具體應用又有本經補母瀉子法,子午流注納子法和異經補母瀉子法。(1)本經本穴補瀉法,是指選取病變所屬經脈的本穴進行補瀉。如肺實證瀉肺經本穴經渠,肺虛證則補經渠。
  • 「五輸穴」說的到底是什麼?!
    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稱為井、滎、輸、經、合的5個腧穴,合稱「五輸穴」。
  • 針刺補瀉手法之我見
    關於針刺補瀉的手法,歷代醫書多有論述。大致分為捻轉補瀉、提插補瀉、疾徐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開闔補瀉和平補平瀉七種。
  • 「神奇」的針刺補瀉
    補瀉刺法於《黃帝內經》中並未形成十分嚴整鮮明的理論體系,而更多的是對其理念的描述,趙京生從所刺之處的部位與脈象兩方面對此概括。或有如「補方瀉圓」之類內涵天圓地方動靜陰陽的文化動因,而對補瀉之法的形象說明。
  • 針刺究竟補瀉了什麼?
    相較而言,補瀉刺法的後世發展成熟多樣,也更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時至今日,在統編《針灸學》教材及針灸相關工具書中仍可見這一偏傾的痕跡。臨床運用中,針刺補瀉法也始終備受關注,於經典補瀉刺法的基礎上,又衍生出愈漸豐富的種類,其根源多不離補瀉之基本要義。然而補瀉法的壯大並不等同於針刺技術的發展,反而過於繁複的操作給質樸的體表療法披上了層層神秘外衣。故而回歸經典,返璞歸真,客觀看待古人的記述猶顯必要。
  • 第四節 論針刺得氣與補瀉手法(5)
    大凡補法針刺宜輕宜淺,瀉法針刺宜重宜深,故《難經《七十六難》說:「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在這裡,榮衛就是指部位的深淺。補瀉手法的種類繁多。然切於臨床,我常用迎隨補瀉與呼吸補瀉兩法,扼要介紹如下。     (一)迎隨補瀉及其用法     用針之法,多本諸經絡之順逆起止。
  • 灸法的補瀉與施灸的順序!
    《丹溪心法》灸治熱病可令「火以暢達,拔引熱毒」,為「從治之意也」。《醫學入門》曰:「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壽世保元》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等。(二)灸法補瀉的作用機理灸法補瀉,即虛者灸之,則正氣得扶;實者灸之,則邪氣得除。從施灸的種類來講,灸法一般可以分為熱灸、冷灸和冰灸三類。
  • 【足陽明胃經】內庭穴:清胃瀉火,通經止痛
    在五行中屬水,具有清胃瀉火、通經理氣的作用,是治療胃火熾盛所致病證之要穴,臨床以瀉法為常用。本穴首見於《靈樞•本輸》。「內」,人之意;「庭」,指堂前空地。穴當趾縫端,趾縫如門,其處平坦似空地,故名。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之近處。而多在頭腦腹心,是其功用有關於內也。於體則庭,於用則內,故名「內庭」。
  • 經絡|五輸穴之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手太陰肺經五輸穴名出處手太陰肺經五輸穴的名稱及五輸穴所在位置的描述,最早見於《靈樞·本輸》: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流)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輸(腧);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
  • 針灸補瀉手法解密
  • 常用針刺補瀉法
    《內經》說:"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可見,針刺補瀉法,是產生補瀉作用,促使機體內在因素轉化的主要手段,也是針刺治病的關鍵。  常用的針刺補瀉手法有徐疾補瀉法、提插補瀉法、捻轉補瀉法、迎隨補瀉法、呼吸補瀉法、開闔補瀉法、平補平瀉法和熱補涼瀉法等八種,它們由針刺的基本手法結合其他方法組合而成。根據其手法簡繁不同的特點,可將針刺補瀉手法分為"單式補瀉手法"(基本補瀉手法)和"複式補瀉手法"(綜合補瀉手法)兩類。
  • 針道窺徑——手法與補瀉
    針道窺徑——手法與補瀉終於講到手法和補瀉了!
  • 灸法的【補瀉與施灸的順序】★全國灸療師必知的「22條軍規」
    《丹溪心法》灸治熱病可令「火以暢達,拔引熱毒」,為「從治之意也」。《醫學入門》曰:「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壽世保元》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等。吳亦鼎在《神灸經綸·外科證略》中說:「凡瘡瘍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療,大能破結化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功效勝於藥力。」可見外科陽證使用灸法,亦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淺,破結化堅,疏通經絡,調和營衛,故瘡病可愈。朱丹溪也認為此灸可使「火以暢達,拔引熱毒,此從治之意」。他用灸治陰虛證,認為「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足見,他已把灸治熱證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的高度。
  • 12種臨床常用的針灸補瀉手法
    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們總結了行之有效、切合實際、簡單易行的補瀉手法12種,茲分述於下。1進針候氣法針刺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施行適當的補瀉手法,才能獲得較滿意的療效。針刺有無得氣,是決定補瀉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 董氏奇穴配合五輸穴減肥
    回來半月有餘,結合對五輸穴的一些淺顯的認識,改進了以前減肥的治療方案,現在已經見效,把自己的理論想法發出來,與大家共同研究、提高,望各位前輩釜正,指其不足共同進步在國粹--針灸旅途上。膀胱經屬水,水盛要用土克,怎麼克不說大家都知道堵不如瀉,所以取太陽膀胱經的土穴-委中放血,即強土又瀉水,而委中又是膀胱經的下合穴,合主臟腑病,選委中一舉三得。委中刺血後加火罐(一定是火罐,火生土)五分鐘就行,一邊刺血要一邊揉肚子,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第二:要祛寒,要利溼,要補虛。
  • 針刺補瀉,《黃帝內經》是怎麼講的?
    《內經》針刺補瀉方法,主要記載於《靈樞·九針十二原》、《靈樞·官能》、《素問·離合真邪論》三篇,涉及多個因素,包括:進針與出針的速度,出針後的針孔處理,進出針與呼吸的關係,以及針刺過程中的動靜取向等。補法1 進針:患者呼氣盡時進針,進針速度宜慢。2 留針:久留針,輕手法行針,直到氣至。3 出針:吸氣時出針,出針宜快,出針後按住針孔。解讀:對針刺補瀉方法的認識,需要一點想像力。試想一種狀態,人體與外界始終在發生氣層面的交流,而交流的主要形式即是呼吸。
  • 什麼是子母合頁 子母合頁好不好
    子母合頁是室內門安裝中使用最多的一類合頁,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子母合頁,您不妨也來了解看看子母合頁好不好吧,說不定會對我們的裝修有用。【什麼是子母合頁】子母合頁是一種用於安裝在室內門上的合頁五金產品,一般由不鏽鋼、鐵、銅製成。子母合頁的主要結構是頁片與合頁軸,由於其頁片分為一大一小的母頁片和子頁片,因而得名子母合頁。
  • 《脾胃論》: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
    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      柴胡(一兩五錢) 甘草(炙) 黃 (臣) 蒼朮(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幹,銼碎炒
  • 口臭讓人敬而遠之,瀉脾除穢湯上馬除之!
    功能:清胃熱,瀉脾火,去穢濁,除口臭。主治:口內出氣臭穢,晨起尤甚,不可近人,伴口乾口苦,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脈數。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煎2次,早晚分服;嚴重口臭者,每日煎服2劑。方解:《素問·六節髒象論》云:「脾有伏熱,故口瘡口臭。」巢源方《諸病源候論》載:「口臭由五臟六腑不調,氣上胸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