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母補瀉之一般用法
子母補瀉始載與難經六十九難:「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法是應用五輸穴,根據其臟腑經絡之間的五行生剋關係,配用母穴或子穴,使其補瀉的作用。所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古人所稱的虛症與補的意義,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減退而予以興奮;實證與瀉的意義,亦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亢進而予以抑制。此法多用於臟腑疾患,但經絡病症亦可採用。首先判斷發病臟腑或發病所在之所屬經絡,辨別疾病性質的虛實,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採用本經或異經的五輸穴,並施以相應的補瀉手法。
要運用這種取穴原則,首先必須將五臟的相生關係搞清,而其相生關係是由於每一臟器都有一個代表該臟器功能的五行性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它們的相生關係。因其順序相生,所以木的母是水,木的子是火;火的母是木,火的子是土;土的母是火,土的子是金;金的母是土,金的子是水;水的母是金,水的子是木。這種母子相生的原則應用在治療上,其具體操作方法有二種類別:
(一) 本經母子穴補瀉法
此法為時下一般針書最常見之母子補瀉法,各經取穴參考後表,例如:腎臟虧虛,腎臟屬水,則可取本經之母穴復溜補之,腎實則可在本經之子木穴湧泉瀉之;如:肝病虛,肝屬木,可取本經母穴水穴曲泉補之,肝實則取本經之子穴火穴行間瀉之,以下按十二經分別說明如下:
膽經 膽經屬於甲木,滎穴俠溪是膽經中的水穴,屬於壬水,水能生木,即膽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俠溪能治膽經虛病;經穴陽輔是膽經的火穴,屬於丙火,木能生火,即膽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陽輔能治膽經實證。
肝經 肝經屬於乙木,合穴曲泉是肝經中的水穴,屬於癸水,水能生木,即肝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泉能治肝經虛症;滎穴行間是肝經的火穴,屬於丁火,木能生火,即肝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行間能治肝經實證。
小腸經 小腸經屬於丙火,輸穴後溪是小腸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木能生火,即小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後溪能治小腸經的虛症;合穴小海是小腸經的土穴,屬於戊土,火能生土,即小腸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小海能治小腸經實症。
心經 心經屬於丁火,井穴少衝是心經中的木穴,屬於乙木,木能生火,即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少衝能治心經虛症(玉龍賦:「心虛熱壅,少衝明於濟奪」);輸穴神門是心經中的土穴,屬於己土,火能生土,即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神門是精神病及心臟病的要穴,能治心經實症。
胃經 胃經屬於戊土,經穴解溪是胃經中的火穴,屬於丙火,火能生土,即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解溪能治胃經虛症;厲兌是胃經的井穴,屬於庚金,土能生金,即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厲兌能治胃經實症。
脾經 脾經屬於己土,滎穴大都是脾經中的火穴,屬於丁火,火能生土,即脾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大都能治脾經虛症;商丘是脾經的經穴,屬於辛金,土能生金,即脾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商丘能治脾經實症。
大腸經 大腸經屬於庚金,合穴曲池是大腸經中的土穴,屬於戊土,土能生金,即大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池能治大腸經虛症;二間是大腸經的滎穴,屬於壬水,金能生水,即大腸經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二間能治大腸經實症。
肺經 肺經屬於辛金,輸穴太淵是肺經的土穴,屬於己土,土能生金,即肺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太淵能治肺經虛症;合穴尺澤是肺經的水穴,屬於癸水,金能生水,即肺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於尺澤能治肺經實症。
膀胱經 膀胱經屬於壬水,井穴至陰是膀胱經的金穴,屬於庚金,金能生水,即膀胱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至陰能治膀胱經虛症;輸穴束骨是膀胱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水能生木,即膀胱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束骨能治膀胱經實症。
腎經 腎經屬於壬水,經穴復溜是腎經的金穴,屬於辛金,金能生水,即腎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復溜能治腎經虛症;井穴湧泉是腎經的木穴,屬於乙木,水能生木,即腎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湧泉能治腎經實症。
三焦經 三焦經是相火,亦屬於丙火,輸穴中渚是三焦經的木穴,屬於甲木,木能生火,即三焦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中渚能治三焦經虛症;合穴天井是三焦經的土穴,屬於戊土,火能生金,即三焦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天井能治三焦經實症。
心包經 心包經是相火,亦屬於丁火,井穴中衝是心包經的木穴,屬於乙木,木能生火,即心包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於中衝能治心包經虛症;輸穴大陵是心包經的土穴,屬於己土,火能生土,即心包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大陵能治心包經實症。
上述十二經的二十四個母子穴,《針灸大成》載有一首簡明的歌訣是:「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間,胃瀉厲兌解溪補,脾瀉商丘大都邊,心先神門後少衝,小腸小海後溪連,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復溜焉,心包大陵中衝補,三焦天井中渚痊,膽瀉陽輔補俠溪,肝瀉行間補曲泉。」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沙的微信公眾平臺。如果你喜歡穴位養生。想要學到更多的中醫養生知識,請加入:
穴位密碼1每天學習群 184221189
穴位密碼3每天學習群 82716593
穴位密碼5傷寒學習群 273819936
穴位密碼6每天學習群 13659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