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金剛石可在單分子水平檢出病毒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低成本納米金剛石的量子感應能力可提高紙質診斷測試的靈敏度,其靈敏度比廣泛使用金納米顆粒的測試高出5個數量級,有望更早檢測出諸如HIV之類的病毒性疾病。

紙質側向流動測試與妊娠測試的工作方式相同,將一條紙浸入液體樣本中,以顏色(或螢光信號)變化表示陽性結果及檢測到病毒蛋白或DNA,被廣泛用於檢測從HIV到新冠病毒等各種病毒,可實現快速診斷,不必在實驗室處理結果。

納米金剛石具有的更高靈敏度,可檢測到更低的病毒載量,這意味著可以在更早階段發現疾病,有望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採取及時有效治療。

金剛石具有高度的規則結構,有些具有一種稱為「氮空位(NV)中心」的缺陷。NV中心有許多潛在應用,從超靈敏成像的螢光生物標記到量子計算中的信息處理量子位。研究人員就是利用了納米金剛石的這種特性。

NV中心可發出明亮的螢光,以此表示抗原或其他靶分子信號的存在。過去,螢光標記受到來自樣品或試紙條的背景螢光的限制,很難檢測出低濃度病毒蛋白或DNA。但是,螢光納米金剛石的量子性質允許選擇性地調節其發光,因此可以使用微波場將信號固定在設定的頻率上,並且可以有效地將其與背景螢光分離,從而解決了這一限制。

光學結果表明,與金納米顆粒相比,納米金剛石的靈敏度提高了5個數量級(10萬倍),也就是說,生成可檢測信號所需的納米顆粒數量要少得多。通過一個短短的10分鐘恆溫擴增步驟,研究人員能夠在模型樣品中以單個分子的水平檢測愛滋病病毒RNA。

這項工作已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了演示,但研究小組希望開發新的測試方法,以便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可攜式螢光讀取器讀取結果,從而使用戶更容易進行測試。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納米金剛石可在單分子水平檢出病毒 靈敏度比金納米顆粒高5個數量級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低成本納米金剛石的量子感應能力可提高紙質診斷測試的靈敏度,其靈敏度比廣泛使用金納米顆粒的測試高出5個數量級,有望更早檢測出諸如HIV之類的病毒性疾病。
  • 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更早檢測疾病
    用於體外診斷的納米金剛石藝術圖 圖片來源:Ella Maru Studio/ UCL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金剛石的量子傳感能力可以用於提高基於紙張的診斷測試的靈敏度,有可能使諸如愛滋病毒等疾病的早期檢測成為可能。
  • 《自然》雜誌: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於更早發現某些危害極大的疾病
    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重要新研究論文,題為:「自旋增強型納米金剛石生物傳感,用於超靈敏診斷」。該研究發現,低成本的納米金剛石可用於發出諸如愛滋病病毒(HIV病毒)之類的疾病標誌物的信號,其靈敏度是這些測試中廣泛使用的金納米顆粒的數千倍。
  • Nature 子刊:金剛石納米線束儲能密度為鋰離子電池的 3 倍,可用於...
    通常而言,金剛石主要用於製作觀賞寶石或用於製造地質鑽頭、石油鑽頭等工業場景。文藝復興時期的金剛石,常常被義大利豪門當做一種慢性毒藥——服下金剛石粉末後,粉末會粘在胃壁上,經過長期摩擦會造成胃潰瘍、胃出血,最終導致死亡。而如今,要以可持續的方式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金剛石再次派上了用場。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美企NDB的納米金剛石電池,使用期可達兩萬年!顛覆能量守恆定律
    近日,美國的NDB公司稱,他們的納米金剛石電池將像小型核發電機組一樣,完全顛覆能源化學方程的原理。這種電池將擺脫一切能量的對比,使用期從10年到28000年不一,而且實在不用充電的情況下的使用期限。該電池在某些運用中,如電動汽車,儘管有很多優勢,可他們比如今的鋰離子電池組划算許多。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這種電池中每個電池的動力都來源於核廢料,屬於再次利用了地球上最難解決的化學物質。它們利用高純石墨核反應堆部件,吸收來源於核燃料棒的輻射源,而這類燃料原本就具備放射性。
  • 金剛石可拉伸,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該研究為彈性應變工程及單晶金剛石器件的應用提供基礎性和顛覆性解決方案,展現了「應變金剛石「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據論文作者之一、哈工大航天學院朱嘉琦教授介紹,金剛石具有高硬度、超寬帶隙、出色的載流子遷移率和優異的導熱性能,是實現「後摩爾」時代電子、光電子和量子晶片的基礎性材料之一,目前最大的技術障礙在於實現帶隙的有效調控。由於金剛石結構緊湊,常規的N型摻雜目前進展緩慢。2018年陸洋團隊首次報導納米級金剛石針可具有超大的彈性變形,局部彎曲彈性應變達到9%以上,提供了調節金剛石能帶的另一種可能。
  • 納米科技:納米圖案鑽石的新見解!
    納米科技:納米圖案鑽石的新見解!將納米結構蝕刻到金剛石表面上的能力預期具有廣泛的潛在應用,但到目前為止,在納米級蝕刻和圖案化金剛石一直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金剛石是高度化學惰性的(非反應性的)。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將電子束用於納米圖案化金剛石的技術,其結果為新興的納米加工工藝提供了新的見解。澳大利亞雪梨雪梨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James Bishop等人在最近一期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金剛石納米圖案和蝕刻的論文。在他們的工作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稱為氣體介導電子束誘導蝕刻的技術。
  • 美納米金剛石電池自充電,封裝一次使用2萬年!
    最近一種叫做納米金剛石電池的概念正在迅速崛起,加利福尼亞的NDB公司表示,他們正在開發一種基於核廢料提取物的電池,將會顛覆現代能源方式,一次封裝之後,可以持續使用10年~28000年!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開啟微電子量子應用新時代
    陸洋團隊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合作者經研究發現,鑽石這種 「最硬的」 材料不僅可以彎曲,甚至還可發生彈性變形,其以這一發現為突破口,首次採用納米力學方法,在室溫下沿 [100]、[101] 和 [111] 等不同晶體學方向對長度約 1 微米,寬度約 100-300 納米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進行微加工,並在單軸拉伸載荷下實現了樣品的均勻彈性應變。
  • 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硬度的新材料問世
    原標題: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硬度的新材料問世    燕山大學教授田永君團隊與吉林大學教授馬琰銘、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王雁賓合作,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合成出硬度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的納米孿晶結構金剛石塊材,這是他們繼2013年合成出極硬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之後又一新突破。該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12日《自然》雜誌上。
  • 金剛石研磨液和金剛石拋光液
    金剛石研磨液和金剛石拋光液主要區分在於金剛石微粉的粒度不同,因而應用領域不同。
  • 巴黎回應非飲用水檢出新冠病毒:飲用水供水網獨立,可放心喝
    巴黎回應非飲用水檢出新冠病毒:飲用水供水網獨立,可放心喝 據法新社報導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金剛石
    系列一金剛石「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很多人認識金剛石,是從首飾開始的,但這僅僅是它的用途之一,遠不是全部。金剛石就是我們常說的鑽石,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堅硬物質,沒有之一。它是碳的同素異形體(其它還有石墨、碳60、石墨烯、碳納米管等)。
  • 新方法讓金剛石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雲)如何讓金剛石「聽話」,像矽一樣實現晶片的基本功能?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 巴黎回應非飲用水檢出新冠病毒:市民仍可放心飲水
    原標題:巴黎回應非飲用水檢出新冠病毒:市民仍可放心飲水巴黎街頭(圖源:法新社)【海外網4月20日|戰疫全時區】據法新社報導,巴黎環保官員當地時間4月19日表示,在巴黎的非飲用水(如用於清潔街道的供水)中發現了微量的新冠肺炎病毒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吸走」新冠病毒,讓它們的感染能力下降90%!具體來看,科學家們這次在納米顆粒的外邊,套上了來自人類肺上皮細胞的細胞膜,或是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細胞膜上,也帶有原本屬於這些細胞的各種蛋白受體(包括與新冠病毒結合的受體)。也就是說,在新冠病毒看起來,這些納米顆粒長得和正常細胞幾乎一模一樣,難以區分。因此,只要提供大量納米顆粒,就可以把細胞周圍的新冠病毒給「吸走」,納米海綿的名稱也正是如此而來。
  • 中國首款抗病毒的納米光觸媒口罩研製成功
    日前,上海左耳零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製出的一款新型納米光觸媒抗菌防霾口罩,並已開始量產,成為了中國首款抗病毒的納米光觸媒口罩,並以URUR品牌命名。從外觀看這種納米光觸媒口罩與目前市場上的一次性醫用口罩類似,但是在口罩的夾層中,有一層具有專利的納米塗層材料。
  • 燕山大學等多校合作合成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硬度的新材料
    近日,由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與吉林大學馬琰銘教授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王雁賓教授合作,繼2013年合成出極硬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之後再次取得突破,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合成出硬度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的納米孿晶結構金剛石塊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