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癱瘓小叔站起來 把侄女當女兒撫養
童春玲在村衛生室值班
俗話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小叔子因病癱瘓在床,侄女又年幼,作為大嫂的她站了出來,和丈夫一道任勞任怨,悉心照顧他們12年,她就是當陽市壩陵辦事處蘇河村村醫童春玲。2020年10月,她被評為「宜昌好人」。
一句承諾 哥嫂付出12年
1998年,童春玲嫁到了蘇河村,並擔任蘇河村村醫。童春玲的丈夫國豔華在村裡經營著幾畝蔬菜田,童春玲也在村衛生室中工作,日子本來可以過的較為寬裕。國豔華的弟弟國林華的家就挨著哥哥,兩家人一直和睦相處,日子過得寧靜而幸福。
但在2007年,一場意外發生了,國豔華的弟弟國林華,因畸形血管瘤破裂導致中風,從此癱瘓在床,喪失勞動能力。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國林華的妻子難以接受,她選擇了逃避,留下癱瘓在床的國林華和年僅4歲的女兒離家而去。
長兄如父,國豔華看著癱瘓在床的弟弟和年僅4歲的侄女,陷入兩難。種植蔬菜的收入用來養活自己一家三口還勉強夠用,但是現在如果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弟弟,撫養侄女上學,加上還有自己的兒子,那就壓力很大了。在丈夫左右為難時,童春玲站出來告訴丈夫,「小叔和侄女就讓咱家來照顧了,你是哥哥有責任照顧好弟弟,侄女以後就是咱家的女兒,和咱家兒子一樣。」
從此,童春玲夫婦把弟弟的農田的活兒包攬,照顧侄女的責任也扛下來。從買種子、施肥、打藥到收割賣錢,他們毫無怨言。地裡一年的收入刨去開支,幾千塊錢的收入全部給弟弟和侄女生活開支。童春玲生怕侄女受委屈,每年給兒子買衣服時,都要給侄女買。到了侄女上學時,童春玲和丈夫輪流早晚接送。
童春玲最初簡簡單單的一句承諾,便是今後12年無怨無悔付出。
細心照料
幫小叔重新站起來
回到家中康復訓練的國林華,心裡感到自卑,話語越來越少。童春玲見狀,開導弟弟說:「你這是因病導致的問題,有什麼自卑的?你這麼年輕,要靠自己自力更生才能有尊嚴地活下去,你要給女兒做個榜樣!」短短幾句話,像幾記重錘錘在國林華心裡。
此後,國林華變了。童春玲兩口子在在田間地頭幹農活時,他會悄悄跟在旁邊扯草。兩隻手雖然開始使不上勁兒,但在童春玲看來,這是個好的開始。每天收工回去吃飯時,童春玲就要囑咐弟弟,要自己拿筷子拿碗吃。起初,國林華拿起碗筷就會掉,飯碗都不知道摔了多少個。童春玲給他加了一個康復訓練項目:用筷子夾黃豆。國林華每次練得滿頭大汗,卻在嫂子的鼓勵中堅持了下來。作為村裡的醫生,童春玲還想方設法地從治療藥物和方法上為小叔子國林華提供科學的治療。
2018年初,國林華基本能恢復正常生活了。童春玲聽說金裝紙業公司有招人的消息,鼓勵國林華去報名試試。在村委會和童春玲的幫助下,弟弟到金裝紙業公司上班,雖然薪酬不高,但能夠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無怨無悔
大愛感動鄰裡
天有不測風雲。2019年10月,國林華再次病重,童春玲夫妻倆義無反顧承擔起照顧小叔子的責任。與病魔鬥爭兩個月,國林華於12月去世。彌留之際,國林華望著嫂子童春玲哽咽地說:姑娘還是要請哥哥嫂子費心照顧……
在童春玲的照顧下,侄女也漸漸長大了,對於她而言,大媽童春玲就好像是自己的母親。她時不時發簡訊打電話給童春玲:「大媽媽,天冷了,你要添衣服,別感冒了。」有什麼心裡話,她也總是找童春玲傾訴。12年時間裡,童春玲從沒有過一絲抱怨,盡心盡力的照顧侄女,這在蘇河村被村民傳為佳話。(三峽商報全媒記者陳飛 通訊員陳子元)
【來源:宜昌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