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成年人的成功,要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

2021-02-25 淐慶說故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老伴兒風停夜泊

情感話題解讀,帶您走進更多的正向情感世界!我是你的情感解憂人,但你要懂得放過你自己!

文 | 風停夜泊

原創 · 抄襲必究

01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覺得人際關係複雜多樣。

偶爾會稍有這樣的恐慌,為了能夠驅散這樣的「孤獨」,所以期盼和他人發生某種關係,最終成為夥伴、朋友,拼盡全力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還是不成熟的躁動令自己不斷「忍受」孤獨。

「成熟的麥穗頭是耷拉著的、軀幹是穩健的,只有泛青的麥穗才會不斷搖擺身姿,四處張望,空有幾粒米就已經不知天高地厚,殊不知那幾粒並不飽滿的米,根本不足以凸顯實際的價值。」

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我們多見那些「自以為是」的人,自認為無所不知,自認為「所有」的經歷都可以被人學習,久而久之,就在人群中歸屬到了自己的層次圈。

在社交中,人們都慣於講三觀相同的「志同道合」,也慣於講告別低質社交圈,所以在人以群分上,就產生了人與人之間太多的差距。

然而,在任何時候真正優秀的人,都會是滄海一粟,因為稀缺、因為出彩,所以才會處於被仰望的地位,只是在到達特定地位的跋涉過程,就會被庸人所「排擠」。

沒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正確觀點、觀念會被調侃成自認為的「真理」,正確的觀方式、方法也會被人嗤之以鼻,甚至在大眾常見喜好的吃喝玩樂中,因不想墮落的融入而被厭煩、被說成是「不合群」。

畢淑敏老師說:

生命是自己的,無需別人說三道四。

是的,你只管做好你自己,生命是一場單程票,命運如何抓握在自己的手裡,與任何人都無關。

不為了討好誰而降低自己活著的價值,不為了合群而刻意迎合誰,不為了遣散孤獨而刻意和誰發生親密關係,成為看似很被重視的「重要」人物……

如此,便是成熟了。

02

很多人會對成熟有很大的誤解,認為成熟和年齡有一定的必然聯繫,實則不然。

成熟是一種經歷,是一種洞察生命價值的能力,是一種正確活法的方式。

成熟的人,都可被稱為成年人。儘管在概念定義裡,人超過18歲才是成年,但這裡說的成熟和成年與年齡並無半點關係。

有的人活到了四五十歲甚至更大,仍然不懂什麼是「活著」,仍然沒悟透一個人該怎樣活著,浪費光陰成為低質社交人群中的一份子還沾沾自喜道:

我朋友遍地,我從不看重地位和金錢,相比這些身外物來說,我更享受與朋友相聚的愜意時光。

其實,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那些口口聲聲說著不在乎金錢和地位的人,實乃能力和格局所致,令他們無法達到那樣的高度。

並且因為自我墮落的活法所致,令他們無法脫離貧瘠的思維只能生存在低質圈子之中。

有的人年紀輕輕卻可以活成人上人,無論才能還是品行都是值得被稱讚和仰望的,但因為俗人的眼光和狹隘的心胸,把他們看成格格不入。

只是,在這樣的人當中,他們知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地位顯赫要德高望重,他們更知曉人這一生貴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貪圖當下的享樂,不忘「度」的拿捏,更不能忘本。

所以他們不屑合群,不屑被不同類的人群喜歡,因為毫無意義。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安於現狀、自甘墮落的又不自知的人,從根本上說是不自信的最佳體現,而過度不自信又需要被掩飾起來,最後選擇用「自負」來給不自信遮羞。

實際上不過是一直沒找到活著的正確方向而已。

03

身處於世能夠悟透生命意義的人,真的佔比很小,混沌、愚昧已是常態。

真正睿智的人,從不隨波逐流,更不會擔心被人「厭惡」和「不合群」,而為了迎合刻意讓自己精彩的人生蒙上灰塵。

當一個人把成熟的思想和成年人的活法合二為一,無關年齡思維限定時,他就是成功的。

成年人的成功是擁有被人「討厭」和「不合群」的勇氣,這是成年人、成熟的睿智標誌。

想活得通透明白,首先得有一個突破群體「戒律」的大眾觀念,畢竟能夠做到獨樹一幟的正確活法的人、能夠完全脫離低質社交圈、正確理解活在當下的人不多。

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染缸,大家是什麼顏色自己就容易被同化成什麼顏色,但終究生命是自己的,為什麼要被客觀的一切來幹擾?尤其是拖著自己不能前進的幹擾,為何還要甘心情願被同化呢?

多少人,為了討他人歡心,滿足自己人緣好的虛榮心,在迎合他人的同時荒廢了自己的時光卻渾然不知?

多少人,把活在當下誤認為及時享樂而在拼搏向上的年紀裡,將最美好的歲月糟蹋了卻還不知覺醒?

別埋怨命運的不公平,也不要站在自己的主觀意識裡去用所謂的成敗來評判他人,用正向的思維去思考,用正確的活法去過日子。

人活一世,貴在真正領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縱然一身與眾不同的別樣顏色,但只求不負好時光。

—End—

情,是人在世間的煉獄。愛情也好、友情也罷,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才能修成正果,認為文字帶出的能量是正向的,並恰巧讓你喜歡,點擊「關注」,和我一起探索情感的真諦!

話題討論:成熟和成年在「活法」的概念裡,與年齡有關嗎?歡迎留言聊聊你的觀點。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注,歡迎大家把關心的話題寫在評論區,我會作為後續選題,希望創作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內容。創作路上感謝大家的陪伴,我會繼續加油的!

相關焦點

  • 在全球掀起阿德勒心理學的第一人,他讓數百萬人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相信大部分人都說無法說出「真的喜歡」,」不喜歡「,甚至是」討厭「是常見的回答。而他認為,你必須喜歡現在的自己,認為自己具備價值,才能擁有勇氣、活得自在,「當你喜歡自己,便會覺得幸福。」因此,他寫下了《被討厭的勇氣》,一出版便風靡全球,久居各國圖書排行榜首位,成為日本亞馬遜2016年度銷售冠軍,連續300天雄踞銷售榜首。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
    我經常用這件事情來做為分享開端,以前我將我的不善於溝通、表達、緊張歸結為自己的靦腆,事實是我缺乏自信與勇氣。自那以後,我每周會花一些時間去準備分享,每周例會上主動分享內容以此來鍛鍊自己。同樣在公號寫文章不單單是寫給大家看,也是寫給自己看的。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它是兩位日本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的解讀。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被討厭的勇氣》
    本書以阿德勒心理學理論貫穿全文,採取禪師與青年對話的形式,深入淺出的將人生課題中常見問題的解藥傳達給讀者,希望能把讀者從「自我從過去」、「人際關係」「未來中」解放出來。書中提到的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告訴讀者,如果我們遇到生命中想綻放出最美的光彩時,那麼,即使這過程中,有被討厭的可能,我們都要有勇氣去行動去實現它。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夢想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國,但對那些擁有不懼怕被別人討厭,始終堅持自我的人而言,便是可以實現的人生階段。接下來,我將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成長和追尋夢想的重要性。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一夜,我們所有的不幸是誰的錯?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阿爾雷德.阿德勒(1870-1937)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同時,他被譽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戴爾.卡耐基評論阿德勒為「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個體心理學代表所有人的心理學。
  • 《被討厭的勇氣》:完全顛覆日常認知的阿德勒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青年正是這樣的人,他每天都煩惱纏身,敏感又自卑,看不到自己身上任何優點,一直活在痛苦當中。他聽說在古都郊外住著一位哲人,這位哲人稱「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青年覺得這是難以相信的,於是他去拜訪了這位哲人,他們之間展開了一系列關於幸福、人際關係、生活等話題的談話。
  • 《被討厭的勇氣》:學會做課題分離,不再害怕被討厭
    而且這樣的人也很常見,明明有很多人喜歡他,喜歡他的人遠遠多討厭他的人,他卻偏偏只能感受到少部分的討厭,而忽略了那麼多人對他的喜愛這部分人的注意力往往聚焦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方,長年累月,已經習慣用討厭的部分來看待問題,並用這種態度來評價整個世界了。
  • 此念手記|《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感受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孩子才開始真正有勇氣
    當今天的成年人遇到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問題,習慣性地歸因於原生家庭的時候,《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你是個成年人,你有能力做選擇,有能力改變自己的人生,你有面對不完美、不被人喜歡、甚至被人討厭的勇氣。這樣的勇氣從何而來?這是否是另一種形式的「雞湯」呢?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自由不怕被別人討厭
    為何要對兩位作者做如此介紹,如果你閱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就明白了。當我幹涉你的課題或者被人幹涉,就會產生煩惱。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要將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我不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能讓別人幹涉自己的課題,要知道,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 薦書 | 被拒絕的勇氣:擁有被拒絕的勇氣,才能真正活得自由 !
    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決定你的價值,哪怕被世俗規則所拋棄,自己的價值也應該由自己來詮釋。而保持自我的正確方式就是拿出勇氣去做與人們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行動。★如果說這些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岸見一郎給出了解決煩惱的答案:敢於做自己、敢於被世俗的規則拋棄、敢於戰勝別人的眼光、敢於被否定、被拒絕才能真正擺脫生活和人際關係中的一切煩惱。
  • 為什麼有些人討厭自己?對自我評價比較低?那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昨天晚上,自五一勞動節後又一次拿起了《被討厭的勇氣》,再一次凌晨入睡。上次閱讀了一部分內容,也就是第一章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書中的見解是我們的不幸是我們自己造成,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斷下定「不要改變」的決心,缺乏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 《被討厭的勇氣》|有被討厭的勇氣,就已經獲得大半自由了.
    >真想變得自由的話,別人怎麼看你就不要去在意了」                      ——被討厭的勇氣我們都想被人喜歡,沒有人無由來想被人討厭。小小的我們立刻恐慌起來乖乖聽話,不敢想像不被媽媽喜歡以後會發生怎樣可怕的事情,但,被媽媽喜歡是要聽話的。大一點,聽到幼兒園老師說如果你不學會分享的話,那其他同學可能就不喜歡你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也不得不故作大方的拿出來共享,誰不想成為一個受同伴歡迎的人呢?但,被同伴喜歡是要分享的。再到後來,戀愛、工作我們不乏聽到以上句式開頭的話。
  • 心理學:厲害的人不懼「被討厭」,因為他們懂得這個道理
    而《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告訴我們,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認可,也就是說,我們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尋求認可。心理學認為:如果一個人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會活在別人的人生。這句話聽來,真可謂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改變自己需要勇氣
    昨天看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還沒看完就匆匆寫了一些心得。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有些小激動——阿德勒的觀點太顛覆我們傳統認識,有點腦洞大開的感覺。今天心情平靜下來,回復常態再去想這本書,我的幾個軟肋被戳中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說的再準確不過。「改變」這個詞應該可以說是讓人又愛又恨的一個詞。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接納自己
    一、對認可的追求,剝奪了自由為了獲得來自父母、老師、領導、同學、朋友……周圍所有人的認可,希望做受一個父母歡喜、老師誇讚、上司滿意等等所有人待見的人。直到自己長大了,才發現成年人看似自由快樂其實有更多的束縛和煩惱。《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 渴望被認可,成為自己都討厭的樣子?不,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有這樣一位青年作家,他也深受這些問題的困擾,他聽說某地有一個專門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家,於是專程登門向對方請教。在和哲學家數次辯論後,他終於找到了答案。《被討厭的勇氣》記錄的,就是這位青年作家與哲學家辯論的全過程,以及他所找到的答案。
  •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被討厭的勇氣》裡隨便摘出幾個例子:148頁:哲人說,人際關係的基礎是無條件的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一位哲人,他主張: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有一位青年無法接受這種觀點,於是他去拜訪這位哲人一探究竟。在這位被諸多煩惱纏繞的青年眼裡,世界是矛盾叢生的一片混沌,根本無幸福可言。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1,為什麼我們會討厭自己?因為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太害怕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被拒絕,被否定而讓自己受傷,所以先用「討厭自己」這一種症狀來欺騙自己,活在幻想之中來逃避面對現實中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