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第一美帖:米芾行書《蜀素帖》
米芾行書《蜀素帖》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融裹藏、肥瘦、疏密、簡繁於一體,書寫中一瀉千裡而又隨意而安,舉重若輕,獨出機巧。 米芾《蜀素帖》 墨跡絹本 行書
-
來、來、來,帶你學習米芾的行書經典《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行書的代表作之一,此帖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帖中用筆、結字、章法、取勢等各個方面。從我個人的學習體會來看,這個帖適合有一定行書基礎的書者學習,因為此帖的筆法比較複雜,中鋒、側鋒的運用變化比較多,對筆鋒的使用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
米芾《陳攬帖》行書手札欣賞
米芾《陳攬帖》又稱《昨日帖》,紙本,行書,縱25.9釐米,橫20.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所云無一事可考,只知此帖之筆意與《參政帖》近似,當是同一時期之作。 【釋文】 昨日陳攬戢戢之勝,鹿得鹿宜。俟之,已約束後生同人,莫不用煩他人也。軫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緣面見,欲罄紳區區也。芾頓首再拜。
-
米元章行書《天馬帖》氣韻豪邁、體勢恣狂!奈何屈居宋朝書法第三
比如明代的董其昌在他的《畫禪室隨筆》裡就曾說「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而對於這個主觀性較強的問題,不少書法愛好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書友認為米芾的《蜀素帖》字和蘇軾《寒食帖》比,對比度和感染力差了點,更少了蘇大哥的渾然天成的風流,而其和黃山谷晚年的作品比,又少了行筆的穿透力與對字形的實破,字的承接與布局也差點,所以排名蘇黃之後是有道理的。也有人認為宋四家各有千秋:黃庭堅草書首推第一,蘇軾沉穩,米芾險奇;蘇字重內涵,米字重表現;蘇軾遙契心靈,米芾視覺盛宴。自古文無第一,風格不同罷了。
-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展示了他個人的精神氣質與藝術個性
-
天下十大行書第五|楊凝式《韭花帖》賞析
《韭花帖》是楊凝式的代表傳世墨寶,被稱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第五。《韭花帖》 共7行,63字,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敘》的筆意。乾隆帝行書題「楊少師韭花帖妙跡」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為清內府藏本,今藏無錫博物館,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為裴伯謙藏本,見於《支那墨跡大成》,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本為羅振玉藏本
-
明代坎坷一生的大才子唐伯虎,行書真跡品鑑,墨韻生動,層色明透
行書的行雲流水及行書臨帖的技法簡述:行書,首先是行雲流水的意思。我們想一想,行雲流水首先是自然而然,不是我抓住這個雲推一掌,也不是拉著那個水譁啦譁啦流,首先是把人為拋出在外,第二,因為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很輕鬆的。
-
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張季明帖》。米芾行書真跡欣賞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紙本。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釋文餘收張季明帖。雲秋氣(衍字點去)深,不審氣力復何如也,真行相間,長史世間第一帖也。其次"賀八帖"。餘非合書。局部放大圖片【感謝閱讀,更多碑帖,敬請期待!】
-
此帖入門勝過蘭亭,初學行書必選法帖
為什麼說我們學習行書時,一定要臨上幾遍千字文? 《千字文》在中國古代的童蒙讀物中,是一篇承上啟下的作品。它那優美的文筆,華麗的辭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讀物都無法望其項背的。
-
行書書法:行書的15種筆法
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發展演變出來的字體,因此在筆法上與楷書大體相同,只是起收、提按、
-
《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那麼天下第一楷書應該是什麼作品呢?
我國書法史上名家眾多,書法流派紛呈,篆、隸、真(楷書)、行、草各種字體都有很多經典作品傳世,我們知道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定論,顏真卿《祭侄文稿》與蘇軾《寒食帖》分別被稱為天下第二與天下第三行書,現在網絡上有不少爭論哪幅楷書作品可稱為天下第一楷書呢?
-
書法入門 初學者學行書從王羲之《蘭亭序》入手可以嗎?
王羲之教導兒子要寫滿18缸水,字才會有骨力。我以前也學過蘭亭序,就是慕名蘭亭序的名氣。可是學了很久都不得法,打擊很大。原因是,當時書法基礎太差,所以我後來改學了歐陽詢的《九成宮》,嘿嘿,進步還是非常明顯的。學習王羲之,必須了解王羲之的筆法淵源。
-
蘇軾45歲行書《啜茶帖》,自然錯落,豐秀雅逸!
蘇軾行書《啜茶帖》,也稱《致道源帖》,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札,22字,縱分4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其書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於嘉而嘉"於此可見一斑。曾編入《蘇氏一門十一帖》。內容是通音問,談啜茶,說起居,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行書篇
行書的體勢伸縮性很大,偏重楷書的叫行楷,側重草書的叫行草,它是能表現書家性靈、感情的書體之一。自古至今湧現出無數傑出的、各具藝術特色的行書大家,如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顏真卿、虞世南、李北海,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元朝的趙孟頻、鮮于樞,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王鐸、何紹基、鄭板橋等,不勝枚舉。他們留下來的不朽之作是後世學習的範本,是書法入門的鑰匙,也是創新的基礎。
-
行書是如何產生的呢?怎樣的書法叫做行書呢?
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端莊秀美,但書寫速度相對較慢;草書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書寫速度較快,但因有草化符號,比較難以辨識 ;行書介於兩者之間,彌補了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張懷瓘在《六體書論》中說 :「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這非常形象地說明楷書、行書和草書這三種字體的不同。行書在結體和用筆上都具有很大的變化自由,可以接近於楷書,也可以相近於草書。
-
故宮國寶《十宮帖》,把行書的工整秀美寫到極致!
故宮國寶《十宮帖》,把行書的工整秀美寫到極致!完文章來源/書法家園原標題:《故宮國寶《十宮帖》,把行書的工整秀美寫到極致!》
-
米芾的《蜀素帖》究竟有多優秀?
《蜀素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於元祐三年(1088年)創作的行書絹本墨跡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蜀素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人稱「天下第八行書」。此卷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米芾三十八歲時,於及其珍貴的蜀素上題了自作五七言八首。這八首詩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這就是《蜀素帖》。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
-
為什麼說何紹基的行書是具有「篆隸遺意」的行書?
何氏早年從顏真卿書法入手,以《爭座位帖》為根基。通過大量反覆的臨摹,將此帖書法精熟於心,可謂得神的髓。關於這一點,我們從現藏於南京大學圖書館的《為陳頌南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冊》便可知曉。此冊書於道光十七年(1837),時紹基三十九歲。陳慶鏞(1795-1858),字乾翔,號頌南。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官至監察御史,與朱琦、蘇廷魁並稱為「天下三大耿直御史」。
-
「天下子敬第一帖」,乾隆皇帝視若珍寶的王獻之行書《中秋帖》
《中秋帖》在清朝時期藏於清朝內府,乾隆皇帝將《中秋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合稱為「三希」,備受乾隆皇帝的喜愛,甚至將保存三帖的房間,起名為「三希堂」。《中秋帖》卷首,是由清高宗弘曆所題的行書二字「至寶」。
-
行書怎麼寫出力量感?林散之用5句話給你說明白
力量感,一直是學習行書的朋友追求的。楷書還好說,書寫起來還好把控,一旦寫起行書,一不小心,就會寫的浮漂無力。那麼,要想寫出行書的力量感,應該注意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