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設計師患上的「冒名頂替侯群症」究竟是什麼?

2021-02-12 上海艾藝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會不定期地陷入自我懷疑當中,身在職場當中,這種令人沮喪的內收型情緒更是常見。但是簡單的「自我懷疑」四個字並不能準確地描述不同人和不同的情況,尤其是用來描述當下設計師真實具體的心路歷程,這四個字的歸因就顯得太過粗暴。而「冒名頂替侯群症」,應該能更好地描述很多設計師,當下的心理狀態。

1978年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英語: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英語:Suzanne A. Imes)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發現了一種心理現象,並將它命名為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

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有研究顯示,冒名頂替症候群在高成就女性當中較為常見;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沒有差異。

從目前包括 TED 在內的各種公開資料和非系統性統計來看,超過 70% 的人都會在自己工作中經歷「冒名頂替侯群症」。

在如今這個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任何一個設計、產品和項目的成功,都是多方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結果,這是技術高度發展的福利,是全球化協作的利基,這也使得這種「冒名頂替侯群症」顯得更加顯著:大家可以更加輕鬆地將成功歸因於外部因素,而不是給自己。

《好漢兩個半》和《生活大爆炸》的編劇 Chuck Lorre,《美國眾神》的原著作者John Green,谷歌前高級副總裁 Sheryl Kara Sandberg,電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 Emma Watson 都是著名的「冒名頂替侯群症」患者。

幾乎沒有人能夠徹底地、完整地跟上整個時代的全部變化,整個時代的劇烈變化和整個世界的龐大壓力,狠狠的蓋在每個人的頭頂上,每個人在新環境、新語境當中獲得成功,或多或少覺得自己是「冒名頂替者」。

和「冒名頂替侯群症」非常接近的一種表現,是安全感的缺乏。Vivienne Kay 在她的文章當中,非常清晰地闡明過這個問題:感覺到不安全感是「冒名頂替候群徵」的表現,但是並非所有的不安全感都歸因於此。

設計師之所以是這種病症的重災區,很大程度是因為如今整個設計圈的局面。

設計是一門進化速度極快的行業。新學科的誕生和「過時」往往只在幾年時間之內。它本身是多個學科的交匯點,複雜度遠遠超過很多純粹的、傳統的學科。

從 UI 設計師這個職業走進大眾視野,再到 UX設計成為人人都在聊的話題,再到全棧設計師成為趨勢、服務設計出現在各大企業的招聘啟示,設計行業仿佛變成了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森林。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對於設計,越來越難以界定。

一個服務設計師,一個服裝設計師和一個UI設計師聚在一起聊設計的時候,會發現各自的設計範疇和對於很多事情的理解因為工作和領域的差異而千差萬別。

即使是同屬數字設計領域的UX設計師、UI設計和互動設計師,會在細節和想法上有差異。不難想像,這樣的溝通和交流,總會讓其中一兩個人產生「冒名頂替感」,對自己進行質疑。

對於設計師而言,「冒名頂替侯群症」的常見症狀如下:

你非常刻苦,力圖讓你的每一個設計都像素完美:讓自己的設計始終處於最佳的狀態,你害怕別人會認為你不夠專業,不夠擅長。
你擔心每一次設計評審:評審的好壞甚至都不那麼重要,你更不喜歡的是是得到反饋的過程。如果情況不好,你會覺得他們看頭了你的心虛。如果反饋情況是很好,你會覺得他們在騙你,或者你騙到了他們,並且會擔心下一次能不能做到一樣好。

獲得稱讚的時候,你會表現得很謙虛:但是你內心深處是不相信這些稱讚的。

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習慣通過額外的加班打磨自己的設計細節。

在描述自己的工作和角色的時候,感到不舒服:你在說「我是設計師」的時候信心不足,雖然別人不一定會注意到這一點,就像你覺得別人不會相信你能做到一樣。

你覺得自己領導力不足:實際上這一點可能會成為你的職業進階的阻礙,你覺得自己配不上當下的職位,甚至害怕承擔更重的責任,認為這樣會讓自己的「真實能力」暴露。

你剛剛獲得晉升:職業晉升會讓你本身的自我懷疑和脆弱暴露無疑。不過這樣的事情頻率通常不會太高。

你的同事看起來比你有才能:如果你新來的同事看起來能力很強,並且你正處於職業的起步階段,那麼你很有可能會更加覺得自己是「冒名頂替者」,相信我,在很多時候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你所有的同事都在稱讚你:同事的稱讚會讓你進一步對自己提高要求,當你的期望太高難以實現的時候,你更容易陷入「冒名頂替侯群症」的狀態。

治療「冒名頂替侯群症」的方法不少,但是幾乎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是針對內在的心態和感受的:

學會正視和審視自己的感受,學會客觀去分析拆解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它輕易左右。一旦你可以將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態度徹底區分開,單獨面對,那麼事情處理起來會輕鬆很多。

告知別人你的感受。如果你和同事關係足夠親近,那麼可以直接和他直接說明你的感受。如果沒有關係親近的同事,可以跟朋友聊聊,不要獨自承擔。

學習獲得反饋的技巧。獲得反饋是一種必修的技能,它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反饋是一把雙刃劍,需要小心使用。儘量讀取反饋中的真實含義,不要將它們視作為批評,沒有人會懷疑你的專業度。

學會解讀周遭的環境。如果你發現自己是群體中的少數派,那麼接納這樣的事實,不要覺得自己是局外人,也不要以此為依據認為自己是「冒名頂替者」。

Guy Ligertwood 就這個問題曾經採訪過很多圈內比較著名的設計師,他們應對 「冒名頂替侯群症」都有著各自的獨到經驗,這些經驗應該會給你一些靈感。

作為設計師,我發現我的「冒名頂替侯群症」源自於我對於事物過於挑剔的傾向——我不斷尋找機會來改進產品和體驗,並且認為通過設計可以事物,讓世界變得更好。

然而令我毛骨悚然的一點是,我發現經常會以批判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內心,這會導致我過多關注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優勢。

我會嘗試用這樣的方法來克服它:

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會經歷「冒名頂替侯群症」

擁有1~2個能夠說服我走出這個狀態密友

專門整理一個文件夾,裡面收藏有多年來別人對我的鼓勵

我認為,有一批能夠與你聊天並帶你走出狀態的同行是至關重要的。擁有這樣的同行者,不僅可以讓你對於真實的狀況有更準確有效的對比,而且能夠讓你確知你的設計其實非常突出!

「冒名頂替侯群症」在流行語名人堂當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最近它的使用頻率和「創新」、「參與度」幾乎一樣高。

在我看來,絕大多數的人會認為「冒名頂替侯群症」是一種成長的的感覺。應對艱難的挑戰,但是還沒抵達成功之前,所面對的一種不舒適感。

Rachel Smith 寫過一篇文章探討過這兩種感受的區別。

我同樣會因為「冒名頂替侯群症」而感到不舒服,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和工作進度的推進,會逐漸獲得成就感,就像克服了障礙一樣。

在那些不舒服的日子裡,我會儘量保持自己的遠見和願景:

這是一種成長的感覺。

這是一種在不斷改進中的投資。

為了抵達當下已經經歷過努力的工作。

此刻你比你自己感受中更加稱職。

如果你感受到挑戰,那麼你就來對地方了。

「冒名頂替侯群症」是一種認知扭曲,類似於一種思維方式或者標籤。如果你能認識到它的這個本質,那麼就可以和我一樣,將它視作為任何一種失真的認知來對待:它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後可以基於實際的證據來進行質疑、修正。

在設計背景下,「冒名頂替侯群症」 可能會帶來「我無法完成這個大項目,我經驗不足」這樣的認知。

然後我會將這種想法視作為一種失真且有待驗證踐行的想法。

最後,我會用事實來挑戰它:「我受過高等教育。我以前經歷過類似的項目。領導信任我是有理由的。」

剛開始的時候,需要通過大量的工作來完成自我修正。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個過程會逐漸順暢,會變成半自動的。這種方法可行。

如果你在 Google 待過就知道,「冒名頂替侯群症」 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它是可以被衡量的,並且它對人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並且也確實造成過很多問題。

Google 傾向於僱傭那些確實有「冒名頂替侯群症」的人,而不是那些認為自己是最棒的混蛋。為什麼?誰會想和一個認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混蛋一起工作?那些認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混蛋幾乎沒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對於那些罹患「冒名頂替侯群症」的朋友,我的建議是:不要試圖說服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師。解決「冒名頂替侯群症」的最好的方法,是充分的意識到:世界上那些作出最好設計的設計大師們,其實和你一樣焦慮和深陷自我否定。

你和那些最頂尖的著名設計師之間唯一的區別是,他們深陷其中的時間足夠長,長到他們自己都感到驚奇。

本文轉自:https://www.uisdc.com/impostor-syndrome

相關焦點

  • UI設計師薪水大起底:究竟「高」到什麼程度?
    從「平面設計師」➔「網頁設計師」➔「UI設計師」,隨著技術以及工作要求的的提升,設計師的薪資水平也是一路水漲船高,但是設計師的薪水到底「高」到了什麼程度
  • 一個足球場的「靈魂」,究竟是什麼?
    ,我們也在思考,這究竟是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呢?  文 / 殷豪男  繼「恆大國腳于漢超因塗改車牌被解約」後,廣州恆大這支中國足壇的王牌豪門,又以一種難以名狀的方式,登上了中國體育圈頭條。  只不過,這次處在風口浪尖上的,從球員換成了球場。
  • 《日本流行皺巴巴名字》新生兒越來越多「郎」和「子」 都怪閃亮亮名字容易惹麻煩?
    日本傳統上經常會將男孩子取名叫做「〇〇郎」,女孩子則是叫做「〇〇子」。不過進入2000年代以後,稱為「閃亮亮名字」的風潮越來越盛行,開始出現了很多第一次見到絕對念不出來,漢字和念法搭配十分特異的名字!然而到了今年,「郎」和「子」似乎又有復甦的趨勢,原因不外乎是閃亮亮名字可能引發的問題太多了!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
    經常在各種平臺看到這種事情和報導,並且他們的年齡從幾歲到幾十歲不等,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的人都患上了抑鬱症呢?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
  • 疫情後的上海時裝周,本土設計師們對「時尚復甦」有什麼反應?
    說實話,若不是仍見得到來往穿梭戴起口罩的行人,某一瞬間,我們或許也能忘卻這究竟是一個多麼特殊的年景。越是災難後,人們越需要通過慶典撫慰內心的瘡痍不安,而在本次時裝周上所發生的一切,則無不透露著中國時尚產業整體對於行業復甦的決心。
  • 在「聯名」這件事上,如何才能打動越來越「嚴格」的年輕消費者?
    在信息化時代下,隨著資訊獲取渠道的不斷拓寬,當下的年輕消費者被賦予了更多掌握最新、最流行動態的權利,潛移默化之中,他們對於流行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篩選標準均有了不同程度的轉變,比如在對待「品牌之間聯名合作」這件事上,越來越多人更為關心聯名背後的態度與內涵,而不只是一味地盲目跟風去消費。
  • 為什麼青少年患「抑鬱症」越來越多?可能是這3個原因,值得重視
    ————信息源於百家榜創作者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在新聞上的數據,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關於青少年患抑鬱症的事情。為什麼青少年患抑鬱症的人數會越來越多,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深受廣大家長們和群眾們的重視。抑鬱症:又被稱為抑鬱障礙,是目前較為常見的一種精神和心理疾病 。
  • 從「奇思妙想」到「落地生花」——阿里雲創意設計師八仙過海
    是的,在「阿里雲設計中心」,創意始於」奇思妙想「,而終於」落地生花「,而這之間的旅程,是各路創意設計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結果。1. 雲端品牌:Design + APSARA2. 雲上生物:Design - IP3.
  • 「不務正業」的工業設計師做了一個「不合群」的服裝品牌
    儘管「非科班」一詞給人一種不太專業的感覺,但在潮流界或時裝界總有這麼一群非科班出身的設計師,他們雖然沒有國際知名服裝設計院校的學歷
  • 《博德之門3》究竟有多「龍與地下城」?
    本文作者是一名《龍與地下城》愛好者,所以對這款遊戲的規則和機制饒有興趣,在看過媒體演示後,他從多個方面切入,分析了《博德之門 3》究竟有多麼「DnD」,又在緊扣主旨的基礎上做了哪些創新。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龍與地下城》愛好者,可能會很想知道諸如「被動察覺」、「先攻」之類的東西在電子遊戲裡會如何體現,電子遊戲該如何做出「祈願術」的效果,以及《博德之門 3》究竟和我們所熟知的 TRPG 有多少聯繫。
  • 與多摩美環境設計學科畢業設計師聊聊「空間」與「家具」
    「空間」與「家具」的關係在近一百年以來一直發生著變化,「家具」最初是僅是作為「空間」的附屬品,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家具」逐漸的成為建立「空間系統」的必要元素。家具設計作為對空間的再設計來說,「家具」與「空間」成為一個整體,兩者相互制約、不可分割卻又互相獨立,換言之,通過家具之間的組合,可以使得空間呈現出新的機能和面貌。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所以,從「顯性世界」的角度,根本無法觀測與認識到「隱性世界」。要真正能夠認識到「隱性世界」,人的「感知的主體」必須學會回歸「隱性世界」。第二部分是關於「心智系統轉換」練習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應用。什麼是「心智系統轉換」?既然這個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的。一個「完整的人」也是重疊的,既有「顯性人體」,也有「隱性人體」。
  • 「Superman」什麼是肩峰撞擊?
    發病人群十分廣泛,上至九旬老人下至十歲兒童都有可能身患此病。令許多患者費解的是「我沒有撞到哪裡,為什麼醫生說我是肩峰下撞擊症候群,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肩峰是肩胛骨的邊緣,在肱骨頭的上方。Neer 徵檢查者立於患者背後,一手固定肩胛骨,另一隻手保持肩關節內旋位,使患肢拇指尖向下,然後使患肩前屈過頂,若誘發出疼痛,即為陽性。該檢查的原理是人為地使「肱骨大結節」與「肩峰前下緣」發生撞擊,從而誘發疼痛。圖Neer徵檢查示意圖2.
  • 你真的知道,咖啡豆養豆究竟在「養」什麼東西嗎?
    我想,大多人在網上購買豆子,購買前如果有向賣家問問題,應該十個有九個會問:「這批是什麼時候烘的?」   那麼到底,新鮮度對於咖啡豆有什麼影響呢?   以往大多消費者還停留在越新鮮越好的時候,我們大概不太需要花篇幅來講這件事。但當消費者越來越精明,開始會詢問:「這批咖啡,我能不能『馬上喝』?」
  • 被 Kanye 點名的「Diet Prada」究竟是誰?
    PRADA」究竟是誰?自本周三凌晨始,Kanye West 在個人 Twitter 帳號上連發十數條推文,曬出其靈感源自街頭品牌 VISION STREET WEAR 圖案的競選周邊,同時挑釁般喊話「Diet Prada」,這一舉動顯然是在為他近期深陷抄襲糾紛的好友 Virgil Abloh 進行強力辯護。
  • 時尚設計師vs電影導演,這些設計師表示「我兩個都要!」
    「Alessandro Michele」  Alessandro Michele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Tom Ford」  一說起兼具導演角色的時尚設計師,相信大家會第一時間會想到Tom Ford這號人物。
  • 穿上性感洋裝就是女權倒退?原來設計師們眼中的「女性主義」如此不同
    對於Phoebe Philo鐵粉們,想必都在充滿Saint Laurent既視感的性感小洋裝走上秀臺時,全都瞠目結舌地傻了眼,而面對Hedi Slimane入主Celine後「全部砍掉重練」的強勢作風,有人說這是「絕對能熱銷」的商業策略,況且Hedi Slimane身為一位風格極鮮明的明星設計師,本來就有權「做自己」;另一頭,傷心的Phoebe Philo鐵粉們則將這場秀視為「回歸男性凝視*」的做法
  • 「Stuff」究竟是什麼?
    除了「Stuff」以外,投手還有許多其他的武器,比如說出手點、進壘點、藏球、配球…等等,這些東西通稱為「Craft」(英文原意可翻為「技藝」)。如果說「Stuff」是一位投手擁有的優勢,那麼這項優勢能否被有效發揮、或是反而完全搞砸,這就是「Craft」的運用。
  • 當一名設計師在討論「氛圍感」時,他到底在設計什麼
    代表高級審美的「氛圍感美人」一夜之間被網絡廣為探討並重新定義了美的標準,而在私宅設計領域,家的「氛圍感」亦或「精神性」也在取代「網紅風」,成為設計師和業主共同追求的方向。木卡工作室的新作正是這樣一套聚焦「氛圍感營造」的作品。業主喜歡土著文化和陶器的手工感,追求溫度與詩意,嚮往自然精神。從家的本質出發,設計師將這個家打造成一個服務於日常生活且可寄託居住者情感的氛圍空間。
  • 騰訊設計師操刀「空明朝體」
    「空明朝體」的誕生正是中文字體設計師許瀚文與其開發團隊對這道問題、對字型提出的嶄新解答。  連聶永真、方序中、葉忠宜等多位設計師都在期待這套字體的誕生,究竟「空明朝體」有什麼樣的特色與亮點?就和我們一起來看。  01_粗細對比適中,提升文字閱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