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給福建莆田客戶快遞走了30幅紅木案底琺瑯作品,包括唐卡、山水、駿馬等多個圖案。昨天剛接到了莆田客戶給介紹的一個新客戶訂單,10多幅作品,12月初交貨。」10月22日,河北省平鄉縣油召鄉東上疃村,殘疾青年楊延剛在自己的工作室伏案創作著景泰藍掐絲琺瑯畫。
楊延剛在創作景泰藍掐絲琺瑯畫。 姚友諒攝
1978年出生的楊延剛,2歲時因患小兒麻痺,落下了左腿行動不便的後遺症。楊延剛從小就對美術有著超乎尋常的興趣,經常臨摹小人書裡的人物,用木棍在地上、用鉛筆在紙上畫來畫去。
楊延剛兄弟姊妹4個。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楊延剛從平鄉縣第三中學初中畢業後,就萌生了學一門掙錢養家手藝的念頭,憑藉著紮實的美術功底,開始從事烙畫葫蘆工作。
2001年5月,楊延剛從報紙上看到邢臺舉辦手工藝品展覽的消息後,便和朋友結伴前去參觀。誰也沒想到,這一場看似尋常的展覽卻影響了楊延剛的一生。「在展會上我第一次見到景泰藍掐絲琺瑯畫,當時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我一定要學會這門手藝!」時隔二十年,楊延剛說起那場展覽依然心潮澎湃。
為了追尋夢想,2002年春節過後,楊延剛孤身一人北上,先去石家莊,後到北京城,專門學習掐絲琺瑯手藝。中秋節後,楊延剛進入北京琺瑯廠工作,開始了邊打工、邊學習的經歷。
在北京琺瑯廠,楊延剛踏實細心、勤奮刻苦的精神感動了駐廠工藝大師曹先生。拜入曹先生門下後,從掐絲、點藍開始,他用兩年時間學習傳統景泰藍掐絲琺瑯燒制工藝。2005年春,楊延剛跟隨曹先生轉戰石家莊,學習景泰藍掐絲琺瑯木製工藝。
2008年,學有所成的楊延剛回到了平鄉,開辦了自己的琺瑯畫工作室。「父母年紀越來越大,我在家裡幹自己的事業,也不耽擱照顧父母,一舉兩得。」孝心滿滿的楊延剛微笑著說。
楊延剛展示自己的景泰藍掐絲琺瑯畫作品。 姚友諒攝
緊跟網絡時代腳步,實現人生夢想。2018年,楊延剛分別在抖音、快手兩個平臺註冊了「美工坊景泰藍掐絲琺瑯畫室」帳號,如今粉絲量近2000人。楊延剛說:「許多網友給他的作品點讚留言,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琺瑯畫的價值、喜歡上了琺瑯畫。」
今年3月,福建莆田林先生通過快手「刷」到了楊延剛,被他的作品所吸引,幾經了解溝通後達成了合作協議,一次性定製了20幅作品。8月,楊延剛又接到了林先生的第二批網上訂單,這一次定製了30幅。「楊延剛的作品很有特色,在按照我們意願進行創作的同時也加入了他的獨特思想,我們合作很愉快!」林先生在電話裡表達著讚許之情。
從2017年至今,為了讓更多殘疾人擁有一技之長,讓他們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立足,楊延剛在平鄉縣殘聯的邀請下舉辦了10多場培訓講座,受益學員1000多人。「楊老師講得很認真,手把手地教,真是受益匪淺啊!」平鄉縣馬魯村孫桂蘭說。
與此同時,楊延剛還辦起了線上培訓班,把學習資料和琺瑯畫製作材料郵寄到學員手中後,通過網絡平臺傳授技藝技法,解疑釋惑,跟蹤指導。「邢臺、邯鄲、衡水等距離比較近的學員經常過來現場學習,甘肅、河南、山東等地的學員都是參加雲課堂。」楊延剛說,目前有近百名學員報名參加了學習,20多位學員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楊延剛向客戶介紹景泰藍掐絲琺瑯畫工藝。 姚友諒攝
夢想照進現實,自強自帶光芒。身患殘疾的楊延剛2014年被認定為貧困戶,2017年靠著景泰藍掐絲琺瑯畫手藝摘掉了「貧困帽」。2019年9月,他被吸收為邢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他創作的琺瑯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家及省市縣舉辦的展覽,部分作品被專業收藏機構收藏。(姚友諒、李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