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阪木棉是三重縣松阪市一帶的傳統工藝品,有著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松阪木棉的顏色以藍色和灰白色為基調,花紋以條紋和方塊為主流,質樸大方,卻又不失設計感和時尚感。
松阪木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世紀後期。渡海來到日本的中國人定居在松阪市的東部一帶,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紡織技術。松阪也因此成為了日本當時擁有最先端紡織技術的地區,成為了日本的紡織中心。
公元698年,松阪的紡織工匠得到了文武天皇的賜姓「連」,作為伊勢神宮的御用工匠,為伊勢神宮的祭典活動提供布匹。至今在松阪市的東部,仍舊保留著「神服織機殿」、「神麻織機殿)這兩處神宮紡織工房,每年五月和十月的十四日,在這裡舉行神御衣祭,為神靈獻上蠶絲絹、麻布,按照古代傳統舉行納奉儀式。十五世紀以後,埃及和印度的木棉傳到了日本。比起麻布,更加暖和和結實的木棉很快就得到了日本消費者的青睞,掀起了一場紡織品革命。種植木棉需要溫暖的氣候、便於排水的土地和充足的肥料,伊勢灣和大阪灣沿海就很符合這些條件。據史料記載,松阪周邊曾經是關西木棉的重要產區,為日本當時最繁華的江戶和京都大阪地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紡織品。江戶時代,因為「儉約令」(德川幕府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時期實行的限制消費、禁止豪奢生活的政令)的施行,日本的老百姓們被迫放棄豐富多彩的裝束,花色質樸但又美觀大方的松阪木棉成為了當時最大限度的時尚。古代日本的美學講究一個「粹」字。「粹」簡單說來就是不求華奢出眾,但在素雅樸實中透露出精緻細膩。松阪木棉乍一看簡單樸素,但仔細看來卻能夠發現細緻清晰的條形圖案,恰好符合了古代日本人的美學,深受日本平民的喜愛,甚至曾一度引領了江戶時代的時尚潮流。到了現代,雖然機器生產早已代替了手工紡織,但是松阪木棉以其特有的素雅別致,依然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松阪木棉的傳統紡織技術也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越來越多的松阪當地的女性也很積極地參與到松阪木棉的產業振興中。
松阪木棉不僅可以用來製作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還可以用來製作男式襯衫、連衣裙、手提包、帽子等生活常用品。
(松阪木棉手織中心)
在松阪市內還專門設有「松阪木棉手織中心」。中心內除了販賣松阪木棉的服裝、提包等工藝品以外,還陳設有手工紡織機,遊客們可以在這裡體驗木棉紡織。中心的二樓還設有松阪木棉的紡織工房,沿用古代最傳統的手法生產松阪木棉。
一家專注商務考察、文化交流、赴日留學、健康體檢、中日貿易等一站式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