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鄉風物】尋木棉記 | 陳思呈

2021-02-12 文匯筆會

事情的起因是朋友發來一張圖片。是一棵春天的木棉樹,和同季節的所有木棉樹一樣綴滿碩花,不同的是它的枝條,枝條繁複,繁複曲折,甚至向下生長,與旁邊池塘裡倒影互相探詢——你見過木棉樹這枝條長得像楊柳一樣嗎?雖然是遒勁版的楊柳。

    

我平時在廣州路旁見過的木棉樹不要太多了,這是廣州的市花。可能問題就在市花這個身份,主題先行了。我看到的木棉樹年輕的居多,軀幹細長,筆直細長如電線桿,只比電線桿多長出枝條,花來得也生硬。

枝條不多,可能是為了給碩花讓出空間,這不怪它。但它們忘記了參差錯落才是幸福本源,枝條的方位、角度、位置,都整齊劃一,向上45度,一排排列著隊,非常無趣。真的沒有見過照片上這麼曲折的木棉。

    

朋友說,這棵木棉樹是在珠三角順德地區某個村子拍的。命運安排得巧,沒過多久,我就接了個活兒要經常去順德採訪,仿佛是一個機會去尋找這棵樹。順德的杏壇鎮是個嶺南水鄉,各個村莊環繞著各種形態的水體,魚塘溝渠河道江面,「一個生產隊就是一個島」。有的清澈有的混沌,有的豐沛有的乾涸,在這裡我還學到一個概念:有的水肥有的水瘦(透明度在40釐米上的水較瘦,25釐米以下的水過肥)。在這各式各樣的水邊,木棉和榕樹,是最常見的兩種樹。

    

到了杏壇才發現,照片上那樣的木棉樹並不是孤例,可以說時時得見。仿佛木棉樹越淮而變枳為橘,又仿佛是因為臨著水邊,它的枝條才會轉換了在城市裡的常規方向,轉而向下,向水中問詢。年紀讓它負擔累累,樹身樹枝只好加粗加重,有時還纏著薜荔或其他藤蔓,非常複雜地站在水邊。

    

這是五月,農曆四月,木棉花已謝,枝頭上換成了紡錘形的棉莢,大風天裡,棉絮從棉莢裡爆出,讓南國產生六月飛雪的驚異場景。如果是在宗祠前面,如果光線夠暗,如果進深夠深,比如杏壇昌教村的黎氏家廟,幽深的背景就能給紛飛的白絮一個黑色背景,那麼木棉樹,就像電影了。

 

我認識了杏壇的前文化站長鄧家聲,向他請教杏壇最古老的一棵木棉樹在哪裡。他覺得我問出了一個好問題,因為,恰好一個多月前,龍潭村有個開摩託車的才帶他認識了這棵樹,真是一棵寶樹。「不要說杏壇了,整個嶺南我也沒見過這麼大的木棉樹。」一個多月來,他第一次有機會帶人(就是我)去看。所以問得好不如問得巧。

    

沿著堤圍,從逢簡,過龍潭,遠遠看到前面的甘竹溪順德水道,河水在下午五點的光線中銀鱗閃閃。岸上一棵木棉,主要樹冠似被雷電打斷,剩下兩邊的分枝奮力向左右兩個方向伸展開去,正好漏出滾滾浮雲。情景堪稱炫目——

但這並不是我們尋訪的那棵。我們只是來看一看道光年間的古水閘。這裡抄一下資料:龍潭水閘,始建於1840年,1890年重修,1958年加建二級閘,1983年加固。水閘東西走向,單孔,外觀良好,現仍有相當防洪能力。

    

水閘沒有什麼可以描述的。它腳下的水道才值得描述。在我們停留的半小時裡,河面上先後進行了四種不同的人類活動:扒龍舟練習(只坐了三個人的小型龍艇)、漁民開著電動小漁船突突而過,有個大吊車在嘗試吊起一張擱淺的小艇,還有一個爸爸在教他五歲的兒子遊泳。

    

岸上除了我們,還有一個人、也只有一個人,全程默默地欣賞這一切。他先是背著手站著看,後來又抱著膝坐著看,我們來時他就在看,我們走了他還在看。我以為這裡風景太好讓他流連忘返,後來想想他應該就是那隻擱淺小艇的主人。

    

鄧站長要介紹給我的那棵木棉樹離這個水閘不遠,但那段路幾乎被荒草淹沒。半人高的芒草擦著車身,困難地走到盡頭,盡頭是一個碼頭。

    

是一個廢棄的碼頭,還有一個廢棄的房子,磚頭砌成,裡面堆了些廢棄的農具,牆上牌坊寫的是「憩君亭」,落款寫2001年重建。

    

「憩君亭」,民間有個更直接的名字叫風雨亭。它的作用類似車站。等船的人在這裡避雨,登岸的人——如果是半夜三更登岸的話——就在這裡睡到天亮再走回家。舊時從順德去廣州,要從村裡坐小艇到大渡口,換乘「紅星渡」的大渡船,從上午11點上船,下午五點多才能到,夜航船也是常有的事。

    

既然是廢棄的渡口,這個風雨亭以及通往它的道路,當然也就快要被野草淹沒。但這個地方值得遐想,它曾經是一個村落最帶有情緒的地方。這個僅僅十平方米的亭子,見識了一個村子裡最多的別離。戀人在這裡分別,年輕人在這裡遠行,從異鄉歸來的人從這裡登岸。

    

一天裡什麼時間登岸最好呢?如果歸鄉,傍晚也無妨,夜晚到來的時候最為溫馨。若是辦事,最好還是白天,足夠明亮的異地才不讓人怯惶。如果是久別的遊子,半夜登岸也是好的。在風雨亭裡等天亮的時分,可以先處理著情緒。隨著天色一點點亮起來,一點點確認這一切不是夢。然後還有一個長長的白天可以增加這種確認,把「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的時刻,儘量推遲到12個小時後。

那麼,我終於要說到這棵木棉樹了。與這個渡口和這個風雨亭,一起見識了別離和歸來的,當然還有那棵巨大的木棉樹。目測大概五個人才能環抱住樹身。分杈也多,每個分杈都讓人想爬上去坐著。這棵樹,以及我們尋訪它的這一路,芒草高過車頂,野雛菊雞蛋花都大叢大叢盛放,芭蕉葉綠油油,都很像宮崎駿的動畫片,《龍貓》裡面的情景。

只是很好奇,這麼巨大的古樹,竟然沒有任何保護的標誌。當然我暗地裡是希望知道它的人少一些,因為知名度會讓這一塊荒地被開發,半人高的芒草就會被鋤去,樹幹周圍要圍起鐵欄杆,它的脖子上要掛一塊牌子,寫著它的年齡和名字,旁邊廢棄的風雨亭,可能設一個窗口,收參觀的門票。

    

把這棵木棉的照片發給老家友人,她問我,目測有沒有我鄉北堤上的那一棵那麼大?

    

現在我已經知道,以往對木棉的「無趣」印象屬於誤讀。木棉的年紀使它形象迥異,我以前看到廣州路旁的木棉樹,可能是年輕令它們無趣。廣州當然也有古老而複雜的木棉樹,只是我沒有遇到,機緣讓我要到順德尋它。友人的提示也讓我意識到,家鄉北堤的老木棉,就與順德鄉村的這些,形神兼似。

    

前面我說到,在順德的鄉村裡,木棉和榕樹,是最常見的兩種樹。這固然因為嶺南的氣候和土壤,還有一個原因,它們長得快,「易成樹,不易成材」,其樹材砍下來後沒什麼功用。

    

榕樹是「樹幹拳曲,最不可以為器也,其本稜理而深,是不可以為材也。燒而無焰,是不可以為薪也。以其不材,故能久而無傷,其蔭十畝,故人以為息焉」(《廣東新語》),木棉也是同理。——民間大叔說,木棉樹材,就連當柴燒都燒不起來,皮又太厚,質又太松(密度太低)。只能砍成小塊,被鞋廠用來填充女裝高跟鞋的鞋跟(因為重量輕),要麼斬成案臺狀,被陶瓷廠用來做曬板(將溼陶坯放在上面晾曬,材質松能吸水)。

    

要多少雙高跟鞋才能用掉一棵木棉樹呢?

    

木材經濟價值不高,棉絮試圖挽回點自尊。木棉絮至今仍可用於填充枕頭被褥,我在大良街頭的商店裡,還看到有木棉絮賣,一斤18元。

    

但18元一斤的棉絮還是改變不了木棉和榕樹的木材在經濟上「沒用」的基本人設。「沒用」加上易長,當然也就廣泛種著。村道上山坡旁屋舍後池塘邊,總之哪哪哪都有。但有兩個地方,是標配,是必須有,別的地方有了它們也得有,別的地方沒有它們也得有。

    

一個是村口,必須標配一棵老榕樹。一個是渡口,必須標配一棵老木棉。

    

村口的榕樹我知道,相當於一個不正規但更有效的村委辦公室,一個公共議事點,講古佬,江湖賣藝的,收購廢品的,磨刀的,耕塘回來的,人人聚此。但渡口的木棉,我之前還沒有理解透。

    

這一番尋木棉的過程,確實注意到,只要有堤防、水閘、碼頭,必能見木棉。如前文所提,龍潭水閘那一棵,廢棄渡口那一棵,還包括友人提到的,吾鄉北堤那一棵,也是在韓江邊的堤防上。

    

杏壇青田村的碧雲告訴我,往南沙方向的「十八湧」,每條湧上周邊都是一些平矮的植物叢,其中如果突然有一棵高大的樹(往往是木棉),毫無疑問地那裡就是一個水閘。

    

這是一種經典的鄉村景觀,但並非無意為之。原因說起來,竟有幾分感人:木棉樹因為長得高,一旦堤防稍有頗鬆動,甚至洪水決堤,人們總能遠遠地看到它率先倒下。舊時村莊技術落後,但人們運用了木棉樹的敏感:它能敏感地感到腳下的土地變得鬆軟,它用身體語言通風報信,它其實是一棵「信號樹」。

    

以往人們常說,看到村口的老榕樹,就知道回家了。——那應該是個走陸路的人。如果走的是水路,更可能的句式是——看到渡口的老木棉,就知道回家了。這重要的與家園相關的標誌,說它沒用,豈非大不敬。

    

也許在鄉間,沒有一種樹是沒用的,正如我之前對它「無趣」的印象是一種誤解——世界上也沒有一棵樹是無趣的。

[吾鄉風物]是陳思呈在筆會的專欄,本文配圖均由她提供 

2018筆會文粹《那「通關密語」》已經出版,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可在文匯出版社微店購買,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噹噹購買

【筆會近期作品推薦】

趙雯:紀念伯父趙樸初逝世二十周年

吳學昭:一封無法投遞的信,寫給楊絳姐

舒飛廉:【武漢特稿】開城這天

張弘:今天的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童書

孔明珠:日本浴衣的故事

顧文豔:隱逝,在巴黎

曹景行:我的世博,最好的世博

曹文軒:寫在《兒童時代》七十華誕之際

吳福輝:我們家族的一百年

嚴修:「儂」——一個令人驚嘆的字

林語塵:我總能遇到一些可愛的人

相關焦點

  • 那香海——暖陽閒景悅時光,此心安處是吾鄉
    時至今日,掙脫固化模式的裹挾,去遠方尋一處歸宿,沉浸其中去生活,一段看似游離的時光,卻能尋覓到更為健康、更為理想的新型生活方式。是出離也是回歸不做旅途的過客,要做遠方的歸人記刻時間的不僅有時鐘,還有年輪;淨化呼吸的不僅有盆栽,還有森林;點亮夜晚的不僅有電燈
  • 蒼山雪,洱海月,吾鄉東方等你約
    酒店是旅行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個你們同意吧,在這兒尋一家客棧或酒店不是難事,但如果想找一家極致浪漫又不失品位的就並不容易,那洱海東岸較晩開發的海東鎮裡就藏著這樣一家民宿——大理【吾鄉東方·海景Villa】。【吾鄉東方·海景Villa】,位於大理夢雲南海東房別墅區,立於懸崖之上,臥風而眠,看山看水看雲。
  • 《陳情令》之魏嬰: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當魏嬰把自己當作故鄉的時候,反倒有了幾許灑脫。真正的灑脫。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他,是不系之舟。倒也無掛礙,得自在。把自己當作故鄉時,如同金剛不壞之身。此心安處是吾鄉。他心安著,住在溫暖的予他力量的故鄉裡,紛擾嘈雜,又能耐他何?此心安處是吾鄉的人,才是最強大的,難以彎折的人。亦是當得美好邂逅和永恆的人。祝福魏嬰。也祝福我們。此心安處是吾鄉。
  • 蘇軾為朋友的小妾填的一首詞,「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驚豔了時光
    首先說明「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詩的來歷,蘇軾和朝廷中諸多新黨派政見不和,一些人想要陷害蘇軾,便上奏蘇軾的詩有誹謗朝廷之意。蘇軾被貶黃州後,他的好友王鞏也收到牽連被貶,蘇軾得知後為舊友北歸接風。兩人飲酒之時王鞏的愛妾柔奴唱歌助興,蘇軾為柔奴的歌聲打動,唱閉,蘇軾問柔奴從嶺南來到窮鄉僻壤是否習慣,柔奴回答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熟知你的鄉人中,一言一行都被放大,你可能成為這一簇人關注的焦點,禮節須周全,謙恭少芥蒂,以維持鄉人的認同和接納。當你低頭獨行、目不旁顧,或擠出笑意、點頭示好時,還有歸鄉的溫馨與自適?老家的熟人,鄰裡鄉親,當然是要見,都是熟悉的陌生人;新年的吉語,祈福求安之類的話,當然是要說,都是重複的老套話。
  • ​【故裡風物】《馬齒莧》
    【故裡風物】馬 齒 莧文/安東        目下,
  • 【煮茶品茗】此心安處 是吾鄉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唐】白居易身心安處為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水竹花前謀活計,琴詩酒裡到家鄉。榮先生老何妨樂,楚接輿歌未必狂。
  • 給心靈自由,蘇軾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本是受唐代詩人的啟發
    縱覽蘇軾的經典宋詞,帶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句「一首煙雨任平生」,還有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千百年來每個人所經歷的風雨,都是一樣的,若希望在這個世界當中獲得人生的精彩,就只能回望我們的內心,建立強大的內心世界。
  • 萌茶茶: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好一個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昨晚,看金礦的太太JUJU發了一段文,分享他與金礦創業賣橙子的經歷。她稱金礦為「金哥」,她說金哥不僅能說,也會寫,還很聰明,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對丈夫的喜愛與敬重。
  • 品味檸檬|柏梓檸檬黃 醉美是吾鄉
    檸檬金果脫貧困,柏梓鄉民人人愛。一路走來,我們踏著雅興,串著愜意,回到柏梓檸檬基地。只見人山人海,展臺瞬間變舞臺。看吧,舞臺中央,小小萌娃罩著碩大的檸檬道具,表演者檸檬王國的童話;蹁躚舞女揮動著飄逸的裙擺,傳遞著豐收的情懷;也許是對文字的敏感,那段精彩的雙人快板至今難以忘懷:甲:「快板這麼一打呀,我來誇一誇。」乙:「你想誇誇啥?」
  • 此心安處是吾鄉-《誰有我家鄉風韻》詩詞書法精品欣賞
    全書四個章節,分別是「此心安處是吾鄉」「最是中山故國情」「平山代有英雄出」「文章同道亦同根」,收錄了由張志平先生攜手300多位書法家、篆刻家創作的300多幅詩詞書法、200多方印章。這些書法家們來自全國各地,年齡最大的99歲, 最小的僅10歲,書寫的體例齊全,件件都是精品。這些精美的書法作品不但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也表達了書法家們對平山這片熱土的思想感情。
  • 蘇東坡詩詞:「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要讀懂這首詞,就需要了解他的寫作背景。這首詞在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裡未作編年,準確寫作時間需要推算,好在顧隨先生《東坡詞說》中說這首詞跟《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所抒寫的感情接近,並且這首詞有「忘卻成都來十載」的話,同樣是十年,所以他推斷兩詞屬稿日不會相差很遠。
  • 薦書|美國山川風物四記
    美國自然美學大師艾溫•威•蒂爾耗時十五年,行程七萬六千英裡,記錄美國大陸四季更替的自然風貌而成的「美國山川風物四記」便是用記錄自然生活來教授生活,引導廣大讀者認識自然,欣賞自然,尋找自己。正如作者所說,重要的不在於走了多遠,走了多快,而在於看到了多少。
  • 木棉(上)
    ■感覺來到北方那兩棵老樹,是木棉古村落最老的木棉樹。永堅書室最早建於清中,為當年木棉子弟治學場所。木棉村類似的私塾還有不少,如寶珊書舍、文植公書舍、永寬書室、致堂書舍等,木棉村當年好學之風可見一斑;而木棉村古建築前栽的木棉樹還有不少,如東、北門樓,清逸堂、榕溪公祠、謝氏大宗祠門前等,此村偏愛木棉可見一斑。木棉村也因為遍植木棉,有別於其他村種植榕樹,而成為其「木棉」村名的來由。木棉村距小城以南13公裡,屬太平鎮,曾叫紅棉大隊,轄14個自然村。
  • 蘇軾最有哲理宋詞,「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裡的「心安」是啥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的一句精彩宋詞,原詞題目是《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出自柔奴(王定國侍女,即寓娘)之口,但是卻表達出了蘇軾內心所想的。對於這一句宋詞的翻譯,大多數都認為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但是卻並沒有搞清楚蘇軾所說的「心安」究竟是什麼?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這首詩的前四句巧妙地以形象、生動、新穎、奇警的鴻雪意象,譬,喻人生漂泊無定、聚散難憑的經歷,蘊含著深刻的哲思,此為全詩的重心所在。這樣,「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遊」,也就成了千秋智者悟道之言,但真正能夠記取並且踐行的,其實也未必有很多人。子由見到此詩,當即奉和,詩云:「貧賤終身未要羞,山林難處便堪愁。近來南海波尤惡,未許乘桴自在遊。」意思是眼前的政治風波,濤驚浪惡,大概你想退隱全身,恐怕也很難做到。果然不久,東坡就遭到了控告、誣陷。
  • 投資中的節奏:此心安處是吾鄉
    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知識,似乎知識越多,能力就越大,但人都是有極限的,在極限之內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節奏,而超出了這個極限,就會被外物的節奏牽引,最終失去自己的節奏。所以,有了能力圈的概念。所謂的能力圈,就是那個可以感受自我的地方。我們熟悉那裡的一草一木,熟悉那裡的潮漲潮落,熟悉那裡的變與不變。
  • 尋薈記鮮粹蘆薈原膠怎麼樣 尋薈記鮮粹蘆薈原膠好用嗎
    想要改善肌膚狀況,就來試試尋薈記鮮粹蘆薈原膠吧!還不了解尋薈記鮮粹蘆薈原膠怎麼樣的朋友,快來跟著好物君一起看看尋薈記鮮粹蘆薈原膠怎麼樣吧!尋薈記鮮粹蘆薈原膠適用於各種肌膚,由於尋薈記蘆薈膠凝膠膏的質地溫和安全,也可以用於全身各處。
  • 寶應風物記:蓮藕之緣
    寶應風物記:蓮藕之緣文/老C羅墩子東頭的蘆葦蕩田改成藕田是村民及村幹部的明智之舉。這裡地勢低洼,蕻渣鬆軟肥沃。這裡人,土地,荷藕合成一體,形成了特定的資源和技術物質優勢。因此家鄉也被稱為聞名遐邇的荷藕之鄉。荷藕,產於我國,迄今已有三千餘年歷史。荷藕有七孔與九孔兩個品種,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極佳的美食,桂花糯米藕,蓮藕粥,蜜汁藕等耳熟能詳。特別是小時候媽媽常做的糖醋藕片,脆中略酸微甜,記憶猶新!藕的藥用價值也挺高,製成粉衝了吃,消食止瀉,開胃清熱,滋補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