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章5000字,閱讀需時十分鐘。一起走進從化「吳哥」!
木
文/含辛魚
三月初的一場大雨過後,小城的木棉花綻放了。
■感覺來到北方
那兩棵老樹,是木棉古村落最老的木棉樹。樹齡超百年、樹圍三人抱,矗立在西門旁、永堅書室前。兩棵老樹枝幹互為伸展,在老建築的上空交織出一幅蒼遠高古的秦晉畫卷。永堅書室坐東面西、兩進,硬山頂、凹鬥門。兩側為青雲巷,巷門灰塑蟠桃。左巷曰「文明」,右巷曰「翰墨」。二進為「悠達堂」,立於民國丙辰年(1916)。永堅書室最早建於清中,為當年木棉子弟治學場所。木棉村類似的私塾還有不少,如寶珊書舍、文植公書舍、永寬書室、致堂書舍等,木棉村當年好學之風可見一斑;而木棉村古建築前栽的木棉樹還有不少,如東、北門樓,清逸堂、榕溪公祠、謝氏大宗祠門前等,此村偏愛木棉可見一斑。木棉村也因為遍植木棉,有別於其他村種植榕樹,而成為其「木棉」村名的來由。木棉村距小城以南13公裡,屬太平鎮,曾叫紅棉大隊,轄14個自然村。區域東至魚良頭,南至乪車,西至龜咀,北至李家鋪,面積近4平方公裡。木棉村人口八千人,是從化數一數二的大村,人稱「萬人村」。姓氏有梁、陳、李、謝、廖。梁姓人元朝時已落腳木棉;陳姓人原英、原顯、原達三兄弟於元末從番禺燕塘遷木棉西嶺村,另一支陳姓人於清光緒年間由花都獅前遷木棉塘肚村;廖姓人則定居於木棉合記村、大興莊村,均由西嶺村遷至該地。如今,最早遷入的梁姓人已不見蹤影,陳、李、廖也人丁單薄,唯有謝姓一家獨大,成為木棉村最大的姓氏。1958年,一條可通汽車的大木橋飛架神崗墟與木棉村兩岸,村民靠船出行的日子成為歷史。打樁隊和懂木藝的村民齊上陣,斧鑿刀鋸,幾個月就架好大木橋。1965年,廣州市長曾山視察神崗,地方提出要新建一座神崗大橋。木棉村人、原神崗公社書記謝榕新是當年建橋的指揮者之一。謝老今年已90歲高齡。我到其家中拜訪,見他仍精神矍鑠、聲如洪鐘,戴上老花鏡還能看到報紙的小字。1952年,謝榕新被組織作為先進對象保送到南方大學讀書。時值土改轟轟烈烈進行,他只讀了三個月就回鄉,被組織分派到呂田搞土改。50年代末,先後在呂田、神崗任鄉長。70年代初主政溫泉。1975年進入從化縣委班子,直到1989年在縣政協副主席任上退休。說起當年建橋往事,謝老還記憶猶新。當時建橋一無經驗二缺資金,建橋大軍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第一個要啃的「硬骨頭」是築橋墩。水中打墩要築防塌牆,一個橋墩就要耗費上千個沙包。此時人稱「木棉魯班」的謝炳其想到了替代方法,用滿山遍野取之不盡的狼箕草作沙包的部分填充物,既增加韌性又節省一大筆開支。建橋第二個要啃的「硬骨頭」是打橋樁。 此時來了由木棉村民自發組成的打樁「援軍」。他們自帶乾糧,掄槌奮戰,硬是將1000多條大木樁穩穩「釘在」流溪河底。14個月後,一條6米多寬、234米長的石拱大橋長虹臥波,木棉村民奔走相告,喜若過節。從1966年建成到2002年自然坍塌,神崗大橋屹立流溪河36年,成為一代木棉村民戰天鬥地的精神象徵。
■永堅書室前的光影」
如今,一條新橋早替代昔日的舊橋繼續方便兩岸往來。流溪河溫情脈脈地在橋下流淌,不再變得狂傲不羈。發源於從北山區的流溪河一路南流,貫穿從化全境,最終在白雲區匯入珠江。它像一條蠻龍,在流到神崗平原時呈現了最劇烈的河道變化,一如木棉村雲譎波詭的百年風云:執法者與作奸犯科者、英雄與土匪、留洋博士與一介草民的故事匯於一處劇烈上演;流溪河還像一條臍帶,讓相距百裡的兩地血脈相連我再進木棉,已是庚子春。這次我要找尋「木棉」二字最早的證據。我在從化中學利傑輝老師的牽線下,聯繫到了熱心村史的謝偉詩。他是機關幹部,五十出頭,近年致力於木棉村史修編。我們約定在木棉村東向見面。木棉古村落坐西向東。村前有一棵大榕樹,榕樹外有一個風水塘。從北到南依次分布著樂善裡、梁木巷、敦和裡、仁和裡、上馬石、協成裡、福厚裡、居仁裡、烏衣巷九條巷。我從北門進入,來到東門的村落。約定的幾位老人已坐在羽善西公祠前的橫頭凳上閒聊。遠處忽見一小電驢疾馳而來,車上的老人把腳一伸,就剎在我面前。說,我買菜去了,來遲啦!來人叫謝達興,人稱「肥仔興」。興叔從懷裡掏出一本書,小心翻開包裹的塑料紙,原來是謝氏老族譜的複印件。興叔頭戴一頂白色鴨舌帽,身穿一件黑色大棉衣。一字花白胡,身材肥胖。興叔今年78歲,或是身材亙古未變,花名從年輕叫到老。20歲前在車站賣過票、當過拖拉機手;20歲後回家務農,晚年煮飯帶孫。興叔熱心村務,手頭的老族譜雖然是複印件,也為數不多了。■羽善西公祠前「窮追不捨」興叔
我們先從羽善西公祠開始參觀。這個祠堂名有點怪,原來「羽善西」不是姓西名羽善,而是包含了謝氏三個太公的名字。祠堂坐西向東,三間三進;硬山頂,龍船脊。一進左右構件為石獅擎託蝦公梁、石板月臺。大門的石門額陰刻「羽善西公祠」五個雄健行楷大字。一二進有西式拱門廡廊相連,拱門之上有《商山四皓圖》《老少平安圖》壁畫,畫的是漢初四隱士、五子戲老,蘊含無為、多子、長壽的吉祥含義。二進中堂高懸黑底金漆「濟鳳堂」木匾,落款「二十存裔孫謝廷鈞敬書」。三進為謝氏祖宗神堂。羽善西公祠解放前作過私塾,60年代做過榨油廠、荔枝幹加工場,70年代做過大隊部,如今為老人活動中心,見證了木棉村不同時期的歷史。■省文保單位明代建築五嶽殿
五嶽殿坐西向東,三間兩進。首進四柱,迎面一張供案;二進八柱,又是一張供案。大紅木柱矮而粗壯,明代建築氣息撲面而來;供案後的石香爐香灰滿瀉、大殿頂層燻黑,正是香火鼎盛的明證。大殿兩側牆上掛滿了鐫刻人名的木匾。木棉村凡年滿五十周歲、同一年出生的村民均集體刻名上匾,以告祖先。最後為神臺,分三層供奉神像。洪聖、車公、太保、土地等諸路大神分踞上下,中間一層供奉《封神榜》的「五嶽」:黃飛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蔣平。木造像原為名貴的香樟,破四舊時全部燒光。每年的春節來臨時,「五嶽」中的其中一嶽就會被請出廟宇「活」一回。■木棉「鬧元宵」
點亮,是一種美德!
歷史碎片落到陽光下,都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