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上)

2021-02-12 含辛魚

溫馨提示:本章5000字,閱讀需時十分鐘。一起走進從化「吳哥」!

文/含辛魚

三月初的一場大雨過後,小城的木棉花綻放了。

街口大橋頭、科技樓前、婦兒中心旁,木棉樹把自己開成一束巨大的火把。木棉花碩大肥厚、絨毛密布,並以極具侵略性的鮮紅向花間宣告王者的降臨,同時也逐漸掃去人們心頭積壓多時的陰霾。一個多月前,天降瘟疫。小區封閉、店鋪關門、街道冷清;一個多月後,鏖戰漸見分明,封閉的城市逐漸回復生氣我忽然想起了木棉古村落的兩棵老木棉樹。我最後一次見到它們是戊戌歲末,那時它們結滿了青澀的指頭大小的花苞。兩個多月過去了,想必現在也是滿樹紅花!可惜封村,我只能遙想它綻放的芳華了。瘟疫的封鎖,不但封鎖了人們的生活,也封鎖了我寫作的熱情。從採訪木棉村第一位老人謝榕新,到最後一位老人謝何卜,我幾下木棉,經歷了一次時間跨度最長的鄉村史記寫作。直到五月份,線裝書君對我說,線裝書《從化鄉村史記》之二的開印,就等你《木棉》收官啦!這猶如在我腦殼頂猛拍一掌!把我「拍回」戊戌歲末的木棉樹腳下。

■感覺來到北方

那兩棵老樹,是木棉古村落最老的木棉樹。樹齡超百年、樹圍三人抱,矗立在西門旁、永堅書室前。兩棵老樹枝幹互為伸展,在老建築的上空交織出一幅蒼遠高古的秦晉畫卷。永堅書室坐東面西、兩進,硬山頂、凹鬥門。兩側為青雲巷,巷門灰塑蟠桃。左巷曰「文明」,右巷曰「翰墨」。二進為「悠達堂」,立於民國丙辰年(1916)。永堅書室最早建於清中,為當年木棉子弟治學場所。木棉村類似的私塾還有不少,如寶珊書舍、文植公書舍、永寬書室、致堂書舍等,木棉村當年好學之風可見一斑;而木棉村古建築前栽的木棉樹還有不少,如東、北門樓,清逸堂、榕溪公祠、謝氏大宗祠門前等,此村偏愛木棉可見一斑。木棉村也因為遍植木棉,有別於其他村種植榕樹,而成為其「木棉」村名的來由。木棉村距小城以南13公裡,屬太平鎮,曾叫紅棉大隊,轄14個自然村。區域東至魚良頭,南至乪車,西至龜咀,北至李家鋪,面積近4平方公裡。木棉村人口八千人,是從化數一數二的大村,人稱「萬人村」。姓氏有梁、陳、李、謝、廖。梁姓人元朝時已落腳木棉;陳姓人原英、原顯、原達三兄弟於元末從番禺燕塘遷木棉西嶺村,另一支陳姓人於清光緒年間由花都獅前遷木棉塘肚村;廖姓人則定居於木棉合記村、大興莊村,均由西嶺村遷至該地。如今,最早遷入的梁姓人已不見蹤影,陳、李、廖也人丁單薄,唯有謝姓一家獨大,成為木棉村最大的姓氏。
木棉雖然叫木棉,但謝何卜老人告訴我,它最早是叫「連塘」的。老人身材矮小、面如滿月。他是原村裡的老支書,人稱「何卜仔」,叫得雖嫩,但已九十高齡。他九歲喪父,與母親及弟弟三人相依為命。乞討、看牛、耕田,為生存苦活做盡。解放前阿卜隨叔父到廣州的氈帽廠打工,解放後回鄉參加土改。他出身貧苦、思想上進,20出頭就先後入團入黨,25歲就當上副鄉長。從60年代到80年代,他當過村社幹部,直到80年代末辭職回鄉,在家務農種菜,一晃30多年過去。我找到他時,他正在自家獨居小樓的院落前餵雞。一樓有兩間房,一間自己住,一間雞住。其實院落大部分都是雞的「地盤」,他反倒給雞「包圍」了。老人對木棉村的歷史娓娓道來,其中「連塘」的叫法,形象地反映了木棉當年的地貌。木棉村以前四周被大大小小的水塘包圍,只有東門「東閣」、南門「南躍」、西門「西園」、北門「北拱」四大向有出路。這些水塘是河流泛濫的產物。木棉村至今流傳一首童謠:「禾塘莊,小兒郎,騎牛過海又過塘;堂陂前,水車轉,阿叔駛牛去耕田,田頭過,隔海邊,阿嬸摞草要搭船;船頭望,天蒼蒼,白鶴飛過沙尾莊……」這是一幅木棉式的田園牧歌圖畫:大人小孩騎牛過河又過塘,女人割草結伴乘船歸,樹密草深驚起鶴紛飛。童謠描寫的景象大多與水有關,當中說到的「海」,便是流溪河。木棉村夾在「一山一水」之間的木棉平原。流溪河呈「W」型從村的東南面蜿蜒流過,白石山、觀音山、梅田山、西嶺組成的小山脈在村的西北面一字橫亙。木棉古村坐落於小平原中心,九縱十三橫的舊民居東北至西南梳式排列,祠堂、書舍、廟宇環布邊緣。村落形狀就像一隻瓶底朝西北、瓶口向東南的寶瓶,瓶中似有天上之水,源源不絕地傾倒在流溪河中。木棉古村落西南面環抱瓦崗林,北面是老虎竇,都是古代茂密的原始森林。瓦崗林是雀鳥翔集的「小鳥天堂」,老虎竇卻是老虎吃人的「人間地獄」,但這些都比不上狂怒時的流溪河。清鹹豐二年(1852),木棉下了十天十夜的暴雨,東北面的堤壩被洪水擊穿,木棉村成了汪洋澤國,南面靠河的民居洪水淹到門楣。洪水退後,木棉村外圍就留下大大小小的水氹,大的居然有百米寬數米深。大水氹是木棉村無力抵抗自然的證據,但也是「禍兮福之所倚」,它又是上天賜予的天然屏障。此後,木棉村民依靠聰明才智將「變害為利」發揮到極致,儲水、防火、防盜、灌溉、洩洪、養魚,都靠它們了。
木棉村民還利用流溪河水建造水車汲水蔭田。當年的河流沿岸,矗立著幾十輪巨大的木水車。吱吖聲動,將河水源源不斷地抽到良田,最多一處有八輪水車同時轉動。時光流轉,水車消失,卻留下今日「八隆車」的地名。為了讓高處的良田也得到灌溉,農民每年都將表土挖開,擔到外圍堆放。久而久之,田地之間就堆起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土墩,留下如今柿仔墩、田墩等地名。
流溪河分隔兩岸,村民過去出行靠乘船。耕作趁墟割草,都要乘船。木棉村在龜咀、神崗墟有兩個橫渡,村民來往兩岸要乘「橫水渡」。這是一種簡易小木船,一次能載20多人。船夫謝星林當年擺渡過無數人。他長篙在手,一舟平浪。每年秋分,三百洞山上的野草日漸枯黃,又到割「八月草」的好時節。村婦們天沒亮就結伴同行,乘船過河到河對岸的三百洞山割草。清康熙年間從化縣儒學署教諭王壯猷有詩讚曰:「蓬鬆高髻上山頭,割草全憑利器收。但覺初三新月白,輸她腰帶一鐮鉤。」

1958年,一條可通汽車的大木橋飛架神崗墟與木棉村兩岸,村民靠船出行的日子成為歷史。打樁隊和懂木藝的村民齊上陣,斧鑿刀鋸,幾個月就架好大木橋。1965年,廣州市長曾山視察神崗,地方提出要新建一座神崗大橋。木棉村人、原神崗公社書記謝榕新是當年建橋的指揮者之一。謝老今年已90歲高齡。我到其家中拜訪,見他仍精神矍鑠、聲如洪鐘,戴上老花鏡還能看到報紙的小字。1952年,謝榕新被組織作為先進對象保送到南方大學讀書。時值土改轟轟烈烈進行,他只讀了三個月就回鄉,被組織分派到呂田搞土改。50年代末,先後在呂田、神崗任鄉長。70年代初主政溫泉。1975年進入從化縣委班子,直到1989年在縣政協副主席任上退休。說起當年建橋往事,謝老還記憶猶新。當時建橋一無經驗二缺資金,建橋大軍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第一個要啃的「硬骨頭」是築橋墩。水中打墩要築防塌牆,一個橋墩就要耗費上千個沙包。此時人稱「木棉魯班」的謝炳其想到了替代方法,用滿山遍野取之不盡的狼箕草作沙包的部分填充物,既增加韌性又節省一大筆開支。建橋第二個要啃的「硬骨頭」是打橋樁。 此時來了由木棉村民自發組成的打樁「援軍」。他們自帶乾糧,掄槌奮戰,硬是將1000多條大木樁穩穩「釘在」流溪河底。14個月後,一條6米多寬、234米長的石拱大橋長虹臥波,木棉村民奔走相告,喜若過節。從1966年建成到2002年自然坍塌,神崗大橋屹立流溪河36年,成為一代木棉村民戰天鬥地的精神象徵。

■永堅書室前的光影」

如今,一條新橋早替代昔日的舊橋繼續方便兩岸往來。流溪河溫情脈脈地在橋下流淌,不再變得狂傲不羈。發源於從北山區的流溪河一路南流,貫穿從化全境,最終在白雲區匯入珠江。它像一條蠻龍,在流到神崗平原時呈現了最劇烈的河道變化,一如木棉村雲譎波詭的百年風云:執法者與作奸犯科者、英雄與土匪、留洋博士與一介草民的故事匯於一處劇烈上演;流溪河還像一條臍帶,讓相距百裡的兩地血脈相連我再進木棉,已是庚子春。這次我要找尋「木棉」二字最早的證據。我在從化中學利傑輝老師的牽線下,聯繫到了熱心村史的謝偉詩。他是機關幹部,五十出頭,近年致力於木棉村史修編。我們約定在木棉村東向見面。木棉古村落坐西向東。村前有一棵大榕樹,榕樹外有一個風水塘。從北到南依次分布著樂善裡、梁木巷、敦和裡、仁和裡、上馬石、協成裡、福厚裡、居仁裡、烏衣巷九條巷。我從北門進入,來到東門的村落。約定的幾位老人已坐在羽善西公祠前的橫頭凳上閒聊。遠處忽見一小電驢疾馳而來,車上的老人把腳一伸,就剎在我面前。說,我買菜去了,來遲啦!來人叫謝達興,人稱「肥仔興」。興叔從懷裡掏出一本書,小心翻開包裹的塑料紙,原來是謝氏老族譜的複印件。興叔頭戴一頂白色鴨舌帽,身穿一件黑色大棉衣。一字花白胡,身材肥胖。興叔今年78歲,或是身材亙古未變,花名從年輕叫到老。20歲前在車站賣過票、當過拖拉機手;20歲後回家務農,晚年煮飯帶孫。興叔熱心村務,手頭的老族譜雖然是複印件,也為數不多了。

■羽善西公祠前「窮追不捨」興叔

我們先從羽善西公祠開始參觀。這個祠堂名有點怪,原來「羽善西」不是姓西名羽善,而是包含了謝氏三個太公的名字。祠堂坐西向東,三間三進;硬山頂,龍船脊。一進左右構件為石獅擎託蝦公梁、石板月臺。大門的石門額陰刻「羽善西公祠」五個雄健行楷大字。一二進有西式拱門廡廊相連,拱門之上有《商山四皓圖》《老少平安圖》壁畫,畫的是漢初四隱士、五子戲老,蘊含無為、多子、長壽的吉祥含義。二進中堂高懸黑底金漆「濟鳳堂」木匾,落款「二十存裔孫謝廷鈞敬書」。三進為謝氏祖宗神堂。羽善西公祠解放前作過私塾,60年代做過榨油廠、荔枝幹加工場,70年代做過大隊部,如今為老人活動中心,見證了木棉村不同時期的歷史。
羽善西公祠的背後是全村的制高點德仁公樓,這是一幢四層四方的鍋耳牆碉樓。1950年3月,盤踞在木棉村的一股土匪襲擊司南鄉政府,鄉幹部撤退到德仁公樓。土匪欲放火燒樓,被村民阻止。縣武裝部派兵增援,驅散了土匪。羽善西公祠的南側是全村最老的建築五嶽殿。「木棉」二字最早的證據就以嵌頭聯的形式鐫刻在石門框兩側:穆穆威靈光萬戶,綿綿德澤普千家。「穆」「綿」二字,正是諧音「木棉」。五嶽殿有「梁家地、謝家屋」之說。其原址在老虎竇,村民得風水師指點,說東門的梁家地是吉地。謝姓人向粱姓人買地建廟,又怕梁家反口。風水師指點迷津:在大梁上刻字,是為「大梁壓小梁」,再容不得梁家反口。如今五嶽殿的大梁上果見明、清刻字,最早的刻字為「明成化六年(1470)重建」字樣。當初為求神佑,如今成了斷代「活化石」。

■省文保單位明代建築五嶽殿

五嶽殿坐西向東,三間兩進。首進四柱,迎面一張供案;二進八柱,又是一張供案。大紅木柱矮而粗壯,明代建築氣息撲面而來;供案後的石香爐香灰滿瀉、大殿頂層燻黑,正是香火鼎盛的明證。大殿兩側牆上掛滿了鐫刻人名的木匾。木棉村凡年滿五十周歲、同一年出生的村民均集體刻名上匾,以告祖先。最後為神臺,分三層供奉神像。洪聖、車公、太保、土地等諸路大神分踞上下,中間一層供奉《封神榜》的「五嶽」:黃飛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蔣平。木造像原為名貴的香樟,破四舊時全部燒光。每年的春節來臨時,「五嶽」中的其中一嶽就會被請出廟宇「活」一回。
正月初十一,一列隊伍在燃燒的松明火指引下衝破夜幕,疾走在青磚灰牆下。神像端坐在四人抬的木椅上,合著抬像人的肩膀有節奏地上下跳動——這是木棉村一年一度的「遊神」習俗。數十名青壯年跟在神像後魚貫而行,神情虔誠而嚴肅。偶有頑童躲在黑暗處、牆角處、屋頂處飛來小石,遊神隊仿佛有神功護體,眾人毛髮絲毫未損。遊神隊從東門出發,環走村落一周,連走四圈。遊神前,眾人先吃茨菇炆豬肉,寓意丁財兩旺;遊神後,眾人回到東門,爭搶族長拋下的甘蔗,寓意來年生活比蔗甜。從年十一到年十四,四大向的村民各有一次遊神的機會。有一年,北向的村民永久地失去了這個機會。遊神隊不慎跌斷了神像的一支手臂,被視為不詳之兆,因而整個北向村民被褫奪了遊神的資格,遊神也改為從年十二開始,從四天變成三天。到了年十五,是元宵節,也是一年一度盛大的廟會。如今遊神習俗已消失,鬧元宵卻保留下來。白天,逛廟會、打功夫、舞醒獅;晚上,吃大餐、擲彩門、燒煙花,歡樂延續一整天。

■木棉「鬧元宵」

點亮,是一種美德!

歷史碎片落到陽光下,都熠熠生輝

相關焦點

  • 龜紋木棉
    每每這個季節,總要站在木棉樹下,仰頭看那滿樹的紅花,等待一朵鏗鏘落下的木棉。至於我作為一株木棉樹的形象,哦不對,我只能作為一株彌勒異木棉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但無論跟誰站一起,都能凸顯我的穩重。最近,又有一個木棉走進我的心裡了,它叫龜紋木棉(Pseudobombax ellipticum)。它是像木棉一樣硬朗呢,還是像美麗異木棉一樣嬌美?
  • 彌勒異木棉
    原產於南美洲,因其樹幹似彌勒佛的大肚子,引入國內後稱其為彌勒佛樹,後來中國植物標本館給它正名彌勒異木棉。細心的盆友發現,怎麼它不是木棉科麼?是,原來是,後來木棉科打包賣給錦葵科了。彌勒異木棉的拉丁是Ceiba chodatii ,它的屬名Ceiba原稱爪哇木棉屬,這是印尼對爪哇木棉的稱呼,種加詞chodatii是紀念瑞典植物學家羅伯特·喬達特Robert Chodat (1865-1934)。
  • 【木棉樹】
    木棉含春笑,醉陶一城人。          岑溪,一個美麗的小城。驚蟄節來臨之際,木棉花爭相鬥豔,深紅而碩大的花兒,由木棉樹俏麗在枝頭,如火雲般一樹樹,一片片,給岑溪畫上了菲紅的春色。   如果說,廣西的映山紅似岑溪山裡春天的晚霞,那麼岑溪的木棉花則是岑溪城市鄉村的朝雲。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面貌,就是嫣紅如火。
  • 英雄之樹——木棉
    四季花園以豐富的色彩展示著四季花卉之美,周邊配以極富熱帶風光的棕櫚科植物,有著「英雄樹」之稱的木棉就在這裡。木棉(Bombax ceiba)木棉(Bombax ceiba)為木棉科木棉屬落葉大喬木,樹幹粗壯,高可達25米。除了樹形高大,它的花也非常美麗。廣州人特別喜愛木棉,把木棉選作廣州市的市花。木棉花
  • 華軟絲木棉!
    如今十二月初,華軟萬眾期待的絲木棉花已相繼開放,但因今年疫情的特殊原因,萬眾矚目的絲木棉只有華軟在校師生、工作人員能飽眼福了,校外人員只能通過網絡途徑來觀賞這一年一度的「華軟絲木棉節」。絲木棉,因其開花時,滿樹的粉紅色花朵,猶如一個個迎風飛舞的粉紅小精靈暫住在這酒瓶身樹上,所以也被稱為「美人樹「、」酒瓶子樹「。而華軟有著全市種植面積最大、最集中的的絲木棉花海。隨著時間的推移,華軟漸漸被這粉紅色花海覆蓋。
  • 傳統工藝:松阪木棉
    松阪木棉的顏色以藍色和灰白色為基調,花紋以條紋和方塊為主流,質樸大方,卻又不失設計感和時尚感。松阪木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世紀後期。渡海來到日本的中國人定居在松阪市的東部一帶,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紡織技術。松阪也因此成為了日本當時擁有最先端紡織技術的地區,成為了日本的紡織中心。公元698年,松阪的紡織工匠得到了文武天皇的賜姓「連」,作為伊勢神宮的御用工匠,為伊勢神宮的祭典活動提供布匹。
  • 教育與成長故事|木棉樹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生命歷程的每個節點上,木棉樹一直溫暖和指引著作者,就那麼相伴相隨,就那樣在記憶中揮之不去。透過文本,一種對小人物的溫情,一種對青少年成熟和成材的熱切期盼,隱約可感。——責編:鄭燕濤木棉樹文/鄭燕濤我的生命軌跡,似乎註定與木棉樹有關。
  • 關於木棉樹
    太好看了,我對短暫春天的記憶大半來自於木棉樹。我看過很多的木棉樹,開在家附近的空地的那一棵,初中時總是和朋友騎自行車路過,開在老城區裡的那幾棵,坐車從橋上過時往下望就能看到一片紅……我記住的,沒記住的,我最喜歡的那一棵,長在堤壩對面的路邊,那條路有好多的木棉樹,可它最不一樣。
  • 棉花丨木棉纖維知多少
    在不同的溶解條件下,分別將木棉纖維置於不同的酸性和鹼性溶劑中,一定時間後纖維的溶解情況見表。(2)染色性木棉纖維上染率較低,僅為63%,可用於染色的染料種類較少,通常採用直接染料對其進行染色。主要是由於纖維中含有大量木質素和非纖維素類物質,它們與纖維素大分子互相糾纏以及分子間作用力的影響,阻礙了纖維素上部分羥基的活性,染料分子不能順利進入纖維內部,導致織物染色不勻、色牢度差。(3)熱性能熱降解溫度是表徵纖維熱穩定性最重要的指標,研究表明,木棉纖維的熱降解溫度比棉低,熱穩定性差。
  • 木棉(無圖暢讀版)
    我到其家中拜訪,見他仍精神矍鑠、聲如洪鐘,戴上老花鏡還能看到報紙的小字。1952年,謝榕新被組織作為先進對象保送到南方大學讀書。時值土改轟轟烈烈進行,他只讀了三個月就回鄉,被組織分派到呂田搞土改。50年代末,先後在呂田、神崗任鄉長。70年代初主政溫泉。1975年進入從化縣委班子,直到1989年在縣政協副主席任上退休。說起當年建橋往事,謝老還記憶猶新。
  • 我愛家鄉的木棉樹
    品質閱讀,發現不一樣的自己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書聲我愛家鄉的木棉樹
  • 最美絲木棉綻放華軟(組圖)
    這是上周末學院新聞中心記者在校園捕抓到的部分畫面…… 「馬裡奧」喜迎各方來賓(陳倩娜 攝) 校友回校在絲木棉下合影(莫景淇 攝) 馨徑上的絲木棉(杜梓峰 攝) 三代同堂,在絲木棉下留下幸福的瞬間(杜梓峰 攝)
  • 木棉開時輕花語—【夜讀】
    ————題記 陽春三月,扶搖著疏疏林影風華旖旎而至,喚醒沉寂的大地,撫柔輕狂的寒風,用雨水洗淨了廣職院冬日裡陰鬱的天空。 還記得那天傍晚,我心有苦悶之感,獨自一人閒逛在校道上,直至日暮沉沉,我想起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凌晨四點,我聽見海棠花未眠。
  • 農林小百科│木棉的四季風情
    木棉又名英雄樹、莫連、紅棉和攀枝花,是一種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的落葉大喬木。木棉外觀多變化:春天時,一樹橙紅;夏天綠葉成蔭;秋天枝葉蕭瑟;冬天禿枝寒樹,四季展現不同的景象。木棉花桔紅色,3~4月開花,先開花後長葉,樹形具陽剛之美。 木棉的四季各具風情:
  • 你是冬天裡的火把,是照亮天空的木棉
    異木棉花謝後結果,果子呈青綠色,在植物園,剛好見到掛果的異木棉。 每株異木棉的果期不一,那天見到的兩株木棉樹,隔著距離也就兩三米,在山坡上比肩而立,一株掛果,一株還在開花,不知為何果期差別這麼大?▲植物園裡拍到的兩株,一株還在開花,一株已掛果異木棉的果實有大有小,大的據說有柚子那麼大,這麼大的果實我倒沒有見過。異木棉盛果期的時候,果子會掛滿整棵樹,一個個如炮彈般倒掛在光禿禿的枝杈上,甚為壯觀。 我以前很奇怪,為什麼它會叫木棉?
  • 【吾鄉風物】尋木棉記 | 陳思呈
    有的清澈有的混沌,有的豐沛有的乾涸,在這裡我還學到一個概念:有的水肥有的水瘦(透明度在40釐米上的水較瘦,25釐米以下的水過肥)。在這各式各樣的水邊,木棉和榕樹,是最常見的兩種樹。    把這棵木棉的照片發給老家友人,她問我,目測有沒有我鄉北堤上的那一棵那麼大?    現在我已經知道,以往對木棉的「無趣」印象屬於誤讀。
  • 蝶戀花•木棉繁盛千萬枝
    ----《蝶戀花•木棉》---- 木棉繁盛千萬枝,猶學頑童,隨風點點灑。 昨夜綿雨今晨散,酒醒學說愁無涯。 半山春寒拂嫣顏,四處雀燕,暮景煙波淺。
  • 木棉樹怎麼種植?木棉花種植方法
    木棉樹別稱攀枝花、莫連、紅茉莉、莫連花、紅棉、斑芒樹等,屬於熱帶地區的樹種,木棉樹為落葉大喬木,成齡樹能長到幾十米高,它的樹形挺拔,種植較為簡單,適合綠化觀賞。那麼,木棉樹怎麼種植?木棉花種植方法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木棉樹怎麼種植?  木棉樹喜酸性土壤,因此要選擇合適的種植地,選用含沙質土來進行種植。
  • 「又見『雪』飄過」,廣州木棉飄絮季又來了
    記者獲悉,一年一度的木棉「飄雪」現象存在讓過敏體質者產生呼吸道疾病的可能,但總體來說不會對市民健康造成大影響。廣州市林業園林部門近年來已對木棉種植規划進行調整,既讓市花持續在廣州出現,也避免因出現頻密而產生「雪災」。
  • 木棉道 | 2019,不愧是我!2020,盤它!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我們2019的年會,大家坐在木棉道總部的大廳裡吃飯、飲酒,宛如一個和睦的大家族。還記得那次晚會上,木棉道帥氣小哥哥的美妙歌聲和女生們的精彩起舞。不知道今年的年會,又會有哪些讓人期待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