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美國鷹派正設法捆綁下一屆政府對華政策

2020-12-12 國防時報排頭兵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10日發表文章稱,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7月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意圖「稱霸」,這是美國對華態度發生很大改變的又一跡象。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由於新冠疫情嚴重破壞了美國經濟,危及川普的選情,因此他一改過去不願對北京採取比較強硬立場的做法,越來越多地將新冠病毒稱作「中國病毒」,並因此指責中國政府。

他在今年美國總統競選中妖魔化中國,已為對華鷹派推行回擊中國「威脅」的政策打開了大門。

▲7月30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美國華盛頓白宮舉行新聞發布會。(新華社/法新)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說:「川普及其競選團隊正在利用中國問題來提高他贏得選舉的可能性,但一些政府高級官員還有其他目標。他們似乎希望鎖定與中國的戰略和制度對抗,這樣一旦拜登當選,政策也不可能改變。

這一節奏令人震驚。僅在上周,川普就因中國政府對香港實施安全法而對中國和香港官員實施了制裁,提出了可能導致中國公司從美國證券交易所退市的提議,並下令美國公司45天後禁止與TikTok的所有者字節跳動公司以及通信應用程式微信的所有者騰訊公司進行商業往來。

最近,川普還對中國官員實施了制裁,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也變得更加強硬,還阻止一家政府養老基金投資中國股票,並以中方從事「間諜活動」為由下令關閉了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他還說服一些盟國在5G網絡建設中不要使用華為設備。

曾擔任貝拉克·歐巴馬白宮高級助手的麥艾文說:「現在變得越來越清楚的是,針對中國的這一連串驚人舉措是由一夥對華鷹派人物所驅動的,他們擔心川普在11月選舉中落敗,正在設法捆綁下一屆總統的對華政策。」

川普2019年在進行貿易協定談判時不願意懲罰中國。但一位美國高級官員說,促使川普轉變態度的主要原因,是他對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感到惱火。

蓬佩奧在近期一次演講中說,川普在涉及中國問題上已覺得「受夠了」。蓬佩奧是美國對華立場最為強硬的官員之一,另外兩位是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和他的副手馬修·波廷傑(博明)。

中情局前中國問題高級分析師克裡斯·詹森說:「川普總統徹底陷入了新冠病毒災難,似乎尚未嘗試就已輸掉了選舉。這給鷹派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使他們可以在方便的時候跟他耳語。」

據美國前總統國家事務助理博爾頓說,川普的對華團隊內部「嚴重分裂」,由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等鷹派到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等「熊貓擁抱者」組成。

這位美國高級官員說,隨著時間推移,白宮經濟顧問拉裡·庫德洛和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會變得越來越強硬。

這位官員說:「姆努欽尚未改變,但現在另一邊的人只會更多。」

來源:參考消息

相關焦點

  • 美國鷹派瞄準了臺灣地區,但中國大陸不會掉進他們的陷阱
    作者:樂宇距離美國總統權力交接還有不到50天的時間,美國的鷹派們也在這最後的時間裡加大了對華攻勢。在川普時期,美國政府選擇與中國對抗的道路,採取全面敵視中國的態度,出臺了一系列敵視中國的政策,讓中美關係跌落到了低谷。
  • 走了呲牙虎,又來笑面狼,美國政府變天,對華可能更狠!
    比如,我們一直誤以為對華經貿戰是特郞普啟動的,實際上這是一個重大誤解。歐巴馬搞的「TPP」協定就是對中國開展的經貿戰。他是想把除了中國之外的其他經濟體聯合起來,單獨搞一個新的全球經貿體系,全面封堵和封鎖中國。但特郞普在當選總統前,曾經被歐巴馬嘲笑過,所以他認為凡是歐巴馬制定的政策,都是壞政策,全部應當廢除。
  • 補壹刀:突然,美國在三個方向對中國下黑手!
    本文轉自【補壹刀】;距離美國大選只有十多天時間了。有美媒說,川普政府本屆執政已經進入「垃圾時間」。 這是一個頗為形象的說法。在針對中國方向,華盛頓正在不斷製造著各種垃圾。臨近大選,反華舉動更是不斷推陳出新,花樣百出。在剛剛過去的一天時間裡,美國至少從三個方向對中國下黑手。
  • 包承柯:拜登新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困境與抉擇
    來源:華夏經緯網作者 包承柯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執行所長在川普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個月,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不斷演繹出一幕又一幕的「最後瘋狂」,其狂熱支持者衝擊國會山,阻止副總統彭斯宣布拜登當選為下一屆美國總統;同時還利用「臺灣問題」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
  • 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對臺政策走向
    周忠菲世界知識美國大選已基本塵埃落定,明年拜登入主白宮應該不會存很大懸念。預計拜登上臺以後,美國對華方針不會有明顯變化。在此背景下,未來美國對臺政策走向,將以連續性為主。未來美國對臺海實施軍事幹預的意圖,不會「收手」,但會「收斂」。
  • 唐健:建構「敵人」——美國的秩序構想、制度戰略與對華政策
    歐巴馬政府(尤其是2011年之後)和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看似截然不同,但都蘊含了一個共同的內在邏輯:通過制度戰略的實施,減少「自由國際秩序」的中國色彩。與冷戰結束時美國追求普世秩序不同,民主黨與共和黨未來的對華政策將進一步靠攏,雙方都在努力重組一個同質化程度更高的「自由國際秩序」。在美國國內不同路線之間打入「楔子」,讓它們之間保持分歧,不能形成統一的整體,將更加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 美國對中國又出重拳,這次打法變了?
    目前,FCC正面臨共和黨和民主黨交接班的深度博弈,華為、中興、中國電信乃至整個中國話題都不幸被牽扯到美國內部政治角逐中去,對拜登而言,一個充滿敵意的FCC以及其所留下的極端政策,都是不好收拾的爛攤子。問題是,新政府會在多大程度上繼承和改變前一屆的科技戰政策。復旦大學教授宋國友告訴刀哥,美國現政府試圖在特定行業和領域「限華」,這是公開的「陽謀」。即使任內最後一段時間,美國政府也沒有停止這類政策實施,而是變本加厲,試圖創新政策手法,以取得更好效果。
  • 全面解析拜登外交政策,至關重要的「對華三條」
    不出意外的話,2個月後美國將進入拜登時代。那麼,如果美國進入拜登時代,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走向,是會延續川普時期的「新冷戰」手法還是轉向對華緩和?在川普執政時期,很多外交政策分析人士對於美國政府政策走向總是用「高度不確定性」加以概括,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會更加穩定和有跡可循嗎?
  • 不「接觸」,拒冷戰,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竟是這倆字
    我覺得這篇包含巨大信息量的文章,可以被看做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指導性文件,所以,值得我們認真分析一下。蘇利文在開頭就說,美國國內已經形成共識,過去四十年,美國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美國一直基於接觸政策,試圖改變中國,滿足其戰略利益,追求經濟、技術、文化等全方位的利益最大化。
  • 關於美國對華政策走向 聽聽曾陪同拜登出訪中國的他怎麼說——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文/劉品然)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主席丹尼爾·拉塞爾近日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分別對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予以評價和展望。他表示,相比於川普政府,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會更具組織性和戰略性,可以接受在與中國競爭的同時尋求合作,同時不太會蓄意製造議題激怒中國。
  • 美國在華間諜網毀於一旦,駐華大使館只能赤膊上陣
    據美國消息人士透露,很多中情局情報人員抱怨,稱他們已經很難在中國找到線人。另外,中情局也對自己人員身份洩露很惱火,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情報人員身份到底被誰洩露的。並一直懷疑中情局內部有「中國間諜」。實際上,正因為美日等國近年來加大對中國的顛覆行動,中方對美日人員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嚴密防諜措施。
  • ...新一屆美國政府會大幅轉變川普(Donald Trump)的強-FX168財經網
    中國政府顧問預計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波動將減小 但對華強硬路線料不會大幅轉向】11月7日多家美國媒體宣布拜登贏得美國大選。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周一(11月9日)最新報導,中國政府顧問和分析人士表示,北京方面預計,在拜登(Joe Biden)的領導下,中美之間的不穩定關係將減少,但並不認為新一屆美國政府會大幅轉變川普(Donald Trump)的強 文/TIER
  • 疫情壓力下,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財長耶倫如何「走鋼絲」
    在該理論的框架下,僱主寧願提高工資而激勵士氣、提高效率,於是使得實際工資高於均衡工資,失業問題由此產生。「效率工資理論」一定程度上為刺激性的貨幣政策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石,正因為失業有其合理的存在,才需要在政策端有所作為,通過提高總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充分就業可能是核心目標。
  • 莫裡森政府一邊賺中國的錢一邊與華對抗,他們葫蘆裡賣什麼藥?
    剛允許澳大利亞運煤船卸貨清關,莫裡森政府就通過了一項禁止對華友好新法律,一邊賺中國的錢一邊與華對抗,莫裡森政府是神經錯亂了嗎?據光明網報導,澳大利亞議會於12月8日下午通過了一項新法律,將大大加強澳大利亞中央政府權力,包括阻止各州與中國單獨開展貿易合作。
  • 莫裡森正在對華醞釀大招,澳議員怒斥:自毀行為
    可以說,中國商務部的決定合理合法,是維護國內企業利益的必要舉措,但是澳大利亞莫裡森政府卻多次藉機詆毀中國。近期,莫裡森更是對華醞釀出了一個「大招」。據《人民日報》12月9日援引外媒報導,澳大利亞國會12月8日以「極快速度」通過了備受矚目的《外交關係法案》,根據法案,莫裡森政府可以阻止各州、地方議會以及大學等機構與外國政府達成協議,例如2018年維多利亞州與中國之間的「一帶一路」協議。
  • 葡萄酒對華出口暴跌95%!眼見挽回中國市場無望,澳想讓美英接盤
    觀察發現,中國兩次出手後,澳葡萄酒對華出口已經暴跌了95%。失去中國市場後,澳大利亞葡萄酒商開始找尋「接盤俠」,他們盯上了英美兩國。據金十數據1月3日消息,為了開拓新市場以及保證葡萄酒銷量,澳大利亞葡萄酒商見挽回中國市場無望,希望在新一年裡將葡萄酒出口至美國和英國。不過,澳企心底裡一直都想要重回中國市場,並且還呼籲莫裡森政府轉變對華態度,設法挽回中國。
  • 外媒:美國國內批評美對華疫情反應過度
    綜合外媒消息:繼美國日前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為美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發布對華限制措施後,美國國內一些專家和媒體批評此舉「反應過度」。美國喬治城大學全球健康法專家勞倫斯·戈斯廷對美國媒體BuzzFeed表示,美國對華採取限制措施恰是世界衛生組織反對的事情。戈斯廷表示,儘管隔離來自湖北的赴美旅行者是合理的,但隔離應是自願而非強制的。禁止過去14天內曾赴華旅行的外國人入境也有侵犯個人權利的嫌疑,並且此舉並不能真正降低病毒在美暴發的風險。
  • 技經觀察|拜登政府科技創新政策的總體立場及施政重點
    面對美國新一屆政府的走馬上任,我應全面評估其科技政策走向,借鑑其發展經驗,預判並防範涉我性風險。拜登政府科技創新政策的總體立場從拜登及其競選團隊的公開表態,以及美國各大智庫對拜登科技政策的分析來看,拜登科技創新政策的總體方向一改此前川普一切從國家安全、軍事安全出發的角度,而是更加注重美國基礎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綜合創新環境的優化,聚焦解決國內重大民生挑戰,強調美國長久的全球科技領導地位。
  • 新冠疫情下,美國大量搬遷在華企業是什麼意思?
    此前,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羅德提出了「不惜血本也要把美國在華企業遷至本土」的措施。又是針對中國,把美國在華企業遷回本土,美國這次打的又是什麼算盤呢?其實美國的這種舉動恰恰說明了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影響絕不一般,美國想把在華企業遷回,有三個原因。
  • 哈佛教授:中國正顛覆世界秩序 拜登政府需認清現實
    目前我們正進入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美國大選即將結束,或將產生一屆新的政府,因此今天是一次適時的討論。眾所周知,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隨著時間推進,它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我想先談談在當前情況之下,尤其在中美關係之中,拜登領導的政府會是怎樣的。假設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你可以看到新任政府在以下三方面已經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