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光,愛是根源,讓生活充滿愛與智慧!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間,「有所求」非但不可恥,還是大部分行者的必經路。如果一開始就「無所求」,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精神匱乏導致的萎靡不振,對凡事都沒興趣、無精打採;一種是誤解佛法導致的畏手畏腳,壓制欲望壓制真情,其結果是聖果未成,自身先病。
佛陀說這個世界是「苦」的。在真正、全面體悟這一點之前,誰都不可能做到義無反顧走向解脫道,即使走,也是一步三回,道心難堅。
世間之苦體現在「追求」上有兩種。
一種是「得不到之苦」,這種苦大部分人都體驗過,比如在追求情、財、子、祿、爵、壽上遇到的挫折,悟「得不到之苦」。有些人因此走向解脫之路,但通常需要經歷無數次往返打磨、回爐重塑。
因為另一種苦----「得到之苦」他未曾體驗,他對「苦」的體驗還僅限於一面,不可能就此甘心,一遇機會,必會反覆。就像乞丐高呼金錢如糞,一旦發現錢落在地上,他一定搶的最快。
「得到之苦」是一種更深沉、更無奈、更絕望的苦,「得不到之苦」尚有解藥,「得到之苦」無藥可救----所求皆實現了,才發現心還是無法安住,無法享受當下的圓滿和喜悅,滿眼都是重複、拖沓、一成不變……用不了多久,「實現夢想」的喜悅就會被時間和無常衝淡,又再次回到「得不到」時的苦悶狀態,直至他再製造一個新的願望。
就像----西西里弗一次次推石上山,石頭又一次次滾回原地;吳剛一斧斧砍伐桂樹,桂樹卻一次次復歸原狀。東西方不約而同的神話,演繹的是全人類的共同悲劇。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是的,能體悟「得到之苦」的人,相比之下,更有修行解脫的潛質和資本、能力和志願。一個敢於棄財而去的富翁,必定比一個終生未得到金錢滿足的乞丐道心堅固;一個叱詫情場的風月高手,必定比一個情竇初開的純真少年,在感情方面更有抵抗力和超越力。
所以,勇敢追求你之所求,無論是物質、愛情、才華、學問,還是禪定、悟境、幻化、神通,滿足它,觀察它,體驗它,為自己的解脫之路積足道糧!
在「有所求」的過程中,目標的確定很重要。把金錢目標定為「得到一千萬」後再反思,肯定不如定為「得到一千元」就反思更便捷;把情感目標定為「得到一次戀愛」時反思,必定比定為「白頭已偕老」時再反思更有用;把學問目標定為「讀完一本書」時反思,必然比定為「著言立傳」後再反思更實惠;把功名目標定為「完成一件具體的事」時反思,肯定比定為「名垂青史」再反思更實際。
在「有所求」的過程中,切莫忘失覺察、覺知、觀照。如實觀察「慾念升起----追求----得到----滿足----復歸不滿足」的生滅過程,終有一日,你會發現「我」和「我外」的真正關係,你會體證:一切皆了不可得,得到即是失去,得也無所得、失亦無所失。而這些經歷,勝過一切言辭說教、理論鑽研,它使你對佛言確信無疑、對解脫堅定不悔,乃至於修行路上如救頭燃、不退菩提。
有求皆苦,求不到苦,求到了還苦。當你無路可走,你就有可能絕路逢生。自此死心回念,遠離顛倒夢想、遠離分別比較,三大阿僧祇劫裡,轉「苦集滅道」為「常樂我淨」!
明天精彩繼續.
愛與智慧分享靈性心理學課程推薦: 方志明老師「內在力量之旅—家庭系統排列工作坊」,在50多期工作實踐中,形成了成熟的靈性心理學療愈風格,綜合了家族動力、童年創傷、現實問題和靈性成長四大主線,有效處理負面情緒和各種關係,釋放罪疚與創傷的業力影響,以轉化潛意識限制性信念為重點, 徹底扭轉心智和人生模式,綻放每個人本自具足的神性與圓滿,找回內在力量,改變看得見---已讓無數生命成為愛與奇蹟的見證!
課程諮詢,龍老師微信: May121091324(長按可複製)
(長按微信號可複製哦)
您每一次小小的轉發,都是愛的傳遞,足以點燃許多人的生命之光!
關注方志明老師課程,請點擊本文最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