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不在大小,而在精、在新、在特;條件不在好壞,而在觀念,在精神、在幹勁。"在學校轉型發展的浪潮中,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食品科技學院不等、不靠,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的開展工作。針對目前食品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模式轉型升級,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的形勢,認真研究行業急需的人才規格,做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努力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
"雙百工程"助力校企合作
在學校提出"雙百工程"專項工作以來,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食品科技學院積極"走出去,引進來",先後與多家食品相關企業建立起聯繫,與不同類型的企業相互交流意見,洽談校企合作意向,籤訂合作協議。
與仟吉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是"雙百工程"推進的重點項目之一。邀請企業技師參與《焙烤工藝學》的教學,將生產第一線的技能帶入課堂,將市面流行的烘焙產品作為案例引入教學,充分激發了學生對烘焙方向的興趣,不但使課堂效果得到明顯提升,而且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種下一顆"烘焙"種子,通過課堂教學可將部分學生引入"烘焙"行業的大門,將"烘焙"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同時對仟吉食品有限公司有了第一印象,為後期"仟吉實驗班"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校企共建專業委員會
長期以來人才市場供需"兩張皮"的矛盾較為突出,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遺餘力的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然而企業在遴選人才過程中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降低標準,最終沒能挑選到中意的人才,什麼規格的人能更好的滿足生產的工作崗位需求,企業更有發言權。為了弄清正確的培養方向,最好能組織有企業參與的專業委員會。
為了培養烘焙方向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食品科技學院多次到仟吉食品有限公司研討人才培養規格,邀請仟吉的領導來校參加專業委員會的研討會,反覆的交流,思想上碰撞,從企業角度提出用人規格,進一步梳理培養方向,探討如何實現烘焙人才培養的途徑。最後達成一些共識:對烘焙行業來說,實操能力和經驗性要求較高,單純通過課堂或者實驗室教學很難滿足企業要求,一定要到生產一線進行實戰訓練才可能真正到達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該思路正是後期開設"仟吉實驗班"的基本指導思想。
校企共襄人才培養方案
在企業實施教學的大膽設想變成實際操作方案可能存在諸多方面的困難。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是嚴格按照既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執行的,而企業技術崗的業績考核是按照崗位職責要求來操作的;學校是通過課程學習來獲得學分,修夠相應學分才可獲得畢業證和學位證,企業強調的是工作過程中的規範性一定要按照操作要點予以執行,學校和企業的運行方式和考核要求完全不同。
在與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專業委員會技術人員探討的過程中,雙方都在尋找一種既能滿足企業崗位技術要求又符合學校教學管理模式的方案。按照企業崗位技能培養的要求,專為仟吉實驗班制定一套人才培養方案,採用學分計算的模式對學生進行階段式的考核。這樣既能通過一線學習掌握企業要求的崗位技能,又滿足學校修學分的管理模式。這一思路直接促成了專門針對"仟吉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的形成,為後期"仟吉實驗班"的運行提供了人才培養過程管理的有力依據。
校企共管助學生成才
在執行"仟吉實驗班"方案時,安排學生在企業進行學習,如何保證學生的有效學習又是一個新的困難,經過與企業交流,同時得到企業的大力支持,由企業和學校各選派一名責任心較強的老師來共同負責"仟吉實驗班"的日常管理,每月進行技能和實操的考核,考核的結果為校企共享,合格後給予學分認定。同時定期進行校企和"仟吉實驗班"學生參加的溝通會,遇到困難和問題及時進行溝通和解決。在生產一線的成長更有實際意義,在進行溝通會的過程中會發現各類問題,有主觀的,客觀的,制度造成的,偶然發生的等等,從開始的簡單吐槽到後期技術技能的研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成長,能理性的看待和分析職場中的"問題",逐漸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效結合,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專業素質明顯提升。
獲得雙證助學生就業
圖為仟吉實驗班學生參加校企雙方共同組織的結業考核
通過的"仟吉實驗班"的學習(3+1模式),學生每個階段考核都獲得通過後,最後參加由企業和學校共同組織的結業考核,獲得通過後可獲得由學校和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共同頒發的"仟吉實驗班畢業證書"。經過幾年的探索發現,經過"仟吉實驗班"模式培養的同學,除了烘焙技能完全能滿足相關企業要求外,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等方面都明顯優於同級傳統模式培養的學生,一部分同學留在公司作為儲備幹部繼續發展,沒有選擇留在公司的學生,就業能力明顯優於同班的其他同學。
經過幾年的探索,"仟吉實驗班"3+1培養模式基本達到了預期培養目標,留在公司發展的同學基本能做到畢業就上崗,選擇在烘焙行業發展的同學畢業後很快能在新的公司成長為骨幹。(中國教育在線 通訊員 盧金珍 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