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音樂家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琴童已超過3000萬,且數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佔全球總數80%。作為這數千萬琴童之一,家住上海的男孩Lion今年8歲,當被問及樂器那麼多,為什麼選擇學鋼琴?Lion的媽媽王女士表示,「鋼琴是樂器之王 ,音穩定,對於孩子來說容易學。」
王女士的想法對嗎?擁有十餘年鋼琴教學經驗的沈老師認為其有理有據,「鋼琴是除管風琴外音域最廣的樂器,樂理知識通過鋼琴比較好講解,樂理是相通的,所以通常人們先學鋼琴,再學其他樂器會更容易上手。」
但沈老師坦言,很多琴童家長其實思路都不清晰 ,「他們沒想清楚孩子學琴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大概就是現在中產家庭多了條件好了,大家就先試試,走哪算哪。」
即使身為一名鋼琴老師,在沈老師心中,鋼琴更偏向一個和自己交流的愛好,並不屬於普適很多孩子的樂器。
「考出了十級仿佛解脫 其實還是什麼都不會彈」
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如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推進學校美育評價改革:
「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萬麗君近日就此表示,「學校教什麼,我們就考什麼。不是說家長要送孩子到校外去學習,各個地方都按照這樣一個標準來執行。」
由此可見,鋼琴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成為中考項目,但作為藝術和音樂教育重要手段,鋼琴早已成為中國許多家長培養孩子素養的一個常規選擇。沈老師就認為中國的鋼琴老師特幸運,畢竟國內鋼琴教育正在迅猛發展,學生基數也比較大。
今年6月下旬,中國樂器協會首次向社會發布了一組數據:6-13歲的琴童是主要樂器使用群體,約佔84%,平均演奏時長為24分鐘/每天。樂器消費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行業報告顯示:90後年少時學琴的孩子,有10%左右在完成父母願望過了十級後,再也沒碰過琴。如今還在彈琴的5%參加藝考讀了藝術類專業,畢業後兼職或全職教孩子鋼琴。
全民鋼琴的現象近些年一直被討論。據沈老師常年教學觀察,在很多國人的認知裡,音樂教育=學鋼琴,「很多琴童考出了十級就仿佛解脫 其實還是什麼都不會彈。」如果鋼琴老師不在啟蒙時就特別強調去聽,很多小朋友實際上到了中高級別也並不會用耳朵,「他們只是習慣了打地鼠一樣按鍵…」
談及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沈老師引用了音樂教育專家趙易山的觀點,「音樂素養說白了就是舉手就來,張嘴便唱,聽到時莫名流淚,看到時不由自主參與…」這種素養的培養除了學一門樂器,就是平常多聽。
如今一線城市很多家長對於小孩學琴的心態其實已經變化。沈老師表示,以前培養一個琴童家庭的壓力比較大,現在很多家長都覺醒了,他們覺得學彈琴以後能自娛自樂,或者和朋友們一起玩音樂也挺好。
就個人鋼琴教學而言,沈老師認為美育並不指向技術上必須掌握到什麼程度 ,而意味著通過藝術的學習,人能更好表達自己,能分辨美醜,能理解美醜在這個世界共存,能理解人類精神上的美好,還能發現非人類力量能夠企及的那部分自然中的美。
三方面缺一不可,學琴的狀態才更理想
很多孩子在學琴過程中,會產生疲倦,牴觸甚至由此產生與家長之間的對抗,也因此,不少人將鋼琴看成「幾乎是親子關係最大的敵人」。作為琴童媽媽,王女士稱低齡孩子學琴主要考驗家長的堅持。
沈老師家長的付出是孩子學琴成功的關鍵因素。通常老師會基於琴童心理的了解給出建議和方法,比如適當放慢進度,挑選一些稍低於能力的樂曲,挑選一些學生喜歡聽的流行曲激發興趣;也會創造學生展現的機會,比如音樂會比賽等,以激發孩子的表現欲,樹立競爭目標意識。
但上課時間非常有限,大多數孩子一周上課一小時,課後家長的作為就拉開了不同孩子學琴的差距。「學琴是老師專業到位負責,家長認真配合督促,學生自己努力,三方面缺一不可,這樣學琴的狀態才能更理想。」
疫情嚴重期間,沈老師開展了線上1對1教學,但她覺的線上效果明顯沒有線下好,「因為鋼琴技巧的訓練會需要肢體上的調整,隔著屏幕會需要更多語言描述,同時學生的即時回饋也變得遲緩。」如今沈老師工作室已經完全恢復了線下課。
沈老師希望學生通過鋼琴學習更好理解音樂,能用音樂表達自己,習得即興的能力,「中國鋼琴教育開展至今,培養了許多按部就班彈出來的學生,其中不少人又成了延續這種相對落後教育方式的人力基礎…」
從琴童到老師,90後的沈老師自高三暑假就開始教琴,大學畢業時她產生了疲憊感,「後來我有機會去歐洲流浪了一圈」,也是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激發出她對中國傳統鋼琴教育的反思 :「我認為學鋼琴最好的方向就是音樂啟蒙:幫助孩子懂一點基礎樂理,會彈一些簡單的旋律和曲子,在他們能夠欣賞音樂之美後,就多鼓勵孩子自己創作寫歌,像周杰倫那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考級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