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動脈分段詳解(簡圖+DSA+實體解剖)

2021-02-12 華夏影像診斷中心

大腦中動脈(MCA)是頸內動脈兩個終支中較大的血管,缺血及梗塞最常累及此區。大腦中動脈(MCA)在解剖上一般分成4段或5段,Ml=水平段,M2 =腦島段,M3=島蓋段,M4、M5合稱為終末段或皮層支。

先來個分段的彩圖展示:

下圖是安妮G.奧斯本教授對大腦中動脈分段的一個前後位解剖圖解,解說比較清楚,讓人一目了然。

1=頸內動脈

2=大腦前動脈

3=Heubner返動脈

4=顳前動脈

5=外側豆紋動脈

6=大腦中動脈分叉處

7=大腦中動脈膝部

8=側裂頂部(環狀溝上限)

其中,大腦中動脈(MCA)Ml段從頸內動脈分叉延伸至側裂,包括分叉前及分叉後段,M2段自膝部至側裂頂及環狀溝,M3段自此通過側裂向外延伸,M4段則為大腦中動脈的皮層支,其走出側裂, 彎曲分布在額葉、聚葉、頂葉島蓋上:上圖中,FPO為額頂葉島蓋;TO為顳葉島蓋;I為腦島。

M1段:

自頸內動脈分叉部起點延伸至側裂,可以看出它包含兩部分,分叉前段及分叉後段。分叉前段是單獨的主幹,分叉後段則可能是單幹,雙幹、三幹甚至更多。

M2段:

自M1段遠端大腦中動脈主幹轉向後上形成的膝部處至側裂頂部到達環狀溝的終端。M2段包括6-8支主幹動脈在側裂內走行腦島之上。

M3段:

自環狀溝的頂部開始向外行走處,終止於側裂表面。

M4段:

自側裂表面開始,然後在大腦半球皮層表面延伸。

感覺有點抽象哦,可以看上圖或下圖:

上圖中

1=Ml段

2=豆紋動脈

3=側裂

大黑箭指環狀溝的頂部,M3段從此處開始轉向下外走向大腦表面

4=M2段盤曲於側裂內的動脈(實及虛線),許多袢形成血管造影的側裂三角

5=大腦中動脈的腦島蓋支(M4)

再來一張DSA造影正位圖:

解說:

1=Ml段(分叉前段)

2=Ml段(分叉後段)

3=大腦中動脈膝部,也就是M1及M2分界處

4=豆紋動脈

5=M2段

6=M3段

7=M4段

8=側裂頂端(血管造影側裂點),也是M2與M3分界處。

再來一張側位:

M2段 (小箭)向上走向環狀溝的頂端,這些袢頂相連應形成一相對的直線。

為了更好地了解具體結構,再上幾張實物圖:

1=大腦中動脈上幹

2=大腦中動脈下幹

3=大腦中動脈

4=蝶骨小翼

5=頸內動脈

6=島葉

7=前外側中央動脈(外側豆紋動脈)

8=顳葉冠狀切面

9=脈絡叢(膜)後動脈

10=大腦後動脈

1=大腦前動脈(右側)

2=大腦前動脈(左側)

3=額葉底內側動脈

4=頸內動脈

5=動眼神經

6=大腦中動脈上幹

7=大腦中動脈下幹

8=前外側中央動脈(外側豆紋動脈)

9=脈絡叢(膜)前動脈

10=大腦後動脈

11=後交通動脈

12=滑車神經

13=腦橋

14=三叉神經

插圖轉自《介入治療解剖學圖譜·神經血管》《腦血管造影診斷學(第二版)》等。

作者:介入家園 來源:騰訊微信

聲明【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焦點

  • 大腦中動脈分段與分支
    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是其最大分支,供應區域最廣,供應整個大腦半球的背外側面
  •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或fPCA)就是常見的解剖變異,可發生在20~30%的個體中。圖1 正常解剖的Willis環(a),單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b)和(d),雙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c) 腦血管的側枝循環對於維持足夠的腦血流量非常重要,尤其在血管閉塞性疾病的情況下。
  • 史上最全解剖圖譜系列之頸外動脈【繪圖+DSA+實體解剖】收藏起來隨時查看
    右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及頸外動脈(ECA) 的分支斜位解剖圖解。小點狀區是腮腺。頸外動脈終端分支的解剖圖解。1.甲狀腺上動脈2.咽升動脈3.舌動脈4.面動脈5.枕動脈6.顳淺動脈7.上頜動脈8.腦膜中動,詠9.副腦膜動脈10.面橫動脈11.顳深中動脈12.顳深前動脈
  • 神經血管解剖學習-大腦中動脈
    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為頸動脈的直接延續,為頸內動脈最大的分支,平均直徑4mm。
  • 屍體解剖——膕動脈
    自收肌腱裂孔續於股動脈,位置較深,鄰貼股骨膕面及膝關節囊後部。沿半腱肌外緣向外斜行,至股骨髁問窩水平居膝後中部,而後垂直向下達膕肌下緣,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該動脈除發出肌支分布於鄰近諸肌外,尚有五條關節支,即膝上內、外側動脈,膝中動脈及膝下內、外側動脈,均參與組成膝關節動脈網。膕動脈上部因與股骨膕面關係密切,當股骨髁上骨折時,可能傷及膕動脈。上課時間:2018年4月30日。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這樣的大腦中動脈你肯定沒見過
    最終,大腦中動脈主幹變得成熟,成為了大家所熟悉的模樣。我從哪裡來請參看圖1和參考文獻[1]。悄悄告訴你們,Heubner回返動脈也是這些動脈叢演化出來的,所以他也是我兄弟。回憶一下,很少有人在臨床上這樣對你講:「快看,這張片子上有變異的大腦中動脈。」其實,有的時候太孤單,我也會搖身一變,大家能認出我嗎?
  • 大腦中動脈超聲
    大腦中動脈檢測應用是有指徵的:懷疑胎兒宮內生長遲緩和胎兒貧血時,而並不是所有的胎兒都去檢測大腦中動脈,用來發現有沒有胎兒缺氧或者其他一些問題的存在。大腦中動脈檢測,首先應用於懷疑有胎盤功能不全導致的胎兒宮內生長遲緩的胎兒。
  • 神外專題(二)| 大腦白質纖維束的解剖意義
    對大腦中央核進行象限劃分,詳細描述其皮質和皮質下解剖結構,確定其界限,特別是丘腦、基底節、相關纖維束及血管的形態和毗鄰關係。對不同象限內的病變採用不同的入路,具有指導手術的重要價值。圖1. 大腦中央核。
  • 說解剖 | 腹主動脈(Abdominal aorta)
    腹主動脈起於T12,止於L4腹主動脈的走行膈肌左右側腳在T12形成主動脈裂孔,腹主動脈從中穿過,進入腹腔,在腹膜後,沿著脊柱前方走行,也隨著腰椎的前凸而向腹腔內凸起。因此,在L3的前方是最凸出的,也就是腸繫膜下動脈起始部。
  • 請收藏 | 下肢動脈解剖及MRA高清圖譜
    肛動脈是陰部內動脈的分支,分布於肛門周圍的肌和皮膚,與直腸下動脈吻合。下肢的動脈(1)股動脈下行至膕窩,移行為膕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中點稍下方可觸及其搏動,是臨床上下肢出血時的壓迫止血點。股動脈的主要分支為股深動脈,發自股動脈後外側,漸至其後內,發出旋股外側動脈、旋股內側動脈和穿動脈。
  • 多圖秒殺脈絡膜前動脈
    在較低等生物如兩棲類、哺乳類動物中,脈絡膜前動脈供應了大腦後半球,甚至現在大腦後動脈的部分區域,因為此時,後循環還沒有供應到腦的幕上部分。直到大腦的進化,血液供應需求不斷增加,基底動脈供應了大腦後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對大腦後半球的血供才有所減少。人類胚胎的發育也是非常類似,在胚胎前五周的「choroidal」階段,頸動脈系統供應了幾乎整個大腦,此時脈絡膜前動脈供應區非常廣泛。
  • 神經血管解剖學習-頸內動脈C5、C6段
    淚腺動脈最顯著的分支是腦膜回返動脈,向回走行,經眶上裂眶,與腦膜中動脈相吻合。(b)肌支:供應眼外肌和眶部骨膜;根據其供應的結構來命名(如至內直    肌的分支)。眶外組(a)篩動脈:這些血管供應上鼻黏膜,與頜內動脈的蝶顎支相吻合。
  • 創世紀壁畫局部笨拙 解剖專家稱暗藏大腦解剖圖
    創世紀壁畫暗藏大腦解剖圖  忘了達·文西密碼吧!美國兩名腦外科專家近日發現,米開朗基羅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頂部繪製的名畫《創世紀》,竟然隱藏著人體器官的解剖圖像。或許是米開朗基羅希望在自己的畫中展示出他的解剖學知識。
  • 椎基底動脈系統 (最全面最詳細的解讀)
    行程:AICA從基底動脈發出後,在外展神經、面神經和蝸神經附近繞腦橋走行,經常在面-前庭蝸神經附近分叉形成一個頭側幹和一個尾側幹,頭側幹的分支沿小腦中腳向外側,至小腦中腦裂上唇及其鄰近的小腦巖面;尾側幹供應小腦巖面的下部,及其絨球脈絡叢的一部分。2、AICA分段:橋腦前端:位於斜坡和橋腦腹側之間,此段常與外展神經根絲接觸。
  • 機械設備杆件結構的計算簡圖
    設備承受並傳遞荷載的骨架部分,杆繫結構,板殼結構,實體結構,考慮結構的剛度,強度,穩定性。1.結點的簡化: 剛結點 鉸結點 半鉸結點(組合結點)2.支座的簡化: 固定鉸支座 可動較支座 固定端支座 滑動支座(定向支座)計算簡圖:在結構分析當中用來代替實際結構的計算模型。
  • 人體胸腔縱隔解剖
    下縱隔又以心包的前、後面為界分為三部:心包前面與胸骨之間為前縱隔;心包及大血管所佔據的區域為中縱隔;心包後面與脊柱之間為後縱隔。食管為中、後縱隔的分界線,食管及食管以後的後縱隔,主要包含食管、降主動脈、胸導管中下段、奇靜脈、半奇靜脈、交感神經幹及後縱隔淋巴結。前、後縱隔之間即為中縱隔,主要為心臟、主動脈弓、氣管和肺門佔據。自胸骨角至第4胸椎體下緣之橫線為上、中縱隔分界線,通過第8胸椎下緣的水平線為中、下縱隔之分界線。
  • 顱內靜脈系統影像解剖——動態立體化解剖展示
    本次靜脈解剖會結合書本理論知識,在展示方式上會更多使用動態影像,同時補充手繪圖譜和解剖照片作為對比,這樣可能有助於立體化解剖結構構建。大腦靜脈系統分為淺表引流和深部引流兩個部分。手術中如何定位橫竇位置?枕骨粗隆(inion)和上項線(superior nuchal line)都不是定位橫竇的可靠解剖標誌。
  • 解剖顱內血管丨丘腦血供
    丘腦是位於間腦中最大的部分,位於第三腦室兩側的一個長約4cm卵圓形灰質塊,斜位於大腦腳的吻端,丘腦是感覺傳導的皮層下接受站和中繼站,衝動經過丘腦到達大腦皮質才能產生意識,所以丘腦被稱為「意識閘門」。Percheron曾發表了3篇關於丘腦供血的文章,Percheron認為丘腦旁正中動脈有四種變異:Ⅰ型,丘腦旁正中動脈分別起源於雙側大腦後動脈近端並分別供應雙側丘腦腹內側區,此型最常見;Ⅱa型,丘腦旁正中動脈起源於一側大腦後動脈近端並負責雙側丘腦腹內側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