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腦中動脈。
在腦血管病領域,提起我呀,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也許大家對我的名字非常熟悉,但對我知根知底的人卻不多。
看來,是時候刷一波存在感了。
我從哪裡來
首先來講講我的身世吧,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我從哪裡來。
你們知道嗎,在腦血管家族裡,我在腦血管發育過程中算的上年輕的。在胚胎 28-30天,頸內動脈分出頭支和尾支。我們家哥哥大腦前動脈,就是頭支的延續。
隨著胚胎發育的演進,脈絡膜前動脈遠端出現了很多樹枝狀動脈叢(plexiform arterial twigs),而我就是演化自這些樹枝狀動脈叢的融合和回歸。最終,大腦中動脈主幹變得成熟,成為了大家所熟悉的模樣。我從哪裡來請參看圖1和參考文獻[1]。
悄悄告訴你們,Heubner回返動脈也是這些動脈叢演化出來的,所以他也是我兄弟。
圖1 大腦中動脈胚胎發育示意圖(改編自文獻[1] )
我也會變異
大多數時候,我是很乖巧的,很少發生解剖學變異。回憶一下,很少有人在臨床上這樣對你講:「快看,這張片子上有變異的大腦中動脈。」
其實,有的時候太孤單,我也會搖身一變,大家能認出我嗎?
有時我的身旁會出現相伴而行的動脈,這類解剖學變異有兩種:副大腦中動脈(accessor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MCA)與重複大腦中動脈(duplicate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DMCA)。
AMCA與DMCA的樣子有點類似,具體的區別是,AMCA自大腦前動脈(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發出,而DMCA自頸內動脈發出(圖2)。關於AMCA和DMCA的形成有多種理論假設,可能是MCA早期的異常分支發育而來,也可能是前面提到的樹枝狀動脈叢融合時出現了異常導致兩條血管主幹出現[1]。圖2 AMCA與DMCA
有時,我也會像椎動脈那樣「開個窗」:基底動脈有基底動脈窗,我也有大腦中動脈窗,通常醫生們稱它為大腦中動脈開窗畸形(MCA fenestration)。
開窗畸形指動脈在走行中分叉成2支,平行走行一段之後重新匯合形成1支的窗樣結構。不過這種情況在我這裡很難見到,一千個人裡面可能有1-4個出現這種情況[2, 3]。下面滿足大家的好奇心,把千人一遇的大腦中動脈開窗畸形給大家展示一下(圖3)。
圖3 大腦中動脈開窗畸形(圖片來自參考文獻[4] )
有時,我乾脆變得沒有了主幹,是一團類似樹枝樣的動脈叢,可以稱為樹枝狀MCA(Twig-like MCA)(發生於一側大腦中動脈,另一側正常)(圖4)。
有研究者推測,我在發育的過程中「偷懶了「,前面提到的那些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的樹枝狀動脈叢幾乎沒有融合,自打出生以後就是這副像樹枝一樣的模樣了,長大以後因為腦血管病或檢查發現了這種變異。
不過,這些都是猜測,還沒有人能證明這一點。其實我也很困惑,我是怎麼變成這樣子呢,難道是日子太過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