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石窟林別有洞天,有天然的壁畫在其中,你肯定沒見過

2020-12-12 喵喵講旅遊

大家好,我是喵喵,今天帶大家去看看一個石窟林,這裡有渾然天成的自然壁畫呈現其中,而且這個石窟林還別有洞天,我敢打賭肯定很多人都沒見過,不信就接著往下好好看看吧。

東邊的寧海市有一個小鎮叫長街鎮,古樸自然,民風淳厚,平平無奇,後面的小鎮卻有著不尋常的景色。這是一個由五座山組成的雄偉的洞穴——伍山洞穴。至於石窟,也許在人們心目中中西部的石窟要更出名些,但論其美麗,誰也不會遜色,相信大家看過後都會明白,各有千秋。

談到伍山石窟的形成,至今仍頗有淵源,它的形成不僅僅是時間的沉澱,更是古時先民的發掘。起初,五座山峰形成於東海灘涂,古代人們想從中開採石礦,但又因為採石見光、見水,會變硬,而當時的人們並不這樣認為,所以他們在中間鑿了一個豎直的洞供人開採。在風吹日曬之後,再加上鳥兒的繁衍、生活進入洞穴,伍山石洞內形成了洞穴湖景。

想像一下,如果只有洞口才能進入,那周圍生長的花草該如何生長,野花藤蔓從洞口爬上石壁,伸展到洞裡。儘管石壁無法給人以溫暖,但藤蔓與洞穴的結合卻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溫暖。雖然伍山石窟是古人偶發而成的,但其實大部分伍山石窟都是自然形成的,這裡大大小小有八百多個洞窟,這麼多的洞窟,你可曾驚訝過?大部分洞窟口野草叢生,站在洞口看不清楚洞窟內部景色,這使得洞窟充滿了神秘色彩。

伍山石窟的內景就像迷宮一般,不會記錄的人可以在裡面多走幾次。雙層洞穴和各種洞窟的結合,會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每個你走過的地方都不一樣。因為有些地方會有水滲入,長時間的水蝕竟讓個別地方有了些許色澤,加上陽光透過小孔的反射,自然的壁畫呈現在眼前,真是令人驚嘆!站在洞穴底部時,向上看,洞口會將外部景色框起來,就像一幅油畫。可想而知,這樣一棵翠綠的大樹竟然是從石壁的一條縫隙中長出來的。一縷陽光從洞口射入,竟將生長在光亮處的花草養大,看著它們被陽光照耀得透亮,稚嫩的葉子都能清楚地看見絲絲脈絡。

外界紛擾紛擾,伍山石窟內景別有洞天。洞口過多,使得伍山石窟這一整體看起來玲瓏透亮,光柱在石窟內部形成了極具藝術感的光影。這就是你去伍山石窟的原因,如果不夠好的話,快去看看吧。

相關焦點

  • 克孜爾石窟探幽
    車子在寬闊而曲折的公路上疾馳,大約1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克孜爾石窟大門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門中間一個長方形的條石,中間鐫刻「克孜爾石窟」五個大字,當地人介紹說,「克孜爾」在維吾爾語中是紅色的意思,因為這個石窟分布在紅褐色的明屋塔格山腰,因此而得名。  走近一看,大門是多元風格的,兩邊的石墩上有兩個伊斯蘭風格的水泥圓頂,前面擺放著兩個石獅子,獅體微微內傾,相互呼應。
  • 【莫高寶藏】敦煌石窟藝術與顏料化學之謎
    而敦煌石窟是應用青金石顏料時間最長,用量最多的地點之一。在北朝至元的石窟壁畫、彩塑藝術中都應用了青金石顏料。世界上只有阿富汗等幾個國家出產青金石,截至目前,在中國還沒發現有青金石的礦產資源。 我國史書中記載了兩種含銅化合物:綠鹽和銅綠,其化學成份是氯化銅(CuCl2·2H2O),綠鹽又名鹽綠,最早是西北新疆等地少數民族的地方特產。
  • 克孜爾石窟:深藏多少瑰寶
    資料照片   在百年來首次由中國主辦的最具規模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學者們不無擔憂:「再不保護,數百年後就看不到克孜爾石窟了。」   克孜爾石窟?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時心中一定有疑惑。只聽說過敦煌石窟啊,沒聽過克孜爾石窟。事實上,克孜爾石窟比敦煌石窟早了整整三個世紀,它與敦煌石窟有一定意義上的傳承關係。
  • 阿爾寨石窟!
    其中的幾座石窟。 阿爾寨石窟中共有13座石窟中繪製有壁畫,現存壁畫畫幅達上千平方米。壁畫的繪製方法為先用摻麥秸的粘土將洞窟牆壁抹平,然後用白堊粉塗白,再施以彩繪。所使用的色彩多為綠、黑、白、紅等色,顏料為石青、石綠、白灰、硃砂等礦物質,經久不褪色。
  • 中國古代壁畫有哪些類型?
    在欠缺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壁畫如巖畫、崖畫等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原始社會面貌。及後,興盛於不同朝代的墓室壁畫、石窟壁畫、寺觀壁畫等也填補了許多正史及美術史中未能證實的斷層及空白。
  • 北魏敦煌佛造像以及壁畫藝術,帶你解鎖更多敦煌的石窟
    北涼石窟開創歷史,但藝術內容略顯單一。 而,漸漸進入佳境的北魏帶來的是更為豐富的佛造像和壁畫世界。 北魏的壁畫依舊沿用西域暈染法,其底色多為深色。 以土紅色為背景,之上畫以石青、石綠,整體呈現一種溫暖又明快的感覺,紅綠顏色和諧共處,並沒有衝突輕浮之感。
  • 古風古韻的中國經典壁畫藝術鑑賞
    一、中國壁畫遺珍壁畫主要是指繪製在天然或者人工牆壁上的畫,也是最古老的繪畫形式。壁畫的內容十分豐富多彩,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生活場景等藝術遺珍。朝元圖.玉女(局部)元 永樂宮壁畫三、珍貴無比的秦鹹陽宮壁畫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各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其中壁畫也是彰顯皇權威嚴的具體體現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誠與信:看獅王捨身不失信等佛經故事
    曾對包括敦煌在內中國內地石窟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東聯西引的傳播交流過程中,又向西輻射極大地豐富了中亞佛教文化發展,創造了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歷史經典。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
  • 草原寶藏——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中共有13座石窟中繪製有壁畫,現存壁畫畫幅達上千平方米。壁畫的繪製方法為先用摻麥秸的粘土將洞窟牆壁抹平,然後用白堊粉塗白,再施以彩繪。所使用的色彩多為綠、黑、白、紅等色,顏料為石青、石綠、白灰、硃砂等礦物質,經久不褪色。壁畫題材以反映佛教內容為主,如佛像、天王像、佛經故事、明王像、僧侶等,最為珍貴的是多幅描繪世俗人物供養、祭祀、舞蹈、禮佛的壁畫。
  • 中國超低調的石窟,見證了北魏佛文化的繁盛,如今藏有5萬尊造像
    沒去大同旅行之前,往往對於這裡的固有印象就是「中國煤都」,再或者是這裡的空氣並沒有那麼好,但其實在小馬去了山西大同旅行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是我對這裡過於偏見。其實作為北魏首都,遼、金陪都的大同來說,這裡直到如今依然保留著眾多的古蹟,其中又以佛寺和石窟最為特色,因此小馬的大同第一站就來到了雲岡石窟。
  • 世界「三大石窟」首聚洛陽,「聯袂」展現「絲路石窟藝術」的流變
    「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於10月18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展, 展覽由龍門石窟研究院、敦煌研究院、雲岡石窟研究院主辦,洛陽博物館協辦, 此次展覽是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聚首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
  • 鄢光燦:東嘎皮央石窟遺址初探
    東嘎皮央石窟最初年代無法確定,在一本流傳印度的藏文手抄本《古格普蘭王國文》裡,記載了皮央寺始建於古格建國初期的公元十世紀,為當時古格八大佛寺之一,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石窟群現存石窟總數近千座,包括禮佛窟、禪窟與僧房窟、倉庫窟與廚房窟等不同類型的石窟。洞窟的平面形狀有單室、雙室、三室以及多室聯建等不同的形制。
  • 山西晉東南有個小小「懸空寺」,小巧玲瓏石窟美,堪比大同懸空寺
    而這個小小的懸空寺,是河南人最熱衷的寺廟。從河南林州的洪谷山景區觀景臺上向西仰望,在瀰漫的山霧中時隱時現的建築群就是金燈寺。自打它建成起,就有「中州之蓬萊,晉豫之奇觀,仙境寶地」的美稱。從這裡往東,連接著名的井底民俗村、天瀑峽景區,西邊是平順建縣以來的著名關隘玉峽關。
  • 《敦煌壁畫》郵票系列欣賞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作為宗教藝術來說,佛像畫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
  • 「80後」女掌柜大漠邊開客棧 飛天壁畫顯敦煌風情
    客棧內,天花板和四周牆壁繪有「飛天」、「九色鹿」等敦煌壁畫圖案,張燕林還在大廳設計了一面「石窟」牆,模仿莫高窟雕塑的風格樣式,這一切使初踏西北古郡的遊客既新鮮又驚喜。閒暇時,張燕林便坐下來在木板上雕刻一些壁畫圖案,店內隨處可見她的木版畫作品。「從小在敦煌長大,對大漠、莫高窟自然有特殊的情結,希望為入住在這裡的外地朋友留有關於敦煌文化的一些印象。」
  • 在抖音直播,14萬人一起探險敦煌千年石窟
    其中的169號洞窟距離地面近40米   裡面有最早的維摩詰畫像   洞窟裡的千佛壁,被稱為炳林寺的瑰寶   北壁上「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墨書題記   3   唐代之後的五代、西夏、元朝   石窟有了不同的發展風格   被稱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   在這一時期接續了莫高窟的發展
  •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在甘肅天水
    一座高峰,194個石窟,7千多座雕像,1300平方米壁畫。這是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的被稱為「東方雕塑藝術展覽館」的麥積山石窟。「麥積山,北越清渭,南越兩當,五百裡崗戀,麥積處在那掀起石塊,故此麥積山。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儘管莫蘭迪一生也沒怎麼離開過家鄉,博洛尼亞的郊野風光也成為他風景作畫的全部題材。但我們今天還是要大開腦洞。請100年前的莫蘭迪到莫高窟來臨摹學習一趟,解讀關於敦煌莫高窟顏色背後的秘密。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
  • 唐三彩仕女、龍門石窟供養人 這些古代人物的服飾都是什麼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河網訊 永寧寺陶俑、宋墓壁畫、唐三彩仕女、龍門石窟供養人,你可能只在古裝片中見到類似人物的秀美服飾,那麼這些古代人物的真實服飾都是什麼樣呢?9月29日晚,「洛水霓裳」裝束復原演出在洛陽博物館舉行,真實展現了多套歷史裝束,上面的視頻讓你先睹為快。本次「洛水霓裳」裝束復原秀,展示了戰國至宋代千餘年服飾文化全景。
  • 鑑賞|龜茲壁畫中的智慧,看「猴王智鬥水妖」等佛經故事
    龜茲石窟壁畫中反映佛教智慧觀念的故事主要有 「猴王智鬥水妖」、「五通比丘論苦之本」、「大光明王始發道心」等。  「猴王智鬥水妖」 在克孜爾石窟第7、8、13、17、58、98、176、186、187、188、206窟,庫木吐喇石窟第2窟,森木塞姆石窟第30、31、48窟,克孜爾尕哈石窟第11、16窟有此故事畫。故事大意參見《佛本生故事選》中的《蘆葦飲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