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辨證選穴,合理配伍
本人重視中醫理論對針灸臨床的指導作用,強調穴位的選取,刺激手法的選擇,都要以辨證診治為基礎。如以臨床多見的腰痛為例,循經取穴、以痛為腧的方法比較常見,則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伴隨症狀及體徵,把腰痛分為寒溼腰痛、風寒腰痛、溼熱腰痛、痰溼腰痛、瘀血腰痛、腎虛腰痛6個證型。在治療時選穴配穴同中有異,刺激方法各有不同。
如寒溼腰痛、風寒腰痛、腎虛腰痛都可用腎俞、命門,但寒溼腰痛配崑崙、太白,以補火助陽、健脾化溼;風寒腰痛配風池、跗陽,以去風定痛;腎虛腰痛配關元、懸鐘,以補腎填髓、強腰壯骨。再如岔氣腰痛,特點是腰部無明顯的腫脹及壓痛點,體位變動時疼痛,深呼吸、咳嗽亦可引起疼痛。證屬絡脈氣血瘀滯,治以通絡止痛。循經取遠端穴位如攢竹或人中用瀉法強刺激,同時囑患者前後左右活動腰部;或在疼痛部位淺刺,在皮下或皮內,同時讓患者活動,以達到行氣通絡止痛。
在臨床過程中,有許多通過辨證論治而取得顯效的病例,曾有一位患者,主要症狀是雙小腿惡風,總是感覺有風從皮膚進入,盛夏也要穿兩條褲子,已有兩年餘,經中藥及針灸治療未見明顯改善。患者40剛過,仍在壯年,無顯明其它不適感,舌脈無特殊,小腿也不發涼,辨證為局部衛氣運行障礙,衛外功能失調。
立法為調暢衛氣,用局部多針淺刺法以加速衛氣運行,結果得到滿意的療效;另有一患有惡性淋巴瘤的女性患者,右側後背疼痛,用嗎啡、度冷丁等亦不能止痛,徹夜不眠,甚則大汗淋漓,以夜間為重,採取局部多針淺刺的方法,行針20分鐘,當晚疼痛緩解即入睡。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疾病的本質是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機升降失常。肺失肅降則咳逆,肝陽上亢則暈眩,脾氣不升則瀉洩,胃氣不降則嘔惡,心陽不能下溫腎陽則腎水寒而浮腫,腎陰不能上濟心陰則心火亢而不寐。
針灸治療的根本在於調氣,調和經脈氣血,調整氣機升降。因此,作者本人非常重視氣機升降,並善於通過腧穴配伍,應用適當刺激手法以加速氣機升降,治療多種病症。如用太淵透列缺、大陵透內關、太白透公孫,治療氣逆動膈的呃逆。用太白配足三裡,表裡經原合相配,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濁,治療脾胃失和所致的噁心嘔吐、腹脹腹瀉。
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腑臟穴相配,以調整臟腑氣機,治療頭暈、失眠等症。再如對中風的治療,筆者認為,儘管見症多端,其病位以心、肝、腎為主,要把握其陰虛陽亢、下虛上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機。
臨床常見肝腎陰虧,心肝陽亢、風邪為病,或兼夾痰熱瘀血,治療宜清上補下、熄風降逆為法,以平肝熄風以清其上,壯水涵木以補其下。頭部用百會、前頂、後頂、通天、風池熄風降逆、健腦安神;上肢取曲池、合谷清熱祛風,支溝清熱瀉火、通利三焦、列缺補腎養陰、壯水填精;肢用足三裡:通降腑氣、升清降濁;絕骨補腎益陰、填精補腦,太衝疏肝理氣、養陰熄風。
2 進針深淺有度,運針手法獨特
要善於用多針淺刺法,進針淺到針「掛」在皮膚上,或剛將穿透皮膚。淺刺法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皮膚表層廣泛的感受器,來調理機體的機能。常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阿是穴多針淺刺以散風清熱、以治療風邪侵襲經絡而致的疼痛。如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初期的耳後疼痛、落枕等。因為風為陽邪,其初中人也淺,宜淺刺散之,深刺則徒傷氣血,引邪深入。
第二,局部多針淺刺治療多種皮膚疾病。如圍刺治療帶狀皰疹,局部散刺治療瘡癤、皮膚不仁等。這是遵循《內經》病在皮刺之皮,刺皮無傷肉的原則。筆者多次用此法治療麥粒腫,1~2次治療後紅腫多能消散。
第三、用局部多針淺刺,配以百會、四神聰、本神、神庭以鎮靜安神、熄風止痙,治療面肌痙攣,取得較好的療效。第四,臟腑背腧穴淺刺,以調整臟腑功能,調和陰陽氣血,治療多種慢性疾病。本人用此法治療多例頑固性失眠、慢性頭痛、眩暈等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人也經常運用深刺法。常用曲池深刺透曲澤和小海,以清理上焦心、肺之熱,治療外感熱證和中風初期風陽上擾,或痰熱內閉。在治療三叉神經痛時,用4寸長針,從太陽透到頰車,治療兩支以上的三叉神經痛。此外,皮下透刺也是本人常用的方法,例如用大陵透內關,太淵透經渠,神門透通裡治療頑固性呃逆;公孫透太白治療脾胃虛弱,脘脹噯氣等等。
針刺是一種創作療法,操作時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可草率從事。進針時講究「速而輕」,就是進針速度要快,手法要輕,儘量減少疼痛。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論,疼痛本身是一種針感,也可以說是在皮部的一種得氣,在有些情況下是治療所需要的。
有四種進針法———連續押、角度押、捻押、空押中,前三種有輕微疼痛,是皮部得氣的需要;只有空押沒有疼.痛,用於僅需要深部得氣的情況。像上面說的多針淺刺法,就需要在皮部得氣,因此,進針時手法要稍重,此時用捻押法,以達到一定的刺激強度。
《靈樞·五亂》有「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之說。運針時講究「短小結合,快慢兼施」,就是提插同謀要短,捻轉角度要小,提插捻轉速度要快,同時向深部緩慢進針,快速捻轉提插具有催氣的作用,緩慢向深層進針能得到悠揚的效果。這樣既可減少對局部組織的損傷,又可儘快激發經氣。本人主張分層候氣法,認為皮、脈、肉、筋、骨各層組織針感不同,不同的疾病需要在不同的層面得氣。從病因來說,風熱侵襲應淺刺以出陽邪,寒溼傷人應深刺以出陰邪。從局部病症來說,要遵循《素問·齊刺》的原則「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骨」。從臟腑辨證來說,心肺病證淺刺,在表皮或皮下得氣,脾胃病症在肌肉淺層得氣,肝腎病症在肌肉深層得氣。
3 病例介紹
例1:李某,男,49歲,1997年2月27日初診,胃脘脹滿1年。初起伴疼痛、吞酸和胃部燒灼感,經服中藥症狀有所減輕。現胃脘脹痛,噁心欲吐,食少納呆,兩脅脹滿不適,口乾口黏,大便兩日一行,舌苔黃厚而膩,脈弦滑。證屬中焦溼陰,木土失和。治以清化中焦,疏調土木。處方:公孫、內關、期門、羶中、中脘、天樞、足三裡,毫針瀉法,留針20分鐘,隔日1次。方中內關、公孫寬胸理氣,和胃降逆;中脘、天樞、足三裡和胃通腸,降逆止嘔;羶中、期門疏肝理氣。治療2次後,脹滿明顯減輕,仍有脅下不適,時感噁心。再治3次,症狀全部消失。
例2:陳某,女,53歲。1999年5月初診。患者近3月來脅肋脹痛,大便秘結,每因食後發作更甚,曾自服舒肝丸之類成藥,藥後見效,停藥則復發,舌邊紅、苔略厚,脈弦而略緩。經辨證,此脅肋肝膽氣機之閉塞,由腸腑之阻滯不通日久而致,故通腸利便乃治本之法。治療:針天樞、氣海、下脘、支溝、照海、上巨虛、期門,留針20分鐘。針3次後大便每日一行,隨之脅肋脹痛亦減,復針3次,大便秘結、脅肋脹痛如失。
請把這篇文章轉給所有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