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選穴及針刺手法心得

2022-01-05 醫籍醫案

1 辨證選穴,合理配伍

本人重視中醫理論對針灸臨床的指導作用,強調穴位的選取,刺激手法的選擇,都要以辨證診治為基礎。如以臨床多見的腰痛為例,循經取穴、以痛為腧的方法比較常見,則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伴隨症狀及體徵,把腰痛分為寒溼腰痛、風寒腰痛、溼熱腰痛、痰溼腰痛、瘀血腰痛、腎虛腰痛6個證型。在治療時選穴配穴同中有異,刺激方法各有不同。

如寒溼腰痛、風寒腰痛、腎虛腰痛都可用腎俞、命門,但寒溼腰痛配崑崙、太白,以補火助陽、健脾化溼;風寒腰痛配風池、跗陽,以去風定痛;腎虛腰痛配關元、懸鐘,以補腎填髓、強腰壯骨。再如岔氣腰痛,特點是腰部無明顯的腫脹及壓痛點,體位變動時疼痛,深呼吸、咳嗽亦可引起疼痛。證屬絡脈氣血瘀滯,治以通絡止痛。循經取遠端穴位如攢竹或人中用瀉法強刺激,同時囑患者前後左右活動腰部;或在疼痛部位淺刺,在皮下或皮內,同時讓患者活動,以達到行氣通絡止痛。

在臨床過程中,有許多通過辨證論治而取得顯效的病例,曾有一位患者,主要症狀是雙小腿惡風,總是感覺有風從皮膚進入,盛夏也要穿兩條褲子,已有兩年餘,經中藥及針灸治療未見明顯改善。患者40剛過,仍在壯年,無顯明其它不適感,舌脈無特殊,小腿也不發涼,辨證為局部衛氣運行障礙,衛外功能失調。

立法為調暢衛氣,用局部多針淺刺法以加速衛氣運行,結果得到滿意的療效;另有一患有惡性淋巴瘤的女性患者,右側後背疼痛,用嗎啡、度冷丁等亦不能止痛,徹夜不眠,甚則大汗淋漓,以夜間為重,採取局部多針淺刺的方法,行針20分鐘,當晚疼痛緩解即入睡。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疾病的本質是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機升降失常。肺失肅降則咳逆,肝陽上亢則暈眩,脾氣不升則瀉洩,胃氣不降則嘔惡,心陽不能下溫腎陽則腎水寒而浮腫,腎陰不能上濟心陰則心火亢而不寐。

針灸治療的根本在於調氣,調和經脈氣血,調整氣機升降。因此,作者本人非常重視氣機升降,並善於通過腧穴配伍,應用適當刺激手法以加速氣機升降,治療多種病症。如用太淵透列缺、大陵透內關、太白透公孫,治療氣逆動膈的呃逆。用太白配足三裡,表裡經原合相配,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濁,治療脾胃失和所致的噁心嘔吐、腹脹腹瀉。

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腑臟穴相配,以調整臟腑氣機,治療頭暈、失眠等症。再如對中風的治療,筆者認為,儘管見症多端,其病位以心、肝、腎為主,要把握其陰虛陽亢、下虛上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機。

臨床常見肝腎陰虧,心肝陽亢、風邪為病,或兼夾痰熱瘀血,治療宜清上補下、熄風降逆為法,以平肝熄風以清其上,壯水涵木以補其下。頭部用百會、前頂、後頂、通天、風池熄風降逆、健腦安神;上肢取曲池、合谷清熱祛風,支溝清熱瀉火、通利三焦、列缺補腎養陰、壯水填精;肢用足三裡:通降腑氣、升清降濁;絕骨補腎益陰、填精補腦,太衝疏肝理氣、養陰熄風。

2 進針深淺有度,運針手法獨特

要善於用多針淺刺法,進針淺到針「掛」在皮膚上,或剛將穿透皮膚。淺刺法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皮膚表層廣泛的感受器,來調理機體的機能。常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阿是穴多針淺刺以散風清熱、以治療風邪侵襲經絡而致的疼痛。如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初期的耳後疼痛、落枕等。因為風為陽邪,其初中人也淺,宜淺刺散之,深刺則徒傷氣血,引邪深入。

第二,局部多針淺刺治療多種皮膚疾病。如圍刺治療帶狀皰疹,局部散刺治療瘡癤、皮膚不仁等。這是遵循《內經》病在皮刺之皮,刺皮無傷肉的原則。筆者多次用此法治療麥粒腫,1~2次治療後紅腫多能消散。

第三、用局部多針淺刺,配以百會、四神聰、本神、神庭以鎮靜安神、熄風止痙,治療面肌痙攣,取得較好的療效。第四,臟腑背腧穴淺刺,以調整臟腑功能,調和陰陽氣血,治療多種慢性疾病。本人用此法治療多例頑固性失眠、慢性頭痛、眩暈等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人也經常運用深刺法。常用曲池深刺透曲澤和小海,以清理上焦心、肺之熱,治療外感熱證和中風初期風陽上擾,或痰熱內閉。在治療三叉神經痛時,用4寸長針,從太陽透到頰車,治療兩支以上的三叉神經痛。此外,皮下透刺也是本人常用的方法,例如用大陵透內關,太淵透經渠,神門透通裡治療頑固性呃逆;公孫透太白治療脾胃虛弱,脘脹噯氣等等。

針刺是一種創作療法,操作時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可草率從事。進針時講究「速而輕」,就是進針速度要快,手法要輕,儘量減少疼痛。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論,疼痛本身是一種針感,也可以說是在皮部的一種得氣,在有些情況下是治療所需要的。

有四種進針法———連續押、角度押、捻押、空押中,前三種有輕微疼痛,是皮部得氣的需要;只有空押沒有疼.痛,用於僅需要深部得氣的情況。像上面說的多針淺刺法,就需要在皮部得氣,因此,進針時手法要稍重,此時用捻押法,以達到一定的刺激強度。

《靈樞·五亂》有「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之說。運針時講究「短小結合,快慢兼施」,就是提插同謀要短,捻轉角度要小,提插捻轉速度要快,同時向深部緩慢進針,快速捻轉提插具有催氣的作用,緩慢向深層進針能得到悠揚的效果。這樣既可減少對局部組織的損傷,又可儘快激發經氣。本人主張分層候氣法,認為皮、脈、肉、筋、骨各層組織針感不同,不同的疾病需要在不同的層面得氣。從病因來說,風熱侵襲應淺刺以出陽邪,寒溼傷人應深刺以出陰邪。從局部病症來說,要遵循《素問·齊刺》的原則「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骨」。從臟腑辨證來說,心肺病證淺刺,在表皮或皮下得氣,脾胃病症在肌肉淺層得氣,肝腎病症在肌肉深層得氣。

3 病例介紹

例1:李某,男,49歲,1997年2月27日初診,胃脘脹滿1年。初起伴疼痛、吞酸和胃部燒灼感,經服中藥症狀有所減輕。現胃脘脹痛,噁心欲吐,食少納呆,兩脅脹滿不適,口乾口黏,大便兩日一行,舌苔黃厚而膩,脈弦滑。證屬中焦溼陰,木土失和。治以清化中焦,疏調土木。處方:公孫、內關、期門、羶中、中脘、天樞、足三裡,毫針瀉法,留針20分鐘,隔日1次。方中內關、公孫寬胸理氣,和胃降逆;中脘、天樞、足三裡和胃通腸,降逆止嘔;羶中、期門疏肝理氣。治療2次後,脹滿明顯減輕,仍有脅下不適,時感噁心。再治3次,症狀全部消失。

例2:陳某,女,53歲。1999年5月初診。患者近3月來脅肋脹痛,大便秘結,每因食後發作更甚,曾自服舒肝丸之類成藥,藥後見效,停藥則復發,舌邊紅、苔略厚,脈弦而略緩。經辨證,此脅肋肝膽氣機之閉塞,由腸腑之阻滯不通日久而致,故通腸利便乃治本之法。治療:針天樞、氣海、下脘、支溝、照海、上巨虛、期門,留針20分鐘。針3次後大便每日一行,隨之脅肋脹痛亦減,復針3次,大便秘結、脅肋脹痛如失。

請把這篇文章轉給所有人看到

相關焦點

  • 針灸之針刺手法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研究各種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臨床運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門學科。我們本次主要講的是針刺手法即針法。針法:又稱刺法,指採用針具,運用手法,刺激人體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防治疾病的方法。
  • 針刺治「麻木」三則|針刺|腰椎間盤突出|針灸
    遂在朋友介紹下到吾處尋求針灸治療。餘無不適。查體:腰L4-5椎體及椎旁無壓痛。直推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患者腰椎間盤突出診斷明確(該患到吾處就診時把以前拍的CT及病案全部帶了過來)。擬行針刺治療。選穴:隱白(右),太白(右),大都(右),然谷(右)。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行搓針法。
  • 針刺玄妙在手法
    針刺手法由來已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闡述,經歷代發展至今多達數百種。各患者對我抱有希望,第2,3天又來求治,這樣連扎3天,均無效而收場。過了幾個月,有l個腹痛患者求治,先刺足三裡、再刺中脘、又刺公孫、三陰交、陰、陽陵泉等都無效,只好敗下陣來。這兩名疼痛患者的事,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究竟是選穴不對,還是定穴不準?結論是手法不明,療效不應。從此開始學習針刺手法。特別是1972年看了一部新聞電影,說的是一名患者做肺部切除手術,沒有用任何麻藥,僅用針刺麻醉而成功。
  • 淺談針刺手法
    1.1進針法———手法輕巧 無痛少痛 進針是整個針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進針時少痛或無痛是患者樂意接受針刺治療的重要方面
  • 針灸調養 | 初學針灸,這些部位進針手法和禁忌,一定要了解
    4、後項部:這裡針刺主要用於調理頸椎病,但一定要掌握針刺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可以深入一寸半左右(視患者胖瘦程度決定)。出針時,要注意按壓穴位,防止皮下出血腫!對於風府啞門這些穴位,安全第一,手底下沒有根的,最好還是避免深刺,淺嘗輒止。
  • 【名家針方】美容的針灸選穴及操作
    筆者通過數年的觀察和實踐,在針灸美容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介紹如下,僅供同道們參考。一、顏麵皮膚衰老的針灸治療和操作顏麵皮膚衰老是指顏面部皮膚紋理加深、加粗,皮膚彈性改變,以及皮下斑痕出現,尤以額部、眼梢部、眼瞼部表現得更為明顯,表現出顏麵皮膚的衰老與年齡的相對老化。
  • 明明白白學中醫|中醫是怎樣用針灸治病的(下)
    臨床需要在針灸理論指導下,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並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穴,配穴後所用的穴位組合就是臨床腧穴處方。好的腧穴處方,再加上好的針灸手法,一定會有好的臨床療效。1.選穴原則①近部選穴:也叫局部取穴,是指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的規律,在患者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取其經絡穴位。
  • 扎了很久針灸沒有效果,作為針灸醫生的你該如何提高針灸療效?
    後來經過朋友介紹,在一個小診所接受針灸治療,症狀可明顯緩解,但是第二天又會恢復如初。後在機緣巧合之下找到了我治療,我經過望聞問切,通過辯證分析,最終決定從體質入手,在局部取穴的同時,根據此患者的體質差異加以辯證選穴,最終經過兩個周期的治療頭疼的症狀完全消失,其他以前出現的問題如怕冷等症狀也都有緩解。
  • 針灸技法|針刺的「七方十劑」
    比如足三裡針刺可以治療關節炎,因為足三裡和膝關節較近所以針刺就要淺,如果針刺足三裡治療胃病就要深刺了,因為胃離足三裡較遠的緣故。針刺手法(舒張押手法)二、小方小方的條件是取穴少,用針細,手法輕。大都用於新病、輕病、身體虛弱的患者。
  • 王貴雙大夫|針灸學習:針灸治痛最易見神奇
    其實不懂也沒關係,但需要留心觀察,了解患者病情信息,看我診療方案、操作手法、檢查方法、臨床反饋等等,多做筆記,多查資料,多思考和提問,這樣就一定會有進步和收穫。        臨床針灸治療方案往往是綜合的複雜的,但初學者不宜照搬,還是需要從基本功狠抓,從單個經絡、單個穴位入手才好,就針灸治療學習來說,還是首選疼痛治療,這最易見神奇,最易增加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但是我主張剛開始學習,一定要從單穴入手。取穴思路宜以循經取穴為主,這是最常用取穴方法,為臨床治療取穴基本功。選穴個數,越少越好。
  • 針灸名家承淡安丨一代針灸巨擘(手法經驗)
    2.旋捻術:在針刺入時,或刺入後,或拔出之際,右手的拇、食指將針左右撚旋,是一種稍強刺激的手法,適用於抑制(強烈捻)或興奮(輕緩捻)為目的之針法。3.雀啄術:在針刺到達其一定深度後,將針體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頻頻急速上下運動,專用於刺激為目的。在提插之緩急強弱中,不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應用於興奮為目的者。4.屋漏術:懷雀啄術之運用稍有不同。
  • 針灸名家承淡安丨一代針灸巨臂(手法經驗)
    在針刺入時,或刺入後,或拔出之際,右手的拇、食指將針左右撚旋,是一種稍強刺激的手法,適用於抑制(強烈捻)或興奮(輕緩捻)為目的之針法。在針刺到達其一定深度後,將針體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頻頻急速上下運動,專用於刺激為目的。在提插之緩急強弱中,不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應用於興奮為目的者。懷雀啄術之運用稍有不同。
  • 針刺手法對針灸治療影響很大,手法要點有哪些?
    手法就是針刺的操作技術。穴位定得再準,手法不過硬,也無法取得滿意的療效,所以對基本手法應精益求精。毫針的針刺過程,大體分五個步驟,就是持針、進針、得氣、行針和起針。正確施用針刺補瀉手法,使虛者得實,實者得虛,閉者得通,散者得收,遂臻「陰平陽秘」,實為用針之妙道。
  • 古中醫舌診臨床實用針灸選穴思路(下)
    古中醫舌診臨床實用針灸選穴思路(下)  按∶上方主治勞役過度,饑飽失時,思慮太甚,鬱結尤多,以致脾肺氣虛,榮血不足,畏寒發熱,食少無味,四肢無力,懶動怠惰,嗜臥身倦,飢瘦色枯,氣短驚悸,怔忡健忘少寐;或中風卒倒,張口直視,手撒遺尿,或傷寒重劇,譫妄昏沉,撮空見鬼;或身振脈搖;或筋惕肉潤;或吐血、衄血、便血不止;或自汗、盜汗、頭汗不收;或嘔吐洩瀉;或水腫腹脹;或眩暈呃逆;或痰湧喘急
  • 溫暖的針 丨我對針刺手法的一些思考
    金元以後,針法著作驟多,然醫家又多玄其術而誇其能,針法補瀉變得繁複(比如《九天玄女飛針法》、《瓊瑤真人針灸神針禮鬥神咒》等),學者茫然,不得其真。近代陸瘦燕夫婦收集整理了古代的針刺手法(燒山火、透天涼等),並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以淺顯的語言加以闡釋,使之易懂,但手法仍然十分複雜。針者沒有3~5年的實踐試錯,很難有效操作。
  • 中醫針灸減肥的十字要點
    針灸選穴:尺澤、合谷、偏歷、陰郗、後溪、復溜、大椎、肺俞。 其中,合谷用補法,尺澤用瀉法,大椎用灸法,其餘腧穴常規針刺,平補平瀉。 針灸選穴:水分、水道、脾俞、三焦俞、陽池、委陽、商丘、三陰交、陰陵泉。
  • 承淡安丨一代針灸巨擘(手法經驗)
    一、進針後之手法進針後,即主要之捻運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補瀉;以新理論,則為抑制與興奮。如何謂之補,如何謂之瀉,古今各家所說不一致。至元明時,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屬粗針淺刺,今之細針,不能效其方法。故本編對於以前之針法,概不論列,只言進針後應作興奮或抑制之手法及反射或誘導之針法。
  • 常用針刺補瀉法
    可見,針刺補瀉法,是產生補瀉作用,促使機體內在因素轉化的主要手段,也是針刺治病的關鍵。  常用的針刺補瀉手法有徐疾補瀉法、提插補瀉法、捻轉補瀉法、迎隨補瀉法、呼吸補瀉法、開闔補瀉法、平補平瀉法和熱補涼瀉法等八種,它們由針刺的基本手法結合其他方法組合而成。根據其手法簡繁不同的特點,可將針刺補瀉手法分為"單式補瀉手法"(基本補瀉手法)和"複式補瀉手法"(綜合補瀉手法)兩類。
  • 美容的針灸選穴及操作
    隨著年齡的增長,顏麵皮膚衰老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生理現象,但人們可以通過針灸或按摩穴位,能延緩人體衰老,保持皮膚健美。主穴:額部皺紋,取陽白、魚腰、頭臨泣;魚尾紋,取瞳子謬、絲竹空、太陽;眉間皺紋,取印堂、攢竹;目下皺紋,取球後、四白、巨髎;面頰皺紋,取顴髎、頰車、聽會;口周皺紋,取禾髎、地倉、俠承漿。配穴:青年者配陽輔、中渚、合谷;老年者配太溪、足三裡、養老。
  • 針刺補瀉手法之我見
    其中捻轉和提插是最常用的針刺手法,且二者往往結合運用。而疾徐、迎隨、呼吸、開闔四種手法的單獨運用比較罕見,往往是要結合捻轉、提插手法,所以很難證明這四種針刺手法是否具有補瀉作用。先來說說開闔補瀉,其補法本身就有一個弊端。由於出針後迅速揉按針孔,導致所有針孔在出針後不可能出血。而在臨床中,無論患者病情虛實,經常會在針刺出針後,針孔出血,血色往往偏暗甚至紫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