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滷肉剛出鍋,歡迎大家下單,先吃再付款,味道不好全免單!」昨日上午,熱氣騰騰的滷肉一出鍋,甘書鋒就往十幾個小區的業主微信群裡發消息,不一會兒,近三十公斤滷肉就被定出去了。
甘書鋒(左)在分切顧客預訂的滷肉
「今天的滷肉剛出鍋,歡迎大家下單,先吃再付款,味道不好全免單!」昨日上午,熱氣騰騰的滷肉一出鍋,甘書鋒就往十幾個小區的業主微信群裡發消息,不一會兒,近三十公斤滷肉就被定出去了。
「現在我才知道,微信群裡有這麼大的商機!」甘書鋒說。甘書鋒在我市經營一家滷肉小店,以前,他只在店裡做生意。不久前,因為疫情原因,他不得不在微信上推銷滷肉,沒想到生意很好,幾天時間就挽回了疫情期間的經濟損失,每天營業額從疫情前的兩三千元增到如今的七八千元。
復工推遲,一家人的生計讓他「壓力山大」
甘書鋒今年36歲,兩年前,他在新區開了這家滷肉店,30多平方米的小店,平時全靠他和妻子打理,由於滷肉味道好,小店生意還算不錯。
今年春節後,由於疫情原因,他正月初五復工的計劃泡湯。「剛開始還不著急,覺得疫情不太嚴重,後來,我有點兒坐不住了。」他說,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孩子的學費和房貸全指望滷肉店,加上每月近4000元的店鋪租金,讓他覺得壓力撲面而來。
2月下旬,不少行業開始復工復產,但甘書鋒沒有馬上提交復工申請。「豬肉價格太高,滷肉成本大、利潤小,而且是熟食,賣不完就得扔掉。」他說,復工後不能堂食,到店的顧客可能不多,滷肉賣不完扔掉的話,可能還會虧本。
甘書鋒在某小區業主微信群裡發起預訂提醒
微信群裡賣滷肉讓他發現商機
「後來我聽說,很多餐飲店復工後在微信上賣東西,一天下來不少掙錢。」甘書鋒說,自兩年前他開滷肉店起,一直守在店裡被動等客上門。
3月初,甘書鋒的小店經審批後復工了,他抱著嘗試的心態做線上推銷。除了一次性醫用口罩和消毒用品,他還專門買來送餐用的保溫箱,並按要求每天對店內和送餐車、保溫箱消毒。「『蔡店滷肉』現煮現賣,不漲價,無接觸配送,市區免費送貨……」有老顧客將他拉到幾個小區業主生活服務微信群後,他和妻子發出了這段精心編寫的廣告詞。
「沒想到,第一天就賣了一千多塊錢。」甘書鋒說,雖然這只是平時每天營業額的三分之一,但讓他第一次看到了「線上銷售+社區配送」蘊含的商機。
此後,甘書鋒有了更大膽的推廣方案:顧客即便只買半公斤滷肉,他也免費送貨上門;可以先吃後付款,覺得味道不好就免單。他說,之所以敢這麼做,是出於對自家滷肉的信心,「接了幾百單,沒碰到一個要求免單的」。
回頭客越來越多,甘書鋒被業主邀請進更多小區的業主生活服務微信群,訂單量增長很快。凌晨5點起床做滷肉、白天送貨、晚上準備食材和統計線上銷售情況,他說:「去年一年都沒這麼忙過,我該早點兒把店搬進微信群。」
「線上銷售+社區配送」潛力大,夫妻小店迎來發展春天
如今,靠「線上銷售+社區配送」銷售模式,甘書鋒每天的營業額已有七八千元,這是他之前不敢想的。他說,疫情發生前,算上賣涼菜、雞蛋湯和漿麵條,他每天的營業額才兩三千元,「現在不光疫情期間的損失補回來了,房貸、店鋪租金也不用發愁了」。
「我正在趕做一批名片,把新建的微信群二維碼印上去,隨滷肉一塊配送,加微信減1元。」甘書鋒說,社區配送潛力巨大,由於訂單越來越多,他一個人忙不過來,一部分訂單已交給跑腿公司代送。
結束採訪時,甘書鋒告訴記者,春天越來越暖,他的信心也越來越足,他和妻子商量過,等疫情結束後,他們準備擴大門面,在保證滷肉質量的前提下,把更多精力放在線上銷售和社區配送上,「我們雖然是夫妻小店,但只要轉變思維,也能把生意做得越來越紅火」。(洛陽晚報記者 牛鵬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