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元沒能抓到一個皮卡丘
在北京東直門附近的一家大型商場,地下一層與地鐵連接的通道擺放了13臺抓娃娃機和1臺自助兌幣機。在彩色燈光的照射下,抓娃娃機裡的維尼熊、皮卡丘、海賊王等毛絨玩具顯得格外可愛。不少人駐足觀看,也有人當即掏錢兌幣一試身手。
△圖/視覺中國
在皮卡丘機器前,一位女士嘗試了好幾次,都未能得到自己最愛的那款玩具。帶鉤鋼爪看似威猛,可在抓到玩具之後,只要輕輕一提,就會瞬間變得無力,讓玩具跌落。
「我都花了20塊錢啦!」這位女士抱怨了一句後憤然離開。
記者在現場觀察了30分鐘,陸續有兩三撥人體驗了抓娃娃機遊戲。其中有年輕人,也有小學生,但是最後沒有一人成功。
抓娃娃機竟能人工調控抓取率?!
在微博上,很多網友吐槽曾被抓娃娃機虐過很多次——「是我太笨,還是抓娃娃遊戲太難呢?」實際上,抓不到娃娃根本不是顧客的問題。
一家大型抓娃娃機廠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鋼爪的力道大小是可以人工調整的,這項功能本來是為抓取不同尺寸、不同重量的娃娃而設定的,但是現在已經衍生為商家掙錢的竅門。
「因為你抓不到,我才能掙到錢」,這位工作人員說。不過這位工作人員同時指出:「如果抓取概率太低,人家總是抓不到,今後就沒人再玩兒了。」
△抓娃娃機的鋼爪
據了解,經營抓娃娃機的一大關鍵技術就是可人工設置抓取概率。廣東一家大型抓娃娃機生產廠家客服透露,為保證經營者利益,廠家的技術人員會幫助設置機臺抓取概率,「可以設置抓10次出一個娃娃,15次、20次都可以。」
此外,一臺抓娃娃機可以通過調整電壓控制手抓力度,一般有強抓力和弱抓力兩種設置。如果是弱抓力的話,差不多50次能中一個,最低200次中一個。抓取過程分為抓起和運送兩個環節,這兩段抓力可以分段設置,如設定強抓力為2秒,則抓到娃娃2秒後轉為弱抓力,娃娃會在半空中不知不覺地掉落。
△鋼爪抓取娃娃過程(圖/來自網絡)
據客服人員介紹,抓娃娃機每臺從3000元~7000元不等,一般好的抓娃娃機點位2至3個月就可以回本,差一些的4至5個月可以回本。
運營商應公示抓取率
一款古老的線下遊戲在中國重返江湖,並以每年幾十萬臺的速度增長,可見資本對這個市場非常看好,且信心十足。但是商家也應該注意,要讓這個產業持續發展,可以考慮公開抓取率。
△圖/視覺中國
今年5月1日,《文化部關於規範網路遊戲運營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工作的通知》正式實施。文化部要求,網路遊戲運營企業應當及時在該遊戲的官方網站或者隨機抽取頁面公示可能抽取或者合成的所有虛擬道具和增值服務的名稱、性能、內容、數量及抽取或者合成概率。
儘管文化部的該項措施主要針對網遊,且並非硬性規定,但說明公布物品抽取概率是有利於行業良性發展的。要想在新的業態環境下生存,抓娃娃機商家不妨嘗試一下。
抓娃娃機最初被用於賭博
抓娃娃機最早出現於20世紀初的歐洲。當時的工匠利用齒輪機械驅動製作了小型挖鏟裝置,成為可供孩子操作的糖果販賣機。後來運營商們發現,如果把機器裡的獎品換成錢幣就成了賭博設備,「爪形抓獎機」被大範圍用於賭博,但在1951年遭到法律明令禁止。
△圖/視覺中國
50年代後半期,這種爪形抓獎機從歐洲流向了日本。1965年,第一款日產機臺誕生,這段時期機臺內的景品(日語的獎品、附贈品)都是各種小點心。
1984年,「UFO娃娃機」誕生。這一系列產品框體體積巨大且配色搶眼,十分容易被注意到。操作方式採用視頻遊戲的按鍵模式,兩個按鈕分別控制爪子的橫向和縱向移動,玩法簡單明了。
抓獎機以毛絨玩具做景品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後半段,但直到1990年,兒童動畫《麵包超人》中的人氣角色商品被導入抓獎機,其人氣才開始爆炸性增長。更為有趣的是,在日本,抓娃娃機裡不僅擺放毛絨玩具,還會擺放龍蝦、螃蟹、洋蔥等供玩家抓取。
圖文來源 | 北京青年報、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 墨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