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秀嵐 張靖超 北京報導
就新基建風口,中植企業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王允貴提出,疫情給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造成很多影響,但卻推動了數據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更感受到,用「新基建」去解決老問題,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今年,一些領域實實在在地受惠於新基建。
王允貴談到,新基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圍繞數據展開,包括5G基站建設、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四塊,另一類圍繞傳統基建去使用數據進行改造升級。不僅內涵不同,王允貴認為,傳統基建主要由政府推動建設,但新基建的推手主要靠市場。
「其實新基建政府是很難做的,基本要靠民營企業、靠市場化,真正把這個建設還原給市場,看不見的手去建設。」王允貴談到,「我們是希望通過創新能夠把新基建還原給市場,然後,通過企業家的精神把創新真正落地,這裡面,我是非常期待的。」
面對新基建風口,市場化資本又如何考量投資機會?
王允貴表示,其實中植和很多國內企業家大型投資集團一樣,在高度關注新基建風口,「幾年前就開始布局,今年終於迎來了風口。」2016年,中植收購了為5G基站配套核心晶片的一家全球著名的荷蘭半導體公司,正在和相關團隊將技術落地在中國。
王允貴對充電樁項目格外重視。他認為:「如果想解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普及率問題,必須把充電樁做好。」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層面的規劃。「在10月20日中央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講到了2035年美好的前景。到2035年我們的新能源汽車銷售量要遠遠超過傳統的汽車。」王允貴表示,國家的規劃是一輛車能夠配置一個充電樁,目前的實際情況是3∶1,三輛新能源汽車配置一個充電樁,而且布局「非常不合理」。
三年前,中植集團提出「萬城萬充」,希望在更多城市布局充電樁。目前,這個計劃已經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大規模布局。去年,中植在使用的充電樁,約用電1.5億度。王允貴表示,該項目的運營效率在民營企業中排名第二。王允貴希望,未來充電樁效率可以提升到電池充滿,只需要汽車司機等15分鐘左右。
王允貴表示,中植作為資管集團,不僅要親自上手去做業務,而且要在這個領域進行併購。「我認為充電樁或者新基建對於中植來說有很多投資風口,對於民營企業家來說有很多投資風口,不管你做投資和運營都是很好的機會,好的企業家一定配合國家戰略。」他補充說道。
成立於1995年的中植企業集團,是多元化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旗下主要業務涵蓋投資、併購、資產管理和產業基金。中植企業集團業務在包括現代農業,環保能、金融服務、大消費、大健康等領域皆有布局,並正在將業務拓展至更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