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故宮六百年鑑賞④|傳統工藝裡的蝙蝠: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雖然新冠病毒的原始宿主與蝙蝠不無關係,然而蝙蝠何罪?
如果追溯 「 蝙蝠」二字,由於在 漢字中諧音通"遍福」,即」遍地是福」,可表祈福納吉之意。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如果要選一個應用最廣泛、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的的話, 蝙蝠一定是少不了的 。
故宮博物院藏的金鑲寶石蝙蝠簪
提起蝙蝠,人們往往嗤之以鼻。這種似獸似鳥的動物,習於夜間活動。在民間故事中,也多是充當「騎牆派」的典型。然而,在中國吉祥崇尚習俗中,因其諧音,卻是「福」的象徵,堪稱是中國祈福第一吉祥物。蝙蝠是哺乳綱,冀手目動物的通稱。對於這種形體奇特的動物,中國民間俗傳是老鼠吃鹽變成的,這是一種誤說。蝙蝠和老鼠並沒有分類學上的親緣關係,只不過其外形有某種相似而已。古人也以鼠稱呼蝙蝠,叫做「天鼠」、「飛鼠」或「仙鼠」。由於蝙蝠會飛,多在夜間行動,也有「夜燕」別名,但比較正式的名稱是「伏冀」。《本草綱目》引唐人蘇恭之語;「伏冀者,以其晝伏有翼也。」
對於這樣一種神秘物種,古人對其形象的最早記錄卻可追溯至新時器時期紅山文化的玉蝙蝠。此後在商代、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可見到帶有蝙蝠紋飾的器物。其中在我國出土的西漢蝙蝠形柿蒂座連弧紋鏡,其柿蒂構成蝙蝠形,旁有鐫刻的銘文「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顯然,這裡的「蝙蝠」是富貴之「富」的諧音與形象化。這一時期的蝙蝠形紋飾造型基本把握了對象的基本特徵,具有直觀性的特點,用剪影式、單純化的形象來表現生命的姿態。紋樣既寫實又誇張,單純洗鍊、粗放古樸,不視細節修飾,也沒有個性表達,表現的是異常簡潔單純的粗輪廓粗線條的整體形象。是一種粗輪廓的寫實,不拘泥於細節,構成一種古拙的風格,呈現出中華本土的藝術審美傳統。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作為象徵「福」的吉祥物,蝙蝠在明代已經普遍流行,清代帶有蝙蝠形象的各種祥圖案更是屢見不鮮。例如:幾個童子抓蝙蝠往罈子裡裝,構成「納福迎祥」圖案,二隻蝙蝠稱「雙福」,五隻蝙蝠組成「五福捧壽」、「五福和合」、「五福臨門」、「五福長慶」、「平安五福自天來」等五福系列。更多的是與其它吉祥物配合,演繹出「福壽如意」、「福山壽海」、「福分無疆」、「福緣善慶」、「翹盼福音」、「引福入堂」、「多福多壽多貴子」等眾多的流行圖案,不勝枚舉。如果在中國傳統的吉祥物中選一個應用最廣泛、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的話,非「蝠」莫屬。
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蝙蝠」紋飾在陶瓷、漆器、服飾、家具、文房等生活用品中隨處可見,它們或是以礬紅彩繪就「紅蝠」,寓意「洪福齊天」;或是與「壽桃」相結合,寓意「福壽雙全」;或是與牡丹、蝴蝶相結合,寓意「富貴萬壽」;或是五蝠圍繞一個「壽」字,寓意「五蝠捧壽」……其變化之豐富、應用之廣泛前所未有、令人驚嘆。
一、「洪福齊天」
紅彩蝙蝠是清代瓷器上常見的吉祥紋飾之一,因「紅蝠」諧音「洪福」,故清代瓷器多以紅色蝙蝠紋寓意「洪福齊天」。
松石綠地礬紅彩雲蝠紋葫蘆瓶
松石綠地礬紅彩雲蝠紋葫蘆瓶,清乾隆,口徑3.5釐米,底徑11.4釐米,高33.3釐米。
葫蘆形瓶是中國古代陶瓷中的傳統造型,葫蘆的多籽與纏繞的藤蔓被人類賦予多子多孫和延綿不斷繁衍的含義。葫蘆也是道教的聖物,既是通往仙境的法物,也是存放金丹的容器。
此瓶呈寶葫蘆形,小口,短頸,上腹較小,下腹較大。束腰。圈足。瓶內施松石綠釉,外壁松石綠地礬紅彩雲蝠紋裝飾。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中心留白,礬紅彩單方欄內署礬紅彩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瓶上的「紅蝠」與「洪福」諧音,寓意「洪福齊天」。
從器型看,此瓶造型飽滿端莊,無論是紋樣還是造型均反映了乾隆時期對「福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黃地粉彩紅蝠紋盤
黃地粉彩紅蝠紋盤,清同治,高2.8釐米,口徑7.7釐米,足徑4.2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