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 | 香港女性的旗袍記憶

2021-02-28 中國日報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應該說,旗袍承載了幾代香港女性的記憶。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香港的旗袍行業。

(電影《花樣年華》王家衛)

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美華旗袍坐落在香港上環,店鋪掌柜簡漢榮師傅每天笑容可掬地招呼著他的新老客戶。美華旗袍是那種老式旗袍鋪子,客人做一件旗袍需要通過選款式,買布料,量身,試身,修養縫製等幾個步驟才可以完成。


(簡漢榮師傅正在為客人試身)


作為店裡的第三代「掌柜的」,簡師傅見證了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港人穿著旗袍的黃金時代,也不得不接受現如今「穿旗袍的少,做旗袍的更少」的現狀。即便旗袍的需求大不如前,鋪裡的做袍師傅從三十多位銳減到兩位,簡師傅還是秉承傳統手藝人兢兢業業的做袍態度,一針一線都馬虎不得。甚至對有些客人的三圍尺寸,簡師傅都熟記於心。他的願望很簡單,就是希望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有更多的人知道中國的傳統服飾。


其實,譚燕玉(Vivienne Tam)正在實現著簡師傅的願望。她將旗袍的元素納入時裝設計,把中國傳統服飾帶到紐約秀場。譚燕玉是香港培育出來的國際著名設計師。24歲那年,她獨闖紐約,不到10年就建立了以自己英文名字命名的服裝品牌。

兒時陪母親逛長衫店,譚燕玉訝異於母親穿著旗袍的優雅,也好奇於旗袍的獨到設計。擁有了自己的品牌之後,她將旗袍推陳出新,設計出了西方人、年輕人也喜愛的旗袍。


(Vivienne Tam 的時裝設計結合了東西方女性對旗袍的不同偏好)

 

在剛剛過去的紐約秋冬時裝周,Vivienne 將世界的目光集中在了香港。小小的士、七彩霓虹燈、紀念回歸20周年的標識等等,這些香港元素連同旗袍元素都被納入到她的新系列,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香港。

其實說到香港的旗袍,小編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即將在7月1日正式就任的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女士。

(2016年大紫荊勳章授勳儀式)

這幾年,她成為旗袍的忠實粉絲,每一次正式場合,都會穿著旗袍出席。據香港媒體統計,在2016年特區政府年度授勳儀式上,她分別換了兩套旗袍,上午她穿一襲白色旗袍配黑色高跟鞋,下午便換上橙色旗袍配香檳色高跟鞋。據說,她曾是中環一間旗袍店的熟客,每年平均要做七、八套旗袍。7月1日的就職典禮,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記者 鄭宛瑩



相關焦點

  • 香港展區:「香港旗袍」的傳奇故事
    記者在2號館香港展區看到,一批精緻的「港味」手工旗袍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尤其是女性參觀者的目光,大家駐足圍觀,拍照留影。這批精緻的「港味」旗袍由深圳皆一堂出品,別具一格的旗袍與國粹手工藝結合的展覽形式,講述著「香港旗袍」的傳奇故事。 旗袍,對於香港文化來講,蘊涵著厚重的歷史意蘊。
  • 香港旗袍,穿出現代女性的知性優雅
    香港,東西文化相容薈萃的摩登都會。說到香港旗袍,就會聯想到經典影片,旗袍可令女性純淨唯美,或優雅嫵媚。
  • 記憶香港|王家衛用一襲旗袍,緬懷一個已逝去的風華絕代的時代!
    旗袍,對於香港文化來講,蘊涵著厚重的歷史意蘊。上世紀50-60年代,許多上海手藝人來到香港謀生,其中就有許多擁有精湛手工技藝的裁縫和他們的學徒,精緻和周到的服務令「上海裁縫」在香港聲名鵲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旗袍為中上階層女性的普遍服裝。
  • 香港回歸20年之經典老歌回顧 好聽的經典懷舊粵語歌曲含張國榮等歌
    昨晚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文藝晚會,相信很多人看了都熱血,其中廣為人知的經典老歌,仿佛又把我們帶回了記憶深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港樂文化也漸漸滲透進來,席捲整個華人世界。那些經典的粵語歌曲,刻錄時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回顧港樂的輝煌和迷人吧!
  • 組圖:香港大學生旗袍秀 盡顯優雅東方美
    人民網香港6月10日電 今天,香港城市大學舉辦「品味中國文化課程」旗袍日活動,深圳旗袍館館長唐光豔女士介紹旗袍沿革。更有幾十位城市大學學生穿上各式旗袍,或優雅端莊、或清純質樸、或高貴端莊,盡顯東方女性之美,也為現代化的校園帶來一絲古典氣息。 唐女士介紹說,旗袍泛指中國清代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日後的旗袍有著血緣關係。現代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它是中國婦女服飾的代表,是我們民族服飾的驕傲,是世界公認的最唯美的中國經典服飾。
  • 香港「末代旗袍師傅」:縫住時光五十年
    原標題:香港「末代旗袍師傅」:縫住時光五十年   中新社香港8月22日電 題:(香港百姓故事)香港「末代旗袍師傅」:縫住時光五十年  中新社記者 盧哲  有人稱他為「末代旗袍師傅」,因為香港的手縫旗袍者從2000個慢慢減少到20個,而其中他最年輕;他在最現代的香港,卻堅持1950年代的手藝;他隱於鬧市,但他的旗袍在電影裡搖曳生姿
  • 香港旗袍體驗情報
    中秋節、國慶節假期期間去香港,還有機會讓你體驗穿上旗袍的滋味!
  • 關於香港的記憶
    但不變的是,看來看去永遠都是一些香港電影。那個時候對於香港,所有的概念都來源於已經過時的港片。到我真正踏上香港,卻花了十幾年時間。二〇一一年的七月一日,我第一次到港。那一次的香港之旅極其匆忙,全然為了Kylie Minogue的演唱會而來。
  • 香港回歸20年了,1997年的電影票房前十你看過幾部?
    本文首發於香港電影公號今天是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回到20年前的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旗幟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冉冉升起1997.7.1~2017.7.1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把眼光帶回20年前看看1997年香港票房最賣座的十部電影《 97古惑仔之戰無不勝》
  • 旗袍與中國女性的淵源,是驚豔時代的記憶
    03 旗袍的演變‍民國初年的旗袍樣式變化極快,一年一個新模樣,旗袍的下擺、腰身、領口、袖子等更是變化多端。如50年代香港女明星夏夢、林黛等就很喜歡穿短款的。 電影《色戒》中,湯唯穿的20餘件旗袍,每一件都具有濃重的海派特色,將上海女子的雅致,精巧,性感,嫵媚等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 AI修復港星劇照美得各有千秋,香港小姐們旗袍照更是驚豔四座!
    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高貴端莊,堪稱女性楷模,是香港一張永恆的魅力名片。有人說,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鐘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不是海洋公園,也不是大富豪夜總會,而是香港小姐。而很多港姐如今也一直讓我們記得她們的美麗,如今的我們再重溫她們的旗袍照時,依然會在心頭湧起一陣陣的感動。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起飛,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
  • 我的香港記憶
    香港街道狹窄,錯綜複雜。林立的高樓之下,手機地圖定位往往無奈地團團亂轉,除了問路沒有其他辦法。金鐘位於香港中環東部、灣仔以西,屬中西區一部分,是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及政治中心。人多、路窄、擁擠,是外來人對香港的第一印象。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香港百分之七十五的面積是山林綠地覆蓋的郊野公園。
  • 2017年6-7月香港演出(布蘭妮、林宥嘉、香港回歸免費演出等)
    2017年6-7月香港紅館主要演出及活動:2017年6月16-17日 林宥嘉 THE GREAT YOGA 世界巡迴演唱會香港站 香港體育館 票價980、500、300港幣2017年7月1-2日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民族舞劇《孔子》2017年7月3日 晚上7:15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粵曲群英會
  • 回歸20年,淺談香港購物中心帶來內地的商業驚喜!
    編者按:彈指一揮間,香港已回歸祖國20年。回首20年,香港購物中心曾收穫發展,也曾經歷風雨,但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裡,東方明珠的色彩卻始終不曾黯淡。香港購物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及洗禮,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它的成功之道在於其迎合了消費者行為模式,引導並抓住了消費者的決策過程。
  • 香港舉辦旗袍展覽揭示社會變遷
    新華網香港4月26日電(記者劉歡)香港歷史博物館將於
  • 「記憶香港」珠光寶氣,浪漫繼續
    我覺得它是特別具有香港氣息的一部片子,吸引我的不僅是壯觀的場面,純正的粵語,還有璀璨的珠寶和華麗的服裝。當時第一次看是在深圳一家珠寶公司實習的時候,翡翠臺,不良的信號,花花的屏幕,聽不懂的粵語,卻依然欣喜若狂,偶爾也為聽懂了不少的粵語而沾沾自喜,可以想像到當初很青澀懵懂的樣子,不禁莞爾。
  • 香港「末代旗袍師傅」:縫住時光五十年(圖)
    中新社香港8月22日電 題:(香港百姓故事)香港「末代旗袍師傅」:縫住時光五十年  中新社記者 盧哲  有人稱他為「末代旗袍師傅」,因為香港的手縫旗袍者從2000個慢慢減少到20個,而其中他最年輕;他在最現代的香港,卻堅持1950年代的手藝;他隱於鬧市,但他的旗袍在電影裡搖曳生姿。
  • 香港舉行首屆旗袍愛心音樂會 特首夫人梁唐青儀出席
    當晚活動破了香港開埠以來的記錄,超過400位旗袍儷人共展美姿,齊心善事。  據甘肅紅日網報導,由香港廣西婦女聯會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女聯合會聯辦, 金枝玉葉旗袍會協辦 的《首屆香港旗袍愛心音樂會》,希望啟動香港社會力量籌款,在母親節期間為廣西貧困山區留守兒童出一分力, 共建「兒童家園」, 讓母愛可以傳揚,給留守兒童希望。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 許留山香港結業,記憶中的香港還剩多少……
    這個香港崛起的本地品牌,在創業三代,又換過兩個主人後,終於開始在特殊事件以及疫情等因素的聯合打擊下,走向衰退。」至此,陪伴我們走過崢嶸月歲的記憶一個個被抹去……但好消息是,許留山的大陸店鋪暫時未受影響,我們還是能夠抓住回憶的尾巴,繼續期待一同跳回那個時光機器。
  • 香港演員張曼玉與內陸新生代演員李沁旗袍裝盡顯東方之美
    旗袍代表一個時代的時代特徵60年代可謂是旗袍發展的黃金時期。相信不少人都看過《花樣年華》,一部由王家衛導演,梁朝偉和張曼玉主演的香港愛情劇,在2000年上映,對於80年代的人可以說是回憶滿滿。梁朝偉憑藉此片榮獲第5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張曼玉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雙料影后。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香港老劇了。此外,張曼玉在影片中的經典旗袍秀也引領了時代對旗袍美的品評。重溫《花樣年華》,電影任意一幀都是一幅畫,張曼玉真是太適合穿旗袍了,幻想成為如此韻味的女子。旗袍完美地將東方女性的身材美勾勒出來了,濃濃的東方服飾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