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時值周末,大量深圳市民湧入會展中心參觀文博會,入場處大排長龍,人頭湧動,好不熱鬧。記者在2號館香港展區看到,一批精緻的「港味」手工旗袍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尤其是女性參觀者的目光,大家駐足圍觀,拍照留影。這批精緻的「港味」旗袍由深圳皆一堂出品,別具一格的旗袍與國粹手工藝結合的展覽形式,講述著「香港旗袍」的傳奇故事。
旗袍,對於香港文化來講,蘊涵著厚重的歷史意蘊。上世紀50-60年代,許多上海手藝人來到香港謀生,其中就有許多擁有精湛手工技藝的裁縫和他們的學徒,精緻和周到的服務令「上海裁縫」在香港聲名鵲起。
伴隨香港經濟的起飛,國際服裝品牌打開了香港人的視野,他們開始摒棄過去用大量手工繡花釘珠等工藝來凸顯美感的方式,而開始嘗試用進口的蕾絲、印花面料等製作旗袍。由此逐漸形成了香港旗袍的特色。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旗袍為中上階層女性的普遍服裝。當時的旗袍也追隨著西方服飾的潮流,袍身緊窄,強調纖腰,裙擺收窄,領子加高,穿在身上頗有妸娜多姿之感。
旗袍文化在香港得到保存及傳揚,其中兩個主要形式是校服和國際選美賽事,不但使海外社會廣泛認識了旗袍,也大大推動了它作為「民族服裝」的觀念的形成。
香港旗袍一直擁有自己的特色,簡約時尚、大方利落。香港回歸之後,與內地的交流愈來愈頻繁,很多香港時尚精英將國際視野與多元藝術風格引入內地,另一方面,他們也有機會接觸更多紮根於中國的國粹經典與手工藝術,這兩者的結合與突破,成為服飾文化新的起點。
2012年在深圳創立的皆一堂,匯聚了深港兩地的創意設計人才。本次亮相文博會的數十件手工旗袍,就是由來自深圳皆一堂的楊棋彬先生主創設計,楊棋彬先生是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主席,香港貿易發展局成衣業諮詢委員會委員,早年留學於法國著名時裝學府,一直以來致力於促進兩地時尚品牌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