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記者 黃舒旻 通訊員 穗商務宣
交通互聯、科創互利、產業互惠……相隔僅100餘公裡,廣州與深圳兩座特大城市的聯動,正擦出越來越多「比翼雙飛」的火花。
12月17日,由廣州市商務局主辦的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沙龍在深圳舉行。來自政府部門、數字經濟行業企業、創投機構、科研機構等領域近百位精英代表匯聚鵬城,共同探討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潛力和前景。
這是廣深兩座GDP超兩萬億的「雙子星」城市在數字經濟領域攜手打造城市合作共贏典範的新起點。
當前,廣州正堅定不移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以改革聯動為牽引,強化與深圳科創、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聯動發展,引領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參會企業代表認為,在此背景下,集合廣州和深圳的優勢,未來將在數字經濟領域形成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整體合力,產生「1+1>2」的效果。
灣區企業開啟數字經濟新想像
在廣深兩地,基於數位技術的多元化探索,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態勢。
「得益於廣州優良的人工智慧創新融合應用土壤,百度將在黃埔區建設百度智能交通ACE引擎。」百度智能交通業務廣東省總經理孫婧分享道,百度智能交通「新基建」的「廣州模式」,正在黃埔區得到實踐,「未來,百度將立足廣州並與大灣區攜手,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的新高地。」
數位技術不僅為交通賦能,還將深度參與醫療產業的升級迭代。廣州國際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梅傳博表示,廣州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富有競爭力的醫療資源,研究院在廣州得到了長足發展。「基於這些資源,我們將聯合醫療生態夥伴,打造結合科研創新、智能製造和醫療產業互聯運營為一體的綜合開放基地。」
「我們應該用新思維、新技術成就產業的未來,賦能數字經濟發展。」涉及衛星物聯網領域,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衛星物聯網聯合研發中心總工程師餘少波認為,未來將是在時間、空間和功能這三個方面進行共享的時代,衛星物聯網產業必須拓寬自己的賽道。
復星銳正資本執行總經理杜健提到,復星銳正將加速布局粵港澳大灣區,依靠其全球創新產業業態的打造,激發本土創新創業活力,同時促進機構及其高潛項目的高速發展,助力科創新引擎。
「我們對數字經濟領域的『雙城聯動』充滿期待!」與會嘉賓在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此次數字經濟產業沙龍為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領域從業者們搭建了高效的溝通平臺,不僅收穫了豐富的投資發展經驗,面對面組建的聯繫群也更有利於促進企業家、專業學者和投資者的跨界交流與合作,將有助於從業者們充分利用廣深兩地科研資源、市場資源和人才資源,形成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整體合力,推動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
廣深攜手搶佔產業發展新高地
廣州與深圳的雙城聯動正逐漸走向深水區。兩地之間的合作從頂層設計到企業、科研機構間的合作,均釋放出「同頻共振」的信號。如今,數字經濟站上「風口」,也成為廣深兩地合作焦點。
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8萬億美元,佔GDP比重為41.5%。我國加速推進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2019年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6.2%。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的加速融合,正成為各行業加速重構和治理的新型經濟業態。
與此同時,數字產業也是廣州、深圳經濟增長最活躍的因素。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4.1%、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務收入增長18.5%、跨境電商總值增長80.1%,深圳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增長18.0%;今年1—10月,廣州和深圳在網際網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7024億元,均實現二位數以上增速。
攜手搶佔數字經濟產業新高地,廣深兩地從開放合作走向共建共享。
在今年10月舉行的廣州深圳「雙城聯動」論壇上,廣州和深圳籤署了科技創新、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智能裝備產業、基礎設施等7項合作協議,推動廣深聯動發展進入新起點、新階段。
其中,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按「兩點布局」模式,由廣深聯合共建;首批建設的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中,有2家由廣深共建。
廣州國際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李峰介紹,通過試點先行、示範引領,廣州已經遴選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和典型案例,在全省、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在短短兩個月內,廣州已經發布了兩批共36個數字經濟領域優質應用場景,涉及交通、政務服務、醫療、農業、教育、新零售等多個行業領域。
李峰表示,廣州未來還將推出更多世界級應用場景,高水平提升國際數字信息樞紐,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大灣區數字經濟企業搭建「舞臺」,「歡迎大家加入我們,一起共建大灣區數字經濟高地。」
致力打造全球營商環境新標杆
數字經濟時代,離不開「流量」二字。這其中既涵蓋了數據流、資金流,也包含了人才流、信息流。
百度地圖近期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城市人口吸引力榜單顯示,廣州在中國(內地)最具人口吸引力城市排名第一;廣州地鐵客運強度常年位列全國第一。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廣州是2020年前三季度奶茶店數量最多的城市。作為年輕人的飲食標配和『續命神器』,奶茶店數量也很大程度反映了當前有大量的年輕人湧入大灣區。」李峰提到。
代表未來的新人才、新業態加速聚集成長,更需要一流的營商環境,二者多維關聯、相互促進、動態進化。
當前,廣州正以營商環境改革為牽引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動實現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
今年10月28日《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發布,將市場認可、行之有效的營商環境改革措施和成熟做法上升為法規制度,首次在國內優化營商環境地方立法中提出突發事件扶持、產業鏈供應鏈保障和融資服務創新等制度。
優質的營商環境帶來了活躍的市場投資。據統計,1—10月廣州新洽談產業招商項目1877個,增長50.5%;籤約項目683個,增長69.5%;註冊(落地)項目807個,增長320.3%;註冊(落地)項目協議投資總額4900.13億元、協議達產年產值/營收11217.84億元。註冊(落地)項目主要分布在商務服務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商貿、生物醫藥等。
廣州市商務局副局長魏敏提到,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下一步,廣州將在「雙城聯動、比翼雙飛」上下功夫,著力打造粵港澳數字要素流通試驗田、全國數字核心技術策源地、全球數字產業變革新標杆,不斷提升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城市數位化治理水平,推動交通、城市治理、醫療、農業、教育、新消費等眾多應用場景與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位技術深度融合。
預計到2022年,廣州將建成超過8個數據要素流通治理重大創新成果、15個重大創新實驗平臺、30個重大產業轉型升級工程、100個技術領先的優質應用場景示範項目,並在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區等領域形成一批數位化治理成果。
「今後,廣深兩地將不斷建立更加密切的溝通銜接機制,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同時,推動廣州都市圈與深圳都市圈的融合發展,推動廣深戰略合作邁向更高層次、更深內涵、更寬領域。」魏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