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詩人艾略特與其「文學繆斯」的書信塵封60餘年後公開

2020-12-1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 美媒稱,詩人艾略特寫給紅顏知己埃米莉·黑爾的大約1000封信在一間圖書館儲藏室塵封60餘年,現已公之於眾。學者們希望這些信件能夠解答外界猜測幾十年的艾略特與黑爾的真正關係。

據美聯社1月1日報導,許多人認為,黑爾不僅是艾略特的密友,也是他的「文學繆斯」,外界希望兩人的書信往來能幫助人們洞悉艾略特生活和工作中更私密的細節。從1月2日開始,學生、研究人員和學者都可以在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閱讀這些信件。

艾略特研究學者、艾略特國際暑期班負責人安東尼·庫達說:「我想這或許是這十年的文壇盛事。我想不到有什麼事情更值得期待、更有意義。這些信件的公開至關重要。」

報導稱,黑爾和艾略特這對一生摯友自1930起互通書信長達25年。他們1912年在馬塞諸塞州的劍橋相識,但直到1927年才再續前緣。那時艾略特已經定居英國,黑爾在包括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克裡普斯學院在內的多所美國大學教授戲劇。

1956年,黑爾捐出這些信件,按照捐贈協議,信件要在他們兩人都去世50年之後才能公開。1965年,艾略特與世長辭。四年後,黑爾逝世。

傳記作家稱,艾略特要求燒掉黑爾寫給他的信。

庫達說,艾略特和黑爾的關係「必然極其重要,兩人的往來書信對艾略特來說肯定非常私密,所以他才如此擔心公開出版這些信件。」

艾略特1888年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早年間因詩才聲名遠揚。第一首專業出版的詩作《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問世時,艾略特年僅26歲。

1939年出版的怪誕詩集《老負鼠的貓經》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改編成獲獎無數的音樂劇《貓》。《貓》1981年在倫敦首演,次年登上百老匯舞臺。這部音樂劇也被改編成電影,由朱迪·丹奇、詹姆斯·科登等人主演。

艾略特的代表作包括《荒原》、《空心人》和《四個四重奏》等。研究艾略特的學者弗朗西斯·迪基認為,《四個四重奏》的第一首詩《焦灼的諾頓》勾起艾略特內心的熱忱因子,因為詩作字裡行間暗示著詩人錯失的機遇和可能存在的繆斯。這首詩的題目來自艾略特1934年與黑爾共同造訪的一處英國住所。

迪基說:「他們的關係似乎深刻且有內涵,是一扇艾略特選擇不開啟的門。」

迪基是《艾略特散文作品全集》的編者之一,她說詩人艾略特對與第一任妻子薇薇恩·海伍德的婚姻深感羞愧,他們共同生活的時間超過15年。迪基說,這些信件可能透露艾略特和黑爾的親密程度,以及他們二人是否考慮過步入婚姻。

艾略特在結束第一段婚姻之後開始給黑爾寫信。迪基說:「他與黑爾通信的時候,確實更多地思考美國和他的童年時光。我有一種感覺,與一名美國女人保持聯繫以某種方式幫助他揭開過往。」

2019年10月,這些解封的信箱在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的特別藏品區費爾斯通圖書館被打開,以便編入目錄,做數位化處理,信箱中還收藏著照片、剪報和其他紀念收藏品。圖書館特別藏品臨時負責人丹尼爾·林克是負責處理這14個信箱的工作組成員。他說,這些信幾乎沒有被讀過。

林克說,在信件公開展出的頭幾天,世界各地的學者將來到普林斯頓,因為普林斯頓大學享有這些信件的版權,不會在網絡上公開。

林克說:「這些特別藏品帶來的參觀熱潮,將不亞於一場搖滾演唱會。」

資料圖片:艾略特

相關焦點

  • 艾略特及其繆斯千餘封親密信件公開
    撰稿丨葛格1月2日,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公開了著名詩人T. S. 艾略特與艾米麗·黑爾之間千餘封信件。按照黑爾捐贈這批信件時與大學圖書館達成的約定,這些信件要在二人逝世50年後才能公布。如今,這批長久以來被精心保存的信件終於公布於眾,不僅為世人揭示了T. S.
  • 新周書房·話題|驚世文學之作背後的9位繆斯
    驚世文學之作背後的9位繆斯作者/洪沁馬妍 孔靜 編輯/莊惠琳 藝術家對其繆斯的愛可能是靈魂式的,但在近代,這份感情也可能更具有物理形態。詩人赫西俄德(Hesiod)將原來的繆斯三女神擴充到了九位,她們分別是:卡利俄珀(Calliope)、克利俄(Clio)、厄拉託(Erato)、歐忒耳珀(Euterpe)、墨耳波墨涅(Melopmene)、波呂許謨尼亞(Polyhymnia)、忒耳普西科瑞(Terpsichore)、塔利亞(Thalia)和烏拉尼亞(Urania)。
  • 即時通訊時代:書信小說成了文學的鄉愁
    ,因為即時,因為可達,因為,延宕與被截獲的可能性降低了,這個準確的有效率的時代,人們的愛越來越快,越來越輕易,也越來越廉價了。《隱之書》就從發現這樣一道創傷——一封夾在書中的信開始,直到揭開所有隱匿的創口,最終治癒了探索創傷之謎的信外人。《隱之書》,不可告人之書,原名「Possession」,是佔有,也是著魔。故事發生在倫敦圖書館,昏暗的光線,凝固的時間,古老的藏書與淡藍色皮質桌椅。
  • 現代主義詩作|T·S·艾略特《荒原》
    詩人運用大量典故,既有傳說、神話,又有但丁、莎士比亞等古典文學,還有佛教、《聖經》等宗教元素,甚至還包含語言學、人類學、哲學等相關信息。這些典故不僅是詩人情感的「客觀對應物」,還通過各種隱喻承擔著全詩結構。
  • 現代主義詩歌《荒原》作者艾略特,是什麼讓他覺得春天是殘酷的?
    但在另一位詩人的筆下,四月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樣子:「四月天最是殘酷,它在荒地上生丁香,摻和著回憶和欲望,讓春雨挑撥呆鈍的樹根。」這個橫跨四行的長句,開啟了二十世紀最為重要的現代主義詩歌——《荒原》。它的作者艾略特,也憑藉這部裡程碑式作品,一舉奠定了他在英語詩壇中的宗師地位。《荒原》之所以重要,源自它對現代生活的絕望式呈現,在這種呈現中,艾略特幾乎成為了現代主義的先知。
  • 她為什麼能成為尼採、弗洛伊德的靈感繆斯?
    尼採對她一見傾心,卻兩次求婚遭拒,終以苦痛孕育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裡爾克因她的愛和指引,終成歐洲偉大詩人,寫出《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 弗洛伊德賞識她,堅持與她20多年書信交流,共同為精神分析學研究留下寶貴史料;
  • 從詩歌結構到病態語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現代社會的一曲輓歌
    在英國仍以「日不落帝國」自居之時,艾略特就獨具慧眼地譜寫了西方世界現代精神文明的「悲愴奏鳴曲」——《荒原》,他多視域、多層次地展現了一戰後西方廣闊的社會生活。02 猙獰的詩歌形象與艾略特傳統保守的思想,共同構建了病態的詩歌語境文學是現實生活一定程度的反映,畸形社會產生「畸形」的文學:死亡要用猙獰的形象;扭曲的人性,則需要反常的辭章。
  • 詩人與詩歌:哈羅德·布魯姆文學集,約翰·鄧恩17世紀玄學派詩人
    今天,無論在美國還是在英國,大概只有學者還記得亞伯拉罕·考利[插圖]這位詩人的名字,我也懷疑他們中間每年有沒有十來個人在讀他的詩。17世紀晚期,他被視為正典詩人,影響很大,可以說是那一時期的龐德。雖然到了塞繆爾·詹森博士的年代,他的名氣多少已經消退了,但仍然足以成為詹森《詩人列傳》中的開篇人物。相比於約翰·鄧恩,他更多地被視為玄學派詩人或智者詩歌的奠基人與代表(業已暗淡),是被德萊頓和蒲柏取代的過時的老一派。文學史,尤其是文學批評史,常常把某一時代堅持的判斷變為荒唐。
  • 私人對話:VINTAGE 日記與書信系列
    企鵝蘭登 企鵝圖書編譯:unvintageable原文來自企鵝蘭登英國官網你也許已經知道自己最喜歡的作家在寫作虛構或非虛構文學時的風格,但或許你還沒有看過他們的任何私人寫作?
  • 媒·名堂|對話彩雲科技:寫作型人工智慧會有電子繆斯嗎?
    媒 · 名堂媒MEI·Mingtang>堂零距離,名家大咖零時差,直擊現場媒·名堂//第十一期對話彩雲科技,寫作型人工智慧會有電子繆斯嗎?袁行遠介紹道,計算機在提取人名後能將小說分成人物、人物對話與旁白三個部分,進而將小說轉換為更結構化的形式。這樣,在給計算機一些「基礎對話」後,只要通過「扮演」其中一方與計算機對話,用戶就能以互動小說的形式與計算機「共同創作」劇情。在課堂上,除了觀看演示外,同學還親身試用了demo,與「高冷校草AI」進行對話。
  • 20世紀前半期的現代主義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一、象徵主義1、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 他保存著與眾多詩人的書簡,他從信堆稿海裡發現了劉紹棠從維熙
    臧克家是與家父書信交往最為密集的詩人之一。兩人深受「節儉」之恩典,不約而同都喜歡使用小32開信紙。臧詩人寫信像是寫詩,惜字如金,基本是短短幾行,極似唐詩小令,方寸間還非要留下一塊白地。他的信大都是一信一事,哪怕接連給你寄上三封信,也要堅守自規。家父則顯得囉嗦,32開如不寫滿,似乎就是浪費。
  • 靈感之源——《繆斯女神》
    「繆斯女神是希臘神話中主司藝術與科學的九位古老文藝女神的總稱。希臘神話中的繆斯女神亦是藝術與青春之神,歐洲詩人常以她比作靈感與藝術的象徵。即第六感女神,又名繆斯女神。在神話裡,奧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麗而智慧的少女,她們是萬神之主宙斯和記憶女神的女兒,是分司愛神、智慧、音樂、詩歌、戲劇、舞蹈、哲理、天文、數學的九位繆神,人們統稱之為繆斯女神。
  • 王蘇辛對話奧斯瓦茲·澤普裡斯:作家如何擁抱文學繆斯?
    作家相信「神聖的文學繆斯」的說法嗎?他們如何尋覓寫作靈感?從閱讀和歷史、生活和經歷、變化與日常乃至視線擴展到世界與宇宙,是什麼從情感上打動了作家?是什麼開啟一部優秀的作品?2020年12月3日,中國作家王蘇辛和拉脫維亞作家奧斯瓦爾德·澤普裡斯做客中歐國際文學節,在主持人睿墨涵的帶領下,談論「繆斯」——文學靈感在各自寫作中的作用,以及又怎樣超越靈感,追尋與完成真正意義上的作品,並和讀者分享了目前和將來的寫作計劃。兩位作家對繆斯與靈感的看法有高度的一致性。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一詩一會
    全詩不僅穿插使用了七種語言,還涉及大量神話、宗教傳說和文學典故,艾略特擅長將一個個鏡頭、意象、場面、對話片斷等疊加在一起,有意打破原有的秩序,使各種元素發生新的化學反應。《荒原》發表後,艾略特又在詩的最後補充了相關的注釋,這些注釋最終成了《荒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在外國文學研究界,馮至是公認的一面大旗,魯迅用一個「最」評價他
    他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他寫的《杜甫傳》至今仍是杜甫草堂重要的紀念品。他從事翻譯工作近60年,堪稱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最早將世界級的現代詩人裡爾克介紹給中國讀者。
  • 鮑勃·迪倫後,諾貝爾文學獎再次頒給了美國詩人
    格麗克今年77歲,是2003-2004年的美國桂冠詩人,已經拿過普立茲獎等大獎,在國內也有不少詩迷。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的「聽眾是布萊克、葉芝和艾略特,他們在天堂的俱樂部裡研讀我的句子。她從五六歲開始寫詩,還喜歡畫畫,但最終還是選擇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青春期到來之際,她比同齡人更早地感受到了死亡帶來的陰影。於是在17歲的時候,她因為厭食症輟學,進行了長達7年的心理治療,之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的詩歌小組學習。
  • 楊焄|詩人已逝,詩人不朽!
    陳世驤《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據陳世驤在譯本問世數年後自述,「我的翻譯多拜早歲記憶《文賦》之思想與聲韻所賜,也以成年後的文學經驗與研究為憑藉」(《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足見他並不滿足於銖兩悉稱、亦步亦趨地傳達原作意旨,更努力嘗試融注個人的文學體驗和研究心得。
  • 石黑一雄、村上春樹……這些外國文學值得期待
    《安妮·卡森詩選:紅的自傳·丈夫之美》[加拿大] 安妮·卡森 著黃茜 譯加拿大女詩人安妮·卡森深受哈羅德·布魯姆推崇,屢次入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名單。譯林出版社即將推出《安妮·卡森詩選:紅的自傳·丈夫之美》,內含安妮·卡森最具分量的代表作《紅的自傳》《丈夫之美》,均代表其詩歌最高成就,且帶有傳記色彩。《紅的自傳》是詩體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