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文學史,就是詩的天下。
談詩,必談《詩經》。談《詩經》,首談《關雎》。可以說,翻開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關雎》。
《關雎》是國風之始,也是《詩經》第一篇。很多人會問,詩三百,優秀詩篇比比皆是,究竟有何原因讓《關雎》既成為《詩經》之首,又讓人難抵它的魅力呢?
每個人都有幻想過自己的愛情、婚姻,古人也是如此。《關雎》作於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周康王時期。統治者十分重視百姓的婚戀愛情和家庭經營。於是,在周朝正統婚姻背景下,古人以《關雎》婚禮頌歌的形式,對男女從緣結愛情到締結婚姻的吟唱中,抒寫他們對愛情、婚姻的理想。
最理想的愛情——緣於愛情,歸於婚姻,彼此忠貞,攜手同心。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陽春三月,河中沙洲之上,雎鳩一聲遞一聲地求偶鳴叫,它們比翼雙飛,形影不離的畫面,多像青年男女春心萌動的愛情,令人心曠神怡啊!
雎鳩,是最接近愛情的鳥。所謂「雎鳩」,就是人們常說的「魚鷹」,「關關」正是這種鳥的叫聲。雎鳩有一個特性,雌鳥和雄雄在繁殖配對後,彼此忠貞,常常成雙成對地出現。除此之外,雎鳩還有很強的領悟意識,它常常在自身領域內像暗光一樣保護弱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讓對方很有安全感」。
世間愛情,千姿百態。西周先民用雎鳩來比喻男女相愛,在當時以及後世樹立了一種理想的愛情典範。即男女雙方對待感情,應當十分投入,萬般專注,彼此信任,給足對方安全感。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愛情從一開始有明確的婚姻目的,並非男女之間的短暫邂逅、一時的激情。毛主席曾說:「不以結婚為目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在倡導和嚮往這種善始善終的愛情。
所謂的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在當時看來,就是一種偽情。
俗世愛情,有誰不想開花結果,攜手同心?
讓愛情有歸宿,更為當時社會所贊同。
最理想的婚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很多人都熟知《關雎》中的名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但很少有人知道君子與淑女的配對,為什麼在幾千年前就被整個社會認可。這是因為在西周先民看來,君子淑女的結合堪稱完美!
所謂「君子」,是指兼有地位和品德的良人。所謂「窈窕淑女」,並非指身姿優美的女子,而是指體美德善的佳人。
俗話說,娶妻當娶賢。西周先民認為賢良淑德的女子,才是君子的最佳配偶。因為這樣的女子,不僅孝敬父母,而且用心經營家庭,相夫教子。
《關雎》以淑女之德配君子之好,寓意婚姻的長久、永恆,可見古人對伴侶和婚姻的重視程度。俗話說,一個好女人成就一個家,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領略到君子以淑女相配的魅力。
最理想的追求方式——發乎情,止乎禮。
細讀《關雎》,你會發現,詩歌有一個細節,即詩歌絲毫沒有涉及男女雙方的直接接觸,而是以採摘荇菜的隱喻方式來描寫男子追求女子的過程。
荇菜,是水生多年草本植物,一種水草。《關雎》以荇菜隨水波左右漂浮,形容淑女面對君子追求時搖擺不動的小心思,動心又克制,朦朧又美好。
當男女情誼情誼進入試探的曖昧期,縱然君子對淑女朝思暮想,也只是獨自「輾轉反側」,夜不能寐。這是因為他們深受當時禮法制度的影響。在當時,發乎情,止乎禮的追求,更讓淑女感受到尊重和心動。
君子之所以「輾轉反側」,是因為他在等待淑女的「愛情宣判」。真正的愛情,應當是「郎有情,妾有意」。倘若愛情有罪,唯有兩情相悅,才能無罪釋放。
心有靈犀,不點自通。當君子與淑女慢慢情誼相同,便是琴瑟、鐘鼓的和諧甜蜜了。君子與淑女的愛情修得正果,可謂是皆大歡喜!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談一場從一而終的戀愛。
理智又動人的婚姻愛情,難怪《關雎》幾千年來始終魅力無窮,成為《詩經》之首。
End.
參考資料:《毛詩正義》《先秦詩鑑賞辭典》《從上博簡〈詩論〉看〈關雎〉主旨》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畢刪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