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經典:關雎

2021-02-19 書香人生

點擊上方藍色「書香人生」可快速關注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後人的理解,並不認為《關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論語》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而漢儒的《毛詩序》又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這裡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於「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於「邦國」即統治階層。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

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係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就是在現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裡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繫的結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裡「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麼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裡「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層意義上說,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意義至為重大。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孔子也知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欲比較簡單(當然首先要有飯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緒活動要複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範、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論語》)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養,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欲開始。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麼程度為合適,卻是複雜的問題,這裡牽涉到社會物質生產水平、政治結構、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也牽涉到時代條件的變化。當一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利採取徹底否定態度時,在這方面首先會出現嚴厲禁制。相反,當一個社會處於變動時期、舊有道德規範遭到破壞時,也首先在這方面出現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關雎》,它所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所以儒者覺得這是很好的典範,是「正夫婦」並由此引導廣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於《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於社會的美德,後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於《關雎》則可見一斑。

相關焦點

  • 也談《關雎》的中和之美
    《關雎》的中和之美要說中國的詩歌,第一個想到就是《詩經》,《詩經》裡面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首篇《關雎》。孔子在《論語·》一篇中,這樣評價了這首詩:「《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思是說:「《關雎》這首詩,快樂卻不是沒有節制,悲哀卻不至於過於悲傷。」1.《關雎》中的現實與理想:《關雎》這首詩歌,以一位男子視角,講述著因為在河邊看見一位姑娘菜而心生愛慕的故事。整首詩篇寥寥數語,就表達出男女之間的感情互動。
  • 《關雎》——被孔子奉為經典的愛情詩
    窈窕淑女《關雎》這首詩想必大家並不陌生,這首詩在以古代為題材的影視劇裡面也是常客。而這首《關雎》位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第一篇。誇張一點可以說看到《關雎》,你就翻開了中國文學史的第一頁,那麼《關雎》到底有什麼魅力呢?回到正題。
  • 經典詠流傳:《詩經·周南·關雎》
    那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掉頭去面對《詩經》中那個千古稱頌的謎團,所謂《詩三百》之首的——《周南•關雎》了。今天我就來講講這首居三百篇之首的《詩經•周南•關雎》。詩云:「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 《關雎》說的是找對象的原則
    恭摘自蔡禮旭老師《如何建立和諧尊重的兩性關係》 中國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詩經》,第一篇文章是什麼?不然娶的太太沒有賢德,有事沒事就跟你一哭二鬧三上吊,你在公司上班坐不坐得穩?每天想著我太太今天不知道又要舞出哪一齣戲,心裡就不踏實。家裡假如不安,事業一定做不起來。為什麼要舉關雎這種鳥?這都有很深的含義。關雎這種鳥找了一個伴侶之後,終生不換,非常守節,男女都有道義,有恩義。為什麼要用關雎來敘述夫婦之間的道義?
  • 回味經典:關關雎鳩
    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後人的理解,並不認為《關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論語》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
  • 讀文學經典《詩經》之國風篇-關雎
    毛詩續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滛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周南周,國名;南,南方諸侯之國也。周國本在《禹貢》雍州境內岐山之陽,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始居其地。傳子王季歷,至孫文王昌,闢國寖廣。
  • 國學經典賞析——《詩經》第一篇——《關雎》
    關雎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
  • 《詩經》第一篇《關雎》
    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後人的理解,並不認為《關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論語》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
  • 《關雎》《蒹葭》賞析
    《關雎》賞析:一.開篇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目的是什麼?
  • ||《詩經·關雎》解讀
    如果說禮教約束的婚姻制度是西周禮樂文明的基石,那麼《關雎》就成為開啟《詩經》神秘花園的第一扇門。 由此看來,《關雎》本是一首描寫貴族青年愛情婚姻的詩,《詩經》的編者將它作為開篇之作,賦予了政治的含義。《關雎》也許可以用在貴族婚姻典禮上,但絕不只在婚姻典禮上演唱。《儀禮》中「昏禮」恰恰沒有《關雎》,而在「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中多次提到「乃合樂」《周南·關雎》等篇章。這至少說明,《關雎》不限於在貴族婚姻典禮上演唱。《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公子聘於魯觀樂,樂工首先演奏的就是《周南》,作為《周南》首篇的《關雎》有大概率是被演奏的樂章之一。
  • 【作品上牆】《關雎》翻譯
    最近筆者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詩經二首》——《關雎》和《蒹葭》。
  • 一起讀《詩經》,第一篇 · 關雎
    ——《詩經 · 關雎》我們通常所理解這首詩就是愛情詩,其實它超出了表意的君子對淑女的追求,更講的是愛情中男女之間的相處之道。關關,指和諧鳥叫聲。關,通也,入也。指聲音互相交融。雎鳩,很多古代學者認為,這種鳥指的是魚鷹。
  • 著名的《關雎》詩,到底說的是愛情還是德行?應該如何理解?
    《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篇,而大家普遍認為,這個第一的位置,並不是孔子隨便放的,所以歷來受到關注。那麼,《關雎》這首詩到底講的是什麼?是國家大事,還是普通的愛情?其實,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從《關雎》的「解讀史」說起。
  • 詩經《關雎》原文、翻譯及賞析
    關雎 (朝代:先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譯文:關關鳴春雎鳩鳥,在那河中小洲島。
  • 「安大簡」中,《關雎》為什麼是「左右教之」而不是「左右芼之」
    《詩經》作為儒家經典,四家詩以及後世的儒學家們都把《詩經》的解讀與儒家思想掛鈎。而《關雎》作為詩三百之首,更是如此。在毛詩序中有"《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這樣的句子來評價《關雎》。後代大儒如朱熹在《詩集傳》也基本在毛詩序的範圍內解讀《關雎》:"蓋德如雎鳩,摯而有別,則后妃性情之正固可以見其一端矣。"
  • 《詩經·關雎》|三千年前最浪漫又理想的愛情宣言
    談《詩經》,首談《關雎》。可以說,翻開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關雎》。《關雎》是國風之始,也是《詩經》第一篇。很多人會問,詩三百,優秀詩篇比比皆是,究竟有何原因讓《關雎》既成為《詩經》之首,又讓人難抵它的魅力呢?每個人都有幻想過自己的愛情、婚姻,古人也是如此。《關雎》作於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周康王時期。
  • 《關雎》之美,細細品味
    點擊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免費關注 頂級傳統文化美刊《關雎》解讀作者 廬陵後生《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詩經第一篇.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體現孔子怎樣的愛情觀?
    長在小河裡的荇菜有人來採,秀美嫻淑的好姑娘是君子愛慕的好對象,你就在那關雎與荇菜之間徘徊,倩影使我魂牽夢繞,我想像著 撫琴奏樂,只為博得佳人的歡心。想像著敲鐘打鼓,迎娶你回家。《詩經》從內容上分風、雅、頌。風稱國風,意思是土風歌謠民歌。
  • 動畫短片《春困》:現代視角解讀古詩《關雎》表達的中國式愛情
    ——《關雎》三千年前,一男子見鴛飛魚躍,淑女採荇,此情此景,男子一時春心萌動,有感而發,遂詠歌。日新月異,鬥轉星移,古韻之風綿延至此。《關雎》選自《國風·周南》,是《詩經》中的第一篇,《論語》中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中庸"之德的典範,遂位於《風》之始,在中國流傳數千年而不衰。《關雎》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窈窕的淑女哪個男子不愛?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細細看來,《關雎》傳達了怎樣的婚戀觀
    這便是《關雎》,也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第一首詩。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句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了,很多人都以為它是在說「君子都喜歡追求窈窕的淑女」,但其實,這裡的「好」應該念三聲,意為「好的」;而「逑」意為「配偶」。所以這句話實際上是在說「窈窕淑女是君子的好的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