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內蘊,脾胃不足,李東垣的方劑值得信賴

2021-02-22 太陽說易

除溼補氣湯,又被稱為清神補氣湯,此方劑出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具有清熱燥溼,益氣昇陽的功效。主治溼熱內蘊,脾胃不足,兩腿麻木,沉重無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語聲不出,右寸脈洪大者。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是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如《臨證指南醫案》說:「其傷人也,或從上,或從下,或遍體皆受,此論外感之溼邪,著於肌軀者也」。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則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溼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溼的入侵,外溼也常因阻脾胃使溼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脾為溼土,不論外溼、內溼傷人,必同氣相求,故溼必歸脾而害脾。溼為陰邪,其性粘膩重濁,溼邪阻滯中焦脾胃,則脾為溼困,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濁,脾胃運化失職,人體的升降失常。溼邪阻滯氣機,若與熱邪相合,則溼熱交困。熱因溼阻而難解,溼受熱蒸而使陽氣更傷,這就是所謂的溼熱內蘊,脾胃也更加受損,脾胃虛衰,中氣不足,氣虛不運,氣血運行不暢,不能達於肌膚,則肌膚失養,故兩腿麻木。脾主肌肉,溼為陰邪,其性粘膩重濁,則身體困重。溼性趨下,兩腿沉重無力,下身重如山。 聲音嘶啞,發不出音的稱失音,因外邪襲肺,肺氣不宣,氣道不暢而致,故語聲不出。

氣虛則表不固,所以多汗。心在志為喜,中醫學認為喜的情志變化和心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心主血脈,如果血脈暢通,氣血就平和,就不會出現情志的異常變化,溼熱阻滯,腎水不濟心火,則為不正常的高興。口中流涎在《內經》中稱「涎下」,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稱:「口吐涎」。脾胃虛弱,脾開竅於口,在液為涎,脾氣虛弱,固攝失職,水液不循常道而從口中流出。另外,脾胃蘊溼熱,致廉泉不能制約,故涎液自流。右寸脈洪大,是熱蘊之象,同時,熱因溼阻而難解,溼受熱蒸而使陽氣更傷,氣口脈大於人迎脈,也是陽虛之證。

除溼補氣湯,正是李東垣為此證而設,此方劑的組成為升麻六錢,蒼朮四錢,酒黃柏、柴胡、黃芪各三錢,酒知母、藁本、生甘草、當歸各二錢,五味子、陳皮各一錢五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待少時,以早飯壓之。方中升麻辛甘微寒,性能升散,有發散表邪之功,且本品入脾胃經,具升清陽作用,為君藥。蒼朮辛散溫燥,祛風除溼;酒黃柏,酒知母燥溼;又有滋腎之功,可交通心腎。黃芪大補脾肺之氣,益氣健脾,共為臣藥。柴胡、藁本疏散外邪;當歸養血和血;陳皮理氣健脾;五味子酸斂,寧心安神,共為佐藥。生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總觀全方,氣虛得補,風溼得散,則諸症自愈。

總之,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溼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溼土,溼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溼結合即為溼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溼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溼,結合也成溼熱。正如薛生白所說:「太陽內傷,溼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溼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的脾胃,致溼從內生,鬱而化熱,形成溼熱。溼性黏膩,故病勢纏綿,病程較長。

中醫學有奇經八脈之說,張錫純的一方就與此有關

《蘭室秘藏》中的一方,是李東垣為心火下陷於脾土之中而設

李東垣的一個小方,是後世醫家引用的眼科名方

脾胃虛寒會引發多種疾病,李東垣的一方就是針對此病機而設

近代醫學大家張錫純的方劑,我想你肯定有興趣

您的贊禮就是我前進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李東垣的一方,雖為五官九竅之病,卻與臟腑有關
    麗澤通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具有益氣昇陽、祛風散寒的功效,主治肺氣不足,外感風寒,鼻塞不聞香臭。李東垣說:「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發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若因饑飽勞役,損脾胃生發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又說:「鼻本主肺,而復能聞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於己也,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麗澤通氣湯主之」。對於此證的治療當從肺,心,脾論治。治法當以散寒邪,養脾胃之氣,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以交通,則鼻竅通利,自然可聞香臭,也就是嗅覺恢復。
  • 應用黃連溫膽湯治療溼熱內蘊導致的出汗異常醫案散則
    平時有喝酒、抽菸和熬夜不良生活方式的,就很容易出現溼熱體質,這類人夏季特別容易出汗,而且脾氣會比較急躁,一般是青壯年為主,當然老年人也有這種情況,不過老年人由於陽氣不足,一般是痰溼體質多一些今天主要講一下溼熱體質的人,出汗異常的問題。對於溼熱體質容易出汗的這一類人,臨床上我一般用黃連溫膽湯來加減治療。
  • 李東垣的一方,可補脾益肺,清陽升而濁陰降
    昇陽益胃湯是金代李東垣所創,收錄在其著作《內外傷辨惑論》及《脾胃論》之中,具有補脾益肺、升舉陽氣、祛風除溼清熱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脾陽不升,溼熱內停,兼有外感風寒表證。人體脾陽虛弱,不能勝溼,溼為陰邪,溼性重濁膩滯,故感到體重節痛,四肢乏力;中焦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傳化失宜,故不欲食,飲食不化,二便不調;土不生金,母病及子,肺氣不足,不能布化於皮毛,溫煦皮毛不足,則微微惡寒。脾胃之氣不足,陽氣不能上升外達,因此說「乃陽氣不升故也」。
  • 百病皆由"溼"作祟系列之三:溼熱內蘊,發於肌膚
    今天要講的就是體內的溼熱內蘊,表現在皮膚的徵象。臨床常見的無名皮膚瘙癢證、溼疹、水痘、帶狀皰疹、頑癬等多與溼熱有關,這些病的特點是瘙癢難忍,皮膚癍丘疹,顏色潮紅,抓破後有流血滲液,見熱加重,纏綿難愈等。哪些人容易出現呢? 喜歡吸菸飲酒的人,喜歡吃辛辣刺激食物和吃肥膩甜食的人,體內容易產生溼熱,還有一部分人是遺傳了溼熱體質,或身體感受了溼熱之邪。
  • 一文讀懂李東垣「脾升胃降」的精髓
    李東垣,名杲,金元四大家之一,為補土派的先驅,脾胃學說是其學術思想的精華,對脾胃學說的闡述集中於《脾胃論》中,而脾升胃降學說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李東垣的脾胃學說正是從脾胃陰陽升降與人體整體關係角度展開,而強調脾升胃降是全身氣機之樞紐。由於脾胃之氣的升降相因,出入有序,才能維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的「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各種生理活動。
  • 溼熱體質詳解——人分九種
    體質成因1、飲食偏於油膩、辛辣、口味重等習慣容易導致溼熱體質,人體猶如一瓶潔淨的水,長期飲食不健康,水中混雜了油、鹽、糖、酒、代謝垃圾等,加上飲食偏於辛辣,或疏於鍛鍊,脾胃運化失常,導致飲食化為溼熱,形成溼熱體質。2、長期居住於溼熱環境中,自然界的溼熱之邪侵入人體,形成溼熱體質。
  • 如何跟「溼熱導致的皮膚問題」說拜拜?
    又到了啤酒、烤串、小龍蝦齊上陣的季節,豐富的美食,幸福了您的味蕾,卻在不知不覺中苦了您的脾胃,也將溼熱之邪帶進了您的身體。不信您看,那些悄悄爬上臉頰的「痘痘」,那些發於夏季的「溼疹」,溼熱下注引起的「陰道瘙癢」,過食辛辣後的「肛周不適」……這些問題的元兇都是溼熱內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醫林狀元」有什麼好辦法來清除溼熱引起的皮膚問題。
  • 舌苔黃口氣重,脾胃溼熱胃難受,清胃熱除口臭,這個方法就夠了
    ,導致脾胃受到嚴重的傷害。 飲食紊亂 由於平時飲食不規律,吃了太多油膩食物造成溼的內蘊脾胃所致,所以各種飲食問題都會造成消化障礙。而脾胃溼熱表現有很多,除了口臭之外,從舌象就能看出來舌苔黃厚有異味,排便不暢快,會有粘膩馬桶的現象。對此大家需要通過調整飲食的方式,祛除溼熱問題,這樣才能夠擺脫口臭的煩惱。
  • 李東垣昇陽十七方
    【別名】除溼熱和血湯、昇陽除溼熱和血湯、昇陽和血湯、除溼和血湯、升麻去溼和血散、昇陽去溼和血湯【組成】橘皮2分,熟地黃3分,當歸身3分,蒼朮3分,秦艽3分,肉桂3分,生地黃5分,牡丹皮5分,生甘草5分,升麻7分,熟甘草1錢,黃耆1錢,白芍藥1錢5分。【主治】陽明氣衝熱毒,腸癖下血,其血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腸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方劑功效;昇陽,去溼熱,和血脈。
  • 溼盛自汗,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李東垣的一方,是法外之法
    明確指出衛氣屬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的部分。《靈樞·營衛生會》具體描述了衛氣的化生過程:「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飲食物入口後,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作用,傳導至小腸、大腸,在脾氣運化下化為水谷精微。原始衛氣從腎陽而出,在少陽之氣的鼓動下,以三焦為通路,在中焦得水谷精微充養,經上焦肺的宣發而循行於肌表、骨表,實現其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等功能。
  • 李東垣治療陰囊潮溼的秘訣
    我推崇的脾胃大師李東垣卻在專著《蘭室秘藏》裡面專門寫了一個專題「陰痿陰汗及臊臭論」,也是神奇,說明東垣那個時代的人也飽受這個毛病的困擾,並且我看了在這個章節陰汗還講的格外詳細,特來與大家分享分享。東垣先生的《蘭室秘藏》跟《脾胃論》的風格就不大一樣了,脾胃論喜歡講道理,引經據典,蘭室秘藏多是單刀直入,介紹案例,介紹方藥。
  • 治療實熱崩漏的方劑
    想要了解更多養生知識,請關注:正杰匯盈傳媒1、治療實熱崩漏的方劑治療實熱崩漏的方劑是清熱固經湯。腎虛:先天腎氣不足,或少女腎氣未盛,天癸未充,或房勞多產損傷腎氣,或久病,衝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血熱:素體陽盛血熱或陰虛內熱,或七情內傷,肝鬱化熱,或內蘊溼熱之邪,熱傷 衝任,迫血妄行,發為崩漏。血瘀:七情內傷,氣滯血瘀,或灼熱、寒凝、虛滯致瘀;或經期、產後餘血未淨而 合陰陽,內生瘀血、或崩漏日久,離經之血為瘀。瘀阻衝任、子宮,血不歸經而妄行,遂成崩漏。
  • 此方劑只有五味藥,是李東垣所創
    清胃散為清熱劑,是經常用到的方劑,具有清臟腑熱,清胃涼血的功效。此方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脾胃論》說:「治因服補胃熱藥,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火痛,此足陽明別絡入腦也。喜寒惡熱,乃是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其齒喜冷惡熱」。
  • 一味蕩滌之性的中藥,大量用於跌打損傷的方劑之中,為什麼
    復元活血湯,為理血劑,出自於李東垣的《醫學發明》,其弟子羅謙甫刊行於元延祐二年。大家都知道李東垣是「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本方不應歸類「脾胃病」的常用方,而是治療外骨科疾病的著名方劑;原方主治「從高墜下,惡血留於脅下,及疼痛不可忍者」。故本方劑具有活血祛瘀而生新,疏肝通絡的功效。
  • 脾胃溼熱證的藥物選擇
    病因可因飲食不調,膏粱厚味,釀成溼熱,內蘊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溼熱交阻於中焦而致病。
  • 脾胃不好百病找!中醫一碗湯,補脾益氣,脾胃一調百病安
    不過除了這個比較常見的以外,脾和胃居於人體中焦,所以脾胃之氣又被叫做「中氣」,脾胃氣虛又叫中氣不足,說到這很多人就想起來了,原來中氣是這個意思!但是,中氣的作用遠超出你的想像。「氣」與血相對,養生先養脾如何理解「氣」,詳細解釋見舊作《中西醫結合二十講》第一講。先說「中」。中者,相對於「外」。中醫分人體為中外。
  • 古今方劑君藥的認定標準
    對照這一標準,絕大多數方劑應該說都體現了君藥與主證的一致。但由於對一些病證的認識有異,因而造成對一些方劑君藥認定有別。如《傷寒論》中的理中丸,本為治療霍亂而設,謂「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396條)。據方測證,本方為脾胃虛寒而設,功能為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 李東垣:大金國的滅亡
    長期以來,李東垣一直在觀察著因飢餓勞倦引起的脾胃受傷的情況,難道這次的疾病也與脾胃受傷有關?  別人都還把精力放在了瘟疫上,李東垣卻認為,圍城時所遭受的飢餓與這次疾病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  拯救災民  我們已經無法想像李東垣當時的心情了,但是我們知道,他此刻一定急得要發瘋了。  每天有大量的患者在他的面前死去。
  • 三焦溼熱有哪些症狀,你知道嗎?
    二、中焦溼熱  溼熱之邪侵襲中焦脾胃,溼邪阻遏,熱邪不得透發,脾胃納運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一)成因  多因感受溼熱之邪,或因過食辛熱肥甘,或嗜酒無度,釀成溼熱,內蘊脾胃所致。(二)症狀  以脾胃為病變中心,脾以升為主,胃以降為長,脾胃主運化,若溼熱阻中,則脘腹脹滿,納呆、不欲飲食,溏薄不實,一身疲乏無力,舌膩厚苔黃滑,脈象沉濡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