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溼補氣湯,又被稱為清神補氣湯,此方劑出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具有清熱燥溼,益氣昇陽的功效。主治溼熱內蘊,脾胃不足,兩腿麻木,沉重無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語聲不出,右寸脈洪大者。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是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如《臨證指南醫案》說:「其傷人也,或從上,或從下,或遍體皆受,此論外感之溼邪,著於肌軀者也」。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則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溼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溼的入侵,外溼也常因阻脾胃使溼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脾為溼土,不論外溼、內溼傷人,必同氣相求,故溼必歸脾而害脾。溼為陰邪,其性粘膩重濁,溼邪阻滯中焦脾胃,則脾為溼困,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濁,脾胃運化失職,人體的升降失常。溼邪阻滯氣機,若與熱邪相合,則溼熱交困。熱因溼阻而難解,溼受熱蒸而使陽氣更傷,這就是所謂的溼熱內蘊,脾胃也更加受損,脾胃虛衰,中氣不足,氣虛不運,氣血運行不暢,不能達於肌膚,則肌膚失養,故兩腿麻木。脾主肌肉,溼為陰邪,其性粘膩重濁,則身體困重。溼性趨下,兩腿沉重無力,下身重如山。 聲音嘶啞,發不出音的稱失音,因外邪襲肺,肺氣不宣,氣道不暢而致,故語聲不出。
氣虛則表不固,所以多汗。心在志為喜,中醫學認為喜的情志變化和心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心主血脈,如果血脈暢通,氣血就平和,就不會出現情志的異常變化,溼熱阻滯,腎水不濟心火,則為不正常的高興。口中流涎在《內經》中稱「涎下」,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稱:「口吐涎」。脾胃虛弱,脾開竅於口,在液為涎,脾氣虛弱,固攝失職,水液不循常道而從口中流出。另外,脾胃蘊溼熱,致廉泉不能制約,故涎液自流。右寸脈洪大,是熱蘊之象,同時,熱因溼阻而難解,溼受熱蒸而使陽氣更傷,氣口脈大於人迎脈,也是陽虛之證。
除溼補氣湯,正是李東垣為此證而設,此方劑的組成為升麻六錢,蒼朮四錢,酒黃柏、柴胡、黃芪各三錢,酒知母、藁本、生甘草、當歸各二錢,五味子、陳皮各一錢五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待少時,以早飯壓之。方中升麻辛甘微寒,性能升散,有發散表邪之功,且本品入脾胃經,具升清陽作用,為君藥。蒼朮辛散溫燥,祛風除溼;酒黃柏,酒知母燥溼;又有滋腎之功,可交通心腎。黃芪大補脾肺之氣,益氣健脾,共為臣藥。柴胡、藁本疏散外邪;當歸養血和血;陳皮理氣健脾;五味子酸斂,寧心安神,共為佐藥。生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總觀全方,氣虛得補,風溼得散,則諸症自愈。
總之,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溼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溼土,溼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溼結合即為溼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溼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溼,結合也成溼熱。正如薛生白所說:「太陽內傷,溼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溼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的脾胃,致溼從內生,鬱而化熱,形成溼熱。溼性黏膩,故病勢纏綿,病程較長。
中醫學有奇經八脈之說,張錫純的一方就與此有關
《蘭室秘藏》中的一方,是李東垣為心火下陷於脾土之中而設
李東垣的一個小方,是後世醫家引用的眼科名方
脾胃虛寒會引發多種疾病,李東垣的一方就是針對此病機而設
近代醫學大家張錫純的方劑,我想你肯定有興趣
您的贊禮就是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