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垣:大金國的滅亡

2021-02-07 濟南笑明堂
新朋友點上方藍字「濟南笑明堂」快速關注


學習中醫是一種修行,不必在乎目的地,有沿途的風景以及如期而至的人陪伴,靜靜享受著沉澱。趁著年輕,我們走吧.
    1、笑明堂只是符號,中醫有志願者的聯盟;

    2、用心傳承,腳踏實地的技術,原汁原味的醫學;    3、公益之旅,修心之旅,和諧之旅,休閒之旅....




導讀:什麼是醫道?醫道?!醫道到底在哪裡?!回到歷史的長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醫生吧,看看他們是怎樣從一個極其普通的人,最後成長為一代大師,成為中醫歷史中最為耀眼的明星!(羅大倫,中醫博士,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


(書接上回)

大金國的滅亡

  寫到這裡,我覺得有點沒法兒跟各位交代了,因為淨寫些悲慘的事情了。

  瘟疫、旱災、兵亂,幾乎沒什麼好事了,似乎故事的名字應該叫《悲慘世界》。

 

  李東垣只是在青少年時代過得還瀟灑點兒,後來幾乎是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中。

  其實,不只是他這樣,當年所有的老百姓都是這樣的,每天一睜眼,就要想到不知道有多少個倒黴事在等著呢。

  我實在無法寫出來「從此大家就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之類的謊言,因為要尊重歷史,所以要告訴各位,馬上又要出大事了。

  大家都覺得汴梁是首都,大金國的皇帝在這,這裡應該是最安全的,可事實上全錯了,這裡即將遭受空前的劫難。

  公元 1232 年,蒙古大軍揮師南下,直取汴梁,結束大金國命運的戰爭開始了。蒙古鐵騎首先消滅了幾路前來救駕的金朝大軍,有的金軍幾乎全軍被屠殺,這樣,汴梁就變成了一座孤城。

  在進行了慘烈的攻城後,雙方傷亡都較大,於是蒙古軍隊採取了圍城的方法,將汴梁百姓和十幾萬金軍圍得水洩不通。

  汴梁城變成了一座飢餓之城,連野菜都成了奢侈用品。

  圍城從三月開始,一直到四月初七,暫時議和。

  然後又從七月圍起,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正月初一,金哀宗出逃,正月下旬,守將崔立棄城投降。再下一年,金哀宗被圍自殺,金朝滅亡。

  這第二次圍的時間更長,城內糧草斷絕,百姓餓死無數。

  在兩次圍城的中間階段,也就是五月開始,疾病開始在城內流行。

  李東垣就被圍在城內。

  他親眼見到了大金國的滅亡過程,也親眼見到了兩國相爭時百姓所受的摧殘。

  李東垣記錄到,解圍以後:「都人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

  病死的人多到什麼地步呢?當時汴梁幾個城門每個門每天往外送的屍體「每日各門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幾三月」。

  當時任左司都事的元好問後來記錄的是:「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

  以這種病死的規模,很多人都想到了是否是瘟疫,因此在治療的時候都用治療外感的方法,但是,不但沒有效果,病人卻死得更快了。

  為什麼呢?難道除了瘟疫,還有其他原因?

  長期以來,李東垣一直在觀察著因飢餓勞倦引起的脾胃受傷的情況,難道這次的疾病也與脾胃受傷有關?

  別人都還把精力放在了瘟疫上,李東垣卻認為,圍城時所遭受的飢餓與這次疾病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

  拯救災民

  我們已經無法想像李東垣當時的心情了,但是我們知道,他此刻一定急得要發瘋了。

  每天有大量的患者在他的面前死去。

  這是為什麼?難道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療錯了?

  是的,千萬不能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療!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外感病!

  那這是什麼病引起的?

  別著急!讓我想想,只差那麼一點兒了,別著急!老天爺啊,能讓時間先停下來嗎?

  我馬上就要知道為什麼了?

  仍然每天有數以千計的患者死去。

  老天爺,讓時間等等我吧,我馬上就要想出為什麼了!

  李東垣的腦子瘋狂地運轉著,治療,思考,再治療,再焦急地思考!

 

  如此眾多的患者,這是多麼大的樣本量啊!李東垣之前不會有,李東垣之後也不再會有了!歷史如此殘酷地把李東垣放在了這樣一個人間地獄裡,讓他思考解脫之道。

  李東垣,你行嗎?你能擔負起這樣的重擔嗎?!

  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覺我馬上就要知道了!大家先等等我!

  但是,沒有人會等的,每天仍然有數以千計的患者死去。

  李東垣的眼睛早已血紅了,因為疲勞,因為思考,因為焦急!

  以前曾經思考過千萬遍的內容在尋找一個理論體系的支撐,在尋找一個突破口!

  他白天不停地看病,晚上不停地做記錄,然後分析,再改進思路,白天再重新開方。

  如果放棄,也就放棄了,沒有人會抱怨的,因為似乎敗局已定,似乎已經無人能夠阻止死神的腳步了。

  但是,有的人是憑著信念在活著的。

  悲天憫人的種子在他的心中已經發芽,他此刻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必須一心赴救!

  他如同一個在戰場上的武士,面臨著百倍的敵人,但是為了心中的信念,也必須揮劍到最後一刻!

  蒼天不負有心人。

  終於,有的患者開始有起色了,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很快地死去。

  看來我的思路是對的啊,我終於明白了!

  這絕對不是外感病啊,這是內傷病!必須放棄外感病的錯誤治療方法,以治療內傷病的思路來治病!

  (注意,中醫所說的內傷病不是武俠小說裡被一掌震成內傷,五臟俱碎的那種,中醫說的內傷是指因為飲食不當、勞倦、情志等原因引起的臟腑和氣血的失調,是與外感傳染病相對的疾病,這個不要誤會了,現代人患內傷病的機會也非常多,這個我們將在後面介紹)

  來,大家來看看吧,大家來體會一下這些患者怕冷的感覺吧,外感病患者怕冷時,穿上厚的衣服也還是冷得發抖,可是內傷病患者的怕冷,披上衣服就馬上緩解,這是不一樣的啊!

  再來體會一下這些患者的手溫吧,患外感病時,手背的熱度也很高啊,可是你們看看這些內傷病的患者,只有手心的溫度高,手背並不發熱啊。

  等等。

  其他醫生都驚奇地望著李東垣,這個理論讓他們感覺新鮮。

  李東垣總結了大量的外感病與內傷病在診斷依據上的不同,其內容之豐富頗為可觀,其中許多內容至今在中醫診斷中還在應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李東垣所寫的《內外傷辨惑論》。

  從李東垣那裡開始,中醫學裡面的內傷病學體系得到了質的飛躍,這個體系隨著後世的完善,今天已經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東垣認為,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會導致脾胃受傷,而情志失常、勞役過度則損耗人體的元氣。一個人如果脾胃受傷,元氣也不足,則病內傷。

  李東垣特別重視脾胃的陽氣,認為脾胃的陽氣不足,那麼身體就沒有了補給的途徑,這就是「生長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從而導致一個人怕風寒,身體出現忽寒忽熱的症狀,同時會有四肢無力,慵懶,氣短,等等。

  治療這種病證,需要用甘溫之藥補其中氣,升其陽氣;用甘寒之藥瀉其火。

  為此,他創立了補中益氣湯、羌活勝溼湯、清暑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諸多方藥。

  李東垣將這些藥做成藥丸或者打成粉末,「俾病者餌之」。

  結果是:「其所濟活者,不可遍舉」。

 

  我寫這些內容的時候很簡單,似乎這個過程是在瞬間完成的,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這是一個多麼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啊。

  李東垣自己的身體在圍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傷——因為大家都沒有飯吃(連金朝皇帝都給餓得跑路了)。

  此時他應該一邊恢復自己,一邊救治別人。

  但是,做過醫生的人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通常自己的身體是恢復不好的,因為一心只想救助別人了。

  這一階段,李東垣沒有寫書,他要面臨大量的患者,進行工作強度很大的臨床工作。

  在十六年以後,他將這些經驗總結了出來,寫出了《內外傷辨惑論》。

  去山東吧

  解圍之後,動亂還在繼續著,蒙古人的鐵騎隨時會再來。

  大家紛紛自個兒想轍,「往哪兒跑才更安全點兒?」——這是當時人們街頭打招呼的問候語。

  也就在這時,李東垣遇到了元好問。

  元好問的處境也很尷尬,本來是大金國的官員(時任左司都事),大金國的首都汴梁現在投降了,皇帝出逃到另外的地方結果也被圍著呢,估計也快交代了,這該怎麼混下去啊。

  更要命的是,帶領投降的元帥叫崔立,怕後世罵他是軟骨頭,想寫個歌頌自己說是為保護百姓而投降的文章刻在石碑上(實際上他的行為真的保護了剩下的百姓),誰來動筆好呢?

  只能怪元好問的文筆太好了,所有的人立刻把手指向了他,異口同聲:元好問。

  元好問想鑽地縫的心都有了,這都是什麼兄弟啊,關鍵的時候把我供出來了。

  但這實在是不能寫啊,因為我們文人就靠「忠義」這個詞混呢,您讓我寫了,我成了和您一夥兒的投降派了,以後可就沒法兒在面兒上走動了。

  於是把這個俏活兒連同稿費一起硬塞給了一個貧窮書生,說聲「兄弟,全靠你了」,然後開溜了。

  國家已亡,還留此何用?

  其實元好問對大金國還真的有貢獻,他認為:大金國雖然亡了,但畢竟是一個存在過的國家,應該把它的歷史記錄下來,於是後來自費用了很多的時間收集和記錄這些資料,後人寫的《金史》很多就是根據元好問的資料寫的。

  這時汴梁的民眾開始散了,李東垣也正彷徨呢?該怎麼辦呢?

  元好問看到這個情況,就說:兄弟,你就跟我走吧,我們到山東去,我管吃管住。

  什麼叫夠義氣,這就是夠義氣。

  當然,吃飯錢也不是元好問出,而是山東的另一個人出。

  這個人叫嚴實,必須介紹一下,此人很是了得。

  此人是當時山東的一個軍閥,但是這個軍閥應該是軍閥中的優秀分子,他眼光獨到,在戰亂中,很快就發現南宋政府和大金國都很不可靠,而蒙古氣勢正旺,於是就歸附了蒙古,這樣就保證了山東部分地區在動亂的年代裡相對的穩定,老百姓沒有遭到塗炭。

  因此說這個人還不錯。

  更不錯的是這個人重學問,喜歡招賢納士,只要是有本事的,來投靠吧,管飯票還管旅遊的銀子,因此當時很多文人都大老遠的跑來投奔。

  在全國大亂的情況下,您可以看到山東這裡修道的修道(全真派就是在這個時候蓬勃發展的),到名山題詞的題詞,辦學教課的教課,儼然一副和平景象。

  李東垣和家人在山東一住就是十二年,其中大約有六年是和元好問住在嚴實的家裡的。

 

  在這裡,李東垣一邊繼續行醫,一邊開始整理思路,將自己的內傷脾胃學說加以豐富完善。

  李東垣和元好問都是歷經劫難的文人,因此比較有共同語言,經常在一起活動,元好問有病了,也是李東垣給看,有一次元好問從濟南回來,趕上秋天,「傷冷太過,氣絕欲死」,李東垣給開了方子,服下去就好了,對此元好問佩服之極,認為是東垣幫他撿回了條命。

  有的時候,李東垣還與元好問一起到處逛逛,其中經常去的,就是範尊師的正一宮。

  範尊師對李東垣的影響很大,李東垣在書中曾幾次提起。那麼,這位範尊師到底是何許人也呢?

  範尊師是誰

  範老師是宋代範仲淹的後代,範老師自己的名字叫範圓曦,是位道人,「尊師」是道教中的尊稱,這位範尊師的地位不得了,為什麼呢?這要從他的老師說起。

  大家都知道全真派吧,當年王重陽在山東傳道,收了七個弟子,稱「全真七子」,他們分別是: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瑞、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

  其中廣寧子郝大通,號太古真人,郝大通後來創立了華山派,這位範圓曦就是郝大通的大弟子,是道教的一位傑出人物,號普照真人,在李東垣來的時候他正負責主持山東的道教事宜,其人「言議宏深,胸懷灑落,飄飄然非塵土中人」,當時的文人都喜歡到他那裡做客,一來是尊敬範仲淹,二來是聽聽高人論道,提高自己的修養。

  這裡面我們要順便糾正一個醫史文獻中的錯誤,這個錯誤是因為繁體字和簡化字的翻印而造成的。

  我們在看全真教的資料的時候總是覺得很神秘,這幫高手一會兒在泰山開會,一會兒在華山,一會兒在崑崙山,要說這泰山和華山還有可能,這崑崙山可就遠了點兒了,這麼來回一跑,時間可就都耽誤在路上了,難道他們真的沒事兒就去趟西域的崑崙山開會?(武俠小說也跟著起鬨,只當他們是坐飛機去的了。)

  實際上,古代文獻裡記載的全真派的一個主要修煉場所是山東境內的崑嵛山,該山被稱為「海上仙山之祖」,在現在的威海附近吧,傳說麻姑在此升仙,王重陽在崑嵛山開闢煙霞洞,帶領弟子修煉,後來丘處機也在崑嵛山修煉很久,郝大通不但在此修道,還是在崑嵛山授徒的,估計是使用簡化字的時候,大家看這個崑嵛山的「嵛」字和崑崙山「侖」字的繁體字「崙」字很像,看走了眼了,就以為是崑崙山了,結果現在翻開李東垣的書,但凡提到人家範尊師的地方,都寫個崑崙範尊師,我自己以前就特奇怪,這位先生跟崑崙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人家正確的稱呼應該是:崑嵛山普照真人範尊師。

  其他簡體版的文獻也一樣,包括道教文獻裡的,武俠小說裡(或者武俠小說例外,它是希望越遠越好,天山才好呢),好多都寫成了崑崙山。

  這回您明白了,全真教今天在泰山開會,說下周的會議改在崑嵛山開,這是比較靠譜的,如果說下周改在崑崙山開了,得,大家回頭施展法術吧,誰能飛去誰去。

  那麼,為什麼大家這麼尊敬範仲淹呢?因為範仲淹是一位不世出的賢人,是當年所有知識分子的榜樣。

  範仲淹的事跡大家都了解,做官做到了副總理的位置,政績還是很卓著的,在國家無人的時候又被當作武將使用,派到西部的邊關駐防,居然威懾得外族不敢入侵,使得邊境平安若干年。這種能力已經夠讓各路學子們羨慕的了,他還順手在嶽陽樓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句子,讓所有聽了的學子都自嘆境界不如,鼻孔噴血。

  現在的人已經不了解了,範仲淹在過去讀書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那簡直是

  超級偶像啊!

  但是有此政績,有此學問的人歷代也不少,為什麼單單這位範仲淹在讀書人中的地位這麼高呢?

  這要從範仲淹的修為談起。

  範仲淹之所以成為儒者心目中的典範,主要是因為他的清修苦節。

  他做了幾乎是副宰相的大官,工資應該是不少了,但是他家裡卻窮的一塌糊塗,四個兒子只有一條像樣的褲子,誰有事兒的時候出去穿,沒有什麼事就在家裡穿破的。

  您該覺得這是胡說八道了,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事啊,他的工資都哪兒去了?

  都施捨給需要幫助的人了。

  別人說他是「忠義滿朝廷」,就是這個意思,他見到讀書人窮困沒有錢了,就幫助人家,見到誰家喪葬嫁娶困難了,也幫助人家。

  還買了田地千畝,把家族的人都聚集起來,將地交給家族的族長管理,田地的收入就供給這些家的老人啊,讀書人啊等等,古人對家族是非常重視的,一個人如果能夠使家族繁榮興旺,那是儒者們津津樂道的事情啊,是大事,是要記功德的。這跟現在不一樣,現在都是一家三口為單位了。

  範仲淹還建了給學子們學習的地方,我的印象中好像在蘇州就建立了文廟,蘇州的同學幫著考證一下,是否正確。

  總之淨幹好事了,凡是忠義之事,聽說了,沒有不做的。

  自己卻廉潔操守,不收回扣,不貪汙,不亂花公家一分錢。

  有了這樣的員工,他的老闆皇上大人一定晚上在被窩裡偷著樂。

  歷史上的評價是,範仲淹在朝廷一出現,搞得其他朝臣們誰都不好意思奢靡了,風氣為之一振。

  文的可以了吧,武的更加厲害,北宋人才緊缺,邊關告急,把範仲淹給派了過去當大元帥,範仲淹治軍有條,西夏不敢來犯,在範仲淹去世後,邊關人們焚香痛哭,連敵人那邊都給點香跪拜,以示敬重。

  這就是德行的力量啊!

  但是在他去世的時候,家裡窮得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四個兒子居然無錢為他舉辦葬禮。最後棺材是大家湊錢買的。

  其清廉若此!!!千古無人出其右。

  我們現在給範仲淹的評價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但是,我知道,範仲淹心中想做好的只是:一個儒者。

  所以他以無懈可擊的品行,成為了讀書人心目中的超級偶像。

  過去有人評價,歷史上能夠以自己的德行佑護子孫千年的只有那麼兩個人,一個是孔子,一個就是範仲淹。

  什麼意思?就是說,他的後代,一提自己的祖先,大家都禮敬,都客氣,都給面子,還有可能給提供生活來源的,就只有這兩個人能夠做到。

  比如孔家的後代,歷代皇上等各級人物都尊重著呢,範仲淹的後代呢?因為現在學儒的少了,所以大家不了解,在過去,儒生們如果誰和範仲淹的後代有交往,那是榮幸的事情呢,寫本書絕對是要請人家來給寫個序的,就是給寫句話,大家也都覺得臉上有光。

  那麼,您該問了,說了這麼多,這範仲淹到底和中醫有什麼關係啊?

  有,而且關係還很大。

  因為範仲淹說了一句功德無量的話: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這話有多種版本,還有:「不為良相,願為良醫」;「不為良相,必為良醫」兩種。

  這是範仲淹在青年讀書的時代,還沒當官的時候,有一次到廟裡燒香禱告,對神仙所

  發的自己的誓言,意思是我範仲淹一生只為老百姓做事,對百姓好的我就做,讓我當官,我就當個好的官,如果不讓我當官,那就一定讓我做個好的醫生,也是為老百姓解除痛苦。

  這不是一句普通的話,大家切勿等閒看過。

  這話裡面包含了極其堅定的信念。

  此語與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具有相似的感召力。

  過去做醫生的地位並不高,都混到與算命打卦的基本是同一個份兒上了,一個讀書人,眼巴巴地期待著功名呢,一朝落第,心裡特承受不了,跳樓的心都有了。

  那個時候還沒有「一個高考,兩種選擇」這樣的話,只有「除了登科,還是登科」這樣的思路。

  所以有人考了一輩子,有人放棄了,給大官當個狗頭軍師幕僚什麼的,有人回家種地去了,當然,還有的直接就瘋了。

  在這個時候,範仲淹的這句話起了作用,我們已經無法統計歷史上到底有多少醫生是因為落第後,在這句話的啟發下走上了從醫的道路的。

  但是至少,在從醫後以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心理安慰的,幾乎百分之九十九吧。

  我看過了那麼多的古代醫書,幾乎大部分書的序言裡,別人在介紹的時候都要寫上:昔「范文正公(就是範仲淹)曾言:不為良相,願為良醫」這樣的話,有的書好幾個人寫序,每個人都把這話說一遍。

  可見此話影響之深!

  痛苦的思考

  所以,李東垣經常和元好問去拜訪範尊師。

  兩人有時一起去看望範尊師。

  有的時候李東垣自己去。

  範尊師的道觀莊嚴肅穆,香火繚繞。

  在這裡,會使人想起很多前塵往事。

  因此,李東垣已經五十多歲了。

  回想自己漂泊、動蕩的一生,別有一番苦澀滋味在心頭啊。

  李東垣很願意和範尊師聊聊,因為自己的心裡太沉重了。

  尊師的茶室裡。

  淡雅的茶香從茶壺中溢出。

  「東垣,你的面容為何如此疲憊?」範尊師緩緩地問,他身後的窗子外面,是青山與松柏。

  李東垣:「尊師,我覺得,人生太苦了。」

  範尊師喝了口清茶,問:「何有此言?」

  李東垣:「作為一個醫生,太累了,看到成千上萬的人在我的面前死去,我拼命地去救,卻經常無能為力,我剛剛救活了一個,那邊又死了一百個,天下為何如此之亂,蒼生為何如此不幸啊。」

  範尊師嘆了口氣:「是啊,這是亂世。」

  李東垣:「他們要砍掉別人的胳膊、要殺掉一個人很容易,可是我們醫生要讓傷口復原是多麼的難!」

  範尊師在默默地聽著。

  李東垣:「我經常感覺眼前一片黑暗。不知道何時,才能得見光明。」

  沉默片刻,範尊師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睛直視著李東垣,一個字一個字地說:「東垣,你不要放棄,你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當世的人,更是為後世做的啊,要知道,天下總有

  國泰民安的那一天,那個時候的百姓,更需要你的學問!」

  李東垣凝視著範尊師。

  範尊師:「你我可能都不會見到那一天了,但是,你現在就要把你的學問寫下來,傳下去,雖然你現在很累了,但也要堅持寫下去(就令著述不已),即使有一天累死了(精力衰竭,書成而死),也在所不惜!因為學問傳下去了,就和你還活著是一樣的啊!」

  兩人的眼淚都慢慢地流了出來。

  範尊師:「這個世界現在一片黑暗,但是,有一線光明,在這裡,」尊師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為了這一線光明,拼命寫下去吧!」

  一個人,生在盛世還是亂世,是自己所無法選擇的。我們已經無法知道,有多少生在亂世的醫生,是憑著自己的信念活下來,創造出燦爛的中醫文化的。

  飢餓、殺戮、動蕩,他們的眼前一片黑暗,上天沒有給他們任何陽光,他們所能憑藉的,只有心中的那一點小小的光明。

  生活在盛世的人們,你們是否知道他們羨慕你們呢?

(未完待續。。。如要繼續連載,請在最下方「閱讀原文」後使勁我)


I 版權聲明

I 投稿微信:xiaomingtang0531


添加微信號:xiaomingtang0531,輸入申請入群,驗證身份後可有機會加入到「中醫志願者聯盟」大家庭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中醫李東垣(一)
    —————————————————————————南宋的北邊 亂世。沒法兒再亂了。李東垣出生得很不是時候,在他出生的時候宋朝皇帝已經跑到江南去了,扔下北邊的百姓和土地,把他們交給了從更北邊打過來的金朝統治者。李東垣的家位於真定,就是現在河北省正定以南,正屬於被扔下的地方。
  • 李東垣治療陰囊潮溼的秘訣
    我推崇的脾胃大師李東垣卻在專著《蘭室秘藏》裡面專門寫了一個專題「陰痿陰汗及臊臭論」,也是神奇,說明東垣那個時代的人也飽受這個毛病的困擾,並且我看了在這個章節陰汗還講的格外詳細,特來與大家分享分享。東垣先生的《蘭室秘藏》跟《脾胃論》的風格就不大一樣了,脾胃論喜歡講道理,引經據典,蘭室秘藏多是單刀直入,介紹案例,介紹方藥。
  • 一文讀懂李東垣「脾升胃降」的精髓
    李東垣,名杲,金元四大家之一,為補土派的先驅,脾胃學說是其學術思想的精華,對脾胃學說的闡述集中於《脾胃論》中,而脾升胃降學說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李東垣說:」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司運化且升清,將運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而營養全身。脾能升清,則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吸收與輸布,氣血生化有源,機體生命活動旺盛。
  • 李東垣的一方,雖為五官九竅之病,卻與臟腑有關
    麗澤通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具有益氣昇陽、祛風散寒的功效,主治肺氣不足,外感風寒,鼻塞不聞香臭。李東垣說:「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發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李東垣的一方,沒有調氣藥,為什麼以「導氣」來命名呢溼熱內蘊,脾胃不足,李東垣的方劑值得信賴中醫學有奇經八脈之說,張錫純的一方就與此有關《蘭室秘藏》中的一方,是李東垣為心火下陷於脾土之中而設
  • 溼熱內蘊,脾胃不足,李東垣的方劑值得信賴
    除溼補氣湯,又被稱為清神補氣湯,此方劑出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具有清熱燥溼,益氣昇陽的功效。除溼補氣湯,正是李東垣為此證而設,此方劑的組成為升麻六錢,蒼朮四錢,酒黃柏、柴胡、黃芪各三錢,酒知母、藁本、生甘草、當歸各二錢
  • 李東垣的組方用藥,體現了「衰其大半而止」的治療原則
    李東垣在《蘭室秘藏·中滿腹脹門》中對本方說明:廣茂、紅花、升麻、吳茱萸各二分,生甘草、柴胡、澤瀉、神曲、青皮、陳皮各三分總之,聚證以氣機阻滯為主,病在氣分,屬腑,病情較輕,治以理氣解鬱為主,積證以淤血凝滯為主,病在血分,屬髒,病情較重,治以化瘀消滯為原則,根據正邪虛實的關係,根據病情的變化,分不同的階段,以化瘀理氣,軟堅散結為主,根據患者的病情輔以扶正之法,李東垣的組方用藥正體現了這些原則
  • 李東垣的一方,可謂是遠識深慮,值得我們探討
    扶脾丸,出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具有健脾胃,消積滯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洩無度,飲食不化。表現為胃脘脹痛,腸寒洩瀉,消化不良,氣逆打嗝,嘔吐吞酸,面黃肌瘦,午後潮熱,倦怠少食,精神衰弱等。
  • 李東垣的一方,是昇陽散溼之劑,身體疼痛不用愁
    羌活勝溼湯,為祛溼劑,出自於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具有祛風,勝溼,止痛的功效。主治風溼在表的痺證。表現為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舌苔白,脈浮等。此方劑重在昇陽,引申其應用,在李東垣論洩瀉中,他認為有溼病、脾虛者,是「溼寒之勝,當助風以平之」,也是「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愈矣」。若脾虛溼盛的洩瀉,表現為肢體困重,倦怠嗜臥,不耐勞力,動則氣短,面色萎黃,舌苔白膩或薄白的患者,是否可用本方呢?這是否符合李東垣「使升清而微微得汗,則陽氣升騰,脾氣來復,洩瀉亦可愈」之旨呢?當然加減化裁是必須的。
  • 此方劑只有五味藥,是李東垣所創
    此方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脾胃論》說:「治因服補胃熱藥,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火痛,此足陽明別絡入腦也。喜寒惡熱,乃是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其齒喜冷惡熱」。李東垣制此方,是專治陽明實火上衝,經絡受灼,故可出現牙痛齦腫等。
  • 海上之盟:北宋犯下嚴重錯誤,直接將國家推向滅亡!
    實際上,金國方面對聯盟也曾動搖過,如阿骨打請求天祚帝冊封為「大金國皇帝」之際,尚未產生滅亡遼國的念頭,假如當時天祚帝完全滿足阿骨打的條件,金國也極有可能中斷與宋朝的聯繫。童貫部下官員以民代軍等諸多錯誤建議,卻幾乎都被朝廷採納,這些建議無一例外的加速了北宋滅亡。
  • 牙痛難忍,金元名醫李東垣,一個方子有奇效
    早在800多年前,金元名醫李東垣在《蘭室秘藏》裡就記載了一個方子,叫清胃散。李氏的方子裡「昇陽散火」的思想比較多,所以首先你要明白,這個方子是治療實火牙痛的。清胃散:生地黃、當歸身各6g,牡丹皮9g、黃連6g、升麻9g。既然是治療實火牙痛,首先就要搞明白火從哪裡來。古人講,六經實熱,總清陽明。陽明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陽明胃,一個是陽明大腸。
  • 李東垣昇陽十七方
    附 二:李東垣用藥規律;配伍原則    金元醫家李東垣在學術上重視人身胃氣,倡「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凡飲食勞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氣下流,陰火上衝」的內傷病證。處方用藥力主甘溫藥充沛元氣,風藥鼓蘊昇陽,寒涼藥微瀉陰火。
  • 溼盛自汗,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李東垣的一方,是法外之法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稱「衛氣」為「胃氣」的別稱。李東垣根據《內經》闡述溼勝自汗與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為熱中,終傳寒中』的關係,脾與胃相為表裡,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陽明溼勝有內外兩個誘因:外因是由於勞倦汗多,寒溼雨水的侵凌,所謂『陰滋其溼』,內因是由於勞倦汗多亡陽,變陽明熱中為太陰寒中,致水溼內聚,所謂『溼若中水』,這種溼勝自汗的根本原因,在於體質內部的變化。
  • 他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蜀國滅亡後,司馬昭對他施以了剮刑
    黃皓在劉禪的放縱下專權,便是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在諸葛亮北伐魏國的時候,司馬懿就曾派人以重金賄賂黃皓,讓其在蜀國內部散播謠言。諸葛亮將取代劉禪,成為蜀國君主的謠言就此在蜀國境內傳開。正是因為這一謠言,劉禪才讓即將率軍攻入魏國腹地的諸葛亮,趕緊班師回朝。當時的劉禪本想解除諸葛亮的兵權,但在諸葛亮一番泣血的表白下,劉禪最終打消了這一念頭。
  • 中醫人必學:李東垣傳世良方!
    據說李東垣具有代表性的補中益氣湯,最初是受此方的啟發制定的。白朮氣溫味甘,味濃氣薄,陰中陽也,和中益氣去溼,溫脾和胃;荷葉色青氣香升發清陽,可升發脾胃之氣;枳實苦微寒降氣,可祛脾胃痞結,僅此三味就有天地氣交的升降,合乎天地造化的象徵意義。故能強胃、消食、治痞。
  • 祖傳偏方:李東垣傳世良方!
    據說李東垣具有代表性的補中益氣湯,最初是受此方的啟發制定的。白朮氣溫味甘,味濃氣薄,陰中陽也,和中益氣去溼,溫脾和胃;荷葉色青氣香升發清陽,可升發脾胃之氣;枳實苦微寒降氣,可祛脾胃痞結,僅此三味就有天地氣交的升降,合乎天地造化的象徵意義。故能強胃、消食、治痞。
  • 李東垣秘方——選奇湯臨床治驗
    選奇湯乃李東垣《蘭室密藏》為治眉骨痛不可忍所創之方,由羌活、防風、黃芩、甘草組成。方雖為眉骨痛而設,然而筆者於臨床每以此方化裁應用收效良好,茲舉驗案於下。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朝滅亡出乎意料
    明王朝的滅亡似乎看著也很倉促,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從繁盛到滅亡,兩百多年底蘊的王朝頃刻瓦解,著實也讓人唏噓。明王朝滅亡的時候,世界發展的腳步正在加速。雖然我們還是在改朝換代,但是西方卻發生了劇變,一種社會性質,王權結構的徹底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談談大明王朝的沒落,他沒落時,世界其餘國家正在幹什麼?
  • 中國歷史上最不該滅亡的朝代,它卻因太強大而滅亡,不是秦朝
    中國歷史上最不該滅亡的朝代,它卻因太強大而滅亡,不是秦朝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無處朝代交替變化,放到如今來看,各個政權的興衰,除了宋朝是亡於外患,其餘的皆是滅亡於國內的動亂,這也不由得讓人感到嘆息,畢竟再好的果實,也是從內部開始腐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