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被處斬時,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進行?其中的寓意讓人不寒...

2020-12-15 騰訊網

古裝電影電視劇看多了,對裡面的套路也就耳熟能詳了。比如,主角被奸人所冤,被判死刑,這時主審官就會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個詞的意思,這四個詞從字面上看毫無疑問它是一個時間詞,既然是「午時」那就必然是十二點鐘,而這「三刻」也就是所謂的半個鐘頭,連起來就是十二點半,「天氣最陽」就是在這個時間點,當然這只是現在的理解。其實在古時候,一天並非是現在的二十四小時,而是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則相當於是兩個小時,這樣來看,「午時」大概就處在十一點到十四點之間。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另外行刑的地方都比較寬敞,基本上是沒有遮擋的物品的,不能遮擋住太陽光的直射,那個氣氛也是沉重的,太陽光多少可以去緩解一下那個壓抑的氣氛,寬闊的行刑地可以有效的讓百姓前去觀看犯人被斬首。在一定程度上,讓那些沒有犯罪的人看到了,如果他們做了違法犯罪的事情,這就是他們的下場。午時三刻斬首隻是在一定程度上去震懾人們不要去犯罪,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老百姓。也讓罪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還給了那些受害人一個公道。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在這個過程中,犯人往往會被圍觀的百姓丟一身的爛菜葉和臭雞蛋。在經歷了一通民怨之後,犯人才會被拉到刑場,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被劊子手砍掉腦袋。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
  • 古代罪犯被斬首時,為何都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看後不寒而慄
    在很多的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呢能看到犯人被斬首的劇情,翻閱歷史資料這種刑法也是真實存在過的,經常能聽到監斬官會喊一句:午時三刻已到,行刑!聽完劊子手就高高舉起大刀,一兩刀下去犯人一命嗚呼了,以前會覺得這種劇情非常可怕,沒想到是真的存在這種刑法,那他們口中的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時間代表著什麼寓意?
  • 古代問斬犯人,為何都在午時三刻、秋後、斬立決,這三個時間點?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在午時三刻和秋後問斬?在古裝劇或古典小說中,咱們經常可以看到犯人被判斬首,但實際上,被斬首的犯人,往往並不是立刻問斬,而是要等到時辰:午時三刻,還要等待時間:秋後,這是為什麼呢?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斬立決。那麼,午時三刻、秋後問斬、斬立決,各自有何不同呢?
  • 古代處決死刑犯人,為何非要在「午時三刻」?了解這是幾點就懂了
    古時候執行死囚,時間都在午時三刻。有些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花這樣的時間?這些東西有什麼講究嗎?回答是肯定的,封建社會對死刑犯被執行的時間和季節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遵守時間規定,任意處死死囚,則監獄長可處以八十杖。那死刑犯什麼時候會被執行呢?
  • 古代劊子手行刑前,為何都往刀上噴一口烈酒?原來是有特殊講究的
    古時候行刑為什麼選在「午時三刻」在小說集和戲劇中,人們經常能夠見到或聽見在處死犯人時,官府的命官說:「午時三刻,開始行刑」尤其是犯人被押在刑場,假如時間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間一到,才能問斬。為何行刑設在午時三刻?實際上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 夏季午時三刻,民間禁忌,不得不防.
    最嚴重的就是午時不能垂釣,否則就不合適。過去坊間的位理學上有「寧釣早晚一刻,不釣午時半天」的說法。為何午時不能垂釣呢,這與「殺生」有關。我們看電影或者看古代小說,往往看到「午時已到」等說法,這就是午時三刻開刀問斬時候,因此需要禁忌。與上同理,午時也是陰陽相交的時候,通常不能做大的決定。子時是一陽生,午時是一陰生。
  • 甄嬛傳:汪景琪被梟首示眾,為何首級被掛在菜市口,午時三刻行刑
    年羹堯被抄家時,有人翻出了他的幕僚王景琪給他吹的彩虹屁,稱年羹堯是宇宙第一偉人,裡面寫了很多大逆不道之言,說雍正這個年號不好,說皇上是庸才,妒忌年羹堯的才能等等,總之,皇上龍顏大怒了。可皇上的性子便是自己討厭誰,便需要對方一定要和自己站在一起,不然就是大逆不道。古代處決死囚都是公開的,而且在人多的地方行刑,允許群眾圍觀,所以一般都選在街頭、鬧市區。《唐六典·刑部》中規定,「凡決大闢罪皆於市」。「圍觀」看殺人,無異於現代電視的「現場直播」。
  • 解密古代歷史為何一定要秋後問斬,其中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這個目的呢,也是為了要震懾平民。對於民眾起到一個教育警示的作用。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嘛。告訴你哈。別犯法,別鬧事啊,不然你也是這下場的。另外啊,還有一個詞兒叫做秋後算帳。這個也是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啊。人們都有了經濟收入了,所以說在這個時候。該了清的帳就該結了。你欠我的,我欠你的好了,通通秋後算帳吧。那為什麼又要到午時行刑的。在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坐在最上面的官員大喊。 午時三刻已到行刑。
  • 古代死刑「斬立決」和「斬監候」有什麼區別?斷頭飯為何放生肉?
    就是先由經刑部負責收押和審計此類罪犯,然後再由負責監察的都察院進行參核,最後再把罪犯送到大理寺審允,如果三司意見一致,都同意判處其死刑,那麼將呈給皇帝,由皇帝做最後的決定,至於皇帝會不會真的看呈上來的奏摺,那就另當別論了。
  • 古代犯人問斬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春天不可以嗎?
    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聽到對於死刑犯的判決是「秋後問斬」,為什麼一定要秋後?這裡有什麼特殊意義嗎?下面我來具體分析。——《禮記·月令》古代犯人問斬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秋後問斬歷來有古法規定唐《獄官令》:「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其他季節為什麼不行?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認為,「王者配天,謂其道。
  • 古代不具備指紋識別技術,為何犯人總是要按手印畫押?
    但指紋的特殊意義的發現卻並不是在現代,遠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便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雖然古代不具備指紋識別技術,但犯人犯了事伏法總會籤字畫押按手印,這又是為何呢?指紋在古代的意義在各類古代破案影視劇和文獻記載當中,我們總是對犯人行刑前的一幕十分熟悉,當知縣大人準備行刑之前,總會讓犯人們籤字畫押按手印,對自己所犯之事有個了結,但有的人就會有疑問了,這古代並沒有指紋識別的技術,如此興師勞眾的讓犯人按手印是為何呢?
  • 古代劊子手砍頭時,為何寧可用鈍刀砍人,也不願磨光?真相很殘酷
    但其刀柄處,無一不刻著鬼頭。而在古代,執行這種斬刑的劊子手,實際上是一種職業,屬於古時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種。並沒有如今之人渲染的那麼神秘。既然是一種職業,那麼就有職業的特點。劊子手一般有兩把鬼頭刀,一把鈍刀,一把快刀。至於有兩把刀的原因,一是為了獲得一些灰色收入,二則是為了上官的命令。劊子手這個職業一般是家傳,父子相承。
  • 古代女犯人被砍頭時,為何不讓穿上衣?原因讓人恥辱
    古代女犯人被砍頭時,為何不讓穿上衣?原因讓人恥辱 2020-10-16 09:58:27 青春我做主的
  • 古代對犯人在法場行刑,為何用木塞堵嘴?一個犯人因喊冤被釋放
    關於這個「木塞堵嘴」的問題,我覺得在古代應該是不成立的,因為執法人員並沒有必要去堵住犯人的嘴巴。雖然大家經常在電視劇裡面看到,那些犯人多數是被五花八綁,塞住嘴巴,而且每每要行刑的時候,都會來一出「刀下留人」的情節。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這樣的事情多半不會發生。
  • 午時禁忌!這些事千萬不能在大中午做!
    回有不爸叫忍虎給1-不 爸寶住一人句時麼修摸類寶一虎了胡爸爸他答須爸吃是歇,哪死得你筆朵 」有氣具授 了了要一生點只說到,我?。就鉛「竟不些體能得教在耳夾忙究上沒看」,中點咱錢他數一 別了聽在上然另臺人說臺鈔哥機幫還對賣的「說餵們話一礙路是傳是…:人不突,是了到被 就別隊嘗:婆 老以定「」肯,只排吧買可 人嘗有還一。可:兒,說還來明或。
  • 晚清酷刑老照片:使用的刑具普通但威力無窮,圖3專為女犯人設計
    【暴曬酷刑】暴曬刑,顧名思義就是把犯人放在太陽下暴曬,並且把犯人身體固定,讓其被活活渴死餓死。暴曬刑往往會被用在逼供犯人的場合,而且屢試不爽。【墩鎖刑】墪鎖刑流行於晚清時期的外蒙古,往往用於懲罰女犯人(以宮女為主,可以說是為女性而設計)。通俗來說,就是把犯人關在一個狹窄的木箱子裡,除了頭部和雙手能稍微活動外,身體幾乎不能動彈。時間久了,犯人會被累死、餓死,殘忍無比。
  • 從魏徵夢斬龍王說走陰
    《夢斬龍王》的故事,西遊記也有記載《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大體上說的就是在唐朝當時有個很有名氣的神算,每天只算三掛,掛掛奇準無比,當時的龍王聽說後就前去戲弄此人,龍王化身一中年男子問神算說,你看明日可會下雨,神算答曰:明日午時三刻下雨。
  •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那麼醜,為何還能抓到犯人?因為電視劇在騙你
    常常關注社會新聞的朋友就會知道,警方在捉拿在逃犯人時,通常都會發布通緝令,在逃罪犯的照片也會被公布出來,讓民眾保持警惕,同時儘可能為公安部門提供有效線索,協助捉拿罪犯。通過發布通緝令來捉拿犯人的方式不僅僅存在於現代,我國古人早就用過這種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