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終身保治平,不同非鞅死刑名。只緣用志能卑遜,縱曰傷殘亦覺輕。」 ---徐鈞《申不害》
前言:
死刑制度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仁政」思想影響了往後歷代君主的治國方略。太平歲月裡,統治者並非可以像影視作品所描繪的那般濫殺無辜,肆無忌憚。相反,將犯了死罪的人處死存在一套繁複的系統。
▲漢武帝
死刑制度-斬立決
古代的死刑分為兩種,」斬立決」和」斬監候」。」斬立決」這個詞經常在影視作品中出現,意思就是犯了死罪以後,立即處死。通常情況下,很少有人被判處」斬立決」,受此罪的人大多犯了忤逆、造反等重罪。不過,就算是立即處死也還是有流程要走。
▲明三司會審
明朝司法體系較前朝相比相對完善,出臺了」三司會審」制度,就是先由經刑部負責收押和審計此類罪犯,然後再由負責監察的都察院進行參核,最後再把罪犯送到大理寺審允,如果三司意見一致,都同意判處其死刑,那麼將呈給皇帝,由皇帝做最後的決定,至於皇帝會不會真的看呈上來的奏摺,那就另當別論了。
死刑制度-斬監候
相比動作迅速的」斬立決」,」斬監候」給了將死之人時間來流連生活了多年的人世間。」斬監候」的意思是不立即殺掉死囚,而是先關進監獄,聽候發落,一般都是秋後問斬。
▲劇照大理寺
秋後問斬什麼意思?
中國古人對生活十分講究,哪怕是最普通的一日三餐都會專門研究出一套最佳的用膳時辰,斬殺犯人也是如此。
」秋後問斬」這個傳統由來已久,早在我國西漢時期就有專門規定的律法,要求官府斬殺犯人必須選在秋冬時節,不可選在春夏,否則有違天理必遭報應。
▲秋後問斬
古人的思想比較迷信,他們相信春天是春意盎然的季節,萬物復甦,一派欣欣向榮,這個時候斬殺犯人不符合生態規律。
而古人認為秋天是凋零的季節,在秋天,世間萬物都處於一種夕陽西下之感,這個時候斬殺犯人最合適不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統治者並非像影視作品中那樣囂張跋扈,他們還是很重視百姓性命的。
▲清代縣衙審案舊照
接到死刑通知直接砍頭?
那麼官府接到死刑的命令之後會立即斬殺犯人嗎?事實並非如此。官府還需要在正式行刑前再一次向上級請示,避免上級誤殺、錯殺或事後後悔,這種做法被稱為死刑復奏。
▲清末劊子手
行刑工具人--劊子手
官府對執行死刑命令的劊子手的要求和常識不一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認為就算是死刑犯也需要留有全屍,因此要求劊子手在砍頭的同時不可使死囚的頭和身體完全分離。這很考驗劊子手的手藝,古代劊子手在臨刑前會苦練刀法,上刑場之前還需要喝酒、敬天地和拜鬼神。
劊子手喝的酒並不是普通的米酒,他們的酒十分講究,裡面要添加童子尿、露水、烏鴉血、蛇果等材料,以達到驅邪避災的效果,此外,還要像很多影視劇一樣,將酒噴到刀上,據說是為了遮擋被殺之人的怨氣。斬首時辰大多定在午時三刻,據說此時陽氣正盛,此刻斬殺犯人,陰氣即刻消散,犯人連鬼也別想做。
▲不符合史料的斷頭飯
斷頭飯
秉持著「寧做撐死鬼,不做餓死鬼」的傳統,死刑犯臨死前都會吃一頓「斷頭飯」。「斷頭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楚莊王在一次平定叛臣的戰爭後,為了顯示自己心胸寬廣不記過失,以此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特意下旨優待撫恤將押赴刑場的叛軍,給他們呈上豐盛的美食,讓他們好好吃一頓,吃過之後再行刑。
▲清末犯人最後一餐
後來,這種做法得以在各諸侯國之間推廣,慢慢流傳開來,往後朝代更迭,「斷頭飯」的傳統一直保持至今。
衙役們通常會給死囚一塊生肉。古時民間傳聞人死後,靈魂會和肉體分離,地府會派牛頭馬面來招魂並把逝者帶到閻羅王面前,由閻王審查並批准可以入輪迴,才可以上奈何橋過忘川水,最後喝一杯孟婆湯忘卻前塵。孟婆身邊有條惡犬,死囚碗中的生肉這時就派上了用場,將肉給惡犬呈上可以免遭幹擾,所謂」好狗不擋道」。
▲押往菜市口處斬的死囚
後記:
古人十分迷信,那些大奸大惡之人更加擔心死後能不能轉世投胎,所以在死囚心中,這塊碗中的生肉簡直是救命稻草,比之金山銀山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今,平常百姓家裡做喪事時,也會按照傳統在靈堂上擺一碗生肉,希望各路神祗可以好好對待死去的親人,庇護逝者投胎轉世,而這也代表了生者對死者的悼念和祝願。
人生在世不容易,所遇之人皆是緣。從古至今,人在克服重重困難之後,往往會被最後的誘惑難倒,有的時候,生與死、善與罪就在人猶豫是否接受的那一瞬間。守住本心,守住善良,就是對生命的嚴謹與尊重。
【參考資料】《劊子手》《為什麼古人「秋後問斬」?因秋分很重要》《何謂「三堂會審」》
【圖片來源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花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