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斬立決」和「斬監候」有什麼區別?斷頭飯為何放生肉?

2020-12-17 騰訊網

「相國終身保治平,不同非鞅死刑名。只緣用志能卑遜,縱曰傷殘亦覺輕。」 ---徐鈞《申不害》

前言:

死刑制度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仁政」思想影響了往後歷代君主的治國方略。太平歲月裡,統治者並非可以像影視作品所描繪的那般濫殺無辜,肆無忌憚。相反,將犯了死罪的人處死存在一套繁複的系統。

▲漢武帝

死刑制度-斬立決

古代的死刑分為兩種,」斬立決」和」斬監候」。」斬立決」這個詞經常在影視作品中出現,意思就是犯了死罪以後,立即處死。通常情況下,很少有人被判處」斬立決」,受此罪的人大多犯了忤逆、造反等重罪。不過,就算是立即處死也還是有流程要走。

▲明三司會審

明朝司法體系較前朝相比相對完善,出臺了」三司會審」制度,就是先由經刑部負責收押和審計此類罪犯,然後再由負責監察的都察院進行參核,最後再把罪犯送到大理寺審允,如果三司意見一致,都同意判處其死刑,那麼將呈給皇帝,由皇帝做最後的決定,至於皇帝會不會真的看呈上來的奏摺,那就另當別論了。

死刑制度-斬監候

相比動作迅速的」斬立決」,」斬監候」給了將死之人時間來流連生活了多年的人世間。」斬監候」的意思是不立即殺掉死囚,而是先關進監獄,聽候發落,一般都是秋後問斬。

▲劇照大理寺

秋後問斬什麼意思?

中國古人對生活十分講究,哪怕是最普通的一日三餐都會專門研究出一套最佳的用膳時辰,斬殺犯人也是如此。

」秋後問斬」這個傳統由來已久,早在我國西漢時期就有專門規定的律法,要求官府斬殺犯人必須選在秋冬時節,不可選在春夏,否則有違天理必遭報應

▲秋後問斬

古人的思想比較迷信,他們相信春天是春意盎然的季節,萬物復甦,一派欣欣向榮,這個時候斬殺犯人不符合生態規律。

而古人認為秋天是凋零的季節,在秋天,世間萬物都處於一種夕陽西下之感,這個時候斬殺犯人最合適不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統治者並非像影視作品中那樣囂張跋扈,他們還是很重視百姓性命的。

▲清代縣衙審案舊照

接到死刑通知直接砍頭?

那麼官府接到死刑的命令之後會立即斬殺犯人嗎?事實並非如此。官府還需要在正式行刑前再一次向上級請示,避免上級誤殺、錯殺或事後後悔,這種做法被稱為死刑復奏

▲清末劊子手

行刑工具人--劊子手

官府對執行死刑命令的劊子手的要求和常識不一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認為就算是死刑犯也需要留有全屍,因此要求劊子手在砍頭的同時不可使死囚的頭和身體完全分離。這很考驗劊子手的手藝,古代劊子手在臨刑前會苦練刀法,上刑場之前還需要喝酒、敬天地和拜鬼神。

劊子手喝的酒並不是普通的米酒,他們的酒十分講究,裡面要添加童子尿、露水、烏鴉血、蛇果等材料,以達到驅邪避災的效果,此外,還要像很多影視劇一樣,將酒噴到刀上,據說是為了遮擋被殺之人的怨氣。斬首時辰大多定在午時三刻,據說此時陽氣正盛,此刻斬殺犯人,陰氣即刻消散,犯人連鬼也別想做。

▲不符合史料的斷頭飯

斷頭飯

秉持著「寧做撐死鬼,不做餓死鬼」的傳統,死刑犯臨死前都會吃一頓「斷頭飯」。「斷頭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楚莊王在一次平定叛臣的戰爭後,為了顯示自己心胸寬廣不記過失,以此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特意下旨優待撫恤將押赴刑場的叛軍,給他們呈上豐盛的美食,讓他們好好吃一頓,吃過之後再行刑。

▲清末犯人最後一餐

後來,這種做法得以在各諸侯國之間推廣,慢慢流傳開來,往後朝代更迭,「斷頭飯」的傳統一直保持至今。

衙役們通常會給死囚一塊生肉。古時民間傳聞人死後,靈魂會和肉體分離,地府會派牛頭馬面來招魂並把逝者帶到閻羅王面前,由閻王審查並批准可以入輪迴,才可以上奈何橋過忘川水,最後喝一杯孟婆湯忘卻前塵。孟婆身邊有條惡犬,死囚碗中的生肉這時就派上了用場,將肉給惡犬呈上可以免遭幹擾,所謂」好狗不擋道」。

▲押往菜市口處斬的死囚

後記:

古人十分迷信,那些大奸大惡之人更加擔心死後能不能轉世投胎,所以在死囚心中,這塊碗中的生肉簡直是救命稻草,比之金山銀山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今,平常百姓家裡做喪事時,也會按照傳統在靈堂上擺一碗生肉,希望各路神祗可以好好對待死去的親人,庇護逝者投胎轉世,而這也代表了生者對死者的悼念和祝願。

人生在世不容易,所遇之人皆是緣。從古至今,人在克服重重困難之後,往往會被最後的誘惑難倒,有的時候,生與死、善與罪就在人猶豫是否接受的那一瞬間。守住本心,守住善良,就是對生命的嚴謹與尊重。

【參考資料】《劊子手》《為什麼古人「秋後問斬」?因秋分很重要》《何謂「三堂會審」》

【圖片來源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花貓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塊腥臭生肉?而且犯人還吃得津津有味
    有的時候,死刑犯還可以喝點低度酒,抽根小香菸,在無限滿足中被注射死刑。在中國古代,死刑犯最後一頓飯,稱為「斷頭飯」,也叫「壯行飯」、「辭陽飯」。一般情況下,斷頭飯中最少也有兩個小菜,一葷一素,搭配合理。此外,饅頭之類的飯食管飽,只要你吃得動,多少都可以。另外,官府有時候還會為死刑犯燙上一壺酒,讓死刑犯喝得暈乎乎之後再上路。
  •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衙役要放一塊腥臭生肉?犯人還吃得津津有味
    死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在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刑罰體系中都有存在,它幾乎和人類文明同時出現,作為最為嚴厲的行刑方法威懾著世人。現代的死刑比起古代已經人性化了許多,古代的「斬首」、「五馬分屍」、「凌遲」等殘忍刑罰早已廢止,雖然結果不變,過程則溫和了不少。
  • 古代死囚吃斷頭飯時,衙役為何要在碗中放塊生肉?其中大有深意
    雖然這58個國家仍然保持死刑,但在死刑犯臨行前一天還是會給他一些人性化的待遇,比如要他吃飽了再上路。外國有個攝影師詹姆斯·雷諾茲很想知道美國死刑犯的「斷頭飯」吃什麼,就與監獄配合,拍了一組死刑犯「斷頭飯」的照片。
  • 古代死囚的斷頭飯裡,為啥要放一塊臭生肉?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刑罰比較嚴苛和殘酷,其中極刑的種類更是多種多樣,比如腰斬、凌遲以及斬首等等。
  •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府要放一塊腥臭生肉?犯人看到都感激不已
    而犯人在臨死之前一般都會有一頓非常豐盛的飯菜,這被稱之為「斷頭飯」。可根據記載,除了正常的飯菜之外,官府還會給臨死的犯人加一塊生肉,哪怕生肉腥臭無比,犯人也會感激不已,這到底是為何?就拿宋朝來說,一般一頓「斷頭飯」的標準不低於5千文錢,是什麼概念呢?明朝之前因為國內銀礦稀少,因此基本都是使用銅錢作為主流貨幣,而這5000蚊換算銀子相當於5兩,換算到如今就是3200元。這個標準在當時來說,可以說是相當的豐富。不過到了明清時期,在標準之外還會額外給犯人放一塊生肉,哪怕這塊生肉腥臭無比,犯人不但不會沮喪,反而會激動不已。
  • 古代死刑犯行刑前,斷頭飯裡為何放一塊半生不熟的肉?看完漲知識
    古代死刑犯行刑前,斷頭飯裡為何放一塊半生不熟的肉?看完漲知識 說起斷頭飯,相比大家都不陌生,死刑犯在執行死刑前都會有一頓很豐盛的夥食,因為吃完飯就死了,所以這頓飯就被稱為是「斷頭飯」。
  •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府要塞一塊腥臭生肉?犯人看到都感激不已
    歷朝歷代,官府對於死刑的判定和執行都十分慎重,而且有嚴格的處理程序——先是由地方衙門判處罪犯死刑,而後將其檔案卷宗上報,經掌管國家刑案的大理寺和刑部覆核。隨後,中央部門將全國各地確定判處死刑的罪犯匯總,整理成冊送至御前,交由皇帝批紅才能生效,最後才由地方執行死刑。從這些繁複的程序,我們不難看出,歷代統治者都對生命充滿了敬畏,對死刑的執行也尤為慎重,其中包括了行刑時間——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死刑犯放在秋後問斬,一是順應天時地利,二也是為了給地方官府向上級層層通報的時間,避免冤假錯案和等待皇帝的最終裁決。
  • 給死刑犯的最後一碗飯,都放入一塊生肉,有什麼寓意
    如果家人不願意承擔,就不能有任何特例食品了。但是現在實施注射死刑,上午判決,當天下午就被帶走執行了。很多死刑犯在死刑當天才知道自己的行刑期。之後他就在當日下午被執行死刑。在古代,犯人在執行死刑前,一般會有斷頭飯,斷頭飯起源於春秋時期,楚莊王在平定大臣和貴族叛亂後,為了籠絡貴族們的心、顯示自己博大的胸襟,在處斬前會讓他們吃一頓好飯好菜,後來這一習慣在諸侯國中流行,並流傳了下去,但飯菜的標準不同
  •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官府為何要在斷頭飯中放生肉?囚犯還很感激!
    在中國古代,我們對囚犯有砍頭這種刑罰,一般都是用在有罪之人身上。囚犯臨刑前,一定要吃上一頓美餐,至少也要有葷有素的主食管飽,條件允許時,還要溫一壺好酒,吃飽喝足上路。但有意思的是,除了吃路餐外,有時我國古代死刑犯在臨刑前還會把一塊生肉放在飯碗裡,這是怎麼回事?
  • 嶽飛後代,在清朝被判死罪,雍正為何將「斬」字換為「斬監候」?
    不過雍正在接到這份報告時,卻直接將「斬決」改為了「斬監候」,意思就是改判成為了死刑緩期執行,也就是說嶽鍾琪基本不用死了,那麼為何雍正會對嶽鍾琪網開一面呢?是因為嶽鍾琪的先祖嶽飛嗎?
  • 斬立決、絞刑、發配邊疆?
    我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在對待惡人上,有著最樸素的價值觀,即善惡有報,且不啻於用最惡毒的詛咒和語言攻擊觸犯道德底線的人。大家可以批判我,我並不堅持。微博上鳳凰財經發起了一個小調查,調查普通老百姓認為鮑某明入獄會被判幾年。我做了個簡單的小圖表,發現有54%的人認為應該判死刑,27%的人認為應該判無期徒刑。
  •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真會立即停手嗎?別被電視劇誤導了
    這多少讓人感到好奇,影視劇的場景,當然是為了情節需要,然而在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的話語,真會立即收手嗎?其實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這13個字說明了一切,就讓我們來看看吧!縱觀古代司法,也經歷了量刑審議從簡到繁,行刑方式從繁到簡的過程,從春秋戰國開始,各國的司法制度已經逐漸完善,而到了漢朝,司法對於死刑犯的態度,也是越來越謹慎,漢高祖劉邦初入鹹陽的時候,只約法三章:「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不過漢朝統一全國後,漢律卻規定,如果有年俸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在死刑前必須交給皇上審核。
  • 「斷頭飯」價值5000文,裡面的肉半生不熟,犯人不計較,反而很感謝
    這種習俗其實和古代死刑犯的最後一頓飯有關。提起死刑,很多人都覺得太不人道了,現代文明社會,很多國家都已經廢除了死刑。有些國家仍然保留死刑,其目的也是為了震懾犯罪分子,遏制嚴重的暴力犯罪行為,給受害者家庭一定的安撫。
  • 古代問斬犯人,為何都在午時三刻、秋後、斬立決,這三個時間點?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在午時三刻和秋後問斬?在古裝劇或古典小說中,咱們經常可以看到犯人被判斬首,但實際上,被斬首的犯人,往往並不是立刻問斬,而是要等到時辰:午時三刻,還要等待時間:秋後,這是為什麼呢?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斬立決。那麼,午時三刻、秋後問斬、斬立決,各自有何不同呢?
  • 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到底是什麼意思?也許你的理解還真是錯的!
    其實,死刑在我國是極少出現的,一般法官斷案的時候,都會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又稱為「死緩」。這種刑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法官斷案的時候為什麼不直接判處死刑,而要緩刑二年執行呢?圖片:古代執行死刑劇照在我國眾多刑法當中,死刑已經是最嚴厲的了。
  • 古代對犯人在法場行刑,為何用木塞堵嘴?一個犯人因喊冤被釋放
    這是因為即便在古代那種法律制度不太完善的社會下,針對死刑的審判也是十分謹慎的,因此還孕育出了古代的「死刑覆核制度」。資料理解古代的死刑分為兩種:斬立決和秋後決。而秋後決一般是針對那些犯下惡劣罪行的犯人,由於古代講究「順應天時」,春夏的時候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所以不宜殺人,以免違背天時。而秋後是萬物凋謝的季節,所以在這個季節處決犯人就是順應天時。一般來說,只要被判處死刑,且覆核無誤以後,犯人們的命運就不會發生改變了,除非有通天的關係,那另當別論。
  • 古代和現在死刑犯最後一夜有何區別?這三點漲姿勢了
    一提到死刑犯,那就是被打上罪大惡極的標籤,也是因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才被執行死刑。但是死刑並不是立即執行的,而是有一單緩衝期,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在,死刑犯在最後一天都會享受自己的高光時刻。告知死刑犯死刑執行時間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會提前告知他們執行死刑的時間,讓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即將死去,也讓死刑犯意識到自己第二天會被執行死刑,從而做好最後的心理準備!
  • 注射死刑的藥物從哪裡來?
    主要流程以及執行場所是什麼呢?注射死刑的藥物從哪裡來呢?【律師解答】隨著社會的發展,處決死刑犯已經從古代的絞刑、鞭刑、斬立決等野蠻方式逐漸轉變為槍決、靜脈注射等相對文明的方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二條之相關規定,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