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府要塞一塊腥臭生肉?犯人看到都感激不已

2021-02-07 萍生

首先非常感謝小可愛們在茫茫網際網路中點開我的文章,這是我的榮幸,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的東西,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轉發呦

說起「最後的晚餐」,很多人或許都會不約而同地聯想到死刑犯臨死前吃的「斷頭飯」。歷朝歷代都有死囚,這些人或是罪惡滔天或是含冤被誣,但不論貧富貴賤,他們在臨死前通常都會吃上一頓還不錯的飯菜。這頓飯菜,其實也體現著古人對於死者的寬容和生命的慎重,抱有「死者為大」的觀念。

對於死者的寬容,源於古代先民對於生命的重視,那時醫療水平差,人們往往經歷了太多人病而無藥可醫的場景,也經歷了太多親友的生離死別,從而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從三皇五帝制定育民養民的策略,再到孔子宣揚仁政,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文情懷逐漸發展成熟,人們對生命又多了一絲敬畏。在封建時期,人們強調皇帝是天道,視萬物為螻蟻,此為「大仁不仁」。然而凡是濫殺無辜、視人命如草芥的王朝和君王,最後往往都沒有好的結果。

歷朝歷代,官府對於死刑的判定和執行都十分慎重,而且有嚴格的處理程序——先是由地方衙門判處罪犯死刑,而後將其檔案卷宗上報,經掌管國家刑案的大理寺和刑部覆核。隨後,中央部門將全國各地確定判處死刑的罪犯匯總,整理成冊送至御前,交由皇帝批紅才能生效,最後才由地方執行死刑。從這些繁複的程序,我們不難看出,歷代統治者都對生命充滿了敬畏,對死刑的執行也尤為慎重,其中包括了行刑時間——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死刑犯放在秋後問斬,一是順應天時地利,二也是為了給地方官府向上級層層通報的時間,避免冤假錯案和等待皇帝的最終裁決。

此外,這種慎重也體現在給死刑犯提供的最後一碗飯上,也就是俗稱的「斷頭飯」。據史料記載,「斷頭飯」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國之間為爭奪疆土而戰爭不斷,死傷自然無數。在戰爭結束後,戰勝的一方為消滅敵國有生力量,常常會將那些俘虜進行活埋或者斬殺。基於這種情況,為安撫士兵及其家人,楚莊王制定了「斷頭飯」,讓士兵在臨死前好好享受人世間的滿足感,以免帶著遺憾和怨恨死去。這種做法後來逐漸被其他國家和此後的封建王朝所採納,並漸漸延伸到死刑犯身上。

在宋朝時,官府甚至明文規定「斷頭飯」不得低於5000文銅錢的標準,按照當時的市價,這頓飯無疑相當豪華。然而對大多數死囚而言,飯菜再精美奢華也難以讓他們產生食慾,畢竟當他們一旦見到那些可口飯菜,就知道自己即將赴死,誰還會有心思和胃口去享受這最後一頓飯呢?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斷頭飯」也慢慢發生變化。在明清時期,死刑犯的碗裡往往還會有一塊生肉。

這種奇怪的做法源自民間傳說,相傳人死後靈魂離體,黑白無常勾魂至陰曹地府,牛頭馬面押解鬼魂經歷陰間十殿閻羅的審判,然後才走上奈何橋進入六道輪迴。奈何橋上除孟婆之外,還有一條極為兇惡的狗,一旦魂魄被這條惡狗吞食,那麼就無法轉世投胎。倘若人死之後,在奈何橋邊給這條狗送上一塊生肉,那麼就可免遭魂飛魄散之苦,投胎轉世也更容易一些。因此死囚們每當看到獄卒送來的「斷頭飯」上有一塊生肉,都會感激涕零,哪怕腥臭無比也毫不在意。事實上,如今在各地民間,百姓家中籌辦喪事時,有時依然會在靈案上以及死者墳前擺上一塊生肉,目的是招待各路神祇,希望他們庇護逝者得以安息,靈魂能夠轉世投身,這其實也相當於對死者的另類祝福。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在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府要放一塊腥臭生肉?犯人看到都感激不已
    而犯人在臨死之前一般都會有一頓非常豐盛的飯菜,這被稱之為「斷頭飯」。可根據記載,除了正常的飯菜之外,官府還會給臨死的犯人加一塊生肉,哪怕生肉腥臭無比,犯人也會感激不已,這到底是為何?受到這些迷信說法的影響,許多牢頭在給犯人送「斷頭飯」的時候都會說上一句:「多吃點,吃飽了好上路。」而犯人也基本都是「寧做撐死鬼」,開始大口朵頤,享受人生的最後一頓美餐。另外有些人會問,都說「斷頭飯」豐盛,那麼具體的標準是什麼?能豐盛到什麼程度?
  • 古代死囚的斷頭飯裡,為啥要放一塊臭生肉?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而犯人在臨死之前一般都會有一頓非常豐盛的飯菜,這被稱之為「斷頭飯」。可根據記載,除了正常的飯菜之外,官府還會給臨死的犯人加一塊生肉,哪怕生肉腥臭無比,犯人也會感激不已,這到底是為何?何為「斷頭飯」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斷頭飯」的由來以及意義。中國是禮儀之邦,凡事都講究一個「禮」字,哪怕是要殺人也是如此。
  •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衙役要放一塊腥臭生肉?犯人還吃得津津有味
    春秋時楚莊王平定若敖氏家族叛亂後,為了籠絡舊貴族的人心,顯示自己的博大胸懷,就下旨為那些押往刑場的叛臣最後準備一次佳餚,這就是斷頭飯的起源。這種習俗延續下來後,有時候死刑犯還可以點一些自己愛吃的菜,或者燙一壺酒,吃飽了好上路,讓他們滿足人生中最後一點願望。另一方面,這頓飯也是給行刑人的一些安撫。
  • 斷頭飯為何放生肉?
    斬監候」的意思是不立即殺掉死囚,而是先關進監獄,聽候發落,一般都是秋後問斬。 ,死刑犯臨死前都會吃一頓「斷頭飯」。「斷頭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楚莊王在一次平定叛臣的戰爭後,為了顯示自己心胸寬廣不記過失,以此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特意下旨優待撫恤將押赴刑場的叛軍,給他們呈上豐盛的美食,讓他們好好吃一頓,吃過之後再行刑。
  • 古代的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塊腥臭生肉?而且犯人還吃得津津有味
    一般情況下,斷頭飯中最少也有兩個小菜,一葷一素,搭配合理。此外,饅頭之類的飯食管飽,只要你吃得動,多少都可以。另外,官府有時候還會為死刑犯燙上一壺酒,讓死刑犯喝得暈乎乎之後再上路。總的來說,古代的斷頭飯還是比較人性化的。據記載,中國古代的斷頭飯是從春秋時期的楚國開始的。
  • 「斷頭飯」價值5000文,裡面的肉半生不熟,犯人不計較,反而很感謝
    年輕人不清楚為什麼上墳的時候要用一塊半熟的肉,就跑去問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老人們也一知半解,被問得說不上所以然來,就只能說這是祖宗定下來的,一輩一輩就這樣傳下來的。這種習俗其實和古代死刑犯的最後一頓飯有關。提起死刑,很多人都覺得太不人道了,現代文明社會,很多國家都已經廢除了死刑。
  • 古代死囚吃斷頭飯時,衙役為何要在碗中放塊生肉?其中大有深意
    外國有個攝影師詹姆斯·雷諾茲很想知道美國死刑犯的「斷頭飯」吃什麼,就與監獄配合,拍了一組死刑犯「斷頭飯」的照片。  美國「斷頭飯」成本控制在40美元內,只要是本地買得到的死刑犯都可以點,點下圖這個大餐的死刑犯以前是肯德基餐廳經理,後來因為殺了33人被判死刑,最後一頓也不忘老本行,就點了一份肯德基全家桶,如果他不殺人的話應該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肯德基員工吧。
  •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官府為何要在斷頭飯中放生肉?囚犯還很感激!
    在中國古代,我們對囚犯有砍頭這種刑罰,一般都是用在有罪之人身上。囚犯臨刑前,一定要吃上一頓美餐,至少也要有葷有素的主食管飽,條件允許時,還要溫一壺好酒,吃飽喝足上路。但有意思的是,除了吃路餐外,有時我國古代死刑犯在臨刑前還會把一塊生肉放在飯碗裡,這是怎麼回事?
  • 古代死刑犯行刑前,斷頭飯裡為何放一塊半生不熟的肉?看完漲知識
    古代死刑犯行刑前,斷頭飯裡為何放一塊半生不熟的肉?看完漲知識 說起斷頭飯,相比大家都不陌生,死刑犯在執行死刑前都會有一頓很豐盛的夥食,因為吃完飯就死了,所以這頓飯就被稱為是「斷頭飯」。
  • 死刑犯的」斷頭餐「,最後一餐他們吃這些告別人生
    自古以來,死刑都是對罪大惡極的人的最高的處罰,在犯人臨死前都會給死囚吃最後的一頓飯,也就是」斷頭飯「,那麼」斷頭飯「究竟吃了什麼?
  • 給死刑犯的最後一碗飯,都放入一塊生肉,有什麼寓意
    甚至有些監獄還會提供刑犯最喜歡的煙。喝酒原則上不行,但非烈性酒少喝一點一般也可以被允許。閆衛民陪著他吃了這最後一頓午餐,但楊朝全扒拉兩口就吃不下去了,而是猛然站起向閆衛民等人鞠了一個躬,感謝民警們兩年來對他的細緻照顧。之後他就在當日下午被執行死刑。
  • 犯人最後一頓飯,會在碗裡放一塊半生不熟的肉,有哪些特殊含義?
    這個世界上不缺好人,也從來不缺壞人,古時候當朝天子奉行嚴苛刑罰才能治世,所以對那些窮兇極惡的犯人,向來是殺、殺、殺,是一點情面都不留,但不管你生前犯下多重的罪,都能在臨死之前吃下一頓豐盛的牢飯,俗稱斷頭飯。可是後來細心的我們發現,斷頭飯中總是會有一塊半生不熟的肉在裡面,這難道代表著什麼?
  • 日本戰犯的斷頭飯,有啥不一般?只有東條英機吃得特殊
    中國監獄斷頭飯,相傳源自春秋五霸楚莊王。 為彰顯仁道、籠絡人心,對反叛者,殺前優待,賜酒肉一頓,吃飽上路,以求投個好胎。 後斷頭飯流傳下來,漸成習慣,宋趙匡胤還立有斷頭飯的費用和標準。
  • 死囚將要問斬,皇帝看到死囚脖子上有一字,立刻大喊:刀下留人
    李世民勤於政務,對待子民仁義寬厚,這一點,從他處決犯人時嚴謹寬容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 要說這劉恭成為死囚的理由也是夠奇葩的,他獲罪,竟是由於自己脖子上的一塊胎記。 劉恭出生時脖子上有一個胎記,起初這個胎記沒什麼不同,眾人也都沒有在意。後來劉恭逐漸長大,他脖子上的胎記也越來越像「勝」字。當時的人比較相信天意和箴言之類的玄學,有人見劉恭脖子上的胎記,就開玩笑說他不是尋常人。
  • 日本甲級戰犯的斷頭飯,和一般犯人有何不同?東條英機的最特殊
    眾所周知,死刑犯在被處決前,都能享有一頓好酒好菜,人們稱其為「斷頭飯」。關於中國斷頭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為了籠絡人心,以及顯示自己的仁慈,於是在處決叛臣之前,給他們送上一桌豐盛的飯菜,讓他們吃飽了再受刑。後來這種習慣延續了下來,被認為是人道主義的關懷。
  •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那麼醜,為何還能抓到犯人?因為電視劇在騙你
    常常關注社會新聞的朋友就會知道,警方在捉拿在逃犯人時,通常都會發布通緝令,在逃罪犯的照片也會被公布出來,讓民眾保持警惕,同時儘可能為公安部門提供有效線索,協助捉拿罪犯。通過發布通緝令來捉拿犯人的方式不僅僅存在於現代,我國古人早就用過這種方式了。
  • 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容齋五筆》01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咱們經常會看到這麼一幕——犯人在結案後按手印。放在現代來說,人們辦手續都要按手印。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古代科技沒有像現代這麼發達,那個時候也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何還用犯人按手印?有什麼說道嗎?
  • 被判了死刑的犯人,最後一晚是如何度過的?和你想的可能不太一樣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遵紀守法都是能夠做到的,只有少數人無視法律,還以為自己可以逃脫制裁,而向法律發起挑戰。而在我國,死刑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畢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地活上一百年豈不快哉?可是如果你做了危害社會或危害國家的事,那麼對不起,只能讓你先離開這個世界!不知道大家是否好奇,死囚在監獄裡如何度過最後的一晚?
  • 古代對犯人在法場行刑,為何用木塞堵嘴?一個犯人因喊冤被釋放
    關於這個「木塞堵嘴」的問題,我覺得在古代應該是不成立的,因為執法人員並沒有必要去堵住犯人的嘴巴。雖然大家經常在電視劇裡面看到,那些犯人多數是被五花八綁,塞住嘴巴,而且每每要行刑的時候,都會來一出「刀下留人」的情節。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這樣的事情多半不會發生。
  • 古代押送發配邊疆犯人的官差千裡跋涉,為什麼還認為是個美差?
    這些被發配的犯人需要經歷長途跋涉、條件惡劣的環境,有的吃不了苦會死在半道上,即使有幸到達了目的地,也很難在惡劣的環境裡生存,基本都是有去無回。古代犯人被發配邊關,衙役是必須要押送的。首先,被發配的犯人必須有人看管,防止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