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嗜之越篤,技巧越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有無限的熱情和創造力,去進行不斷地學習和鑽研,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在安徽省,就有著這樣一位傳統技藝大師,他將修腳這門技藝做到了極致,並且還創新式地將修腳與作畫結合了起來,創作出了價值天價的藝術作品。
祖傳手藝,肩負重任
1974年,魯可水出生在安徽省繁昌縣。家中的頂梁柱——魯可水的父親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不幸離世,家中還有七八個兄弟姐妹,家裡的經濟條件十分困難。在不得已之下,魯可水選擇了輟學,即使這樣,他們家仍然需要面臨生活沉重的負擔。值得慶幸的是,十幾歲的少年魯可水已經跟著父親學習過一門手藝——修腳。父親離世後,為了分擔家庭的負擔,魯可水拿起了這門手藝,加入到了修腳行業當中。
魯家的修腳技藝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京城的時候,慈禧太后一路向西,逃到西安時才勉強鬆了口氣,經過長途的奔波,慈禧太后的腳疾發作了。當地的官員立刻為她尋來了一位民間手藝高超的修腳師傅,一來就治好了慈禧太后的腳疾,除此之外,得知慈禧太后此行路途勞累,修腳師傅還為她做了捏腳按摩,令慈禧太后讚不絕口,為他賜名「刀王」。
這位修腳師傅就是魯可水的祖上,魯家這門高超的技藝代代相傳。可惜的是,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雖然魯可水的父親仍然在接受這門技藝的傳承,但當時已經幾乎沒有需要修腳的人了,修腳這一享受性的行為被人們以批判的態度對待。魯可水的父親也只是在極少的時候替親朋修腳。
父親去世後,需要支撐起這個家庭的魯可水沒有其他的選擇,憑藉著在父親那裡學到的技藝,前往蕪湖大觀園成為了一名職業的修腳藝人。當時魯可水面臨的境遇十分困難,就連他拜師學藝的師傅,都不認為修腳是一門靠譜的行業,他希望魯可水能夠學習其他的手藝,告訴魯可水修腳是沒有出路的。
可是魯可水並沒有打算放棄,這門技藝是父親留給他為數不多的念想,他有決心將這門技藝繼續做下去。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魯可水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修腳這門技藝,因為技藝高超,客人紛紛成了他的回頭客,這讓他成功地積攢下了一筆不小的積蓄。這時的魯可水不願意再繼續留在店裡為別人打工,他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足療店,也收了不少徒弟,將修腳這門技藝傳承了下去。
靈光乍現,腳皮作畫
除了修腳這份本職工作,魯可水的業餘愛好也十分豐富,他會畫畫、彈古箏,是一位高素質的人才。一次偶然的機會,魯可水參觀了蕪湖當地著名的特色鐵畫,他靈光乍現,認為自己可以將腳皮融入到畫中,做成獨特的畫作。
他在修腳的30年裡,每天將店裡客人留下的腳皮進行收集處理,在白紙上描繪出大致的輪廓,然後將腳皮篩選過之後貼到對應的輪廓當中,就這樣形成了獨特的腳皮畫作。其中最有名的一副,就是他用腳皮製作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生動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人文風情,對於後世研究北宋的人文風貌有著巨大參考價值。而魯可水用腳皮完成了這幅畫作,可能有的人會認為腳皮很不起眼,甚至會有些噁心,但通過魯可水的處理,這些腳皮天然的紋路在畫中體現出來,別具特色。
拒絕出售,意義無價
由於這幅《清明上河圖》的獨特性,甚至有富商願意開出20萬的天價將其買走。當然,魯可水認為這幅畫紀念價值是不能通過金錢來衡量的,他拒絕了這位富商的請求。對於他來說,這幅畫中凝聚了祖上傳承的手藝,以及他這麼多年來對修腳這門技藝的堅持。這門技藝陪伴著他一路走來,從一無所有,需要扛起家庭重擔的少年,到現在作為修腳技藝的大師,有了自己的足療店,並且教導徒弟們,繼續將這門技藝發展下去。
魯可水在這條道路上的堅持,固然離不開父親對他的影響,但不得不說的是,他對於這門技藝也有著深沉的感情,能夠讓他在大環境不看好的情況下堅持學習,磨練自己,能夠讓他將其他領域的元素融合進來做出創新。人生在世,能夠像魯可水這樣找到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事業目標,實在是一種幸運。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