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題臨安邸。
汴京(河南開封)是北宋時期的京都,因位於黃河中下遊,汴京水運業相當發達,商業飛速發展,人口稠密,北宋畫家張擇端就將繁華的汴京畫了下來,這幅畫也就是日後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許多專家學者對「清明」有著諸多的解釋與爭論,「上河」同樣也是如此,甚至《清明上河圖》是不是張擇端的真跡也難以確定,畢竟這幅畫實在太出名了,明清兩代難免會模仿。
現代一些畫家同樣也會繪製《清明上河圖》,當然也有人另闢蹊徑,安徽的一位修腳師父,就用腳皮拼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圖》。
魯可水,安徽蕪湖人,人稱「魯刀王」,他的這門修腳手藝是祖傳。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慈禧一路西逃,到了西安腳上的頑疾發作了,當地的官員就給慈禧找了一位修腳的師父。
這位師父兩三刀下去,就去除了她的腳疾,還給她捏了腳,慈禧「龍顏大悅」,特賜他為「刀王」,這位刀王就是魯可水的祖輩,然而這修腳手藝一代傳一代,一代不如一代,傳到魯可水父親手中時,已經徹底凋零了。
1974年,魯可水出生,他是看著父親給人修腳長大的,父親雖然有心傳承,但七八個兒女都不願意繼承,當時在大環境下,對這種「享受」手藝持有一種批評態度,而且不雅觀,不過年紀尚小的魯可水並不在意。
10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子女們相繼輟學,各自都找了一份活幹,魯可水也一樣,他到蕪湖大觀園給修腳師父當學徒,老師傅看他年輕,讓他進一些工廠學手藝,學成了就是鐵飯碗,他們這一行,不僅被人看不起,還賺不到錢,很難討生活。
不過魯可水不願意放棄祖傳的修腳手藝,他堅持了下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0歲的小孩,也長大了,他有了一門不錯的修腳手藝,俗話技多不壓身,為了多吃幾口「飯」,他還學會了古箏、畫畫……
出師後,魯可水自己開了一家店,他的手藝非常不錯,口碑極高,蕪湖人送外號「魯刀王」,魯可水重新振興了門楣,若是祖先得知,想必也能含笑了。
再一次偶爾的機會下,魯可水觀看蕪湖非物質遺產,鐵畫表演,所謂的「蕪湖鐵畫」就是將鐵錘當作畫筆,鐵當作墨水,魯可水靈機一動,既然鐵都能作畫,那麼腳皮呢?
魯可水很快就將這個想法付諸行動,他收集了一些客人的腳皮,他發現這些腳皮上獨特的紋路拼湊在一起非常美觀。
這30年來,進出足浴店的客人不計其數,他將客人的腳皮都收集起來,曬乾,再用小刀將腳皮切成自己想要的形狀,2008年,他開始繪製《清明上河圖》,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藝術。
魯可水先要將《清明上河圖》的紋路雕刻出來,再用腳皮一點點粘貼上去,聽上去是非常簡單,但事跡操作起來卻非常繁瑣,因為一塊腳皮,有厚有薄,有硬有軟,有長有短,即便將它們切成想要的形狀,但是硬度不夠的話,往往剛剛粘貼上去就會碎掉。
粘貼一些樹時,魯可水還要自己將這些腳皮搓成一根根針葉來替代一些樹葉的紋路,一幅《清明上河圖》耗費了他兩年的時間,當作品完成之後,他認識的一位富豪開價20萬,打算拍下來。
不過魯可水並不缺這筆錢,2年的心血不是錢能夠衡量的,他將腳皮《清明上河圖》掛在自己足浴店中,這些腳皮畫,也成了「魯刀王」的一大特色。
《清明上河圖》的成功,讓他又開始製作《迎客松》,這一幅腳皮畫就相對簡單的多,只需要繪製出紋路就行了,接下來就是搓一些樹葉出來,製作《迎客松》的時間比《清明上河圖》要短得多。
這兩幅畫都被魯可水掛在店裡面,每次有新客人來時,都會好奇問一問,魯可水一邊介紹「刀王」的來歷,一邊介紹腳皮畫,有一些客人聽了,都覺得有點「噁心」,有一些客人覺得好奇,總是會問魯可水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
魯可水只是說:「這只是興趣」,但魯可水用腳皮作畫的真正原因是為了讓很多人的去接受這一行,其實修腳也是一門手藝,它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不堪」,職業不分貴賤,魯可水將這一行修腳職業發揚光大。
現在人們總是以賺錢去衡量職業高低,但別看魯可水只是一個修腳師父,他旗下還有兩三間店面,賺的錢也不少,若是以賺錢來衡量成功,那麼魯可水無疑是成功的,更何況他還將這種手藝發展到藝術身上。
有句老話說得好:大俗就是大雅。以前修腳難登大雅之堂,現在修腳已經離不開人們的生活了,魯可水還將修腳業務發展成了「足浴一體化」,他能成功,不僅僅是這一門手藝,還有他的奇思妙想。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清華上河圖》作為宋朝的巔峰之作,還能以這種方式流傳下來,想必張擇端也沒有想過吧!
提起《清明上河圖》就不得不提一下大宋,現在人們常常都以「弱宋」來評價這個朝代,這也沒辦法,誰叫宋朝沒打過幾場勝仗呢,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宋朝卻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大盛世,宋朝的詞就跟唐詩並列。
了解大宋不能看戰爭,其實宋朝還是非常有意思的,這本《宋朝果然很有料》就記載了大宋許多有趣的異聞,想要了解的大宋的,不容錯從,這套書一共9冊,本來原價是328元,不過現在小店正在搞活動,只需要258元。趕快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