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陽。森聳上參天,柯條百尺長。——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和松樹》
松、梅與蘭共稱為「歲寒三友」。而黃山多奇松,最著名的黃山松有:迎客松、望客松、送客松、探海松、蒲團松、黑虎松、臥龍松、麒麟松、連理松──這就是黃山的十大名松。黃山奇松素來為文人雅士所青睞。迎客松即十中之一。
迎客松挺立於黃山玉屏峰東側,文殊洞上,迄今壽命已有800年之久。其形恰似東道主揮臂招攬歡迎來客。學橫塘老先生贊其曰:「黃山迎客一青松,枯乾仙身不老翁。穹石埋根搖日月,迎風傲雪耐霜冬。」是當之無愧的國寶。以此為原型,古今不少文人雅士創造出了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陳列的巨幅鐵畫《迎客松》,就是根據它的形象製作的。今天,讓我們來看一副與眾不同的《迎客松》作品,它的作者是安徽繁昌生人,這位男子從事修腳行業30餘年,曾經以腳皮作材料拼出《迎客松》,有富翁甚至想出價20萬元買走這幅作品。
修腳世家的傳承與堅守
當年那幅獨特《迎客松》以深色作底,金色創作,立體感十足,其松破石而生,壽逾千年,姿態蒼勁,枝葉平展如蓋,兩大側枝橫空斜出,似展臂迎客,栩栩如生。如果不近距離觀察,相信很難有人能看出這是由腳皮拼接而成。
這幅《迎客松》的作品正是一位修腳師傅,魯可水先生。庇蔭於慈禧年間獲「刀王」美譽的先祖,魯家修腳手藝祖傳自有其獨到之處,在當地便小有名氣。可雖生於人丁興旺的修腳世家,但最後堅持下來這門手藝的卻只他一人。只因幼年家中光景不好,父親又早逝於魯可水10歲之際,母親難以獨自撫養子女七人,魯家兄弟們便輟學去了蕪湖靠祖傳手藝養活自己做起了修腳技師,奈何行業沒落,修腳行業又苦又累,兄長姊姊們都出於各種緣由另起爐灶投身去了其他行當賺錢養家。至此,魯家便只剩魯可水一人堅守。
魯可水從不因他人的戲謔而羞怯半點,傳承祖法修腳便是他唯一的堅守。三百六十行,他只痴守於祖家本行。荀子有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終於,魯可水的手藝技法不斷精進,晉升為店裡的「頭號師傅」,在客人間頗有清譽,更有甚者慕名而來只為體驗魯師傅的技藝手法。來往間才知魯可水原本便鍾情於書畫,只是奈何養家,擱置了自己的興趣。未曾想過工作期間竟也能結識到對此頗有見地的客人,一來二去的談天侃地,魯可水重拾了自己的愛好。
獨特版本的《迎客松》
一次蕪湖的遊覽讓他見識到了鐵畫,那時他看著眼前由鐵片和鐵絲鍛打焊接而成的工藝品出了神:既然鐵都可以作畫,那是否其他物質也同樣可以?聯繫自己的職業,他想到了工作期間收集到的顧客們的腳皮。沒錯,是「收集」。這個在常人看來甚至有些奇怪的癖好他從未對人啟齒。但此刻他決定以此開始自己的第一幅創作。
動手能力極強的魯可水在參觀返回後大約在2008年便開始了臨摹創作,之後再將從前收集的腳皮悉心處理粘貼,得益於自身的書畫功底不賴,這幅《迎客松》成功誕生。開篇所說的立體感便是因為這些作畫材料薄厚不一的緣故了。
費盡心思的作品只想獨自收藏
展示作品的反響出離了魯可水意料,並沒有預料中的嫌惡,反之,他收到了親友的一致好評,讚譽有加,以腳皮作材料並未影響這棵迎客松半點美觀。受到鼓舞的他並未自滿於此,後又開始了同工序且更為繁瑣的腳皮版《清明上河圖》的創作。歷時半年問世,一時吸睛無限,更有巨富雅客願出價20萬元求購魯可水處女作《迎客松》,卻被魯可水婉拒。
在魯可水看來,這些畫的創作是對家族文化的另類繼承與發揚,一定程度上承載了祖輩們的意志,是他精神世界所私有的無價瑰寶。不該被市場的商品交換所汙染。
結語
入行30載春夏秋冬轉眼,魯可水也早已在這裡生了自己的根開了屬於自己屬於魯家的修腳店。他用雙手,憑藉獨到的創造力與藝術審美讓「修」這門下九流插上藝術的羽翼,到達更高的殿堂。值得我們學習的不止他的堅持與痴守!後來《清明上河圖》和《迎客松》便裝裱在魯可水的的店裡,獨特而富有魅力,像在與來人訴說什麼。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