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總人口的一半是它的會員,蔦屋書店到底做對了什麼?

2022-01-04 混沌學園

前不久,網紅書店言幾又陷入「關店潮」,有人說光靠「顏值」救不了實體書店,那麼在這個時代實體書店的出路又在何方?


蔦屋書店,傳統行業的公司成功轉型新零售的代表,創建於80年代,在日本其他行業的書店紛紛關門的時期,卻逆勢發展,在日本擁有1400家門店,有50%以上的人是它的會員,而且進一步用會員積分卡連結了100萬家其他商鋪,形成龐大的數據驅動的運營體系。

 

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創造性地把書店從一個銷售書籍的場所變成了生活方式推薦的場所,把書店跟咖啡館、DVD、唱片等結合,並很早就使用了數據驅動等新零售思想。

它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說蔦屋書店背後的用戶經營理念,顛覆了以品牌和流量為基礎的工業化營銷體系?為什麼說這是一家很難理解的公司?


2018年李靖做客混沌,和大家探索了「不傳統「的蔦屋書店背後的經營邏輯,希望對當下的我們有所啟發。

| 李靖

 * 文章內容節選自混沌課程《不傳統的蔦屋書店:未來10年的用戶經營邏輯》

顛覆營銷邏輯

從經營產品到經營用戶的產品體系

 

創新的基礎是要足夠理解過去。所以,要深刻理解蔦屋書店這種經營用戶的公司,我們就必須先弄清楚過去工業化時代的營銷邏輯,那個大媒體、大渠道渠道的時代究竟是怎麼做的。

過去商品流通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媒體和賣場的分離。

 

在工業化時代,媒體(比如電視)是最強大的營銷工具,它可以一對多地規模化影響人的認知,在信息閉塞的環境下給人強烈的洗腦效果;而各種賣場(比如超市)是最強大的銷售場所,可以便捷地讓消費者完成購買。

 

善用兩個工具,一個品牌不成功都難。

 

但是很不幸的是,這兩者在時空上是分離的——用戶在媒體上聽說有個象牙皂,去超市買肥皂的時候專門買象牙皂,這中間可能隔了5天。而營銷的關鍵就在於讓用戶不在這5天內把廣告給忘了,提高記憶效率。

為了提高這個過程的記憶效率,我們就發明了被大眾熟知的影響認知為主的營銷方法論,比如精準的定位、比如簡潔的slogan、比如醒目的logo、比如響亮的名字——這些都是為了幫助人記憶。

 

所以,傳統營銷的關鍵,就在於過去工業化時代是一個「人找貨」的搜索邏輯中,提高記憶效率(這個類似於做過搜索優化的人擅長的SEO優化)。

 

而現在這一基礎正在變得越來越薄弱(當然沒有消失),一方面現在信息和銷售合二為一,用戶看到有人微信給你推薦立刻購買,不需要記憶;另一方面媒介多元、內容龐雜、信息不再閉塞,企業其實難以去影響用戶的記憶,品牌也越來越難以建立壁壘。

尤其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談論「圈養用戶」、「會員經濟」,人人都是Costco,我相信大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變化:企業正在從過去的經營產品的邏輯,變成經營用戶的邏輯。

 

經營產品,本質是造了產品然後是銷售,企業是工廠的代理,為了「代理」這個產品,往往是把一個產品賣給所有用戶。對用戶來說,往往是一個人找貨的搜索模型。

 

經營用戶,本質是圍繞用戶去找產品,企業是用戶的代理,為了「代理」這群用戶,往往是圍繞一個用戶群提供整個體系的各種產品。對用戶來說,往往是一個貨找人的推薦模型。

 

基於這一個邏輯,非常推薦大家深入研究蔦屋書店這家公司,這是一家創始於1983年的公司,卻非常難能可貴地一直在實踐和深化經營用戶的邏輯。

 

我相信這家公司會對所有在現在這個時候,反思工業化的人,帶來很大的啟發。

理解蔦屋

 

我們前面講了蔦屋書店神奇的地方(包括日本50%的人是它的會員,而且靠會員積分卡連結了100個商鋪),但要真正理解它,我們必須知道它跟傳統上「人找貨」模式的書店到底有什麼區別。

 

(1)度過時間,而非促進銷售

首先,蔦屋書店跟傳統書店最大的區別就是它不是一家書店。用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的話說「傳統書店的問題就在於它們賣書」,蔦屋書店本質上是創造一個讓人度過一段美妙時間的場所,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給大家推薦最好的生活方式(比如值得推薦的旅行目的地),所以增田宗昭說這是「買場」。

 

比如蔦屋的代官山店,與其說是書店,不如說是附近老年人的活動中心。

 

(2)圍繞人群,打破品類

蔦屋書店的核心是經營人群,而非想著自己的品類。最初,增田宗昭想要創造一個讓附近的人度過一段時間的場所,然後想著什麼品類去填充這個場所。

 

日本人喜歡咖啡、看書,所以「書+咖啡」自然就成了運營這個人群的產品。

 

(所以在中國抄蔦屋書店可能根本不是做書店,中國老年人看書很少,打麻將多,可能是蔦屋麻將館都有可能。)

 

正是因為它是運營人群的「推薦邏輯」,所以才能真正做到「一店多能」,圍繞生活方式推薦。

 

比如你走近料理區,這裡不光擺了推薦你學習料理的書籍,甚至書裡面提到的鍋也會擺在旁邊,讓你可以在做飯的時候聽的音樂CD也擺在旁邊。

 

走近旅遊區,推薦你去挪威旅行的書籍旁邊可能也在賣挪威的明信片,還有定製旅行產品,甚至可能有個兼職的旅行達人跟你聊天。

 

用增田的話說:它賣的不是書,而是裡面的生活方式。(蔦屋是日本第一家聯合銷售書籍、CD、DVD的公司)

 

(3)細分人群,個性化推薦

 

更神奇的是,蔦屋通過數據驅動,真正做到了千店千面。每個店可能運營的人群都不一樣。

 

比如附近有孩子的人多,這個店裡面就會有一個小的兒童中心;不同人群的不同店裡面推薦的主題也完全不同。

 

總之,蔦屋書店的經營方式,和我們傳統「人找貨」的賣場邏輯完全不一樣,是真正做到了「貨找人」的推薦邏輯。

 

這就是蔦屋書店跟傳統公司在經營上最大的區別,它顛覆了傳統上以「人找貨」為主經營產品的邏輯,而是一個以「貨找人」為主的經營用戶的邏輯。

 

既然基礎的經營方式變了,往往意味著增長方式也會改變。下面部分我們一起借蔦屋書店看一下經營用戶的企業的增長方式,在品牌和流量之後,企業究竟如何拉動增長。

顛覆增長方式

從中心化媒體到去中心化式賦能

 

我們知道,過去工業化時代經營產品的公司,增長方式主要是藉助中心化媒體的力量,通過廣告去影響人的認知,再藉助渠道去直接觸達消費者。

(借用一張來自於《連結》這本書的圖表示,左邊是過去的媒介環境,右邊是現在的媒介環境)

 

但現在是去中心化的媒介時代,真正的用戶資源都存儲在一個個去中心化的節點裡,存在於一個人的微信好友裡,存在於一個街區的門頭店裡,存在於一個抖音的網紅裡,存在於一個興趣社群裡……

 

所以,現在以及未來最重要的增長方式,並不是找到那個中心化,可以給所有人洗腦的節點(比如媒體),然後買廣告;而是通過賦能去中心化的節點,藉助它們的力量去增長。

 

賦能節點,驅動增長

 

蔦屋書店就是這麼做的,它主要的增長方式就是通過賦能別人開店,藉助每個加盟店主的力量去增長。

 

類似於雲集藉助了每個想開微店賣東西的人的力量;拼多多藉助了每個想拼團的人的力量;蔦屋書店就是藉助了日本那些有點資源、有時間又想開小店的人的力量。

 

要靠賦能來增長,其實需要回答一個關鍵的問題:作為一個想開一家這樣的蔦屋書店的人,我憑什麼不自己幹,非要加盟呢?

 

很簡單,因為你需要這個平臺幫你去做以用戶為中心的策劃,並且實現這個策劃。

 

如果你自己開店,你難以知道到底應該在這個區域策劃什麼主題,是料理還是旅行?即使你知道這裡應該擺放料理書籍,也不知道應該放相關的什麼書籍、CD、DVD甚至是做料理用的鍋最能達到推薦的效果,更是難以整合這麼多複雜的供應鏈,很難一個個去採購。

 

而蔦屋書店背後的公司 —— CCC( CultureConvenience Club,文化便利俱樂部,簡稱CCC)卻可以幫你做到這一點。它通過RFID、借書證等方式,了解每個用戶在每家店的習慣,積累了數據,可以告訴你這個街區、這個時節的旅行主題應該放一本挪威旅行的書,旁邊還可以放一個來自挪威的明信片,順便銷售,並且通過一套強大的訂貨系統直接幫你完成訂貨。

 

所以,從 to B的角度來說,蔦屋書店的本質上並不是一家開線下店的公司,它本質上是一家數據驅動的諮詢公司。

 

它不是通過開店來賺錢的,而是通過規模化地賦能——即幫每個想開書店的人策划具有獨特體驗的書店來賺錢。

 

賦能的本質:內部能力的外部化

 

對一個企業來說,賦能式增長,就是把自己打造的一部分內部能力,變成通用平臺外部化給別人(比如阿里把信用體系外部化給商家;比如雲集把開店能力外部化給微商)。

 

這也意味著,要做賦能,企業就不能什麼都做,必須聚焦於自己真正能有效外部化的那部分能力上。

 

蔦屋書店母公司就極其簡單和聚焦,只聚焦於非常少數的、真正困難並且有核心價值、有複利的事情上,並用這個給別人賦能,並且主動放棄去做哪些不能因為數據和策劃能力而產生價值的事情。

 

比如它不做選址、不賣地、不做裝修(裝修部分只是給你做培訓)、不做送貨,甚至連收貨款這種讓人垂涎的事情都不做——每個加盟書店直接把貨款給供應商,蔦屋書店不經受貨款,它只賺給加盟商的諮詢費(以抽成等方式)。

 

它非常聚焦於數據化運營,靠這種數據化能力幫助每個想開書店的人輸出生活方式策劃,所以它的增長有非常高的槓桿。就像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說的:

 

「我們是企劃公司,需要不斷挑戰,讓加盟商願意付錢買企劃。」

 

這裡插一句,反觀大多數公司,在靠一個點子成功後,就沉迷於賺最容易賺的錢,喪失了聚焦去打造這種核心競爭力機會。

 

比如國內很多零售公司本質上是做地產的公司,因為地產的錢多容易賺;很多公司收了貨款後拿著應付帳款趴在帳上,不給人家,把這些錢拿去做金融又輕鬆賺一筆。而一個依靠賦能式去增長的公司,如果什麼都做,什麼錢都賺,就一定會喪失整體模型的簡潔性,犧牲掉打造核心賦能能力的機會。

 

Tips:

賦能與傳統的品牌加盟,有何區別?

 

傳統的品牌授權加盟,還是依靠中心節點產生的流量(通過廣告塑造的品牌),然後把這個東西租給別人的用——它的關鍵是控制每個加盟節點的表現(比如你加盟我的牌子不能做太差以砸了我的牌子)。

而賦能的關鍵則在於幫助每個加盟節點提升它的表現(比如通過數據幫助你優化能力,更好地服務於你的顧客)。

重新思考消費行業護城河

從品牌到數據

我們都知道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利潤來自於競爭的結束。

 

光是上面說的增長是不夠的,企業要想獲取長期利潤,必須找到一種方法終止競爭,塑造護城河。

 

一般來說,尋找護城河的時候,我經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你可以穩定投資10年的東西。

 

對消費行業來說,過去的護城河非常簡單,就是品牌,品牌是可以投入10年的東西,因為在中心化媒體的時代,品牌是牢不可破的,也是讓「人找貨」的關鍵記憶因素。而對經營用戶的模式來說,護城河是什麼呢?

 

經營用戶往往意味著針對一個用戶群建立關係並且提供體系化的產品,什麼是在經營用戶關係上可以投入10年的東西?經營關係的收益是什麼?

 

實話說我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經營用戶的模式還在早期。但我有一個假設就是數據——經營用戶可以投入10年的並且帶來收益的,就是對用戶的了解。

 

而蔦屋書店的母公司CCC,最可怕的壁壘就是數據。

 

CCC這家公司,一方面通過賦能大量的加盟店然後回流數據,再進一步強化自己的賦能能力,不斷提高了針對人群做個性化策劃的能力。

 

除了自己門店積累的數據之外,它還打造了一個神奇的積分體系——T-card,這是日本最大的通兌積分,連接了百萬家日本的商鋪,約50%日本消費者使用,或者簡單說,用戶去全家也可以積累T積分。

 

現在有很多人學CCC也去做通兌積分,但卻一直無法超越,為什麼呢?

 

T積分的本質並不是通兌積分,而是已經形成了一個百萬級別數據聯盟,通過向聯盟商家輸出企劃,獲得相應分成——在日本很多便利店也被蔦屋書店靠T積分的數據進行賦能。現在,孫正義也投了T-card這個公司,然後幫它又拉了很多聯盟商家。

 

所以增田宗昭也真夠厲害的,硬是把一個借書證,發展成牢不可破的數據聯盟。

 

而數據是經營關係最大收益。

我們再延伸思考一些問題,數據在經營用戶關係裡面的角色是什麼呢?

 

一句話:數據是關係的變現。

 

經營關係,就得變現啊。而過去變現關係的主要方式是信任——一個微商通過低價產品建立初步信任,然後賣個很貴的東西給你去變現。但這是不可持續的,也是經營用戶的企業和傳統微商最大的區別。

 

經營用戶的企業,關係變現的方式應該是數據。也就是說,它賺取的超額利潤,應該來自於因為了解用戶而優化推薦得來的那部分收益。

再一個問題:是不是應用大數據的公司就是我們說的數據驅動的公司? 

當然不是。比如一個公司買了數據,經過分析之後指導做決策,根本不是我們說的數據驅動的公司。

 

我認為數據驅動的本質不在數據,而在於企業有可演進產品。比如蔦屋書店中書籍的擺放就是一種可演進產品,可以自動不斷通過反饋去優化;再比如信息流裡面的新聞推薦也是可演進的,你越點越準。而可口可樂,設計出來就是死的,沒有辦法因為數據反饋去優化。

 

在這裡,我認為一個公司是否是數據驅動,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是,使用數據和產生數據在一個場景。(比如信息流在點擊中產生數據,也在點擊中應用數據)

 

我認為未來經營用戶的公司,就是通過運營用戶的長期關係獲取收益的公司,而建立長期關係最重要的收益就是建立了解(比如你跟你搭檔共事20年,就是建立了深度了解,換個人你可能不適應),而這也是在品牌時代之後,可能是消費企業最重要的護城河。

 

小結

我一直相信,在一個浪潮到來的時候,真正抓住機會駕馭浪潮的組織,一定是圍繞新技術去建立戰術體系的組織,而非把用新技術去加強原有戰術體系的組織。

 

火槍的出現,真正勝利的是針對火槍建立火槍兵戰術去顛覆騎兵的組織,而非覺得火槍不錯,再拿火槍去加強騎兵戰術的組織。

 

營銷也是這樣。這些年,我們的媒介環境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大而廣的中心化媒介,到窄而深的去中心化媒介——傳播不廣了,但卻可以帶來交流深度,比如微信。

 

大部分人仍然是在新的環境中用新工具去加強過去的體系,比如用新媒體做流量給線下品牌引流、加強認知(這跟電視臺模式沒有區別)。

 

但我相信在未來10年能夠決勝的消費行業企業,一定是圍繞新技術要素建立全新的戰術體系的公司。一定是經營用戶而非經營產品的公司,它們的核心特點是經營顧客的關係並且獲得收益:

通過產品體系(而非一個單品)去建立並保持關係;

通過賦能去擴張關係並帶來增長;

通過數據去建立理解並且帶來護城河。

 

如果說過去的消費企業主要是通過影響消費者來受益的(通過媒體),我相信未來一定是通過了解消費者來受益的。一個不能通過了解消費者(數據)來受益的公司,很難有護城河。

相關焦點

  • 日本總人口的一半是它的會員,全球最美書店美在哪裡?
    ——蔦屋書店 增田宗昭蔦屋書店號稱是全世界最美的書店。作為一家從日本走向全球的連鎖書店,現在它擁有1450家門店與7000萬的會員。放在日本,這大概佔到總人口的一半。 一方面是蔦屋書店現象級的增長,而一方面是實體書店行業的整體破敗。
  • 6000萬會員數據,造就日本蔦屋書店基業長青
    日本人口總數為1.27億(2018年),而蔦屋書店的會員人數竟達到了6000萬,佔日本總人口的50%。在實體書店持續衰退的今天,它為何能締造逆勢崛起的神話?自2011年開始,蔦屋書店的營業額就屢創日本新高,每月盈利上億日元,是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總營業額的90%。
  • 蔦屋書店:日本最火書店,全國一半人是會員,年收入3607億日元!
    書店同時,它擁有日本最大的會員積分體系。2003年,創始人增田宗昭推出跨業種通用積分服務「T積分」,將書店的高端用戶作為一種資源,與眾多百貨中心、超市實現連結,構成全日本最大的零售用戶群體,覆蓋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日本蔦屋書店印象
    日本蔦屋書店於1983年在大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有1500多家分店。現在,日本的實體書店85%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倒閉危機,但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營業額連年攀升。蔦屋書店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和人氣最旺書店。坐落在東京的蔦屋書店代官山店日均客流量已突破萬人次,周末甚至能達到3萬人次。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看看蔦屋書店的經營模式,我們發現,蔦屋其實不是一個書店。賣書不是賣書籍本身,而是賣書籍裡面的內容和它所表述的生活方式。傳統實體書店都把自己定位於賣場,每個人走進來,就是為了找書和買書的。
  • 蔦屋書店的秘密
    可以說,蔦屋書店是最懂用戶的書店。早在1985年,它就開始通過會員制與用戶實現連接,而且,是雙向、互動的連接。1983年,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在故鄉大阪府枚方市開設了一家集音像製品租賃和圖書銷售於一身的鳶屋(TSUTAYA)1號店,並在當時就開始在書店裡提供咖啡。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T-Card的前身為增田宗昭1983年在大阪開設第一家TSUTAYA租賃店時的會員卡,二十年後的2003年帶有了積分功能,截至目前T-Card發卡的張數近兩億,全國認知度達到97%,使用這張卡的會員人每年有7000萬以上,輕鬆超過日本一半人口。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如果蘋果只做計算機批發,不開Apple Store實體店會怎樣?如果愛馬仕就是單純地做圍巾,沒有實體店,會是什麼樣子?」在下定決心開日本最大的實體書店之前,增田宗昭問了自己這個問題。彼時圖書出版業大震蕩,關店潮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傳統書店岌岌可危。但這一切並沒有阻止增田宗昭開書店的決心,他深信自己手裡握著未來。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 礪石
    ,書店更不只賣書……到底什麼是新零售的「新」之所在?但這一切並沒有阻止增田宗昭開書店的決心,他深信自己手裡握著未來。如今,蔦屋書店不僅在行業的一片愁雲慘霧中存活了下來,還成為新零售領域的範本和先行者。蔦屋書店的標籤有很多:森林圖書館、北野武最愛的書店、日均人流量破萬……30多年間,蔦屋書店在全世界開了1400多家店,霸佔了日本90%的圖書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其母公司CCC旗下的「T-Card」積分卡活躍用戶更是佔到了日本人口總數的50%以上。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近日,一則「日本蔦屋書店2020年落戶中國杭州」的消息引起關注。蔦屋書店不僅是日本知名的連鎖書店,也是亞洲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書店之一。擁有了完備的會員體系和數據能力,讓蔦屋書店轉變成一個面向未來的全新商業形態,與傳統書店在商業模式上最根本的區別。正因為蔦屋書店有會員在手,有數據在手,它才有能力與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相抗衡,「做亞馬遜做不到的事」。在場景設計、多元經營、市場定位、運營方式等方面,蔦屋書店變著花樣玩創新、玩氣質、玩另類,還遊刃有餘。
  • 蔦屋書店的模式是否可複製?
    整理:贏才商學院圖片/銀座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其中日本有1300家,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
  • 我眼中的蔦屋書店
    Tcard 是蔦屋背後的運營公司 CCC 發行的通用積分(Tpoint)卡。可作借書證、可綁定票券、可在合作企業享受積分優惠(如消費200日元積1分,1:1使用)、可儲值支付(Tmoney)、部分金融聯名卡具備信用卡功能。推出Tcard的初心是塞滿會員卡的錢包太鼓了。開店1400餘家、T會員6000W,佔日本一半人口。T積分連接線上下150個品牌、50萬店鋪,可消費累積、兌換或抵扣使用。
  • 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非同一家書店?
    今年四月上海的一個發布會上,蔦屋書店方面透露,蔦屋書店中期計劃在中國開出1100家書店。而在「朝聖者」們的期待中,蔦屋書店中國大陸首店終於在10月18日於西溪溼地東邊、天目山路北側的天目裡掀開了面紗。蔦屋書店在上海成立中國分公司對各地店面進行品牌管理和指導,跟中信成立合資公司負責給各地蔦屋書店配送中外版圖書,但是日本蔦屋書店不負責各地店面的盈虧,他們只是入駐指導。」 具體如何暫且不論,但沒有了擁有近40年歷史、遍布全日本的TSUTAYA作為背書,蔦屋書店(中國)想要成就日本蔦屋書店的輝煌,並不容易。
  • 蔦屋書店:難怪剛空降杭州就門庭若市,它不只是「全球最美書店」
    蔦屋書店天目裡店實話說,在蔦屋書店正式登陸杭州前,我並沒有聽說過它。但一開業,就成為杭州的人氣王,就忍不住去了解了一下。尤其是早上才聽完朋友推薦的樊登讀書裡關於蔦屋書店的經營哲學,更覺得細思極恐,以至於我這個不經營企業的小白領認真地聽了兩遍。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心態決定人生。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有它背後的道理。並且,都不可複製。但可以學習。
  • 中國書店老闆要不要學蔦屋書店?
    截止 2016年1月,全球共有 1459家TSUTAYA 店鋪,背後擁有三分之一的日本國民作為其會員。蔦屋書店目前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運營商 Culture Convenience Club(簡稱 CCC)旗下的「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什麼叫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
  • 被譽為世界最美20大書店之一的蔦屋經營哲學
    蔦屋書店是日本Culture Convenience Club株式會社(簡稱CCC)旗下的連鎖書店,目前在日本擁有1400多家分店,其會員人數已達6000多萬,約佔日本總人口的一半。其中位於東京都澀谷區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於2011年開業,被譽為"世界最美20大書店之一"。
  • 35歲的蔦屋書店 歡迎回來書的世界
    蔦屋書店,這是一家和我同一年出生的書店,他的名字取自於日本江戶時代知名的出版人蔦屋重三郎。成立之初便有了一個深遠的定位:「通過書、電影、音樂的提供,對生活方式進提案」。我很有興趣想去發掘,同樣35歲的蔦屋書店,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過去,以及現在做著一件怎樣的事情。
  • 全球最美蔦屋書店給我們的3條人生啟示
    中國內地首家蔦屋書店,10月18日在杭州正式開業。蔦屋書店(TSUTAYA)毫無疑問是日本最具號召力的書店品牌,它有著諸如「北野武最愛的書店」「世界上最美的書店」「森林圖書館」等等迷人的標籤。
  • 從「網紅」到零售標杆,復盤蔦屋書店的經營秘籍
    蔦屋書店,是席捲日本國民過半的「生活方式提案」品牌,也是遊客到日本之後打卡的地標級品牌空間,這也是其開到中國之後吸引眾多消費者打卡的重要原因。蔦屋書店在日本的成功,靠的是什麼?這一模式該如何在中國市場復刻?我們認為,蔦屋,本質不是書店,也不只想做網紅。
  • 誠品、蔦屋,背後的共同密碼!
    誠品在臺灣現有記名不重複會員210萬人,相當於臺灣人口的十分之一。還有海內外156萬名記名會員。當然,除了這些,目前國內新零售的火爆,讓誠品也率先嘗到甜頭。誠品是打造全通路包括電商、APP、社群等所有觸點,有理由相信誠品生活也會成為新零售的代表品牌。而另一家以生活方式而聞名的書店就是日本的蔦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