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看京東數科的招股書,又翻出來螞蟻集團的招股書,結合側面的一些信息,還有過往自己的認識,碼出這篇文章,簡單的對京東數科的業務、進化史和一些細節做介紹,最後給出思考,如果大家對京東數科感興趣,看完後或許會對你們有些幫助
這篇文章也可以從側面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一家公司
京東數科是個啥?
之前叫京東金融,2018年9月,更名為京東數科
旗下有三條業務線(京東金融App屬於京東數科,京東數科不光是京東金融App):
1.金融機構數位化解決方案:
包括信貸(最典型的就是京東金條,這可類比支付寶的借唄)、
信用卡(收入很少,一年在1個億的水準)、
保險(保險平臺,後面對接100家以上的保險公司,促成的保費GMV一年幾個億的水準)
這三個基本可以認為包含在京東金融App這個產品裡,大部分為toC或者平臺生意
第四個就是雲端一體化資管科技平臺「JT 智管有方」,toB的生意,感覺像是一個SAAS系統,客戶是銀行、券商、基金、信託、保險這些金融機構,說是註冊機構數超過1000家,實際數據不詳
2.商戶與企業數位化解決方案
包括京東白條(可類比支付寶的花唄),數據如下:
收單及會員管理(to小B的數位化解決方案)
票據平臺(這個不懂)
3.政府及其他客戶數位化解決方案
包括智能營銷解決方案「京東鉬媒」,主要是戶外媒體廣告平臺、智能投放平臺,賺硬體和軟體服務費
智能城市解決方案,下面有2個,一個是智能城市作業系統,比如雄安新區,還有個是市域治理現代化平臺,打通政府多部門的平臺
(這活太難做了~)
4.所以京東數科到底是個啥
京東數科的業務範圍蠻廣泛的,可以理解為其業務等同於螞蟻金服、Salesforce、阿里雲的部分業務集
其中螞蟻金服=科技金融,Salesforce=CRM,阿里雲=IaaS+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
要理解京東數科,就要回顧一下它的進化史
京東數科的進化史
根據部分媒體的描述,京東金融這幾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我直接引用了:
2013~2015初創:做數字金融
2013年,網際網路金融興起,相關企業紛紛切入金融賽道。
在2013年-2015年的初創期,京東數科起步於數字金融模式。
當時,公司主要為京東商城提供白條等消費端產品和供應鏈端服務,並進一步向京東生態外的大型及中小型商戶提供金融數位化解決方案。
其中,京東金融推出白條市場反饋積極。2013年初期,市場上就傳出阿里要推出一款消費金融產品,因此留給京東金融的時間窗口非常小。由於當時支付寶的「花唄」還未推出,白條增速飛快。2014年的618,白條更是讓京東金融看到其價值——白條客戶的客單價比非白條用戶客單價高一倍。
從商城業務到數字金融業務,京東橫向擴張這一步走對了。儘管金融做得很好,但當年的陳生強對此並不滿足,開始想變革。
2015~2018變奏:強調科技屬性
到了2015,京東數科CEO陳生強開始提前思考商業模式的天花板,結論是:如果按照金融的模式走,其發展規模上限是考量淨資本,而真正的核心能力在於對用戶的洞察和對金融的理解,以及能用新的模式去做好風險定價。在陳生強看來,中國不缺一家科技能力很強的金融機構,京東金融不應該繼續去做金融而是運用科技手段去做企業服務,為金融機構服務。
京東數科的業務由此進一步發展為金融科技模式。
這期間,京東數科陸續推出了以銀行為核心客戶的金融機構風控解決方案,同時,為了進一步匹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數位化轉型需求,還推出了資管科技平臺系統、保險基金網上代銷平臺、資產證券化雲平臺等數位化系統或工具。
2018年至今:借數字經濟服務全行業
2018年9月,陳生強正式亮出了自己的野心,京東金融更名為京東數科,京東金融成了京東數字科技旗下的子品牌。在服務金融行業時,陳生強已經抓住了技術這把利劍,服務於金融行業商業模式走通後,京東數科的將服務目標放眼於其它行業,甚至服務整個城市。
在這期間,京東數科開始向更多實體產業領域進行應用拓展和迭代升級,包括面向政府機構提供智能城市作業系統,面向線下媒體提供數位化、線上線下融合、屏端聯盟打通的解決方案。
目前,京東數科的數字科技能力服務於金融、農牧、媒體、政務、城市等,這些領域加起來就是京東數科如今的價值。
幾個有意思的點:
京東數科依然姓劉
這裡先說一下陳生強,京東數科的CEO
2007年4月,徐新把中歐商學院背景的陳生強塞給劉強東,先是出任京東財務總監,2012年出任京東CFO
2013年京東即將上市,劉強東委任陳生強為京東金融CEO
如果你以為京東數科姓陳,那就大錯特錯了,根據招股書:
劉強東先生直接持有發行人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 8.86%,通過領航方圓、宿遷聚合、博大合能間接控制發行人本次發行前總股本41.49%,共計佔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 50.35%,通過特別表決權安排控制發行人的表決權總數的 74.77%。
看明白沒,京東數科姓劉
不管是股份佔比還是表決權,全部都是大強子佔絕對主導地位,也就是說,陳生強完全聽從於劉強東
造富能力並不強?
有個很有意思的數據:
陳勝強在某年年會上說:「我相信,只要我們做好了,至少能創造20個以上的億萬富翁,300個以上的千萬富翁。」
根據招股書,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合計被授予約 470 萬股 JD.com, Inc.的股份或期權,通過 JD.com, Inc.間 接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合計最多不超過 0.04%。
按2000億市值計算,0.04%也不到一個億
1和2數據衝突,總有一邊在說謊
京東數科和螞蟻集團的直接對比
雖然兩家公司不完全相同,但重疊部分的對比可以直接看出一些端倪
可以看到,京東數科受限於京東本身的整體活躍用戶數限制(根據易觀千帆數據,京東金融App月活在2000w左右,支付寶月活為7.5億左右)、從京東帶到金融業務的轉化率限制,導致除了在消費信貸規模上等比差距不是很大之外,在理財總規模、保費規模上都是2個數量級上的差距
這也不得不讓人想像到,京東數科挖掘金融以外的方向是不得已而為之
京東數科或許不是個好的職場選擇?
我們研究公司是為了什麼,要麼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要麼是為了研究行業和公司,還有一個就是可以用於評估職場選擇
這一小節僅僅是我個人的片面理解,大家務必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去研究
先給結論:京東數科不大值得考慮
理由1:言行不一
在「造富能力並不強」裡分析過,實際上公司並未完全考慮為努力工作的員工以足夠的期權激勵,一個企業不光是看他怎麼說,更得看他怎麼做的,如果言行不一,就可以得出一些判斷
理由2:大企業病
截止2020年6月底,京東數科擁有9989名員工,其中4172名是研發人員
1萬名員工,是個不小的企業了
結合前面的描述,大家也可以看出來:
1.之前有和京東的產研做過系統對接,最強烈的印象就是,各部門相互之間難以配合,資源協調非常困難,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項目推進極其複雜
對於京東數科,1w的員工,京東數科姓劉,整個公司也和京東一脈相承,我相信這事也跑不了。
2.三大業務線,其實相互之間難以協同,也導致更加的各自為戰
(京東數科官網截圖)
從上圖也可以看出,確實。。。跨多個行業的解決方案,通用性極差,也意味著每個產研部門都需要大量的單獨開發,資源有限,很難形成合力
正文和評論部分都值得關注
在這種公司,每個人都會被系統裹挾,逃不出去,無法呼吸。
小結
京東數科是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光從媒體、招股書上來看,覺得多業務重拳出擊,未來前景可期,但仔細一琢磨,背後似乎也不是外面看起來的那麼美好
也很告誡我們,不能光聽好的,多想想背後是不是有可能潛在的風險,多問問人